教育好孩子,是為了自己――回頭看,我和孩子一起走過的路家教感悟 賀登年 <h1><b>童話大王鄭淵潔說過這樣一句話:孩子的成長,成也母親,敗也母親。</b>一個三觀正、教養(yǎng)好的母親,會把好的教養(yǎng)遺傳給孩子,這種正能量經過長年累月的積累,可以興旺一個家族。</h1><h1><br></h1><h1>十六年前,如我所愿,上天賜我一個女兒。隨著女兒的呱呱墜地,我知道了肩上的責任,知道了<b>做一個女孩的母親,今生注定在培養(yǎng)孩子的歷程中要比她的父親付出更多。</b>初為人母的我,就因為成為了一個女孩的母親倍感欣慰和自豪,發(fā)自內心的喜歡著我的女兒。</h1><h1><br></h1><h1>有人說:<b>如果一個女孩在自己的母親那里體驗到真正的母愛,那么在對待自己的孩子時一定懂得怎樣去給與真正的母愛。</b><br></h1><h1><br></h1><h1>1976年,我的降臨同樣給父母帶來了欣慰,父母看到我的第一眼就笑了,一直高興到現在,因為我已經有了三個哥哥一個姐姐。就因為我是女孩,得到了母親特別的寵愛,就因為我是最小的孩子,得到了爺爺父母哥哥姐姐的多多關照,開心快樂的在幸福溫暖的大家庭長大,這一切,讓我明白,得到家人的關愛是多么的幸福,我要把我得到的愛,毫無保留的全部給予女兒。</h1> <h1><font color="#010101">我認為,<b>做為一位母親,可以不工作、不掙錢,但一定要做個稱職的好媽媽,用心培養(yǎng)對家庭、對社會有用的好娃娃!</b></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r></font></h1><h1><font color="#010101">我與女兒朝夕相處的日子里,和很多家庭一樣,伴隨著喜怒哀樂、一日三餐,一起成長、一起努力,無數個日日夜夜凝聚了我們母女的感情,如同一壇陳年老酒,釀出了獨有的醇香。</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r></font></h1><h1><font color="#010101">孩子尚小時,父親告訴我:<b>作為一位母親,教育孩子比奮斗事業(yè)更重要,真正教育好孩子比工作掙錢更難,付出更多。</b></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在這個世界上我可以不聽別人的話,但父母的話,我永遠在聽。</span></h1> <h1>我知道:<b>其實作為媽媽,也是有“保質期”的。</b>我離開父母時22歲,有了自己的家,那里便改了名,叫做娘家,從此,我和母親之間就彼此牽掛和思念,沒有了日夜相伴的日子,只是我去看望她。</h1><h1><b><br></b></h1><h1><b>十幾年前我就明白了,我只是女兒18歲以前的領路人和陪伴者。帶她去看世界,與她一起親近大自然,培養(yǎng)她閱讀,讓她養(yǎng)成一些好的習慣,為她的一生長遠去看,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而不是某一場考試。所以我非常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天。</b></h1> <h1>我知道:<b>只有我快樂了,我的女兒才能快樂;我幸福了,我的女兒才知道什么是幸福。</b></h1><h1></h1><h1><br></h1><h1>所以這些年,和女兒在一起,不管工作、生活怎樣變故,我始終保持著快樂和幸福。我說到做到了。干了十年的公司高層管理,工作家庭兩不誤,結果影響到了健康,我依然選擇了辭職,回家!10歲的孩子更需要我。</h1><h1><br></h1><h1></h1><h1>因為閑不住,又做起了兼職財務,結果工作的煩心,加之雙方父母――古稀之年的四個老人越來越多的需要照顧,這一切又影響了我的情緒,在連鎖反應下影響了我對孩子的態(tài)度,恰逢孩子高二,我再一次果斷的選擇了辭職,回家!給女兒陪讀順帶照顧老人。遺憾的是,74歲的婆婆在我陪她踏青賞花之后的第四天,在醫(yī)院,微笑著永遠的離開了我們。</h1><div><br></div><h1></h1><h1>堂上的“四老”,要老去,自然而然會離開,膝下的女兒,要長大,展翅飛翔會遠離,只有眼前的歲月才是當下最好的生活,珍惜當下――上有老下有小的日子,抓緊時間享受陪伴他們的幸福時刻。