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去的記憶——六七十年代關中農村生活(副本)青龍會 <h3>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往事從我們身邊淡出,直到它們的身影在歲月深處越來越模糊。幾天前看到一篇文章《故鄉(xiāng)那水》,忽然想起家鄉(xiāng)六七十年代農村人的生活情景。</h3> <h3>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計劃經濟時代,行政管理是按省,市,縣,人民公社(現(xiàn)在的鄉(xiāng)鎮(zhèn)一級),大隊(現(xiàn)在村一級),生產隊(現(xiàn)在的村民小組)社員(現(xiàn)在的村民)。有一首歌《社員都是向陽花》就是那個時期的,一切實行集體管理制。</h3><h3>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那時農村人生活的真實寫照。所有的生活來源都要參加勞動記工分,再由掙的工分折算成糧食,柴草,好一點的還分紅,男社員勞動一天記10分工,女社員勞動一天記8分工,即使分紅也分得很少。生產隊的社員聽到鐘聲,男女社員都會集中到隊里的大槐樹下面,聽從生產隊長安排活,拉糞的、犁地的、撒種子的、打糊結的(砸土塊)、溜化肥的、打農藥的、積肥的、給牲口鍘草的、揚糞的、犁地的,搖耬的,牽牲口的、倒地的、澆地的,割草的,套磨子的,吆車的等說不完的農活……</h3> <h3>清早起來,女人們開始生火做飯,家家燒的主要是麥草,玉米桿,樹葉,一把麥草,幾個玉米芯芯,一根火柴就點著了,男人們早上起來第一件事情就是到離家較遠河下的井里去擔水,用一條長繩把水桶系好下到井里,用手搖幾下,等桶水滿了從井里把水吊上來,再用扁擔挑兩捅水,沿著盤旋曲折的陡坡?lián)丶遥械幕氐郊揖褪蓚€半桶了。當男人們在崖下的河灘干活,午飯熟了的時候,女人們會在崖上邊扯著嗓子喊一聲“吃飯了——————水捎上”,就是干一晌活,回來時還要擔兩桶水。遇到陰雨天道路泥濘,坡陡路滑,吃水就更難了。當時流行一句話“累死累活,不給鄭尚坡干活”(鄭家坡,尚家坡村名),可見當年生活吃水與環(huán)境是多么的艱辛和惡劣。</h3> <h3>人們心底善良,勞動儉樸,過著最簡單的生活,一天三頓飯,三出勤,村里農忙時候晚上還要加班,勞動時間長,出工不出力,中午和下午都要在地頭休息一次,收工時還要給豬撥點草,給羊捋些樹葉子,隊長常說“給集體干活養(yǎng)病,給自家做活拼命呢”。一天的生活,早上玉米珍子,大珍,玉米面饃就咸菜,中午打攪團,糊糊面,家道好的隔幾天吃一頓面,油水少,晚上吃剩飯喝剩湯,稀的都能照月亮。</h3> <h3>那時候,人們生活沒有一點壓力,就連吃了飯干什么活的事情都不用管,見人常說,社員不操隊長的心,但要考慮如何才能吃頓飽飯。人們勞動主要是為解決吃飯問題。土地貧瘠,農作物沒有優(yōu)良品種畝產量低,一年辛辛苦苦三百多天,整天勞動不停也打不下多少糧食,大部分交給國家,分到每戶的就沒有多少了,農副產品如棉花,萊油,蔬菜,紅薯,豬肉就更少,棉花每年毎人分一斤,隊長給社員偷分,有人舉報反映要處分隊長,還要退回棉花。油一年人分一斤半棉油,幾乎分不到菜籽油,因為萊籽油定的任務很高,一般都完不成任務,生產隊長也不敢安排人偷著榨油。只能分些棉耔榨的棉油,棉花生長期間經常打農藥1059和敵敵畏辣,六六六粉等,所以棉油不香,苦的不好吃。