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皮上的視界》一個神話般的影像世界!攝影奇人張子益作品欣賞(圖片時代)《圖片時代》 <h3>作品 1</h3><h3><br /></h3><h3><br /></h3> <h1>美國《圖片時代》</h1><h1>The Picture Times</h1><h3> </h3><h1>佳作欣賞(原創(chuàng)圖文)<br /><br /></h1><h1>攝影:張子益</h1><h1>撰文:王琛</h1> <h1>圖文編輯:啟冰Frank</h1><h1><br /></h1> <br /> <h3>作品 2</h3><h3><br /></h3><h3><br /></h3> <h1> <br /> 羅丹曾說過:"生活中并不缺乏美,只是缺少發(fā)現(xiàn)的眼睛",攝影家張子益先生,正是以他睿智的眼光,發(fā)現(xiàn)了樹皮中所隱藏的自然之美!他以真實的影像,表現(xiàn)出虛擬的視界。這一片片樹皮影像上,有山川、海洋,有森林、怪獸,有星空、銀河、宇宙………!請張開你想象的翅膀,穿越張子益先生為你營造的、神話般的影像空間。 </h1><h1><br /></h1>(為不干擾你的欣賞與想象,所有作品均無標(biāo)題。編者注)<h1><br /></h1> <h3>作品 3 </h3><h3><br /></h3><h3><br /></h3> <h3>作品 4 </h3><h3><br /></h3><h3><br /></h3> <h3>作品 5</h3><h3><br /></h3><h3><br /></h3> <h3>作品 6</h3><h3><br /></h3><h3><br /></h3> <h3>作品 7</h3><h3><br /></h3><h3><br /></h3> <h3>作品 8</h3><h3><br /></h3><h3><br /></h3> <h3>作品 9</h3><h3><br /></h3><h3><br /></h3> <h3>作品 10</h3><h3><br /></h3><h3><br /></h3> <h3>作品 11</h3><h3><br /></h3><h3><br /></h3> <h3>作品 12</h3><h3><br /></h3><h3><br /></h3> <h3>作品 13</h3><h3><br /></h3><h3><br /></h3> <h3>作品 14</h3><h3><br /></h3><h3><br /></h3> <h3>作品 15</h3><h3><br /></h3><h3><br /></h3> <h3>作品 16</h3><h3><br /></h3><h3><br /></h3> <h3>攝影家簡介:</h3><h3>張子益,一九三六年出生于中國南京,祖籍江西井岡山,名門之后。一九四九年,他未隨父母撤離而滯留江西老家。青少年時代,歷經(jīng)磨難,飽償人間艱辛。八十年代初,舉家移民美國,再經(jīng)磨礪與奮斗?,F(xiàn)定居美國,晚年生活幸福。</h3><h3>攝影,是他曾經(jīng)的夢想,退休后,才開始他的攝影之旅。這期間,他將全部的創(chuàng)作熱情、人身感悟,融入影像創(chuàng)造之中,并獲得一系列成就。其作品多次舉辦個展,并在中美大型展覽中展出。也曾被中國清華大學(xué)建筑學(xué)院、平遙攝影節(jié)等單位特邀展出,二零一四年,被洛杉磯國際攝影家協(xié)會授予"終身藝術(shù)成就獎"。</h3><h3>張子益先生還出版了攝影集《閃爍的靈光》。</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這是攝影作品集《閃爍的靈光》封面</h3><h3><br /></h3><h3><br /></h3> <h3>作品 17</h3><h3><br /></h3><h3><br /></h3> <h3>作品 18</h3><h3><br /></h3><h3><br /></h3> <h3>作品 19</h3><h3><br /></h3><h3><br /></h3> <h3>作品 20</h3><h3><br /></h3><h3><br /></h3> <h3>作品 21</h3><h3><br /></h3><h3><br /></h3> <h3>作品 22</h3><h3><br /></h3><h3><br /></h3> <h3>作品 23</h3><h3><br /></h3><h3><br /></h3> <h3>作品 24</h3><h3><br /></h3><h3><br /></h3> <h3>作品 25</h3><h3><br /></h3><h3><br /></h3> <h3>作品 26</h3><h3><br /></h3><h3><br /></h3> <h3>作品 27</h3><h3><br /></h3><h3><br /></h3> <h3>作品 28</h3><h3><br /></h3><h3><br /></h3> <h3>作品 29</h3><h3><br /></h3><h3><br /></h3> <h3>作品 30</h3><h3><br /></h3><h3><br /></h3> <h3>作品 31</h3><h3><br /></h3><h3><br /></h3> <h3>作品 32 </h3><h3><br /></h3><h3> </h3> <h3>張子益先生近照</h3><h3><br /></h3><h3><br /></h3> <h3>《張子益先生》</h3><h3> 王琛</h3><h3><br /></h3><h3>張先生來串門,給我看新近寫的心經(jīng)小楷。