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提出的玉有十一德(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中國名家書畫網(wǎng) <h3><font color="#010101">孔子提出的玉有十一德(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之說,不僅是對玉的文化底蘊的高度概括,而且還精辟地闡述了玉文化的思想內(nèi)涵,確是中國人審美觀的理論基礎(chǔ)。</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秦漢以后,由于文學、音樂、戲曲、建筑、繪畫、雕塑以及工藝美術(shù)的高度發(fā)展,大大豐富了中國人民審美觀的內(nèi)容及其表現(xiàn)形式,玉的色彩美、音律美被重新探討、逐步深化,古玉的欣賞與收藏成為新的社會風尚,由此派生的沁色美、殘缺美等新的審美視角被愛玉者察覺,但這僅僅是某些社會群體在特定文化領(lǐng)域的審美要求,對中國人的審美觀來說只不過是一個交流而已,不能與上古審美觀相提并論。中國玉器文化,千言萬語,歸結(jié)一句話,玉是中國人審美觀的基石。確切地說,玉應(yīng)是中華民族審美觀的基石,在地球上任何地方的華人均不例外。</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魚一直與人類密切相關(guān),甚至成為人類賴以生存的食物之一。據(jù)有關(guān)文獻記載,我國自殷商末年已有池塘養(yǎng)魚的說法。但系統(tǒng)的文字記載,最早還是見于春秋時范蠡所寫的一本《養(yǎng)魚經(jīng)》。早在上古時代,魚已成為瑞應(yīng)之一?!妒酚洝ぶ鼙居洝飞陷d有周王朝有鳥、魚之瑞。人們在捕食魚的過程中,還形成了種種與魚有關(guān)的風俗?!对娊?jīng)·陳風·衡門》云:“豈其食魚,必河之魴。豈其娶妻,必齊之妻。豈其食魚,必河之鯉。豈其娶妻,必宋之子?!币渣S河的魴、鯉喻宋、齊兩地的女子,將食魚與娶妻聯(lián)系起來。這是因為魚繁殖力強,生長迅速,象征著家族興旺、人丁眾多。</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玉,石之美兼五德者。中國玉器源遠流長,已有七千年的輝煌歷史。<br>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們,在選石制器過程中,有意識地把揀到的美石制成裝飾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開了中國玉文化的序幕。<br>玉的文化意蘊既是古老玉文化發(fā)展的產(chǎn)物,又是支撐玉文化升華的理念基石和精神支柱。原始先民在打制和使用玉工具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玉的質(zhì)地細膩、色彩美麗,可使用于非生產(chǎn)性的裝飾上,其時間相當于考古學文化上的興隆洼、查海文化時代(公元前6200年-前5400年)。<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中國從原始社會開始生產(chǎn)玉器,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逐步形成了獨立的手工業(yè)作坊,多集中于畿、都邑。因玉硬度較高,加工時需要特殊的工具和方法,故加工過程大體有選料、畫樣、鋸料、做坯、打鉆、做細、光壓、刻款等若干工序。仿古玉還要增加“致殘”和“燒古”等工序。奴隸社會治玉以青銅工具為主,封建社會由青銅工具逐步變?yōu)殇撹F工具。石英砂硬度高于玉,因此自古用于磨玉,又名“解玉砂”。當無齒鋸前后推拉或鉈、鉆旋轉(zhuǎn)接觸玉材時,放進用水調(diào)勻的石英砂,隨工具運動而琢磨成器。玉器的造型、花紋都是靠這種方法制成。所以,先秦稱琢玉,宋人稱碾玉,今稱碾琢,以示與雕刻工藝有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0世紀后半期的考古發(fā)掘材料證明,中國制造和使用玉器的歷史源遠流長。自新石器時代以來,玉器作為一種重要的物質(zhì)文化遺存,不僅在中國各地區(qū)有廣泛分布,而且在社會生產(chǎn)和社會生活的某些方面發(fā)揮作用,從而在中華文明史上形成了經(jīng)久不絕的玉文化傳統(tǒng)。隨著玉器的大量出現(xiàn)以及人們對玉器的認識不斷深化,玉器逐漸被賦予了越來越多的文化內(nèi)涵,這些內(nèi)涵是中國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德行操守的象征。自春秋末年起,隨著社會制度的變革,統(tǒng)治階級為了維護社會安定,鞏固其國家權(quán)力而崇尚玉器,并從社會理念上提倡“君子比德于玉”,玉器作為德行操守的象征,日益受到重視??鬃雨U明玉有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十一種品德,把玉擬人化了。這種看法雖然有點過份,但它代表了儒家對于玉的認識和看法,強調(diào)玉的可貴不在外在的美,而在其內(nèi)涵與人的精神世界彼此相通并息息相關(guān)。人們賦予玉以德行化、人格化的內(nèi)涵,使玉成為君子的化身。由于玉被賦予了如此豐富的道德內(nèi)涵,因此君子必須佩戴它。君子佩玉,無故不離其身,也就成為一時的風尚。君子比德于玉,佩玉成了君子有德的象征?!对娊?jīng)》中也用玉形容品格高尚的人,把玉作為君子的象征,作為立朝為官、為人處世的標準。玉器的這種內(nèi)涵充滿了人文精神和倫理道德,它既是古代社會對玉神觀念的繼承,又是世俗對高尚人格的要求。</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