每年的農歷二三月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大部分家庭都沒啥吃,下河灘挖野菜,上樹采榆錢,去溝邊揪苜?!漯?,對于每天干重體力活的農村人來說,是遠遠吃不飽的,一年難吃兩回肉,一般過年才有機會吃上肉,艱苦的農村生活造就那一代農村人骨瘦如柴的魔鬼身材,沒有或很少有現(xiàn)代人的“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也沒有將軍肚。</h3><h3>盡管吃不飽穿不暖,但人人都很樂觀。</h3> <h3>我印象最深的是到晚上剛喝罷湯(就是吃晚飯),生產隊隊長就吆呼開了,“男女社員開會了”,父母急急忙忙都出去了,昏暗的油燈下,鋪著篾席的大土炕上,一頭我和弟弟,另一頭我祖母正在紡線,嗡兒嗡兒的作響。那些日子,人們白天上工,晚上開會,學習背誦毛主席語錄。當時實行“早請示,晚匯報”,早上出工前先在毛主席像前唱《大海航行靠舵手》《東方紅》,給毛主席請示今天要干什么,在地里集體干活時,地頭插上紅旗,旗下敦放毛主席畫像,晚上社員開完會后,統(tǒng)一要給毛主席匯報一天的工作,再齊唱《東方紅》才能各自回家。墻上到處都是標語口號,我耳朵都灌滿了,隨便什么時候張口就能背出來,什么“*****”,“人民公社好”,“中國共產黨萬歲”“要將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進行到底”“獨主自主,自力更生”什么“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爭取勝利”,絕大多數(shù)口號我都不懂,但有一個標語“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中的一句“廣積糧”我一點都不理解,“廣積糧”,我家糧食從來就沒夠吃過,大米什么樣從來沒見過,整天吃玉米面,高粱面,吃麥面的次數(shù)很少,即使吃也又黑又粗,我都懷疑是不是小麥磨的面,按說主產糧食是小麥,吃上小麥面沒問題,為啥吃不上,后來問過父親說,大部分糧食都交到公社糧站了。</h3> <h3>那時農民沒有壓力并不是沒有負擔,我印象中主要有以下凢方面:</h3><h3>1.上交公購糧。有一首笛子曲《揚鞭摧馬運糧忙》就是那時期的</h3><div>“公購糧”其實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公糧”(相當于后來的農業(yè)稅)不給農民付錢。它是按照土改時的“四固定”核算下來的。另一部分是“購糧”(國家訂購糧)。它是“統(tǒng)購統(tǒng)銷”政策的產物。“購糧”是國家先付一些定金給農民,秋收以后農民把國家定購的這一部分糧食上交給國家。而實際執(zhí)行中,國家按政府定的收購價付給過農民錢,價格遠低于當時市場價。不管豐產還是歉收糧食照樣要按訂購的任務交。當時口號,“支援國家建設?!薄 ?lt;/div><div>2、上交農副產品(包括牲豬和經濟作品)。</div><div>上交農副產品(包括牲豬和經濟作物產品)。</div><div>這一部分不屬于無償上交,是廉價要生產隊賣給公社供銷社的。我們隊上那時養(yǎng)豬,種菜,就給武功鎮(zhèn)蔬菜組送蔬菜,給收購組送豬,每個生產隊要按規(guī)定完成國家任務。沒有完成國家任務的生產隊,不準分配這些國家統(tǒng)購物資。比如,沒有完成上交牲豬任務的生產隊,過年過節(jié)不準殺豬。