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六國掠影王寧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本次參加途牛公司的歐洲六國12天旅游團,將游覽德國、波蘭、斯洛伐克、匈牙利、奧地利和捷克。除去趕往機場、辦理出入關手續(xù)以及乘坐飛機往返的時間,真正用于游覽的時間滿打滿算也就是10天多一點兒,10天6國,真成了名副其實的走馬觀花,因此,本美篇算不上是真正意義上的游記,姑且稱作六國掠影吧。</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0月29日,我們乘坐海航的HU489航班從北京直飛德國首都柏林。抵達后便入住當?shù)鼐频辍?lt;/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第二天早上在酒店用過早餐后,我們乘坐大巴車趕往本次旅行的第一個景點“柏林墻舊址”。</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德國柏林墻“東邊畫廊”上著名的</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涂鴉畫《兄弟之吻》</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90年柏林墻被推倒時,特意保留了兩段墻體以示紀念,其中一段長達1.3公里。當時的柏林市政府邀請了世界各地的一百多位畫家在這段墻體上作畫,使整個墻體充滿了涂鴉畫,被稱之為“東邊畫廊”。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這幅由俄羅斯畫家德米特里·弗魯貝爾創(chuàng)作的《兄弟之吻》。畫面中前蘇聯(lián)總書記勃列日涅夫正抱著前東德總書記昂納克,行“俄羅斯親吻禮”。繪畫題材取自于1979年10月7日勃列日涅夫前往東德參加民主德國建國30周年慶典時,在典禮上親吻昂納克。</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柏林墻被保留下來的另一段</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長約200米的墻體</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除有些破損外基本保持原貌</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柏林墻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全長155公里。建這道墻的目的就是阻止東德居民逃往西柏林。柏林墻是德國分裂的象征,也是冷戰(zhàn)時期的重要標志性建筑。1990年6月,隨著東歐社會主義陣營的分崩離析,柏林墻終被拆除。</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德國統(tǒng)一的重要標志性建筑</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柏林施普雷河上的奧伯鮑姆橋</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德國柏林的查理檢查站</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查理檢查站是冷戰(zhàn)時期東,西柏林之間三座檢查站中的一座,曾是盟軍和外國人往來東,西柏林的唯一關口,也是兩個柏林間唯一的一條市內(nèi)通道。照片是站在當年的東柏林方向拍攝的,可以看到支撐到高處的肖像牌,上面是一位美國士兵的肖像,他的背后就是當年已歸屬西柏林的弗里德里希大街,堆起的沙袋和沙袋后面的小白房子就是當時美軍的警衛(wèi)室。肖像牌的背面則是一位前蘇聯(lián)士兵的肖像,他背對的則是當年的東柏林。</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61年10月25日至27日,由于一名想去東柏林看演出的美國外交官和夫人不肯向東柏林邊境警察出示證件,而最終在這里引發(fā)了東西方坦克集群大對峙的驚人事件??梢韵胂螽敃r的萬分危急,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查理檢查站也因此事件而聲名遠揚。</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德國國會大廈</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德國國會大廈始建于1884年,建成于1894年。歷史上著名的“國會縱火案”就發(fā)生在這里,這一事件成為納粹統(tǒng)治者迫害反對派人士的借口。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大廈遭到嚴重毀壞。</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45年4月30日,經(jīng)過激烈的巷戰(zhàn),蘇聯(lián)紅軍突擊第三集團軍第150步兵師的兩名戰(zhàn)士葉戈羅夫和坎塔里亞將突擊旗插在了德國國會大廈上,這成為二戰(zhàn)史上的重要時刻,它象征著希特勒法西斯的徹底滅亡。在這之后的5月8日,德國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從而宣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歐洲戰(zhàn)場的徹底勝利。這面突擊旗被前蘇聯(lián)命名為“勝利旗”并延續(xù)至今。每當舉行重要慶典和閱兵式時,都會打出這面“勝利旗”,旗幟上注有: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突擊第3集團軍第79步兵軍榮膺庫圖佐夫二級勛章的伊德里茨第150步兵師。</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二戰(zhàn)之后,國會大廈開始了重建。1999年4月,德國聯(lián)邦議院正式遷入重建后的國會大廈。現(xiàn)如今的國會大廈體現(xiàn)了古典式、哥特式、文藝復興式和巴洛克式多種建筑風格,也成為德國統(tǒng)一的象征性建筑。</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德國國會大廈</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德國首都柏林市中心的勃蘭登堡門</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勃蘭登堡門位于柏林市中心菩提樹大街和6月17日大街的交會處。1788年,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為了紀念在七年戰(zhàn)爭中取得的勝利而下令建造的,建成于1791年。這是一座新古典主義風格的砂巖建筑,由兩排總計12根多立克式立柱支撐著上面的平頂,平頂中央最高處是一尊高約5米的勝利女神青銅雕像。勃蘭登堡門在1989年柏林墻倒塌后,成為兩德統(tǒng)一的象征。</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勃蘭登堡門上方的勝利女神青銅雕像</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勃蘭登堡門前巴黎廣場上的藝人</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二戰(zhàn)時期被炸掉了尖頂?shù)?lt;/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德國柏林威廉皇帝紀念教堂主鐘樓</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世紀末,德意志帝國皇帝威廉二世為了紀念他的祖父,德意志帝國的第一位皇帝威廉一世,下令建造這座教堂,教堂建成于1895年。