書法墨跡乍干,尚留有一股松墨的余香。用手將宣紙展平,悉索聲中靈動的筆法輝映起來,留白處蘊(yùn)而不發(fā),含有趣味,象極了張先生的為人。<br /></h3><h3>張先生名子益,今年喜迎80大壽,是攝影協(xié)會里的長者,大家敬稱張爺爺。張爺爺拍照的時間并不長。從單反到微單,相機(jī)只是他退休后才拾掇起來的玩具。拍照在最初也只是為了打發(fā)接送孫子上下學(xué)之間的閑暇時間。</h3><h3>張爺爺?shù)恼掌瑓s很特別。在經(jīng)歷了隨大流的風(fēng)光,打鳥,家庭快照后,他沉下心來,在接送孫兒途中的公園里,細(xì)細(xì)的揣摩起樹木的表皮。在一塊巴掌大的樹皮上,春夏秋冬留下了四季輪回的痕跡;斑駁的肌理在演繹著平沙落雁,霧鎖橫塘;交織的筋脈葉絡(luò)傳遞出生命更替的信息,這些在常人眼里被忽略的燦爛,被張爺爺有心的紀(jì)錄下來。Robert Capa曾說"如果你拍的不好, 那是你離得不夠近。"我想近的含義有二個,一是貼近現(xiàn)實 ,二是貼近心靈。</h3><h3>和張爺爺聊天,他時常會引用老子和莊子的話。老莊的書是張爺爺枕邊案頭的常物,學(xué)而時習(xí)之,在攝影上每每有新得。不難看出,內(nèi)在的修為化為他照片中知黑守白的構(gòu)圖運用,輕松無為的心態(tài)和游于藝的秉性熱情。他作品的基調(diào)也充滿了自然的靈動,期間肌理和色彩的輝映,有著如同音樂一般的韻律。這種自然的律動, 和老莊的"道"很契合:譬道之在天下, 猶川谷之與江河。</h3><h3>記得有一次聽華盛頓美術(shù)館館長的講座,他提到:對一張好的藝術(shù)品的體驗應(yīng)該有三步,缺一不可:留步,細(xì)看,和深思。首先,好的作品在視覺形式上有創(chuàng)新,人們會被一種新的視覺體驗打動而駐足。它可能是一種凝神的概括,一種抽象的拮取,一種對稍瞬即逝的時間的定格,或是對固有觀看模式的反擊,總之,它能從日常事物中脫穎而出,抓住你的眼球。其次,好的作品要有細(xì)節(jié),有容量,經(jīng)得起推敲,人們可以深入其中,可以反復(fù)細(xì)細(xì)品味。最后,好的作品應(yīng)該是超越了畫面的本身,而將觀看的體驗導(dǎo)入觀眾自身的人生經(jīng)驗。它可能引發(fā)對現(xiàn)實的反思;對逝去年華的追憶;也可能是對宇宙洪荒變遷的驚異,而心生對造物的敬畏。</h3><h3>張爺爺?shù)臄z影是否可以讓我們放緩匆忙的腳步,隨著他的鏡頭拉近,領(lǐng)略一番被我們忽略的美麗?</h3> <h3>這是張子益先生出版的攝影集《閃爍的靈光》,閑暇時,喝著咖啡,品著他的片子。悠哉!</h3><h3><br /></h3><h3><br /></h3> <h3>名家評說張子益作品<br /></h3><h3><br /></h3><h3>著名攝影家賀延光說:<br /></h3><h3>"張老爺子的樹皮拍的非常不錯,把人們熟悉的場景拍出陌生感,與眾不同、獨樹一幟,是高手。很現(xiàn)代,很有藝術(shù)性!他的作品如他苦難傳奇的人生,亦淚亦歌,斑斕奪目!"</h3><h3><br /></h3><h3>著名攝影家宿志剛教授說:</h3><h3>"細(xì)品張先生的作品,每一幅畫面都傳遞出寫意之美,而其創(chuàng)作手段又是寫實的。"<br /></h3><h3><br /></h3><h3>清華大學(xué)著名建筑學(xué)家胡紹學(xué)說:</h3><h3>"看到他的攝影作品,我腦海中立刻聯(lián)想到莫奈的沉靜的睡蓮;畢莎羅夢幻般的風(fēng)景,梵高流動奔放的線條;高更濃重的色塊;甚至,還聯(lián)想到云南香格里拉雪山腳下如畫的梯田………!"</h3><h3><br /></h3><h3>清華大學(xué)著名庭院專家教授紀(jì)懷碌說</h3><h3>"張先生能在攝影藝術(shù)領(lǐng)域另辟蹊徑,拍出自己的風(fēng)格,把自然界頗不起眼的微小片段升華為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shù)作品,這得益于張先生的藝術(shù)悟性和敏銳的觀察力。"</h3><h3><br /></h3><h3>…………,</h3><h3>…………略,(編者注)<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臺灣著名報人陸珍年以詩評片。</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1>美國《圖片時代》<br />The Picture Times<br /><br /></h1><h1><h1>END</h1><h1><br /></h1><h1>感謝閱讀, 歡 迎 分 享。</h1>原創(chuàng)圖文, 盜 版 必 究!<br /><br /></h1><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