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故鄉(xiāng)情龔洪飛 <h1><b>2012年"知青返第二故鄉(xiāng)銀浪牧場回訪活動"之四<br /> 目前銀浪牧場農(nóng)、林、畜、漁業(yè)齊頭并進。依托通村公路為主線打造旅游觀光農(nóng)業(yè),引進養(yǎng)鹿場、鴕鳥場等特色養(yǎng)殖場,新建棚室綠色采摘區(qū),進一步完善唐氏果園、金土地垂釣、百年榆樹、金地果園等旅游景點建設(shè),把進場沿路打造成各式特色并存的農(nóng)家樂。<br /> 知青離開銀浪牧場已經(jīng)幾十年了,但是,知青對銀浪牧場,故鄉(xiāng)老職工濃濃的友情、親情永遠長存。</b></h1> <h1><b>《銀浪溫泉》度假村,回訪第二故鄉(xiāng)的有關(guān)活動都在這里舉行。</b></h1> <h1><b>昔日的堿泡子,老職工經(jīng)常去那里打堿蓬草作為豬飼料,取堿泡子的堿土熬點石堿,偷偷摸摸地掙點零花錢,如今已經(jīng)成為漂亮的碧麗湖。</b></h1> <h1><b>原五0二連附近的堿泡子變身為秀義湖,還有一個人氣很旺的"秀義湖飯莊"。</b></h1> <h1><b>鴕鳥養(yǎng)殖場很有名氣。</b></h1> <h1><b>"金地果園"招牌設(shè)計得很吸人眼球。</b></h1> <h1><b>郭氏莊園也很漂亮。</b></h1> <h1><b>我第一次看到長得這么棒的谷子,據(jù)說是韓光種植的。</b></h1> <h1><b>我們在銀浪時,場部只有個小商店,貨物有限,如今已經(jīng)被大超市替代。</b></h1> <h1><b>銀浪中心村市場的各種農(nóng)副產(chǎn)品很多。</b></h1> <h1><b>我在市場里買了好幾斤油豆角帶回上海,讓家人品嘗一下東北油豆角的美味。</b></h1> <h1><b>我特地去參拜了銀浪百年大榆樹,據(jù)說當年大慶沒有高房子的時候,在沙爾圖就能看見這棵大榆樹。</b></h1> <h1><b>老榆樹很神奇,它子孫滿堂,已經(jīng)繁衍生息出一條漂亮的"古榆樹"路了。</b></h1> <h1><b>在加快城鎮(zhèn)化進程中,牧場統(tǒng)一建造職工住宅小區(qū),實現(xiàn)了農(nóng)場城鎮(zhèn)化,得到廣大職工的歡迎。</b></h1> <h1><b>"碧湖馨苑"住宅小區(qū)都是六層樓房,水、電、煤氣一應(yīng)齊全。</b></h1> <h1><b>小區(qū)的環(huán)境整潔優(yōu)美有序。</b></h1> <h1><b>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當年作為下鄉(xiāng)知青集體宿舍的土屋還在,我們在這里邁出了人生走向社會的第一步......。</b></h1> <h1><b>先于上海知青到銀浪的哈爾濱、佳木斯知青,前排左起劉敏、陳魯春、商恩云,后排左起趙年群、陳守義、劉福星、大李,付學文。</b></h1> <h1><b>我們同住一個屋,同睡一條炕的戰(zhàn)友二楞子(左)、小瞧人(右)在玩雙杠,背景是當年知青的宿舍。</b></h1> <h1><b>找一找《五師首次三七高炮人工催化降雨》的照片中有沒有你。</b></h1> <h1><b>十年后,知青們從這里出發(fā),返城回上海、北京、哈爾濱等,開始了新的人生旅程......。</b></h1><h3><br /></h3> <h1><b>銀浪這塊土地不但養(yǎng)育了知青這代人,并且養(yǎng)育過知青的第二代,她是上海知青中結(jié)婚最早的,女兒和兒子都出生在銀浪。她曾在508連當過小學老師,這次夫婦倆特地帶著外孫到508連看看自己住的地方,外孫嘟嚷著說:我媽媽是生在這里的啊。</b></h1> <h1><b>她曾經(jīng)是營部倉庫管理員,結(jié)婚后住在當年被喻為營部的干部大院里,帶一張舊居照片回去給女兒看看。</b></h1> <h1><b>回訪知青與當?shù)乩下毠ひ呀?jīng)有幾十年沒見面了,有說不完的話。</b></h1> <h1><b>曾經(jīng)一起工作過的同事,她是本地青年中的佼佼者,當年擔任過501連文書(左一)。</b></h1> <h1><b>手拉著手,幾十年前結(jié)下的友情是終身難忘的。</b></h1> <h1><b>放羊娃出身的老勞模劉賢啟(左)到北京見到過毛主席。</b></h1> <h1><b>當年的醫(yī)生(右四)晏請回訪知青,替大家満上一杯酒,感情深一口悶。</b></h1> <h1><b>知青和老職工合張影,作為人生永久的回憶。</b></h1> <h1><b> 路過苞米地,觸景生情,我想起當年鏟地的情景,特寫下了“夏日鏟地” </b></h1><h1><b> 到東北下過鄉(xiāng)的"知青"都知道"鏟大地"是怎么回事?有過鏟地實踐的人,對"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更會有深層次的理解......!