二戰(zhàn)時期,這座教堂被嚴重損毀,曾經(jīng)高達113米的主鐘樓被炸掉了尖頂。戰(zhàn)后,德國人為了警示后人“要和平,不要戰(zhàn)爭”,而沒有完全重建這座教堂,而是留下了這座殘破的主鐘樓。這座殘破的主鐘樓邊上,則是這座教堂的新建部分,每當夜幕降臨,新建教堂樓的玻璃幕墻呈現(xiàn)出亮麗的藍色。不巧的是,正趕上新建的教堂樓外部翻修,搭滿了腳手架而無法見其真容。</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威廉皇帝紀念教堂主鐘樓內(nèi)</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色彩斑斕的裝飾</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也可看到人工修補裂縫的痕跡</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游覽完威廉皇帝紀念教堂后,我們即將離開德國,趕往下一個國家。午餐后,我們乘車行駛275公里,進入波蘭境內(nèi)并抵達波蘭中西部城市波茲南。此時已是當?shù)貢r間下午5點左右,天已擦黑。由于行程安排緊湊,當?shù)氐木包c必須在今天游覽完,這就成了夜游波茲南。而大巴司機則根據(jù)當?shù)氐膰栏褚?guī)定必須休息,因此,先把我們一行拉到當?shù)鼐频?,辦理好入住后,我們跟著導游開始步行夜游當?shù)馗骶包c。</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波茲南事件紀念碑</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56年6月28日,波茲南的工人進行了一次針對波蘭統(tǒng)一工人黨政府的大規(guī)模罷工運動,罷工目的是為了減稅和增加工資。罷工引發(fā)了騷亂,遭致政府出兵鎮(zhèn)壓。后由于波蘭政府采取了緩和矛盾的措施,承諾將征收的稅款分期返還給工人,為事件中的遇難者舉行安葬儀式等,事件最終平息。隨著時間的推移,波茲南事件被波蘭人廣泛認為是波蘭逐漸擺脫蘇聯(lián)政治控制的里程碑事件,也因此而建立了這座紀念碑。</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小巷盡頭的圣斯坦尼斯洛斯教區(qū)教堂</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波茲南老城廣場上的老市政廳</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夜游波茲南后回到酒店休息。第二天早上,也就是本次旅行的第三天,在酒店用過早餐后,我們乘車行駛310公里,抵達波蘭首都華沙。午餐后開始游覽。??</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華沙瓦津基公園門口處的畢蘇斯基雕像</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瓦津基公園又稱肖邦公園,被波蘭人稱為波蘭最美的公園。公園門口處矗立著1918年波蘭恢復建國后的第一任總統(tǒng)畢蘇斯基雕像。畢蘇斯基是一位極端仇視蘇聯(lián)的立陶宛人,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曾率領波蘭軍隊進攻蘇聯(lián)并在華沙戰(zhàn)役中擊敗蘇軍,被波蘭人視為民族英雄。</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瓦津基公園內(nèi)的肖邦雕像</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這座被稱為世界上最瀟灑飄逸的肖邦雕像是瓦斯拉夫·希曼諾夫斯基于1909年設計的,雕像完成后于1926年置于公園內(nèi)。雕像構思獨特,造型新穎,在一片繁盛的枝葉下,肖邦坐在樹下,上身微傾,正值有風吹過,吹起頭發(fā)和衣衫,頭部瀟灑地朝向左邊,兩眼輕合,眉頭微皺,流露出一絲淡淡的哀愁,緊閉的雙唇和面部剛勁的輪廓顯示出他內(nèi)心的倔強。又像是在感受內(nèi)心的旋律,輕盈飄逸,音韻綿長。</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兩百年來,肖邦一直是波蘭人的驕傲,而華沙也有著肖邦之城的美譽。為了紀念肖邦,每年都會在肖邦雕像旁舉行音樂會,這一傳統(tǒng)已保持了50多年。</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秋色浸染的瓦津基公園內(nèi)</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悠閑恬靜的讀書人</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華沙無名烈士墓</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華沙無名烈士墓位于畢蘇斯基廣場西側(cè),建于1925年,二戰(zhàn)期間遭到毀壞,戰(zhàn)后重建。兩名全副武裝的士兵守護著無名烈士墓和長明火,墓碑上鐫刻著波蘭軍隊曾經(jīng)戰(zhàn)斗過的時間和地點,四周的銅鼎內(nèi)存放著從戰(zhàn)場上收集來的泥土。按照波蘭外交禮儀的規(guī)定,外國重要代表團來訪和駐波蘭外交使節(jié)到任,都須要向無名烈士墓獻花。</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在畢蘇斯基廣場中央,與無名烈士墓相向而立的一副高大的十字架。??</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無題</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華沙無名烈士墓公園秋色</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建于1816年的華沙大學</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近幾年在波蘭大學排名中一直名列第一</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波蘭國家科學院</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曾提出日心說的波蘭天文學家</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哥白尼雕像</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波蘭總統(tǒng)府和波尼亞托夫斯基元帥雕像</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波尼亞托夫斯基是一位英勇善戰(zhàn)的軍事指揮官和深受波蘭人民愛戴的民族英雄。拿破侖一世曾評價他為:“充滿榮譽感和勇敢精神,具有高尚品質(zhì)的人?!彼麄髌娴囊簧际窃跒椴ㄌm能夠獨立而戰(zhàn)斗。</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與肖邦同時期的波蘭著名愛國詩人</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米茨凱維奇雕像</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華沙老城廣場</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齊格蒙特三世國王紀念柱</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華沙老城始建于13世紀,是波蘭民族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精華,也是波蘭人的驕傲。