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遠的童年遙遠和麥芒 <h3>這是我的老師,攝影師郝寶昆的攝影作品。當我還沉浸在視覺沖擊之時,他告訴我這組高原孩子的照片,需要有耐心的人長久凝視,也可以局部放大細細琢磨,看能否解讀其背后的故事?(附上拍攝感懷)</h3><h3><br /></h3><h3>組圖《遙遠的童年》拍攝感懷__郝寶昆</h3><h3><br /></h3><h3>時光飛逝,童年的記憶早已飄逝在歲月的風雨中,距離我們這些漸入暮年的人,已經(jīng)越來越遙遠了。</h3><h3>然而,在被稱為"佛國天界"的西藏高原,卻生長著這樣一群與眾不同的孩子,他們正經(jīng)歷著神圣而艱苦的童年。他們在那么遙遠的地方,如果你不去西藏,或許永遠都不會與他們遇見。但奇怪的很,我似乎曾經(jīng)在夢中的故鄉(xiāng)里見過他們。每張面孔都清晰而又生動。我困惑,我沉思,這種似曾相見的感覺是哪里來的呢?噢,原來是內(nèi)心對故鄉(xiāng)、對童年的記憶。每每這時,耳畔仿佛還會依稀傳來兒時的旋律,象是天籟之音魂牽夢繞,又象是在輕輕的呼喚,于是,我不斷地朝著夢中遙遠的故鄉(xiāng)追尋,用一個暮年的靈魂與這群孩兒進行對話。</h3><h3>我發(fā)現(xiàn),在這離天最近的地方,他們時刻在聆聽著神的詔語和父母的呢喃,隨時等待著佛的超度。他們從小就被告知:生命輪回,靈魂不死。接觸多了,你會對他們苦澀的生活感到震撼。但當你融入他們的生存環(huán)境,了解了他們獨特的文化背景,你就會知道,他們從很小時就把"信仰"二字融入了歲月;你就會知道,他們的喜怒哀樂和我們那些長在蜜罐里的兒孫有著怎樣的不同。 </h3><h3>在認識、接觸和拍攝這些孩子的過程中,我有好奇、有震撼、有傷感、有激動、有崇敬,還有對自身靈魂的拷問,那一個個紅紅的被紫外線灼傷的臉龐,那一雙雙和天空一樣純凈的眼睛,都成了我揮之不去的牽掛。通過他們,我找到了遙遠的故鄉(xiāng),仿佛看到了自己遙遠的童年。其實,人的生命,就是靈魂走在通往美麗故鄉(xiāng)的歸途。于是,我不再為未來時光的短暫而恐懼,不再為歲月的流逝而傷感。生命的安然就是與童年的靈魂相遇……</h3> <h3>郝寶昆老師利用5年時間,拍攝了四萬多張藏區(qū)高原的攝影作品,現(xiàn)仍有許多尚未面世,我期待欣賞更多。先將此文奉上,這是老師2012年為航空畫報撰寫的文章,也是拍攝西藏的真實感受,畫報發(fā)表時配了許多照片,連同封面都是老師自己拍攝的照片。時過五年,作者與讀者再讀,別有一番滋味在心中……</h3><h3><br /></h3><h3>感悟藏區(qū) 心靈之旅</h3><h3>關(guān)于我的藏地攝影</h3><h3>郝寶昆</h3><h3> </h3><h3> 西藏,位于中國西南邊陲,總面積120多萬平方千米,占據(jù)了國土面積的1/8,中國的國境線在這里婉蜒曲折4000多千米,與尼泊爾、不丹、印度、緬甸等國接壤。自古以來,西藏高原都是行者們望而卻步的繞行之地,但如今,卻成了溝通南亞的門戶之一。自南至北,西藏被新疆、青海、四川、云南合拱,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當之無魄的"世界屋脊",也是名副其實的離天最近的地方。</h3><h3>藏地(除西藏本土外還包括青海甘肅四川云南藏族自治的地區(qū))是我的最愛。那通透的藍天白云,陽光下的雪峰、湖泊、森林,開滿鮮花的山岡、奔跑著藏羚羊、野牦牛的曠野,河谷中的村落、繽紛的建筑與滿堂彩繪的藏家居室,有斑斕奪目、連綿千米的寺廟和漫山遍野隨風飄揚的五彩經(jīng)幡,還有潔白的佛塔和寫滿六字真經(jīng)的瑪尼石,尤其是當你面對一個個、一群群朝圣者,叩著長頭一步步走來,用他們的身體丈量著信念的尺度,他們手上套著磨得菲薄的木板,身上裹著滿是補丁的羊皮,為著畢生的信念,不管風吹雨打,笑對酷暑嚴寒,骨子里滲透著一種剛毅執(zhí)著的硬朗,義無反顧,千里不遙,生死前行。那堅強的、融入生命的、令人心痛的、有些悲壯的虔誠,昭示著藏人對信念亙古不變的追求。這虔誠,震撼著我們的心靈,平復著我們繁雜、浮躁的心緒。當我高原反應痛苦難熬時,我真正的感受到:生命中不管承載了什么,在白雪皚皚、空氣薄薄的青藏高原,你都可以卸載;生命中不管遇到多大的痛苦,在這天穹高遠、云水嫵媚的世界屋脊,你都可以堅強。