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免费视频,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亚洲爆乳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精品动漫免费二区,被几个领导玩弄一晚上

物非人亦非,昨日眼中的六鋪炕

特別

<h3><font color="#010101">六鋪炕,位于西城區(qū)東北側,東起舊鼓樓外大街(這也是和東城區(qū)的分界線)西至大井胡同,南至安德路,北抵安德里北街,面積并不大,大概有一平方公里左右。由東至西,又分為一區(qū),二區(qū),三區(qū)。離開十幾年后,昨天舊地重游。</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這里是自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由國家開發(fā)建設的住宅小區(qū),小區(qū)內,大部是三至四層高的小樓,規(guī)劃的整齊美觀,錯落有致。樓宇之間,不設圍墻,和其他的“大院”相比,更開放,更活潑,更現(xiàn)代,更有活力。小區(qū)內的道路兩旁,密植法桐,國槐等樹木,兩旁的樹冠相拱,綠蔭相挽,無論春秋,或是盛夏,伴著微風,路旁徜徉,都是件愜意入心的事情。當時小區(qū)內車輛并不多,清晨的林蔭道上,多是晨練和背書的學生。上初中的時候,我曾情之所至地大聲背誦著高爾基的海燕“在蒼茫的大海上,風聚集著烏云,在烏云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高傲地飛翔”,過往的路人毫不為意,因為背書的學生,實在不少。在小區(qū)北側路西,有一個人定湖公園,湖面不大,有島有橋,有亭有軒,優(yōu)雅而清凈,夏天有人游泳,冬天有人滑冰。六鋪炕往東一公里,有個更大的青年湖公園,和人定湖一樣,都是讀書,備考,思索,暢想的好地方。從七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中,我曾在這里居住了四分之一個世紀,度過了我的懵懂,青蔥,立業(yè)成家的寶貴歲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六鋪炕雖然面積不算大,但是卻密集了國家的多個部委,其中包括石油部(這也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前身),煤炭部,化工部,和水利部,電力部的一些部屬大單位。迤東一箭之遙是工人日報大院,同事常青和同學李偉偉就住那邊。東北方向,是一個更大的社區(qū),那就是總政大院。同事吳小遠,李晉鐵和張學書住在里邊。六鋪炕地區(qū)內的房屋,絕大部分就是這些中央單位的職工宿舍。小區(qū)內,幼兒園,小學,中學,糧店,副食店,百貨店,郵局,食堂一應俱全,生活非常方便。按當時的標準,六鋪炕的公共交通也非常方便,一條是8路公共汽車,從黃寺(安德里北街)經(jīng)鼓樓,地安門,鑼鼓巷,東華門,王府井,崇文門,天壇,到達光明樓。另一條27路公共汽車,由地壇,途徑六鋪炕,后九條,經(jīng)過德外,新街口,馬相胡同,西直門到動物園。再遠一點往西幾百米,可以坐14路公共汽車,由北郊市場經(jīng)關廂,馬蹄胡同,德外,廠橋,西安門,府右街,六部口,虎坊橋,陶然亭到永定門火車站(現(xiàn)北京南站)。</font></h3> <h3>這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六鋪炕的舊貌,圖為二區(qū)十四號樓至十八號樓。</h3> <h3><font color="#010101">我小時隨祖父母生活,這座樓的二層南頭,是一套四居室的住宅,就是祖父家。房子是蘇聯(lián)設計的,沒有門廳,進門就是個挺長的L形走廊,分布著四間臥室,間量都比較大,最小的也有大概十六平米,廚房也不小,差不多有十平米,衛(wèi)生間,浴室是分著的。(浴室以前是個儲藏室,后統(tǒng)一改成帶浴盆的浴室),靠西頭,是通長的涼臺,差不多有一米五寬,將近十米長,其中兩個臥室有通陽臺的門,我住其中的一間。由于涼臺比較高大(差不多有三米高),全封閉的,所以可以存放很多東西,尤其是冬天,簡直就是天然的冷藏間,蔬菜水果可以放很長時間不壞。非常巧的是,我家樓上一位小鄰居陳暉,后來成了我的同事,年輕有為,主持過多檔很有影響的專題新聞節(jié)目,三十多歲的時候,就當了體育臺臺長,現(xiàn)在是電臺一個重要部門的主任。這個就是單元門口,小時候覺得很高大,現(xiàn)在看起來很逼仄。過去是實木門,改成防盜門以后,感覺路數(shù)低了不少。同學馮平住在同樓的另一單元,她畢業(yè)后分配到了積水潭醫(yī)院,后調動到中石化總公司。</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這個就是樓房的外照,目前是一個長輩在住,看起來疏于打理,有些凌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樓下住著的尹躍進和我高中同屆,但是不知道為什么他被分配到了比較遠的外館中學去讀高中,畢業(yè)后到東海艦隊當兵,后又從一家事業(yè)單位下海,自己做實業(yè),業(yè)有所成。我搬走以后就再也沒有見面,巧的是,多年以后,在一個攝影論壇偶遇,也算是一段佳話。躍進的夫人,嫻雅大方,是老北京知名工商業(yè)望族的后代。躍進的鄰居劉建生,畢業(yè)以后分配到了西城區(qū)防疫站工作(現(xiàn)在的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躍進的弟弟小弟,當時我們都是天天泡在一起的玩伴。