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的1943年至1944年,希特勒為了報復華沙起義而采取了大規(guī)模轟炸的極端手段,華沙幾乎被夷為平地,市內(nèi)85%的建筑被徹底摧毀。戰(zhàn)后,波蘭政府馬上著手組織華沙的重建工作,華沙人民以震驚世界的“華沙速度”,僅用了5年的時間,重建了華沙老城。華沙人民用心和深厚的民族情感重新獲得了失去的記憶,重建了民族的文化、民族的尊嚴和民族的靈魂。</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80年,華沙老城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破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這里的“破例”是指對于重建項目,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一般不會將其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而華沙老城成為了例外。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對華沙老城的評價是:“嚴格按原樣重建,表明了波蘭保留傳統(tǒng)文化環(huán)境的真切心情”。</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華沙老城廣場上的美人魚銅像</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是首都華沙的城徽也是華沙的守護神</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夕陽下的華沙老城廣場建筑</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夜幕初降的華沙老城街景</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絢麗晚霞下的華沙老城街景</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波蘭克拉科夫的瓦維爾城堡</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第四天早上用過早餐后,我們乘坐大巴車行駛295公里趕往波蘭的第三大城市克拉科夫??死品蛭挥诰S斯瓦河上游兩岸,1320年至1609年曾是波蘭首都。</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矗立在維斯瓦河畔高地上的瓦維爾城堡,是波蘭最古老的城堡之一。自1038年起,波蘭王室在這座雅蓋隆王朝遺留下來的城堡里延續(xù)居住超過5個世紀。即便齊格蒙特三世將波蘭首都從克拉科夫遷到了華沙,瓦維爾城堡依然維持著象征國都皇城的榮耀。</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克拉科夫中央廣場上的圣瑪利亞大教堂</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圣瑪利亞大教堂是為了紀念圣母瑪利亞升天而建的。從13世紀中后期到15世紀初,用了一百多年的時間才完全建好并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之后的幾個世紀,一直是克拉科夫最負盛名的天主教堂。圣瑪利亞大教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有兩座高低不同的鐘樓,高的一座達81米,低的一座為69米,塔尖上鑲嵌著金色的王冠。整個教堂外部完全用人工制作的紅磚建成,在絢麗晚霞的映襯下,顯得古樸而莊重。</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圣瑪利亞大教堂內(nèi)部</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神圣莊嚴而又絢麗多彩</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圣瑪利亞大教堂巧奪天工的內(nèi)部裝飾</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中央廣場上駕駛觀光馬車的美女</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克拉科夫圣彼得和圣保羅教堂</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教堂正門前方一字排開的十二門徒雕像</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維斯瓦河畔石灰?guī)r山崗上的</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瓦維爾大教堂</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克拉科夫的瓦維爾大教堂建成于1364年,在其后的4個世紀里,一直是波蘭國王加冕和王室成員安葬的地方。這里也是天主教克拉科夫總教區(qū)的主教座堂。我們在教堂的地宮里看到了一戰(zhàn)后新生波蘭的首任總統(tǒng)畢蘇斯基的靈柩。</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克拉科夫1978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第五天早上很早起床,用過早餐后便乘車趕往幾十公里外著名的景點奧斯維辛集中營。說它“著名”,是因為這個景點在世界上幾乎無人不知,也是來波蘭旅游必去之地。另一方面,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出于警示世界“要和平,不要戰(zhàn)爭”之目的,于1979年將其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然而,對這處有著“殺人工廠”別稱的奧斯維辛集中營來說,用“臭名昭著”來形容更為恰當。</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奧斯維辛集中營一號營地的正門上寫著</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勞動帶來自由”</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奧斯維辛本是波蘭南部的一個小鎮(zhèn),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納粹德國在這里建立了最大的集中營,這使它在戰(zhàn)后聞名于世。當年,納粹德國奧斯維辛集中營管理局所管制的地區(qū)面積達40平方公里,共有3個主要營地和39個小型營地,分布在波蘭南部的西里西亞地區(qū)。其中3個主要營地分別是:一號營地、二號營地(比克瑙)、三號營地(莫諾維茨)。這3個主要營地便是希特勒種族滅絕政策的執(zhí)行地。</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根據(jù)行程安排,我們參觀了一號營地。</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一號營地的正門上方由鐵藝制作的一串字母:“ARBEIT MACHT FREI”,意為“勞動帶來自由”。然而,真是這樣嗎?