</h1> <h1><font color="#010101"><b>我也時常問自己,應該以怎樣的心態(tài)去培養(yǎng)孩子?</b></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r></font></h1><h1><font color="#010101">自己</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戲稱,培養(yǎng)孩子說簡單了就如同娛樂打麻將一樣,拿出對麻將(對孩子)的執(zhí)著和信念――</span><b style="color: rgb(1, 1, 1);">自始至終充滿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贏!即便是輸了,也永遠不會放棄,永遠抱有希望。 </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br></b></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其實每個媽媽都和我一樣,沒有做媽媽的經驗,都是新手上路,全靠感覺。我一直在不斷學習,回憶母親的教育方式,吸取哥哥姐姐的教育經驗,自己想辦法用心總結。</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br></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今天,再回頭,看看我和女兒這些年摸石頭過河走過的路……</span></h1> <h1><b>一歲的女兒,模仿家人自己端起了飯碗。</b></h1><h1><br></h1><h1>一歲的女兒“駕駛”著學步車,在奶奶院子里步履蹣跚的東撞西撞,吃飯時奶奶喂她,她卻一把打翻了放在學步車“工作臺”上的飯碗,那一刻,她明亮的眼睛瞪大了看著奶奶,看著我,她在觀察我們的反應,我走上前,在她手上打了兩下,指著地上的碗,用手比劃著結合我的語言告訴她,這樣是錯的,她看著我收拾殘局卻沒敢哭。<br></h1><h1><br></h1><h1><b>發(fā)現孩子出現問題,不但要制止,而且要幫她解決問題,想辦法教她應該怎樣做</b>。</h1><h1><br></h1><h1>接下來,我就叫來爺爺奶奶和爸爸,坐在她的對面,一人面前放一只碗,拿一把勺子,示范給她吃飯的樣子,她像猴子一樣機靈,模仿我們,第一次喂到鼻子上了,然后舔到嘴里還笑呢,第二次,我扶著她的手終于喂到嘴里了,慢慢的,第三、第四……一碗飯就這樣洋洋灑灑的吃完了,她成了一個花臉貓,面條還沾在腮幫子上她還笑個不停。</h1><h1><br></h1><h1>到了第二天吃飯時,我們照舊給她示范,她迫不及待的喊著要她的碗,拿到碗的那一刻,激動的笑著,緊緊的抱著。</h1><h1><b><br></b></h1><h1><b>孩子的模仿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只要你教對了,他就一定錯不了。</b></h1><h1><b><br></b></h1><h1><b>我的智慧爺爺這樣說:掰嘴喂食不可取,自己的飯碗自己端,幼時端的起碗,以后就能背的起書包、提的起筆、擔的起責任,撐的起家人的一片天,成為社會有用之才、乃至國之棟梁。</b></h1> <h1><b>學步的女兒,摔倒了,都是自己爬起來,我們只是豎起大拇指夸她“真棒!”</b></h1><h1><b><br></b></h1><h1>老人們經常會這樣說:“孩子的成長,不摔跤,哪能長大?”這話是有道理的。在我看來,女兒學步摔跤是很正常的事情,即便摔倒了,眼里含滿淚,還是鼓勵讓她自己爬起來,擦干眼淚,繼續(xù)往前走,為她的堅強點贊??“真棒!”</h1><h1><br></h1><h1>女兒是聰明的,她會記住這個曾經跌倒過得地方,不會在同一個地方摔倒兩次,她會總結經驗、觀察地形、集中精力走好腳下的路。</h1><h1><br></h1><h1><b>“吃一塹,長一智?!辈蝗シ鏊?,她始終認為,跌倒是自己的事,要自己站起來,于是幼小的女兒學會了對自己負責。</b></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b>三歲的女兒,負責把奶奶領回家。