</span></p> <h3><font color="#010101">我家樓后就是個液化石油氣的供應站,當初做飯就靠它了,這個供應站除了六鋪炕地區(qū)以外,還要負擔很大面積的居民液化氣供應任務,裝貨卸貨的車輛往來不絕,鋼瓶碰撞的聲音可以傳出很遠。</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現(xiàn)在看來,液化氣站依然堅守著使命,不過管道煤氣和天然氣成了主角,不知什么人還在用瓶裝氣。</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家樓東邊,原來是個副食小店,后來改成了糧店,現(xiàn)在成了社區(qū)醫(yī)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穿過我家樓南端的一個夾道,就來到了這條街,以前這些街道是沒有名字的,用百度地圖的表述,就是“內部路”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這個是老的石油部招待所,那時北京沒有那么多樓堂館所,石油部(文革期間石油,煤炭,化工三大部合并成立燃料化學工業(yè)部)的會議都在這里開,上至部長余秋里,副部長康世恩,下至著名鐵人王進喜等,都在這里進進出出?,F(xiàn)在改成了中油賓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是七十年代初住到六鋪炕的,但是早在五十年代中,我祖父家就在六鋪炕了,后來因工作關系,曾搬到東城區(qū)的煤炭部一個宿舍住了十幾年,七十年代又搬回來的。根據(jù)我祖父的描述,這個可能是我家當時住的單元。遺憾的是,怹老人家在的時候,沒有帶我故地重游。</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也許是這一座樓中的某個單元</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在位于六鋪炕的安德路中學讀完了初中和高中。安德路中學走過了一段高調亮相,逐漸式微,再度中興,直至消亡的令人唏噓的路。六十年代中期初建伊始,市里非常重視,從四中等名校調集名師,副市長吳晗親自參與過問建校事宜,力求打造京城北部的名校,可惜好景不長,一兩年以后,文革開始,一切都變的混亂起來。不知什么背景,當時的市革委會對我們學校很重視,四人幫集團的二級人物謝靜宜來我校調查指導,還到了我的班主任安根梅老師家里家訪座談。77年恢復高考,由于當時都是就近入學,而我們學校生源好,不少學生考入了77,78兩屆的大學,包括北大清華這樣的頂尖大學。這恐怕是安德路中學建校以來唯一出現(xiàn)的短暫高潮。后來逐漸式微,及時轉型辦成了安德路電器維修職業(yè)高中,成了業(yè)內的翹楚,但好景不長,先是被取消高中,后來連學校也沒了。這座紅樓,是我們原來的教學樓,鋼磚(類似耐火磚,堅硬)砌成,當年氣派非凡,真有百年大計的意思。紅樓北面,就是寬闊的操場,校門朝東,已經(jīng)被堵死,也就是圖中起了平房的地方,不知里邊現(xiàn)在是什么樣子了。我們常用物是人非,來表達人生苦短的慨嘆,可是,人固然已是大不如昔,可連物也大不如昔了,這真讓人無處話凄涼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只有學校東門外的這條林蔭路還如舊時模樣,只是,過去路旁沒有停車,顯得比現(xiàn)在寬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七十年代末或八十年代初,六鋪炕出現(xiàn)了第一個餐館,很簡陋,就是簡易的木板房,現(xiàn)在也蓋了樓房(似乎也是鋼結構的簡易樓房),進行了裝修,畢竟也30多年了,有了些名聲,永樂飯莊。到后期,我祖父很喜歡來這里吃飯 ,家庭聚會,也搞過幾次。我女兒小時候喜歡吃熘肝尖(現(xiàn)在也喜歡),當時物資還不是很豐富,我問了好幾家飯館“有肝尖兒”嗎?都沒有,到了永樂,回答是有,我們興沖沖地坐下,原來是有“單間”,只能又悻悻而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這是原來的煤炭設計院大樓,氣派。我的中學同學張啟蘭現(xiàn)在還在這里上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這個原來是北京石油設計院,現(xiàn)在沒考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這個是煤炭設計院宿舍,以前是有院墻的,這在六鋪炕是唯一的。我的同學王波以及后來的一個同事張中秋都住這個院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這個原來是水電部的車隊車庫,現(xiàn)在改成汽車保養(yǎng)維修店,也算是物盡其用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這座樓我的同學李千里似乎住過,畢業(yè)后當了兵,幾經(jīng)輾轉,后來成了成功的商人,曾投資拍了電視連續(xù)劇《亮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同學魏亞平大致就住這里,她上學是我的班長,后來是我攝影之路的引路人和老師。作品講究味道,很細膩,唯美。她姐姐也是我的攝影老師,總強調要用“攝影語言”拍照。在這一片樓里還住著同學丁紅,畢業(yè)后到了水電部工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同學童英在這個樓住,她是77年考入北京醫(yī)學院(現(xiàn)在的北京大學醫(yī)學部),現(xiàn)在是北京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資深研究員。