這不過是納粹分子們對外掩人耳目的伎倆,而對于剛被關進來的人來說,卻有著極大的欺騙性。</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奧斯維辛集中營一號營地中</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被層層電網(wǎng)圍住的牢房</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一號營地通常關押著1.3萬至1.6萬人,1942年最多時達2萬人。納粹分子在這里殺害了大約7萬名波蘭知識分子、抵抗組織成員、“反社會分子”、同性戀者和蘇軍戰(zhàn)俘。</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奧斯維辛集中營一號營地的</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毒氣“浴室”</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奧斯維辛集中營的一號營地和二號營地(比克瑙)有多處這樣的毒氣“浴室”,同時操作一次可屠殺1.2萬人,配備的焚尸爐每天可焚燒8千具尸體。據(jù)統(tǒng)計,整個奧斯維辛集中營在存在的4年多時間里,先后關押過數(shù)百萬人,其中有110萬到150人在這里喪生,這里面有100萬是猶太人。</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在一號營地內(nèi),很多當年的牢房被設置成展廳,展示了大量實物:成堆的女人頭發(fā)和人發(fā)毛毯、那成堆的死難者的眼鏡、鞋子、假肢和各種生活用品,真是慘不忍睹!</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奧斯維辛集中營一號營地的焚尸爐</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整個參觀過程中,腦海里時常浮現(xiàn)出由具有猶太血統(tǒng)的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導演的大片《辛德勒的名單》中的一組鏡頭:在納粹沖鋒隊屠殺猶太人的場景中,整體黑白的畫面中突然出現(xiàn)了一抹紅色,這是一個穿紅色衣服的小女孩兒正在穿過慌亂的人群,鏡頭隨著小女孩兒逃跑的節(jié)奏搖晃,渲染出慌亂恐懼的氛圍,小女孩兒背對著鏡頭逃去。而當小女孩再次出現(xiàn)時,她已經(jīng)成為運尸車上的一具尸體。紅衣女孩與整體黑白的畫面形成了極其強烈的對比,產(chǎn)生出極具藝術沖擊力的視覺效果,導演采用這種手法來表現(xiàn)猶太人的悲慘遭遇,成為令人無法忘懷的經(jīng)典鏡頭。</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整個參觀過程中,一串哀婉凄楚的音符似乎總在耳邊回響。那是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主題曲。約翰·威廉姆斯作曲并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協(xié)奏,由享譽世界的以色列著名小提琴家帕爾曼演奏。樂曲哀婉起伏,以極其強烈的情感穿透力震顫著人的心靈,體現(xiàn)出地獄環(huán)境下人的哀傷與無助。也只有帕爾曼這樣的猶太人小提琴家,才能夠如此深刻地理解并表達出多災多難的猶太民族在那場血雨腥風中所經(jīng)歷的悲慘遭遇。這首電影原聲曲被MCA唱片公司錄制成CD唱片并于1993年發(fā)行,發(fā)行后即成為CD圣經(jīng)的上榜天碟。唱片封面上,一只有力的大手緊緊拉住紅衣女孩兒纖弱的小手,背景上希伯來文寫著猶太人的名言:拯救一人就等于拯救全人類。這張CD唱片早已被我珍藏家中。</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還沒有從沉重壓抑的氛圍中緩過勁兒來,我們又坐上大巴車,行駛460公里,進入本次旅行的第三個國家斯洛伐克并抵達它的首都布拉迪斯拉發(fā)。??</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斯洛伐克總統(tǒng)府</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布拉迪斯拉發(fā)老城中的米榭爾門</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布拉迪斯拉發(fā)老城區(qū)占地面積并不大,但卻很好地保存了中世紀城市中心的原貌。米榭爾門是布拉迪斯拉發(fā)中世紀圍繞老城的5座城門中唯一尚存的城門。這座白墻尖頂?shù)母呗柍情T14世紀時為哥特式,16世紀改為文藝復興式,51米高的巴洛克風格的尖頂鐘樓加蓋于18世紀。</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斯洛伐克國家劇院</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水道工古米”銅質(zhì)雕像</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是老城中上鏡率最高的雕像</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第六天早上用過早餐后,我們乘車行駛160公里,進入本次旅行的第四個國家匈牙利并抵達多瑙河畔的小鎮(zhèn)維謝格萊德。維謝格萊德這個名字對我來說并不陌生,那是因為前南斯拉夫電影《瓦爾特保衛(wèi)薩拉熱窩》。當時的德軍A軍團的裝甲部隊實施戰(zhàn)略性撤退,將在維謝格萊德等待來自薩拉熱窩的燃料列車,以便加裝燃料。然而,薩拉熱窩的黨衛(wèi)軍上校馮·迪特利施費盡心機的“勞費爾行動”計劃,被瓦爾特領導的抵抗組織徹底破壞,成功炸掉了運送燃料的列車,使A軍團的裝甲部隊徹底癱瘓在維謝格萊德,將成為盟軍空襲的活靶子。</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抵達后,我們游覽了坐落在多瑙河畔山丘之上的維謝格萊德城堡(云堡)。??</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維謝格萊德城堡(云堡)</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維謝格萊德城堡是多瑙河畔最早的城堡,坐落在山丘之上,好似高聳入云,因此又有了“云堡”的別稱。如今,這里已是殘垣斷壁,破敗不堪。城堡內(nèi)設有幾個小型展廳,成為對當?shù)貙W生進行歷史教育的地方。</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維謝格萊德城堡上俯瞰多瑙河</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城堡山秋色</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城堡小憩</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游船即將穿過金色的瑪格麗特大橋</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從維謝格萊德城堡出來后,我們來到了匈牙利的首都布達佩斯。當?shù)貢r間下午兩點多,我們坐上了游船,開始了船游多瑙河。</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匈牙利的首都布達佩斯是歐洲著名古城,坐落在多瑙河中游兩岸,早先是憑河相望的兩座城市,東岸的“佩斯”和西岸的“布達”。1873年,兩座城市合并為布達佩斯。