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回憶~石板街老梁的視覺 <h1><font color="#010101">作者:梁述閔</font></h1><h1><font color="#010101">‘‘大美濉溪’’獲獎作品</font></h1><div><font color="#010101">圖片:網(wǎng)絡(luò)</font></div> <h1> 童年的石板街<br> 梁述閔<br> 濉溪老城的石板街似乎永遠(yuǎn)定格在我童年的記憶中。<br> 那是上世紀(jì)70年代,在物質(zhì)匱乏的童年歲月里,石板街便是我購物的天堂,每年 能去幾回就如同過年般的快樂無比。<br> 一條狹長的街道,兩邊店鋪林立,前店后廠的格局,經(jīng)營著大到銀號茶坊,小到針頭線腦,民生雜貨,一應(yīng)俱全。青石板鋪就的路,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盡管只能交錯著過兩輛平板車,依然車馬喧囂,人聲鼎沸。然而,那青石上泛著黝黑的光澤,深深的車轍,曲曲折折由東到西,似乎很長很長,因為,在我童年的印記中,幾乎從未逛到頭過。<br> </h1> <h1> 少年無知更無畏。<br> 后來,據(jù)查,老城石板街,東起老濉河西岸,西至關(guān)帝廟巷南頭,全長約1公里,街寬僅5米。街面青石鋪砌,光滑如鏡。其建筑古樸典雅,呈明清風(fēng)格。<br> 濉溪城,俗稱“口子”,春秋戰(zhàn)國時期為“汴水入濉之口”,金元時,口子又成溪水入濉之口,故稱“濉溪口”。明朝時本地商人富戶多匯于此,為防匪亂,濉溪人于居民區(qū)四周挖壕設(shè)欄,濉溪城遂具雛形。石板街由清末民初紳士周俊哲倡導(dǎo)用青色瓦子石鋪設(shè)。滄海桑田,各種神廟、牌坊等古跡文物在文革中遭到劫難。石板街直到本世紀(jì)才漸漸失去往日的繁華,日趨蕭條。石板街所留勝跡、傳說如:七十二步上天梯、三山夾一井、月牙橋、九道彎、城隍廟、關(guān)帝廟、天主教堂、基督教堂等今天業(yè)已風(fēng)云不再。<br>但是,對于我的童年,石板街似乎就是:煎包、油茶、連環(huán)畫。<br>從東到西,邊走邊逛,這幾家店鋪就會把我的腳步纏住。</h1> <h1> 那時節(jié),從烈山工人村到濉溪老城就算是趕最大的集。因為楊莊礦剛剛投產(chǎn),又是計劃經(jīng)濟,工人村內(nèi)除了有個商店,便沒有什么娛樂設(shè)施。吃飯是大食堂,買本書、看場電影都要跑到濉溪。好在工人村離濉溪并不太遠(yuǎn)。那時候濉溪的石板街就是全縣的經(jīng)濟文化娛樂中心,供銷社、百貨公司、新華書店、戲園子、大小飯店等都聚集在街道兩旁,商業(yè)還會輻射到周邊的幾個礦區(qū)。<br> 從工人村西頭的洪莊村,沿著老濉河大堤,一直朝北走,一個鐘頭便可到達,聽大人講有八里地。老濉河大堤,沙土覆蓋,每隔幾步就有歪歪斜斜的幾顆柳樹,還有成排的高大的楊樹庇蔭,可以說是樹上有鳥鳴蟬聒,河里有魚兒翻騰。柳樹成蔭,芳草萋萋。每逢盛夏還經(jīng)常見到有孩子到河邊的蘆葦叢里摸魚逮蝦。河水清澈,渴了都可以掬一捧喝。夏日里,赤腳走在這樣的小路上,童年都是溫馨的感覺。<br> 所以每每到逢會的時節(jié)或是暑假里,母親就會給上幾角錢,放我們假到濉溪去逛逛石板街。<br> 邀上幾個要好的同學(xué),一路玩耍,一路唱,不知不覺就到了。到石板街,首選是拿錢先買本連環(huán)畫書,一本一角錢左右,一定要最新的。有時錢不夠,就幾個小伙伴合買,回家輪著看?;蛘呋ㄉ?分錢租書看,且一看就是半天。那時候的連環(huán)畫少有世界名著,也沒有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大多只是革命故事?!恫菰〗忝谩罚缎∮⑿塾陙怼愤€有抗日題材什么的。