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法藏講寺″夏蟲知冰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 言</h1><h3> 三月,去"思南公館″和"新天地″那天,還特地去了吉安路上的"法藏寺″。</h3><h3> 1972年5月~1973年4月,我開過一年的出租車,那時我們二車隊的辦公室就設(shè)在"法藏寺″。</h3><h3> 因此就多了一層"懷舊″,也可說是"故地重游″。</h3><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吉安路上的"法藏寺″</h1><h3> "法藏寺″位于吉安路271號,近復(fù)興中路。</h3><h3> 我想,上海的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吉安路在哪里呢。它是一條窄窄的南北向小馬路,東面與東臺路和西藏南路平行,西面與之平行的是濟南路,地處熱鬧的"老西門″地區(qū)。</h3><h3> 很多人不知道"吉安路″,更多人不知道"法藏寺″。</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天臺宗佛教道場</h1><h3> "法藏寺″,盧灣區(qū)文物保護單位。</h3><h3> 1924年由天臺宗大師興慈法師發(fā)起興建,化了五年,1929年建成。</h3><h3> 中國佛教分八大宗派,漢傳佛教宗派多來自印度,但唯天臺宗、華嚴(yán)宗和禪宗,是由中國獨立發(fā)展出的三個本土佛教宗派。</h3><h3> "法藏寺″是上海唯一的天臺宗的佛教道場。</h3><h3> </h3><h3> </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大雄寶殿</h1><h3> 寺內(nèi)主要建筑有 :"大雄寶殿″、"彌勒閣″、"法堂″及"藏經(jīng)樓″。 </h3><h3> "法藏寺″屬上海四大名寺("玉佛寺″、"靜安寺″、"龍華寺″)之一,亦稱"上海四大叢林″,有"滬上靈光″之稱。</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彌勒閣</h1><h3> 天臺宗,是在六朝(距今1700多年)時,由智者大師在浙江天臺山所創(chuàng),是中國佛教史上最早創(chuàng)立的一個宗派,特別重講經(jīng)弘法和研究教義。</h3><h3> 上世紀(jì)八十年代中期及后期,我曾兩次去浙江天臺山,住"國清寺內(nèi)。</h3><h3> "國清寺″,是真正的天臺宗發(fā)源地。</h3><h3> 在"國清寺″,留下較深印象的是日本佛教信徒來的很多,高檔的賓館被他們預(yù)定一空。在查資料后得知,在九世紀(jì)初,日本僧人就將天臺宗傳入日本。</h3><h3> 當(dāng)今日本,天臺宗很興旺。</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講 堂</h1><h3> "法藏寺″正式的全稱是"法藏講寺″,既然稱作"講寺″,其"講堂″就具有相當(dāng)重要的地位。</h3><h3> 2010年4月底開始,每逄星期日上午,在"講堂″舉辦"星期佛學(xué)講座″,這里可容600人在內(nèi)聽法。</h3><h3> 用現(xiàn)在的話來講,這里是傳授佛教理論的教育培訓(xùn)基地。</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藏書樓</h1><h3> 藏有明刻藏經(jīng)《南藏》、清刻干隆版《大藏經(jīng)》、民國《續(xù)藏經(jīng)》等。</h3><h3> "文革″雖遭破壞,但保存基本完好。</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妙法堂</h1><h3> "法藏寺″寺院不大,但顯得格外的安靜莊嚴(yán)。</h3><h3> 上海發(fā)展日新月異,但周邊是一片老房子,這種現(xiàn)象還真不多見。</h3><h3> 因有了"法藏寺″,今后這里的動遷和建設(shè)規(guī)劃都得另作特殊的處理。</h3><h3> </h3><h3> </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香火很旺</h1><h3> 這是大隱隱于市的一座寺院,國運昌盛、佛日增輝。這里初一、十五的香火很旺,但平日卻氛圍清靜、溫暖。</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西合壁</h1><h3> 中西合壁的建筑風(fēng)格。</h3><h3> 1918年,興慈法師受哈同夫人羅迦陵邀請,由天臺山來滬在哈同花園內(nèi)的"愛儷園″講經(jīng)。后興慈法師被挽留常駐上海教化,在小南門 青龍橋 的"超塵精舍″講經(jīng),但地小屋狹,于是王一亭等居士們籌資在吉安路購得5畝土地建設(shè)寺院。</h3><h3> 中西合壁,估計多少受到了哈同夫人的影響吧。</h3><h3> </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哈同夫人一邏迦陵</h1><h3> 邏迦陵(1864~1941)。中法混血,父為法國人,母為上海人。</h3><h3> 邏 篤信佛教。</h3><h3> 她識字不多,做過女傭、賣花女……但聰明伶俐,機智多謀。</h3><h3> 哈同在未發(fā)跡時遇邏,認(rèn)定她有"助男運″。</h3><h3> ""助男運″要超過"旺夫運″。"旺夫″,只能旺丈夫一人 ; 而"助男″,則可幫助多個她有好感的男人。</h3><h3> 哈同對邏 一見鐘情,立志娶邏 為妻。在獲第一桶金后,即實現(xiàn)了誓言。</h3><h3> 而邏 對哈同的人生也確給予了極大的幫助。 </h3><h3> 講"法藏寺″,就繞不過它的發(fā)起人興慈法師。而興慈法師,則是由哈同夫人從天臺山請來并挽留在上海的。</h3><h3> 哈同夫人的照片,有點像今天的劉嘉玲。奇怪的是倆人名字的發(fā)音也相諧。