</b></h1><h1><b> 東北的夏天早晚比較涼快,但是,到了鏟地的季節(jié),白天的太陽也是辣呼呼很曬人的。不要說鋤地,試想一下,你就是彎著腰,頂著火辣辣的太陽,在大地里走上這么一整天,也是讓人夠喘的。</b></h1><h1><b> 東北歷來對強度大的勞動有"四大累"之說,即"和大泥、脫大坯,拉大鋸、割大地"。"鏟大地"看似簡單的勞動,干起來卻很累人,勞動強度一點不比它們差,鏟地不但是個勞累活,還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既要把雜草鋤干凈,又要適當?shù)亻g好苗。左一鋤,右一鋤,不僅要摟得快,而且要摟得干凈利落,最難鏟的是"護腚草",你稍不留神,鋤頭稍微一偏,就會把苞米苗和雜草一起鏟掉。老職工鏟地的速度很快,"知青"們是一個個累得汗流夾背,使出吃奶的勁也攆不上趟。有時抬頭望著那看不到邊的地垅,真懷疑自己還能不能鏟到頭。知青鏟地時"打狼"(落在別人后面)是家常便飯的事,經(jīng)常需要別人接應(yīng)一截,有的知青一"打狼",看看實在是追不上了,就開始偷懶,三下五除的刨上幾鋤就往前趕,有的干脆拎著鋤頭跑上這么一段,有時被老職工發(fā)現(xiàn)了,也不多說什么,幫助把這段空白補上也就拉倒了。</b></h1><p><br></p> <h1><b> 鏟地的季節(jié)非常難熬,東北夏季日照時間長,凌晨三點多,天就瓦亮瓦亮了。當年的"知青"們正值十七、八歲的年齡,又都是夜貓子投胎,晚上,大家侃著大山,神湖海吹,個個精神抖擻地不想睡覺,次日清晨,人人覺睡得沉也睡得香,當我們還酣睡在甜蜜的夢鄉(xiāng)里時,付 * *(已經(jīng)是連干部培養(yǎng)對象,沒有正式任命,還在食堂干活)每天一大清早,他先是敲鐘,把大家從香甜的睡夢中敲醒,還吆喝著挨個把大家從被窩里拖起來,又去敲女生宿舍的窗戶。大家對他也沒輒,只是說你這個"付扒皮"老是搞半夜雞叫,天才蒙蒙亮就不讓睡覺,大家再困再不情愿,也只好無奈地揉著惺忪的眼睛,嘴巴嘀咕著心里罵咧咧地起床......。</b></h1> <h1><b> 東北土地遼闊,莊稼的地垅長,長得有點望不到邊,一個上午地鏟上二個來回就到晌午了。早上,大家起床起得早,加上還沒有完全睡醒,也沒有什么胃口,再說食堂也沒有什么好吃的,只是就著咸菜啃了點窩窩頭,喝了碗土豆湯,鏟了一個上午的地,肚子早已經(jīng)轱轆轱轆的叫了。大家都磨磨蹭蹭地盼著送飯的車趕緊來,送飯的車一到,大家一哄而上,恨不得一口氣吞他八、九、十來個白面包子。一天地鏟下來,腰酸背痛,渾身都象要散了架似的,回到宿舍洗洗刷刷后,到食堂去吃飯時,感覺到食堂的地上都是滿地的苞米苗還在眼前直晃悠......?。?lt;br /></b><b> 鏟地的家把式 鋤頭也很重要。開始我們也不懂,第一次看到鋤頭,心想怎么和南方的鋤頭(我們在學下鄉(xiāng)勞動時看到過的鋤頭)不一樣???在領(lǐng)鋤頭時就問倉庫保管員老馬頭,這個鋤頭怎么使,什么樣的鋤頭好使?他挑了一把鋤頭,用腳踩住鋤板,教我們怎么調(diào)整好鋤板和鋤桿的角度,高了不行,低了也不中,角度一定要合適。他還給了我們一塊鐮刀頭,教我們怎么用鐮刀頭把鋤板刮得快快的,這樣鏟起地來好省不少力氣。擺弄鋤頭的時間長了,慢慢地自己也就啄磨出一點門道了。</b></h1> <h1><b> 在大地里鏟地時,我們盼望著老天爺能下雨,最好是放在晌午以后下上一場大雨。一遇到下雨,大家迫不及待的未等到排長批準,一個個像小馬駒子撩鞠子似的,扛著鋤頭撒腿就往宿舍里跑。一路上被雨澆得渾身上下濕個透,到了宿舍把換下的濕衣服往臉盆里一泡,誰也不想洗衣服,三五一伙的圍在炕上就天南海北地"擺唬"上了,也有的干脆往炕上一躺就呼呼地進入了夢鄉(xiāng)……。是啊!大清早就起床,干了大半天活,被火辣辣的太陽曬了大半天,又讓雨那么一澆,格外使人犯困,不想睡覺才怪了呢!<br /></b><b> 哪個時候,離家近的知青就占了便宜,一到鏟地的季節(jié),有的找個借口,請上一陣子假就回哈爾濱了,個別的干脆不辭而別,躲過鏟大地這個苦活。我記得,事后還給他們落實"政策",統(tǒng)計他們回家的天數(shù),按天補發(fā)給糧票等等……。呵呵,這只是"鏟大地"的題外話,但是,確實發(fā)生過這些與鏟地有關(guān)的,有名有姓的真人真事!<br /></b><b> "鏟大地"那已是40多年前的事了,不是什么驚天動地的事情,只是知青下鄉(xiāng)到東北后的平凡生活和勞動的場景,很多人早已淡忘那個場面那些事,但我沒忘記!<br /></b><b> 知青年代早已遠去,但知青的歷史,知青們沒有忘記,他們也不可能忘記!</b></h1> <h1><b>再見,大慶銀浪牧場,我們曾經(jīng)的青春年華......!再見,大慶銀浪牧場,我們曾經(jīng)淌過汗水流過眼淚的地方......!我還會來看你的。</b></h1> <h1><i>三張黑白老照片由哈爾濱戰(zhàn)友陳守義提供,特致以謝意。</i></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