都說這是一塊可供靈魂歇息的土地,但我卻感到這是一塊洗禮靈魂的地方,是一塊歷練生命的地方,是一塊生長傳奇與神話的地方,也是無數(shù)顆被凡俗生活所疲憊的心想要抵達的地方。</h3><h3>柏拉圖說,人的靈魂來自一個完美的家園,那里沒有我們這個世界上任何的污穢和丑陋,只有純凈美麗的一切理想。到了西藏,你就會從藏民族的信仰中找到這樣的完美家園。人的生命就是靈魂走在通往它美麗故鄉(xiāng)的歸途。</h3><h3> 年過半百這個年齡到西藏是最佳時候,因為經(jīng)歷和閱歷,是讀懂西藏鑰匙。當我融入這片神奇的土地,我開始了對西藏文化的理解和認同。藏民族文化蓄含的大智大慧, 使我看清楚了生命和信仰的內(nèi)涵,每一次歸來都久久難以平靜。藏民那透著剛毅、淡定、虔誠的臉龐一個個的在我眼前浮現(xiàn),仿佛看到了一顆顆純凈的心,使我感覺到自我心靈的污垢在一層一層的剝落。我的藏地之行,就是我的"開悟之旅"。</h3><h3>我是一個堅定的無神論者,但是,面對藏區(qū)那灑滿大街小巷和漫山遍野的虔誠,你不會再去想這個世界究竟是有神還是無神,只會敬佩他們在追求信仰的道路上那種勇往直前的精神狀態(tài)。</h3><h3>我們都受過信仰教育,但有多少人是把信仰銘刻在心,一生追求?當今社會,最大的悲哀是信仰缺失!但當你到過西藏,當你了解了藏胞,你會看到他們對信仰的癡迷達到了何等程度,追求信仰的過程不管遇到多大的痛苦,但他們的內(nèi)心是幸福的。這就是信仰的力量。這種力量,會令你感到震撼,也會使你陷入思考。如果把信仰分為主義和神靈兩類,藏地見聞會讓我們看到:"主義"和"神靈"都會遇到忠貞、迷失和背叛。對"主義"的忠貞是偉大的,對"神靈"的忠貞卻是平凡的。偉大的是極少數(shù),平凡的卻是絕大多數(shù);對"主義"的迷失司空見慣,對"神靈"的迷失卻鳳毛麟角;對"主義"的背叛,絕大多數(shù)信眾相信可以逃避懲罰,對"神靈"的背叛,絕大多數(shù)信眾相信一定會受到懲罰。今生活的好,是"主義"的境界;來世活的好,是"神靈"的境界。藏人安于今生,相信輪回,追求來世,不懼死亡。在他們看來,苦澀不等于苦難,苦難不等于悲慘,悲慘不等于死亡,死亡不等于毀滅。所以,他們平靜、淡定、堅強。當你看到那些經(jīng)歷了千辛萬苦的朝拜者云集拉薩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喜悅、激情全部釋放在布達拉宮、大昭寺前面。我們這些所謂有知識、有見解、有錢、有地位的成功人士,得有多大的成就才會有與他們同等的喜悅? </h3><h3>所以,我要用鏡頭記錄藏人的這種禪意生活。什么是禪意生活?是淡然,是安詳,是寧靜,是專注,是智慧,是堅定,是用一顆清凈、從容和虔誠的心活在當下。這就是我要表現(xiàn)的藏人的精神世界。</h3><h3>五年來,奔波在西藏、甘肅、青海、四川等藏地,拍攝了幾萬張照片。我相信,親近藏地,就是親近自己的故鄉(xiāng);親近藏胞,就是親近自己的今生和來世。我將繼續(xù),帶著自己的靈魂,帶著心愛的相機,融入高原之中,記下我的感動,我的震撼,我的憐憫,我的牽掛,我的思緒。</h3><h3> </h3><h3><br /></h3> <h3>后序:當初只是出于個人的感動和感受,編輯了老師藏區(qū)獨特的攝影作品、攝影感懷和專題文章,比較用心的制作了這個美篇。美篇一經(jīng)推出,就成為首頁精華,得到了8000多的點擊量(仍然在持續(xù)上升),博得了眾多素不相識的美友微友觀者及朋友們的關(guān)注評價和贊美。當然,這是因為老師的作品精良震撼,觸動人們的心靈,才讓美篇變得無心插柳柳成陰。這也萌動了我把它變成美篇書的念頭,操作完成后,我就去了境外。但心里一直惦記著美篇成書后的效果;美友也在留言中關(guān)注著變成文字圖片后的樣子。</h3><h3>拿到我的第一本美篇書,的確有點小激動:作品制作很樸實也很精美。</h3><h3>在此,愿和大家一起分享!</h3><h3>感謝我的老師!也感謝大家的持續(xù)關(guān)注!</h3><h3><br /></h3><h3>施穎</h3><h3>2017.9.24.</h3><h3><br /></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