</b></h1><h1><b><br></b></h1><h1>三歲的女兒上幼兒園,冬天時是由奶奶接送的,有時候她會撒嬌不好好走路,想讓奶奶抱,我想出一個辦法。</h1><h1><b><br></b></h1><h1>有一天早上,出門時我告訴她:<b>奶奶老了,記不清路了,不會過馬路,你幼兒園放學了,一定把奶奶領回家。</b>她眨著眼睛,疑惑的答應了。</h1><h1><br></h1><h1>晚上我下班回來,她就自豪的跑來告訴我:媽媽,奶奶不會過馬路,我把奶奶領回來了!高興的說著路上的所見所聞。又過幾日,她發(fā)現了好多家長帶孩子都從紅綠燈那里走,可以少走路;并且記住了“紅燈停,綠燈行。”</h1><h1><br></h1><h1><b>就這樣簡單的一句話,鍛煉只有三歲的她記住了回家的路;并且懂得了遵守交通規(guī)則;學會了觀察身邊的人和事;領著奶奶有了一種責任感;完成任務獲得了一種自豪感!</b></h1> <h1><b>四歲的女兒一上公交車,看了看擁擠的車廂隨口問道:咦!怎么沒有人給老人讓座位?</b></h1><h1><br></h1><h1></h1><h1>平時我?guī)畠撼俗卉?,只要遇到老人,我都會起身讓座,和女兒站在一旁,女兒自然就養(yǎng)成了給老人讓座的習慣??墒怯幸淮挝?guī)е臍q的女兒和我花甲之年的姨媽一起上了公交車,女兒看到姨奶奶站在那里搖搖晃晃,她就疑惑的問我:怎么沒有人給老人讓座位呀?稚嫩的聲音,穿透了整個車廂,全車的人都不好意思的笑了,立馬有幾個年輕人站了起來,給姨奶奶讓了座位,她高興的就像我平時夸她時那樣,給讓座位的叔叔豎起了大拇指說到:真棒!????</h1><h1><br></h1><h1><b>作為媽媽一個小小的舉動,會影響女兒對這個社會的看法,正能量的傳遞,還會影響身邊的人同時具有正能量。</b></h1> <h1><b>上幼兒園,我不奢望女兒學什么,只希望她養(yǎng)成一些良好的習慣。</b></h1><h1></h1><h1><br>女兒能夠堅持每天按時起床;高高興興的去幼兒園;自己會吃飯;午休能保持安靜;能夠聽老師講讀;并能夠按照老師的要求講出來;上課能坐穩(wěn);能和小朋友和睦相處;這些她都做到了,我當時非常高興。</h1><h1><br></h1><h1>女兒幼兒園就讀省軍區(qū)機關幼兒園,那里基本上都是一些老阿姨,幼兒教育相對于私立幼兒園比較傳統(tǒng),女兒沒有背過書包,回家沒有作業(yè)。老師這樣說:三四歲的孩子,手指正在發(fā)育,不能寫太多作業(yè),在幼兒園只要完成教學上的功課就可以。我很慶幸當年選擇了這個具有傳統(tǒng)教育的幼兒園。</h1><h1><br></h1><h1>面對女兒從小到大漸漸繁重的功課,我們一家三口時常開玩笑解壓:想來想去,還是幼兒園好混?。」?lt;/h1><h1><br></h1><h1>如果當初幼兒園的作業(yè)繁重,會導致孩子幼小的心靈出現厭學或者把作業(yè)當成一種負擔,讓她害怕學習。</h1><h1><br></h1><h1><b>我這樣認為:教育不是穿衣服,講究追求時尚和潮流,選擇價高的、新型的創(chuàng)意親子園就是正確的。我相信《弟子規(guī)》《三字經》依然適合當代幼兒的啟蒙教育。</b></h1> <h1><b>做為媽媽,努力為孩子營造愛閱讀、愛表達的家庭氛圍。</b></h1><h1><b><br></b></h1><h1>培養(yǎng)女兒的閱讀理解能力,可以說我是一位先行者和實踐者。從她牙牙學語我就用心注意她。每天晚飯后,我要學習看書,她就學著我的樣子讀繪本、認卡片,看后引導她講給爺爺奶奶聽,她一句一句的講著,講得可認真了。(奶奶爺爺裝出傻乎乎的樣子,笑著做她的聽眾,這對她的閱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h1><h1><br></h1><h1><b>其實她講的過程就是一個思考的過程,只有她記住了,她才能講出來,只要她能表達出來,就說明她完全理解了。</b><br></h1><h1><br></h1><h1>女兒從小養(yǎng)成了一個讀書的好習慣,所以上學讀書不用我操心,晚飯后就是學習時間。初三家長會后,她的初中語文老師這樣對我說:孩子的知識面很廣,閱讀量超出了同齡孩子很多,這不是在學校學的,這是你在家里教的。