</h3><h3> </h3><h3> ,</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哈同的傳奇一生</h1><div> 既然講到了哈同夫人,哈同當(dāng)然也須帶上一筆。</div><div> 哈同(1851~1931),英裔以色列人。</div><div> 幼年貧苦,靠拾破爛、揀煤塊為生。</div><div> 到上海不滿24歲,懷揣6塊銀元。但天生好奇、冒險和奮斗精神。</div><div> 經(jīng)幾十年奮斗,占有上海最貴地段南京路地產(chǎn)的44%,號稱"遠(yuǎn)東首富″。</div><div> 哈同夫婦末生育,領(lǐng)養(yǎng)了20個孤兒。養(yǎng)女羅馥貞許配給莊惕深,生了兒子莊則棟。</div><h3> 有人給哈同八十歲的一生作了如下總結(jié):</h3><h3> 20年苦難,20年奮斗,20年享受,20年慈善。</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興慈法師</h1><h3> 興慈法師(1881~1950),浙江新昌人,14歲出家。</h3><h3> 興慈全家先后出家為僧(尼)有八人,除他之外,還有祖父、三個叔父、父親、母親和姐姐,這在佛教史上絕無僅有。</h3><h3> 興慈法師是一佛學(xué)教育家。</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鐘 亭</h1><h3> 一間隱藏在上海鬧市老西門小街巷的佛寺,整體建筑精緻,宗教紛圍濃厚。</h3><h3> 在占地僅5畝的土地上建成的"法藏寺″,真可謂是將上海人"螺絲殼里做道場″的精神發(fā)揮到了極致。</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弘法"三堂″</h1><h3> 右側(cè)的"一心堂″、"二諦堂″、"三觀堂″,都是弘法的場所。</h3><h3> 當(dāng)時這"三堂″就是我們車隊辦公室的場所,面積不小的。</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心堂</h1><h3> "文革″寺廢,改作工廠及辦公,大雄寶殿成了裝配車間。</h3><h3> 當(dāng)時有一殿專供堆放被拆下的佛像、牌匾等。盡管撗七豎八,堆得象座小山,但值得慶幸的是沒被燒掉。</h3><h3> 我每到車隊,就會走近張望殿內(nèi)的堆物,始終能記住沒忘的是"打得念頭死 許汝法身活″這一句。</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諦堂</h1><h3> "文革″中,"上海玩具十四廠″、"上海人民無線電廠″、"上無十八廠″和"上海戲劇服裝廠″都先后"擠″進了被廢的"法藏寺″。</h3><h3> </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觀堂</h1><h3> 我們公司也"擠″到了一塊地方用作車隊辦公室。</h3><h3> 1993年,著手對"法藏寺″清理和修復(fù)。</h3><h3> 1994年12月,"法藏寺″正式掛牌恢復(fù)法務(wù)活動</h3><h3> </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民國石刻</h1><h3> "文革″中局部被破壞,從照片上可看出有些石刻留有明顯的鑿痕,但所幸整體保存得還是比較好的。</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民國石刻</h1><h3> 這些楹聯(lián)石刻,多是民國時期的名人或當(dāng)代高僧的真跡。</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民國石刻</h1><h3> 民國時期的名人主要有 : 于右任、章太炎、李烈鈞、王一亭、戴季陶、葉榮綽等。</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民國石刻</h1><h3> "法藏寺″不同于其它寺院的"六大看點″ :</h3><h3> 1. 宗派特征一一弘揚天臺宗的寺院。</h3><h3> 2.開山鼻祖一一傳奇人物興慈法師。</h3><h3> </h3><h3> </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民國石刻</h1><h3> 3.寺院格局一一獨特的培樓式建筑。</h3><h3> 4.建筑風(fēng)格一一中西合壁。</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民國石刻</h1><h3> 5.楹聯(lián)書法一一眾多民國元老和當(dāng)代高僧的楹聯(lián)石刻保存基本完好。</h3><h3> 6.佛象文物一一"法身″、"報身″、"應(yīng)身″ 三身佛像齊集一寺。</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游 本 昌 與 法 藏 寺</h1><h3> 著名啞劇演員游本昌(1933年~ )。</h3><h3> 游本昌出生后,算命先生說他命太虛,活不過13歲,最好皈依佛門。</h3><h3> 于是,6歲時母親將他送到"法藏寺″,拜興慈法師為師,法號乘培,成了一名小和尚。10歲起聽師付講經(jīng)。</h3><h3> 過了13歲命劫,15歲時父親準(zhǔn)備讓他出家,法師說:"孩子還小,讓他先玩玩吧,玩夠了再說。我就先收下皈依,法號不變?nèi)越谐伺??!?lt;/h3><h3> 1952年(19歲),游以每門滿分的成績考取"上戲″。</h3><h3> 游30年演了79個小角色,直到52歲才迎來濟公這-一角色而爆紅,大器晚成。</h3><h3> 具戲劇性的是,2009年,76歲的游本昌做出一驚人決定 : 再度出家。7月9日,他在龍江大光明寺剃度出家,法名定暢。</h3><h3> 但游這次只是短時期的出家,后依然復(fù)出拍戲。</h3><h3> 游因與佛有關(guān),所以才成就了濟公這一角色,而濟公這一角色也成就了游。</h3><h3> 游本昌的濟公,如今也成了他人難以超越的經(jīng)典。</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