但是,做為孩子的我們最喜歡的還是《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后來,有個叫華子的同學(xué),居然逼真的把這本連環(huán)畫全本都摹了下來,記得在路燈下拿給我們看時,大家都以為是真連環(huán)畫書,栩栩如生,活靈活現(xiàn)的孫悟空躍然紙上。這位同學(xué)的繪畫后來果然了得,現(xiàn)居省城,也算書畫大家了,不能不說,功底可能就是那時候照著連環(huán)畫描摹打下的基礎(chǔ)。<br> 記得新華書店就在石板街的中段,外觀有西式風(fēng)格,木制的棗紅色柜臺厚實高大,我們掂起腳,也難看到書本。就那樣,一看就是小半天,嘰嘰喳喳、指指點點擠在柜臺前,看有沒有新到的小人書,好回去跟小伙伴吹吹牛。如同現(xiàn)在的孩子若不知道《王者榮耀》一樣都不好意思說話,深怕被人邊緣化。只想下回攢足了錢再買,或者攛掇有錢的同學(xué)買下,自己落得個免費看過癮。直到最后被營業(yè)員轟走,才戀戀不舍告別書店。<br> 但是,石板街的新華書店永遠(yuǎn)是我童年最深的記憶。<br> 因為有它,我們灰色貧瘠的童年才有了一抹亮麗的色彩,因為有它,我們在幾年以后的中考、高考中,才買到了稱心如意的復(fù)習(xí)資料,才有了夢想的實現(xiàn),也正因為它,我們的童年才有了出游快樂的最正當(dāng)理由。</h1><div><br></div> <h1> 聽說石板街走到底還有酒肆茶樓、教堂寺廟,當(dāng)鋪銀匠店等等,我們只是都不感冒,也無暇顧及,畢竟解饞才是出游的終極目標(biāo)。<br> 玩耍直到過了晌午時分,累了、餓了,肚子咕咕叫,一般都會化八分錢買碗油茶,一角錢買幾個煎包。那個年代這就算最大的腐敗和奢侈了。<br> 東關(guān)橋頭靠近老濉河的那家油茶最香不過,煎包也很有味道。每次逛濉溪老城都會去。后來才知道是石板街堪稱一絕的王憨子油茶,口感滑膩油潤,雖略感糊口,但是酥油香氣濃郁,煎包更是外焦里嫩,透出油來,乘熱一吃滿嘴流油,煞是過癮,至今仍是趕腳最美的美食。<br> 有一次,一位要好的同學(xué)拿出了五元錢的大票,在橋頭的這家店鋪請我們幾個“大餐”一頓,不僅吃了煎包,喝了油茶,當(dāng)時還買了塊豬都肉和一瓶葡萄酒。不是豬頭肉,而是肥嘟嘟的豬脖子肉,便宜。沒想到幾個人吃著喝著,喝著吃著,還沒有走回到家,便倒在老濉河大堤上呼呼大睡,直到天黑才踉蹌到家。第二天不知是誰吹牛,老師知道了狠狠尅了一頓,那也是我平身唯一的一次被老師熊得帽子帶不住。我們是淚流滿面,痛改前非。<br> </h1> <h1> 日月如梭,一晃近半個世紀(jì)過去,童年的記憶漸行漸遠(yuǎn),石板街早已失去了當(dāng)年的繁華,蕭條孤寂,熱鬧不再。眼前雖說還有十幾家店鋪慘淡經(jīng)營,卻都看似破敗不堪,門前冷落。零星的看到一些老人堅守老宅老店,可能也如我等是在堅守著兒時的精神家園吧。<br> 年逾半百的我孤獨地游走在兒時的記憶里,恍若昨日。<br> 夕陽西下,褪色的青石板雖然依舊執(zhí)著的泛著黝黑,老濉河水死潭一般沒有一點漣漪??墒?,夕陽的余暉返照在狹長的街道,泛起的竟是一片金光。<br> 近日聽聞,石板街已經(jīng)納入老城風(fēng)景區(qū)的改造規(guī)劃。改造工程旨在重塑老城風(fēng)貌,打造歷史文化街區(qū)。未來,老城石板街景區(qū)將形成三大特色旅游項目,分別是自然旅游型(乾隆湖風(fēng)景區(qū))、人文旅游型(濉溪古城——石板街)、工業(yè)旅游型(口子文化園),按功能又分為老城風(fēng)韻區(qū)、節(jié)慶文化休閑區(qū)、乾隆湖景區(qū)、濉河健身休閑區(qū)。本次改造將根據(jù)歷史地圖恢復(fù)濉溪老城格局,沿護城河打造環(huán)城綠廊,重現(xiàn)老城歷史界廓。。。。。<br> 甚是欣慰。我想石板街無論是昨日的繁榮,還是今天的衰敗,再或是,明朝舊瓶裝出新酒來,作為貫穿老濉溪人生命的一條精神紐帶,石板街在吾輩心中必將歷久而彌新,期待著能煥發(fā)出新的光芒。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