</h1><h1><br></h1><h1>從小到大,她的語文成績始終名列前茅,也是讓她自豪的一門功課,現在到了高中,是我跟著她學,她讀過的書,推薦給我,文學成了我們茶余飯后的一個話題。</h1><h1><b><br></b></h1><h1><b>習慣一旦養(yǎng)成,終身受益。</b></h1> <h1><b>我在公司演講比賽中獲得了一等獎,四歲的她耳濡目染的背會了我的稿子,聲情并茂的學我演講。</b></h1><h1><b><br></b></h1><h1>29歲的我,上下班騎著帶有兒童座椅的自行車穿梭在熱鬧的城市街頭,我嘴里背誦著演講稿,四歲的女兒坐在后座,涼鞋呲在車輪上,讓我騎的很費力,女兒的耳旁風聽到的是我的聲音。回家做飯切菜我依然在熟悉稿子,晚飯后對著穿衣鏡演講,女兒就站在旁邊,<b>那一刻,我忽然發(fā)現,她的言行舉止完全是在模仿我,如同我的影子一樣。</b></h1><h1><br></h1><h1><b>“要想人前顯貴,您必定人后受罪?!?lt;/b>我的對手很強,逼迫讓我這個不服輸的人更加努力。比賽結束,公司行政部王部長這樣說:“你們只看到賀登年拿了冠軍,可你們知道她在背后下了多少功夫嗎?她的稿子,她四歲的女兒都背會了?!?lt;/h1><h1><br></h1><h1><b>何為言傳身教?這就是!我的一言一行都在她的眼睛里,那一刻,我明白了,做母親的言行舉止,正確的說話方式,將會直接影響和鑄造孩子的未來。</b></h1><h1><br></h1><h1>我開始注意對父母公婆說話的語氣,顯得格外親切,微笑著回答她們的問話。我開始經??赐改福o父母生活費、零花錢,父母生日更是舍得花錢。這一切看似為了父母,其實這十多年來都是做給女兒看的,我在做,她在學。16歲――正值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她每天依然保持微笑和我說話,和風細語的音調,讓我倍感欣慰。</h1> <h1><b>五歲的女兒學會了自己梳頭,“爸爸媽媽上班去,我上幼兒園,我不哭,我不鬧”這是她曾經安慰自己唱的歌。</b></h1><h1><b><br></b></h1><h1>早晨起來,我們各自收拾打扮自己,同時穿衣、刷牙、洗臉、梳一樣的馬尾,一起出門。我會假裝比她慢,在她面前示弱,她就會,衣服疊的比我整齊,刷牙洗臉比我快,頭發(fā)梳的比我漂亮,我使勁夸她,她越做越好,還幫我收拾,像個大人一樣一個勁的叮囑我,不要遲到了。</h1><h1><br></h1><h1>隨著她慢慢長大,自然有些力不從心了,我學會了示弱,她就開始像“媽媽”一樣反過來照顧我:走路幫我提東西;累了過來安慰我;病了給我弄吃的;她還護著我,不讓我受一點委屈,出門旅游和爸爸一起保護我。</h1> <h1><b>“月圓則虧,水滿則溢?!迸畠荷蠈W了我告訴她:不做第一,只做第七。讓她永遠有進步的空間。</b></h1><h1><b><br></b></h1><h1>從幼兒園出來,女兒沒有上學前班,就直接入校,坐在了一年級的教室里,所有的課程從零開始,其他同學都已經在學前班學完了這些課程,期中考試后,出現好多“雙百”的孩子,女兒成績只有語文91,數學93,我一點也沒緊張,因為我知道:<b>走路早的孩子,不一定以后走的穩(wěn)當,要走的路還很長呢。</b>隨著年級的升高,她的成績穩(wěn)中有升,五年級時,全年級只有她一個人,獲得了“全國第十七屆華羅庚數學競賽”二等獎,六年級她拿到了三好學生。初中三年還是一樣,初一初二很平常,跟著老師的教學進度走,年級排名40多,初三第一學期功課上完后,她突飛猛進,穩(wěn)居年級12,語文多次排名年級第一,順利考入全省最好的重點高中。</h1><h1><br></h1><h1>對于孩子成績偶爾一次出現的降低,我不會大驚小怪責備女兒,只是幫她查找原因,依然鼓勵她,安慰她。我這樣認為:<b>成績出現下滑的情況就如同她小時候走路摔倒一樣,很正常,我不會對她的走路步伐產生懷疑,相信她,會走路,即便栽了跟頭,爬起來會依然前行。</b></h1><h1><br></h1><h1><b>孩子們的學習就是一場人生的馬拉松,活到老學到老。</b>學習成績和奔跑在萬人馬拉松賽場上的運動員一樣,排在40名的選手,在前五十名選手中,屬于排名靠后的運動員,但在整個馬拉松賽道上,依然做為排頭兵,努力的奔跑在隊伍的前方。