</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多瑙河東岸的匈牙利國會大廈</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陽光燦爛,游船南駛,左岸“佩斯”,右岸“布達”,秋色浸染的城市,歷史人文景觀與自然風光有機融合,沉穩(wěn)中不失浪漫,散發(fā)著迷人的秀美。游船反復播放著小約翰·施特勞斯最富盛名的《藍色多瑙河圓舞曲》和伊奧西波·伊凡諾維奇的代表作《多瑙河之波圓舞曲》,優(yōu)美歡快的旋律,舒展寬廣而又柔和綿長,風光旖旎的多瑙河那歡暢的流水仿佛隨著跳動的音律起伏。我已陶醉其中,隨著樂曲哼唱,手中相機咔咔作響,一會兒船頭,一會兒船尾,左舷右舷忙不停。</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游船即將穿過布達佩斯最古老的</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伊斯特萬·塞切尼大橋(鏈橋)</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游船穿過綠色的弗蘭茨·約瑟夫大橋</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自由大橋)</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本次旅行的第七天早上,我們登上了布達一側(cè)的蓋勒特山觀賞那里的自由女神像。之后又登上布達城堡山,游覽那里的著名景點漁人堡、馬加什教堂以及布達皇宮。??</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布達佩斯蓋勒特山上的自由女神像</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布達城堡山上的漁人堡</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漁人堡位于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的布達一側(cè)多瑙河畔的城堡山上,修建于1895年至1902年。最早這里曾是個魚市,后來漁民們?yōu)榱吮Wo自己的利益而在這里修建了最初的城堡,這也是其名稱的由來。如今的漁人堡兼具新哥特式和新羅馬式風格,周邊環(huán)境優(yōu)美,景色秀麗,是布達佩斯市民休閑散步的好地方,尤其是情侶們最喜歡到這里談情說愛,使這里平添了幾分浪漫色彩。</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漁人堡旁的匈牙利第一位國王</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圣伊斯特萬一世青銅雕像</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與漁人堡相鄰的馬加什教堂</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馬加什教堂擁有一座高聳的哥特式石造尖塔,教堂屋頂鑲嵌著彩色馬賽克,色澤亮麗。教堂從13世紀至今歷經(jīng)多次修整,見證了改朝換代的時代變遷。這座匈牙利最早的天主教堂在被土耳其占領時曾改建為清真寺,之后又加入了巴洛克式和新哥特式風格。</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馬加什教堂邊圣三一廣場上</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雕刻極其精美的</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圣父圣子圣靈三位一體柱</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漁人堡回廊觀景</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漁人堡內(nèi)的民間畫家</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去布達皇宮路上的迷人秋色</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布達城堡山上的布達皇宮全景</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布達皇宮建于13世紀,為阿魯巴多王朝所建,19世紀中后期經(jīng)歷了大規(guī)模擴建,成為一組新巴洛克式建筑群。二戰(zhàn)時期被毀壞,戰(zhàn)后重建。如今的皇宮中心部分開辟為歷史博物館、畫廊和工人運動博物館。</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布達佩斯多瑙河兩岸(包括匈牙利國會大廈、鏈橋以及布達城堡山等)于1987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布達皇宮前歐仁尼大公策馬青銅雕像</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1686年率軍驅(qū)逐奧斯曼帝國侵略者</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收復布達</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游覽了布達皇宮后,我們乘坐大巴車行駛240公里,進入本次旅行的第五個國家奧地利并抵達首都維也納。按照行程安排,直到入住當?shù)鼐频昵暗倪@段時間,要在維也納潘多夫奧特萊斯購物,雖然不想買什么,既然來了,也跟著逛逛唄!</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奧地利維也納的美泉宮</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當?shù)貢r間第八天早上8點多,我們來到了被稱為維也納象征的美泉宮。這里曾是茜茜公主的夏宮,是歐洲最美的巴洛克式宮殿之一。美泉宮的名字來源于神圣羅馬帝國皇帝馬蒂亞斯,傳說1612年他狩獵至此,口渴之時飲用了這里的一處泉水,頓感甘甜清爽,從此命名此泉為“美泉”。1743年,瑪利亞·特蕾西亞女王下令在此建宮,這里便出現(xiàn)了豪華的宮殿和宏大的巴洛克式花園。從那以后,這里分別成為神圣羅馬帝國、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和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宮。1996年,美泉宮和皇宮花園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美泉宮巴洛克式大花園一景</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美泉宮巴洛克式大花園中的海神噴泉</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美泉宮巴洛克式大花園最高處的</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凱旋門觀景臺</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維也納瑪利亞·特蕾西亞皇后廣場</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瑪利亞·特蕾西亞是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的長女。1740年,年僅23歲的瑪利亞·特蕾西亞繼位,成為哈布斯堡德意志神圣羅馬帝國的女皇,同時也成為匈牙利女王和首位奧地利女大公。1740年12月,德意志三大諸侯國普魯士、巴伐利亞和薩克森聯(lián)手向奧地利宣戰(zhàn),長達8年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zhàn)爭正式爆發(fā)。