初中同學李乾英(似乎后改名李倩)也住這個樓,后來去了化工部供應局工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這是六鋪炕有名的尾(yǐ)子樓,如何得名不詳,我的同學趙之南、孫國濤、劉春生都住在這里,趙、孫分別考入了郵電學院(現(xiàn)在的郵電大學)和清華。劉春生后來當上了城建道橋公司的副總,后又到了一個和奧運相關的建設公司高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這是原來的十六號樓,比較早的翻建成了高樓。我的同學黃鳴,戴杰 ,馬忠民住在這里。黃鳴后來做了積水潭醫(yī)院的院辦主任,辦事極認真。戴杰大學畢業(yè)以后,分配到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后到《劇本》編輯部當編輯,后帶一些名角走穴,后下海經(jīng)商,現(xiàn)在與時俱進,和央視合作做動漫。馬忠民很早就下海經(jīng)商,他自稱“現(xiàn)在專業(yè)拐賣人口(留學中介)?!?lt;/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這個小紅樓有兩座,別看現(xiàn)在不起眼,當時是石油部的高干樓之一,住了不少司局長,安國柱同學住在這里,他自己現(xiàn)在也成了司局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同學李海軍住在這里,他曾創(chuàng)造了一個奇跡,第一年恢復高考,他考上大學,第二年恢復研究生考試,他考上研究生,別人本科還沒畢業(yè),他碩士畢業(yè)。(當時研究生是兩年學制)現(xiàn)在是美國某名校終身教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8路汽車總站后邊有兩座樓,同學韓一強住在這里,手風琴達人,《打虎上山》《我為祖國守大橋》是聯(lián)歡會上的保留曲目,藝驚四座。先后在基建工程兵和北京軍區(qū)部隊擔任演奏員,后移居加拿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同學李鳴住在這個樓,大學畢業(yè)以后在一個兵器研究所工作,后去美國發(fā)展,后又在蘇州拓展事業(yè),頻繁往返于中美之間。我的原來一個同事華敏民也住這個樓,先是在廣播電視局音像公司,瑞特影音公司,后來下海干自己喜歡的事情去了。人很聰明,手也巧,還是位圍棋高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同學班花鐘華住在這座樓,由于品貌俱佳,是不少男生心儀的對象。</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同學王永增住在這個樓,以前這里是平房。中學時的好友,雖然我們兩家住的很近,但是有時過年,找個借口就住他家。他的父母都是熱情好客的老北京,風趣幽默,有里兒有面兒。王伯是位手藝高超的廚師,舊社會在飯店學過徒,那是有真功夫。其中核桃肉,現(xiàn)在怕已失傳。肉片油炸,造型酷似核桃仁,攙入炸好的核桃仁,真假難辨,用掛霜(冰糖化開熬到適當火候,裹滿原料,涼后形成一層薄霜)的手法,成品酥脆,有肉香,有核桃香,甜而不齁,現(xiàn)在已經(jīng)無處可尋了。另外,我的同事朱京燕,也在這個院子住過,也是拆遷以后回遷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同學楊家恕住在這里,楊兄語言生動,眉飛色舞,擅長多種樂器,是中國新聞社資深編輯,也曾參與各種大型社會活動的策劃組織以及多部電視劇的拍攝。同學封和平也住同一座樓,他的變化最大,上學時又矮又胖,綽號小胖子,現(xiàn)在又高又瘦 ,做建筑施工機械的租賃公司,有很大的院子,是地主級別的人物。</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這是六鋪炕地區(qū)最早修建的高層住宅,同學杜力住在這里,戴杰的大學同學 ?,中國初中生報資深記者,也是國內有名的研究青少年犯罪的專家。</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位于8路總站的總政大院 ,我的同事吳小遠、張學書、李晉鐵住在里邊。吳小遠是總編室資深記者,張學書是醫(yī)務所美女所長,李晉鐵是辦公室干部,在部隊時曾是特級射手(現(xiàn)在叫狙擊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這是原來的北京軍區(qū)汽車修理營,現(xiàn)在成了有名的汽車檢測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一段無名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安德里北街上的總政干休所,我曾在這里采訪過開國大典的軍樂總指揮羅浪以及著名詞作家洪源(作品很多,包括那首學習雷鋒好榜樣)</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這是六鋪炕當年極少的老平房,從老城磚就能看出,這房有年頭兒了。同學楊戰(zhàn)平就住這一片。他曾跟我說,六鋪里有他家一鋪,當時年小,沒有深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這是原來的石油部修繕隊,家里的自來水,電燈壞了都找他們解決。