</h1><h1><b><br></b></h1><h1><b>最終的冠軍不是起跑時就跑在第一的選手,而是前百名選手中堅持到最后,一直在努力,一直在趕超的實力運動員。</b></h1> <h1><b>做好了每一天的功課,就可以做好一輩子的學問。</b></h1><h1><b><br></b></h1><h1>我始終認為,沒有哪個人能比我更愛我的孩子,沒有哪個人比我更愿意教育好我的孩子,我的孩子需要我來教育,更需要我來愛。既然是培養(yǎng),那就陪著養(yǎng),既然愛她,那就為她付出。</h1><h1><br></h1><h1>從女兒6歲入學開始,每天認真獨立完成老師布置的各科作業(yè),我做為媽媽,不管多忙,保證每天做到關注她的作業(yè),監(jiān)督檢查,嚴格把關,保證一字不落,一題不錯,<b>不把今天的問題留到明天解決,也不把明天的作業(yè)提前在今天完成。</b></h1><h1><br></h1><h1><b>我相信,只要做好了每一天的功課,那就做好了每一個月的功課,自然就做好了每一年的功課,定能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讓她做好一輩子的學問。</b><br></h1> <h1><b>我對女兒的信任,獲得了她對我的認同感和友好度。</b></h1><h1><br></h1><h1>我的母親沒有懷疑過我從小到大說過的每一句話,對我是完全信任,自然而然我也一樣信任我的女兒,所以她對我無話不說,就包括她心中的“男神”和喜歡的哪個男同學,她都會告訴我,并且和我分享她們的友誼和秘密,好事壞事糾結事一股腦兒全說給我這個“閨蜜”。</h1><h1><br></h1><h1>我學會了傾聽、學會了點評、學會了分享、還學會了支招……她說的每一句話我都在思考,想好怎樣回復她,每一次都很慎重,這比干工作、填報表可是難多了,我關注了《中國教育報》《中國青年報》《中國傳統(tǒng)文化》等和教育有關的公眾號,每天在學,努力的爭取做一個好媽媽。</h1> <h1>女兒的成長需要慈母的關愛,但也少不了嚴父的管教,嚴父對家庭來講,就如同國家的法律一樣,無形中約束著孩子的言行舉止,讓她望而生畏,不敢觸犯。如果孩子做了出格的事情――抄襲作業(yè),放學不按時回家,不誠實,出現這樣的錯誤,嚴父的教育讓她膽戰(zhàn)心驚,最終實現了“一次治愈,終身不犯?!?lt;/h1><h1><br></h1><h1><b>如果做父親的舍不得管,或者管不住自己的孩子,那就真正是“子不教,父之過?!?lt;/b><b>等孩子步入社會,不但會挨到別人的“殘忍修理”,而且還會受到國家法律的嚴懲。</b></h1> <h1>我們母女十六年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溝通,所有的經歷都歷歷在目、記憶猶新,今天借美篇平臺,回憶那些美好的點點滴滴,與大家分享,希望大家多提寶貴意見,讓我們母女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幸??鞓废喟橛肋h……</h1> <h1>歡迎做客我的美篇,感謝您的閱讀和轉發(fā),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您在下方拇指處點贊,或者留言給我,您的鼓勵是給我寫作最大的動力。<br></h1><h1><br></h1><h1><b>說明:</b>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這些圖片是女兒非常喜歡的,就如同生活中的她一樣。在此對圖片的設計者表示感謝。</h1> <h3>作者簡介 </h3><div>姓名:賀登年,女,生于1976年6月,甘肅省蘭州市人,中共黨員,漢族,出生在一個傳承孔孟遺風,有著書香氣的家庭。2006年曾作為蘭州市民代表就學習“八榮八恥”向全市人民發(fā)起倡議,宣傳傳統(tǒng)文化進社區(qū)。于2016年7月創(chuàng)建“家教感悟――賀登年”美篇專欄,致力于弘揚傳統(tǒng)文化,部分文章被美篇平臺加為“精華”在“熱點”推出,成為美篇寫作達人,代表作為《抓緊時間愛父母》、《我們這一輩》、《獻給婆婆的詩集》、《美篇家書――感謝有你陪伴的日子》等,文章陸續(xù)發(fā)表在微信公眾平臺和新聞頭條。</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