瑪利亞·特蕾西亞以堅韌不拔的勇氣和通情達理的政策,挽救了這一危機四伏的帝國。1780年11月,執(zhí)政40年的瑪利亞·特蕾西亞女皇死于因感染天花而導致的心臟病。</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廣場中央的瑪利亞·特蕾西亞女皇</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紀念碑</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維也納英雄廣場上的奧地利國家圖書館</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原皇家圖書館)</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奧地利維也納雄偉壯觀的英雄廣場是霍夫堡皇宮的外部廣場,興建于弗朗茨·約瑟夫一世統(tǒng)治時期,是沒有完全建成的所謂帝國廣場的一部分。廣場上有兩尊奧地利歷史上聲名顯赫的軍事領袖的青銅雕像,一位是在奧斯曼帝國第二次包圍維也納時立下大功的歐根親王。另一位則是在1809年于阿斯珀恩首次打敗了曾無敗績的拿破侖的卡爾大公。</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霍夫堡皇宮的米歇爾門</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門兩旁象征海洋和陸地力量的</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海克力斯雕像</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有“歐洲最美國會大廈”美譽的</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奧地利國會大廈</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奧地利國會大廈前</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手握智慧女神像的雅典娜女神雕像</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維也納霍夫堡皇宮公園內(nèi)的莫扎特雕像</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莫扎特出生于奧地利薩爾斯堡的一個音樂之家,父親是一位小提琴手,母親也會演奏小提琴和大提琴。在這樣的家庭熏陶下,4歲的莫扎特就顯露出驚人的音樂天賦。父親意識到兒子可能是個音樂天才,就經(jīng)常帶著他到各地去演出,這為他后來在音樂上的巨大成功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在維也納的10年里,莫扎特完成了《魔笛》、《安魂曲》等著名作品。1791年,年僅35歲的莫扎特在維也納去世,死因至今不明。雖英年早逝,但他為人類留下了豐富而寶貴的音樂財富,包括63部交響樂,15部歌劇,23部鋼琴奏鳴曲,27部鋼琴協(xié)奏曲,5部小提琴協(xié)奏曲,23部弦樂四重奏等等總計600多部作品,成為人類歷史上永遠為世人所稱頌的偉大音樂家。</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本來很想去莫扎特的故鄉(xiāng)薩爾斯堡去看看,這也是我一直以來的夙愿,但我們的行程中沒有這一項,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就算是為今后的旅行留個念想吧!</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維也納音樂之友協(xié)會大樓</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享譽世界的維也納音樂協(xié)會</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金色大廳就在其中</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本來行程里沒有這個項目,導游好心,在征得了全團所有人的同意后,免費送大家這個景點,真算是個意外驚喜?。「屛殷@喜的是,導游說可以幫忙訂票,能讓我們愿意的人入內(nèi)聽一場現(xiàn)場音樂會,這可真是把我樂得屁顛屁顛的!也就美了一天,被告知沒有訂到票,頓時像個泄了氣的皮球,半天沒緩過勁兒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實際上,金色大廳并非一座獨立的建筑,而是音樂之友協(xié)會大樓的一部分,除了金碧輝煌的金色大廳外,這棟樓內(nèi)還有其他音樂廳,譬如勃拉姆斯廳和莫扎特廳以及辦公室等。由于這里一年一度的新年音樂會已享譽世界,人們習慣上就都稱這里是金色大廳。這里也是著名的維也納愛樂樂團的常年演出地。</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奧地利維也納的金色大廳與德國柏林愛樂廳、萊比錫布商大廈音樂廳、荷蘭阿姆斯特丹大會堂以及美國波士頓交響樂大廳并列為世界五大音樂廳。</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金色大廳外等待入內(nèi)的聽眾</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多少年來,那些蜚聲樂壇的世界級音樂家和指揮家,在這座金碧輝煌的演出大廳里,與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演出了一場又一場精彩絕倫的美妙音樂會。從馬勒、施特勞斯到富特文格勒、卡拉揚、伯姆、索爾蒂、伯恩斯坦、克萊伯、阿巴多、馬澤爾、穆蒂和祖賓·梅塔等等,在這座音樂圣殿里激情澎湃,熱力四射,盡顯大師風范。我們中國的指揮家陳燮陽、彭家鵬以及鋼琴家郎朗和李云迪都受邀在這里演出過。</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奧地利維也納的重要地標</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金色施特勞斯雕像”</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華爾茲之王”約翰·施特勞斯</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金色雕像</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秋意融融的維也納城市公園</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快樂愜意的休閑美地</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奧地利維也納的圣斯蒂芬大教堂</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奧地利維也納的圣斯蒂芬大教堂是世界上著名的哥特式大教堂之一。1997年,圣斯蒂芬大教堂迎來了誕辰800周年的紀念日。大教堂的建造過程最早可追溯到12世紀,后被大火燒毀。14世紀時,在哈布斯堡的魯?shù)婪蛩氖拦舻某珜?,一座哥特式的大教堂逐漸形成了。在之后的幾個世紀里,圣斯蒂芬大教堂幾乎沒有中斷過它的建造。15世紀,南塔建造完成;16世紀,北塔建造完成;18世紀,高塔建造完成。二戰(zhàn)即將結束的1945年,大教堂遭受炮火襲擊并導致大火,大教堂被嚴重損毀。1948年至1962年,大教堂得到修復。如今的圣斯蒂芬大教堂已成為維也納非常重要的標志性建筑,它那137米高的尖塔是繼科隆大教堂之后全世界第二高的教堂尖塔。