有個老師傅姓苗,人好手藝也好,配的鑰匙,不用試,準保好用 ,當然,也擅長用萬能鑰匙開鎖。</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石油部的車隊,也改成了汽車維修養(yǎng)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這是過去的8路汽車終點站,是六鋪炕地區(qū)最重要的出行路線,途徑鼓樓 ,地安門,東華門,王府井,崇文門,天壇,直到光明樓,后來改成58路,現(xiàn)在又改成了60路,終點站也改成了龍?zhí)逗?lt;/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這個工商所以前沒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這是由一片平房拆建的幾幢別墅,比較奇葩 ,孤零零的不知所云。據(jù)同學介紹 影視大鱷王中軍王中磊小時就住這片平房里。同學李建軍,同事關文琦也都住這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這個是化工部后門,大樓旁邊蓋了配樓,現(xiàn)在是中國化工報報社。同學賈正平在這里當記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這個是原燃料工業(yè)部子弟學校,后改為石油部子弟小學,文革時改成大慶小學,再后來改成人定湖中學,北京市第221中學,最后改成西城師范學校及西城師范學校附屬小學。學校也由石油部所屬變成了西城教育局所屬。當年小學的書記是個老革命,據(jù)一位讀者老陳指出,老太太名叫寧光,長征老干部,行政13級,屬于高級干部,作為一個小學校長,不知是不是全國第一。現(xiàn)在西城師范似乎已經(jīng)沒了 ,西師附小卻成了名校,在幾個榜單上都成了全國的著名小學。</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西師附小的學生寫的書法作品,有模有樣。</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這是電力系統(tǒng)的一個辦公樓,是老樓翻新的,似乎是國家電力安裝公司。</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這個路口的西北角,以前把角是個郵電所,電還是繁體字,上邊一個雨,底下一個電字,不知是什么來歷非用個繁體字,這個繁體字,我就是從這里學來的。它的右手,是個食堂, 石油部第二食堂,很大,可供幾百個人同時吃飯,很多同學的午餐就是在這里解決。我更多的是來這里的小賣部買點熟食 醬豬肝豬肺什么 的,回家添個菜?,F(xiàn)在都拆了蓋成了高樓。由于是白顏色的,被稱為白宮,石油部的一些司局長搬到這里住。我的同事,多年的搭檔,首席播音員王薇(真名王建),就住這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這個當初是六鋪炕地區(qū)供熱的鍋爐房,也是大家洗澡的地方。一年四季有熱水,定時對石油部子弟和家屬開放,澡票五分錢一張,每次可容上百人同時洗澡。</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這個以前是石油配套公司,中海油最初成立時的辦公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這個是水電部對外公司的辦公大樓,當初不起眼,現(xiàn)在翻建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這個是石油部大樓,后來分裂出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燃化部的時代,這里是很牛的,門前有時吉姆車(當時的一種蘇制高級轎車,比現(xiàn)在的勞斯萊斯還珍稀,共和國的總理,部長大多是這種車。)就能停四五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燃化部時代的供應局,我祖父在這里供過職,怹聲音洪亮,辦公室在二樓,一次我去位于一樓的醫(yī)務室看病,就聽到他說話的聲音。燃化部先是把化工部分出去了,這就成了化工部的辦公大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當初的石油部禮堂,硬件絕對一流,我們的最愛,觀眾席一水兒的沙發(fā)皮椅,看電影,逢年過節(jié)看演出,都是在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以前這里是水電部第二工程局,現(xiàn)在是中電建建筑集團。</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這個是華北電力設計院大樓,氣派的蘇式建筑。同學王永增就在這里上班。</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 /></font></h3><div><font color="#010101"><br /></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br /></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br /></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本帖結束,謝謝瀏覽。</font></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