沒有完成棉花任務的,不發(fā)布票,這就是當年農民,種田的沒有飯吃,養(yǎng)豬的沒有豬肉吃,種棉花的沒有衣裳穿的原因之一。</div><div>3.上交戰(zhàn)備糧也叫儲備糧(中蘇關系惡化后才有的)把生產隊的余糧以低于市場價的錢賣給國家,實際上大部分村都沒余糧。有一段眉戶戲《姐妹喜曬戰(zhàn)備糧》描寫的就是那時人們的心情。</div><div>本來地里打的糧食就不多,經過這些環(huán)節(jié)后,生產隊再留一部分做種子牲畜飼料,分到農民手的糧食就沒有多少了,這也是沒啥吃的原因。</div> <h3>那個年代的人團結有凝聚力,集體觀念強,普遍人為:交足國家的,留夠集體的,剩下才是自己的。人們最大的愿望是想吃多少就吃多少。</h3><h3>每逢天災或糧食減產,人們沒啥吃,國家也不是不管,會救濟一下,叫吃“救濟糧”(也叫反銷糧),就是把原來從“社員”手中統(tǒng)一收“購糧”以很低的價格賣給“社員”。</h3> <h3>人們穿衣很檢樸,主要由家庭婦女紡線織布,計劃經濟,沒有自由貿易市場,買布做衣服,買布要有布票才能買,不是你想買多少就買多少。買東西要在供銷合作社或大隊的代銷店買。一件衣服大人穿了娃娃穿,娃多的哥哥姐姐穿舊了弟弟妹妹穿,幾乎衣服上都有補丁,有的人還補丁摞補丁,沒人笑話。當時最時興的穿衣打扮是一身黃軍裝,胸前帶毛主席像章,身背印有“為人民服務”紅色毛體字的軍綠色挎包,手里拿一本紅皮毛主席語錄本。</h3><h3>大人們在地里干活,小孩大的帶碎的玩耍,捉迷藏,跳房,跳繩,踢毽子……偶爾能吃一根冰棍,一顆水果糖就相當于現(xiàn)在的孩子吃肯德基,麥當勞了。人們除非過年能穿上一身新衣服,所以,那時孩子們最昐過年了,有白饃吃,有新衣服穿,要是給2毛錢的追命錢(壓歲錢)那就高興地不得了。平時出門主要靠兩條腿步行,到親戚家叫走親戚,趕集上會,有5毛錢就很滿足,能買個餅子,油糕,麻花,一包五香花生,再買一碗面就沒有了。</h3> <h3><br></h3><div>轟轟烈烈的“文在大革命運動”(簡稱“文革”)發(fā)生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文革批斗會的場面,對于80后,90后的年輕人來說,似乎是天方夜譚,然而,在中國歷史上,卻真實的存在。<br></div><div>運動開始不久,農民也積極投身其中,破“四舊”,抄家,燒書,后來斗爭對象擴大到批斗社隊干部及地,富,反,壞,右等“牛鬼蛇神”。</div><div>在農村,自解放以來,特別是經歷土改后,廣大農民深感共產黨的恩情,黨組織在農村威信很高,黨支部的負責人一般是德高望重者。記得我們大隊的黨支部書記叫鄭鴻福,上面還有派來的駐隊干部,叫趙尙義,個子不高,穿一件白色上衣,開批斗大會時,坐在主席臺上,講話嗓門很大,“鄭德福搞復道,支部書記不知道,治安主任來報告”,會場下鴉雀無聲,由于我們大隊沒有地主也沒有富農,只有一個“四類分子”叫鄭德福,所以,每次開批斗會時只有他一個人低著頭站在前面,用細繩子吊一個大牌,掛在他的脖子上,牌上用毛筆寫著幾個大字“一貫道”反革命分子。有時為尋找批斗對象,擴大戰(zhàn)果,一些平時愛說牢騷話,說過一句錯話,干過件錯事的貧下中農也遭過殃。我隊有一個老漢鄭天榮,我叫四爺,一天下午,大伙下工了從坡上往回走,他向大家說“毛主席的老婆叫江青”后來被傳出去,社隊干部罵他“胎里懂”,被批斗了一回。因此,那個時候,人們有說有笑,但對政治很敏感,謹言慎行。