</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圣斯蒂芬大教堂內(nèi)部</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圣斯蒂芬大教堂內(nèi)部</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梅爾克修道院外別致的花園</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本次旅行的第九天早上早餐后,我們乘車行駛90公里,來到多瑙河岸最美麗的瓦豪風景區(qū)。瓦豪是奧地利境內(nèi)多瑙河下游梅爾克和克雷姆斯之間狹長山谷的一個分支,擁有世界上最美麗的河沿風光,如畫的村落、美麗的梅爾克修道院、充滿浪漫色彩的城堡廢墟和種滿優(yōu)質(zhì)葡萄的郁郁蔥蔥的小山。2000年,瓦豪風景區(qū)以“瓦豪文化景觀”之名,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按照行程安排,我們只參觀這里的梅爾克修道院并遠觀梅爾克小鎮(zhèn)。</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有中世紀最美修道院美譽的</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梅爾克修道院</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梅爾克修道院成立于1089年,而那華麗的巴洛克式建筑則修建于1702年至1736年。這里有精美的壁畫,圖書館內(nèi)藏有無數(shù)的中世紀手稿。梅爾克修道院位于梅爾克小鎮(zhèn)的山巖上,俯瞰多瑙河,毗鄰優(yōu)美的瓦豪河谷。</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梅爾克修道院的主教庭院</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梅爾克修道院經(jīng)典巴洛克風格的禮拜堂</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梅爾克修道院上俯瞰瓦豪河谷起點</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梅爾克小鎮(zhèn)</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游覽了梅爾克修道院后,我們乘車行駛180公里,抵達本次旅行的第六個國家捷克,先去探訪大名鼎鼎的中古世紀小鎮(zhèn)克魯姆洛夫。</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有“世界最美小鎮(zhèn)之一”美譽的</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克魯姆洛夫小鎮(zhèn)</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這座聞名遐邇的中古世紀小鎮(zhèn)坐落于捷克南部的波西米亞地區(qū),它的歷史起始于13世紀,因其處于一條重要的貿(mào)易通道上而逐漸繁盛起來。這里的大部分建筑建于14世紀到17世紀之間,帶有哥特式、文藝復興式以及巴洛克式風格。伏爾塔瓦河流經(jīng)這里,呈“馬蹄鐵”形狀環(huán)抱著小鎮(zhèn)。這條捷克的母親河800年來滋養(yǎng)著這里,使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靈。紅色屋頂?shù)慕ㄖ[次櫛比,映襯著遠處的青山而又把倒影留在綠水中。五個多世紀以來,這里沒有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那種安詳和諧、與世無爭的生活一直這樣延續(xù)著,給人一種世外桃源的感覺。</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92年,這里以“克魯姆洛夫歷史中心”為名,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夜幕初降時的克魯姆洛夫城堡</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克魯姆洛夫小鎮(zhèn)夜景</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伏爾塔瓦河是捷克最大的河流,它由南向北縱貫捷克國土,是捷克人民賴以生存的母親河,是捷克民族繁榮昌盛的搖籃。</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交響詩套曲《我的祖國》堪稱捷克音樂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尤其是這部作品的第二樂章《伏爾塔瓦河》,被稱為捷克的第二國歌?!斗鼱査吆印窂暮铀脑搭^開始描寫,逐漸映現(xiàn)出奔騰不息的河流、岸邊茂密的森林、富有生氣的鄉(xiāng)村、寧靜的月夜、險要的峽谷、古老的城堡,這些景致與民俗生活和神話傳說相聯(lián)系,展示了捷克山河的美麗和悠久的歷史文化。</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眼前的伏爾塔瓦河與美麗的克魯姆洛夫小鎮(zhèn),與平日里那耳熟能詳?shù)膬?yōu)美旋律,在此時此刻融匯在一起,給我一種永遠無法忘懷的全新感受。</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游覽完克魯姆洛夫小鎮(zhèn)之后,天已完全黑了下來,我們乘車趕往25公里以外的布杰約維采并入住當?shù)鼐频辍?lt;/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捷克布杰約維采的</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普熱米斯爾·奧托卡二世廣場</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第十天一大早,我們來到布杰約維采的普熱米斯爾·奧托卡二世廣場。這座廣場以建立布杰約維采的捷克國王的名字命名,始建于13世紀。廣場中央有一座巴洛克式的參孫噴泉,邊上那座灰色尖頂?shù)陌吐蹇耸浇ㄖ遣冀芗s維采的市政廳。</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這里還是“百威”啤酒真正意義上的故鄉(xiāng),其產(chǎn)品暢銷世界各地。</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從布杰約維采離開后,我們乘車趕往170公里以外的捷克首都布拉格。</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捷克首都布拉格城堡區(qū)內(nèi)的</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圣維特大教堂</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圣維特大教堂最早是由波西米亞公爵瓦茨拉夫一世于公元925年建成,那是一座羅馬式圓形教堂。公元1060年擴建為羅曼式(歐洲中世紀一種以半圓拱為特征的建筑風格)教堂,1344年,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波西米亞國王查理四世下令在原教堂的基礎上建造一座哥特式教堂。此后,又由于長年的戰(zhàn)亂和多次火災,整個建造過程竟然歷經(jīng)近六百年,直到1929年才最終完成。</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布拉格城堡區(qū)內(nèi)的圣維特大教堂有“建筑之寶”的美譽,曾是歷代皇帝舉行加冕典禮的場所。