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你吃什么?我吃這個玉 <h3>冬至節(jié)吃”菜包”和”湯圓”是漳平乃至閩南閩西及臺灣大多鄉(xiāng)村過冬至的應(yīng)景食品。哪么漳平冬至包緣由何地何時呢?據(jù)考證推理,漳平冬至包”“菜包”緣于河南,是北方河洛地區(qū)冬至飲食民俗文化在漳平的傳承與演化,是漳平民系屬于河洛文化民系圈的一個證據(jù)。漳平冬至”菜包”也形如耳朵,也似餃子。因為,河洛人遷徒九龍江流域并定居時,其耕種的己沒有祖地的麥子而是水稻,因此其皮則由面皮改為米粉皮包成。而因為米做的餡皮沒有面的韌性難以包成小個如餃子,只能粗略大個包成形如餃子的”菜包”。</h3> <h3>冬至包看起來簡單,做起來可不一般,冬至包的做法:</h3><div><br></div><div>第一步,將2/3的糯米和1/3的大米浸泡12個小時后用石磨或電磨把它們磨成漿,米漿磨好后將米漿裝入一個大布袋里;</div> <h3>第二步,把布袋口綁緊,用扁擔架在水池上然后把布袋扛上去,而后用一個比較重的東西壓在布袋上,將水分壓干后,才把布袋里的米漿掏出來,一塊一塊的米漿白白的細細的,看起來特好看;</h3> <h3>第三步,在晾米漿的同時做餡,用以冬筍絲、肉丁、香菇丁、海蠣干,墨魚干蔥油等作餡,(怎么好吃怎么放料)加上胡椒粉炒熟了做餡預(yù)備著;第四步就是做冬至包了,拿1/10壓好的米漿放在開水里煮熟將煮熟的米漿和沒有煮的米漿一起揉,揉的越久越有彈力吃起來更有韌性,然后掰一塊米漿用手捏成一個菱形往里放餡,然后把米漿塊捏合就可以了,形狀有點像放大數(shù)倍的北方餃子,嘿嘿……</h3> <h3>最后一步就是下鍋蒸了。將包好的“菜包”放在蒸鍋里面,開始蒸時,火要燒旺、水要燒滾待冬至包漲大后就蒸熟了),它就是漳平人俗稱“菜包”。</h3> <h3>冬至包和北方人的包子比起來,皮薄且不干澀,餡香濃郁,記的小時候和媽媽一起做的冬至包是用山芋葉子或荷葉來包的,蒸煮出來的冬至包味道特別香,冬至那天一家人要團聚在一起,做上一桌菜,一起吃晚飯,氣氛和感覺特別好。但是現(xiàn)在很多家庭為了省事,都會把包好的冬至包放入一個專用的保鮮膜小袋子中,吃的時候就不會粘手了,易于保存。</h3><div>有時候家里有客人來吃飯,我會把冬至包在油鍋里煎,油要放多一點,但不是炸,煎一下,煎成一層金黃酥脆的皮,口感別有一番風(fēng)。冷冷的冬天里捧著熱乎乎的冬至包,咬一口“外酥里嫩”,滿嘴香菇冬筍的油炸“菜包”絕對是冬天的早晨一大幸福。<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