</div> <h3>六七十年代,農村經常停電,特別是晚上沒電一片漆黑,經濟條件好的人家,去供銷社買點煤油,用玻璃瓶做個煤油燈,貧困的家庭,就用一個碟或小碗,里面倒些棉油,再搓一根捻子,那小燈的火焰只有豆粒大小。</h3> <h3>由于六七十年代文化生活娛樂活動少,不象現(xiàn)在,有手機,電視,麻將,跳廣場舞,看歌舞,那時候,有個小匣子半導體收音機己經很讓人眼紅,雖然只能收一兩個臺,但每天聽聽新聞也己經是很享受了。</h3><h3>看電影,是當時一大樂事,堪比過年。農村放電影一般在露天,一個小屏幕,一個小放影機,一兩部電影,一片完了接著放下一片,放電影時,附近村莊的村民都會趕來,人比較集中。一打聽晚上有電影,下午田地里干活的早早收工,家家戶戶晚飯比平時早,吃完飯就往放電影的地方跑,有的家庭主婦為了看電影,連碗都沒來得及洗,怕電影開演了。前面大都是碎娃,在地上跑來跑去,有的電影開演時把手伸的老高在屏幕上留下他的手影。大人們帶著高凳子低登子,有的用凳子占座位,夲村人占盡地利坐的多,附近鄰村的人大多只有在后面站著。</h3><div>有幾部電影印象較深,《渡江偵察記》《智取威虎山》《地道戰(zhàn)》《平原游擊隊》《地雷戰(zhàn)》《紅燈記》《沙家浜》《賣花姑娘》……雖然不多,看過了,但只要放電影,還要看。影片的情節(jié)熟記于心,影片中的歌曲誰都能哼兩句。不信你聽:“臨行喝媽一碗酒,渾身是膽雄赳赳……?!?lt;/div> <h3>生活在那個年代的人是不幸的,物質極度匱乏,生活水平極低,因為兄弟姐妹多,絕大多數(shù)都是哥哥姐姐帶大的,沒有感受過父母的疼愛,只有饑餓與貧窮。過的是衣不裹體,食不飽腹的生活,絕大多數(shù)人文化水平偏低,經常喊的口號“人多力量大”“人定勝天”,生病沒錢去醫(yī)院,靠土辦法吃點草藥,只有年令大的老人病重才會用床板抬幾里外的醫(yī)院看,若住十天八天醫(yī)不見效,老人都會自覺地叫家人抬回家里聽天由命,年輕人結婚提倡晚婚晚育,婚禮很簡單,最奢望的就是“三轉一響”《“三轉”指自行車,縫紉機,手表;“一響”指收音機》,二十年后,以前這一代他們長大了,也是改革開放的開始,他們憑著一身力氣,一股子干勁,勤儉持家,任勞任怨,埋頭苦干,從身無分文,白手起家,到衣食無憂,他們是新中國建設的主力軍,也是家庭的頂梁柱,他們上有老下有小,肩負著重擔,對上要贍養(yǎng)老人,對下要撫養(yǎng)子女,他們是中國最苦命的一代人,雖己年過半百,還要繼續(xù)勞作,一直忙碌不曾享受的生活。</h3> <h3>每年春分前后,苜?;ㄩ_的田野,銀色的鏵犁在田間翻滾,老農,黃牛,騾馬構成一幅美麗的田園耕作圖。</h3> <h3>在苦難歲月的往事中,如煤油燈,獨輪車,風車,水車,馬拉車,鏵犁,碌碡,牛梨地,石碾子,石磨子等這些遙遠記憶里的物件,都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相信現(xiàn)在的年輕人,很少見過。</h3><h3>遠去的記憶變成了故事,象一夲書寫也寫不完,那個年代沒到農村的人是體會不到的,人們雖然在貧瘠的土地上奮斗,但卻不卑微,很開心很樂觀。正如大多數(shù)60后所說的那樣,“我們的童年很快樂,我們的青春很長,我們的記憶很深刻”。</h3><h3>回首往事,記憶并不遙遠,這些記憶讓人真切地感悟,這個世界曾經還有那么純真的美好。</h3><h3> [圖片來自網絡]</h3> 社員生產隊人們六七十年代農村糧食生活沒有毛主席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