</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圣維特大教堂內(nèi)部</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圣維特大教堂內(nèi)部</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20噸純銀打造并用浮雕木刻裝飾的</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圣約翰之墓</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圣約翰并非耶穌圣徒的那個圣約翰,而是圣約翰·內(nèi)波穆克。約翰·內(nèi)波穆克是14世紀盧森堡王朝時期布拉格教區(qū)的紅衣主教,他因為拒絕泄露皇后懺悔的內(nèi)容而被憤怒的瓦茨拉夫四世國王從查理大橋上扔進伏爾塔瓦河里溺死,約翰·內(nèi)波穆克后來被奉為圣人。</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布拉格城堡山上俯瞰布拉格市區(qū)</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布拉格查理大橋東側(cè)橋頭的</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老城橋樓”</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查理大橋建成于14世紀,至今已有660年歷史,以捷克歷史上最為昌盛時期的國王查理四世的名字命名。查理大橋橫跨伏爾塔瓦河,東側(cè)連接布拉格老城,西側(cè)連接布拉格城堡山,全長516米,寬9.5米,共有16座橋墩,全部為磚石所砌。</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上:布拉格老城廣場上的</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哥特式蒂恩大教堂</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下:布拉格老城廣場上的</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圣尼古拉大教堂</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和捷克著名的宗教改革家胡斯塑像</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布拉格高堡內(nèi)新哥特式</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圣彼得和圣保羅大教堂</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這是旅行的第十一天。從行程表上看,所有的景點已經(jīng)在昨天全部游覽完畢,今天應該返回德國。導游計算了一下時間,感覺時間上還有富余,于是在那位熱心的本地司機的倡議下,免費帶我們?nèi)ビ斡[連導游自己都沒有去過的一個景點---高堡。</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高堡位于首都布拉格南方三公里、伏爾塔瓦河東岸的山丘之上。始建于公元10世紀,被稱為是布拉格的發(fā)祥地,這里有建于14世紀的新哥特式的圣彼得和圣保羅大教堂,還有一座在捷克非常著名的高堡公墓,這里安葬著很多知名的藝術家。由于我們?nèi)サ暮茉?,景點內(nèi)除了我們幾乎沒有什么人。當我們走到公墓門口時,門虛掩著,推開門看了看,覺得里面陰森森的,于是沒有進去便走開了,殊不知這讓我失去了一個好機會,去瞻仰長眠于此的兩位享譽世界的偉大作曲家,一位就是交響詩套曲《我的祖國》的作者斯美塔那,另一位則是德沃夏克,他的第九交響曲《自新大陸》是我十分鐘愛的作品。啊!太可惜了!擦肩而過很無奈!</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92年,包括布拉格城堡區(qū)、查理大橋以及高堡區(qū)在內(nèi)的捷克歷史文化遺跡,以“布拉格歷史中心”之名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高堡秋色</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秋伴晨讀</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游覽完高堡后,我們便乘坐大巴車經(jīng)過5個多小時車程返回德國柏林,于當日晚乘坐海航HU490航班飛回北京。</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2天的歐洲六國之旅,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緊張并快樂著。收獲頗豐卻也留下些許遺憾,或許這正是旅行抑或是人生旅程所應有的結局吧!</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旅途所游歷的中東歐這六個國家,歷史上經(jīng)歷過無數(shù)戰(zhàn)亂,王朝更替,版圖多變。那兩場曠日持久異常慘烈的世界大戰(zhàn)也使這六個國家無一幸免。戰(zhàn)火所至,生靈涂炭,無數(shù)先人遺跡毀于一旦,令人痛心不已!對于波蘭、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而言,他們本屬前蘇聯(lián)主導的東歐社會主義陣營,一場東歐劇變,使他們改變了國家制度,捷克斯洛伐克也分裂為兩個國家。然而,一場大動蕩之后的抉擇并未給這里的人民帶來福祉,倒是中國“一帶一路”戰(zhàn)略構想的實施與延伸,才使得他們搭上了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順風車,也給那里的人民帶來了實惠。戰(zhàn)亂與動蕩使那里的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更加迫切地呼喚“要和平,不要戰(zhàn)爭!”“要合作,不要對抗!”</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萊茵河、維斯瓦河、多瑙河、瓦赫河和伏爾塔瓦河奔流不息,大河孕育并滋養(yǎng)著那里多姿多彩的人類文明,也養(yǎng)育出了諸多偉大的音樂家,從他們內(nèi)心流淌出來的深邃而又美妙的旋律,依附著大河起伏而又永不停歇的流水,深情頌揚和詮釋著人類最美好的情感并最終匯入希望的海洋。如今,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同樣縈繞著“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最強音,這一契合人類文明發(fā)展大趨勢的嶄新理念,必將為更多的國家和民族所接受。</span></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互利共贏 和平發(fā)展</i></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必將成為新時代</i></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世界文明發(fā)展的大潮</i></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勢不可擋 奔騰向前</i></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完】</i></h1> 波蘭華沙教堂雕像布達城堡營地廣場奧斯維辛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