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記篇:親歷制作“語錄墻”曉風(洪東安)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印記篇:親歷制作“語錄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篇首語: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農(nóng)村人眼里,能夠上個初中,就算得上是鄉(xiāng)下的一個“文化人”了。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在老隊長洪錦清叔叔的眼里,我們?nèi)齻€少年郎就是“文化人”,他把本生產(chǎn)隊制作“語錄墻”的任務全部都交給了我們。這對我們這些后生來說,該是給予多么大的信任、鞭策和鼓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隊長洪錦清叔叔站在村頭路口處那棵粗壯的老楊樹下,雙手背在身后,像一尊銅像。晨霧還未散盡,他就早早地來到這兒。我和洪曉良、洪金華三個少年郎,揉著惺忪的睡眼跑來時,他正在用鐮刀尖在地上劃著什么。</p><p class="ql-block"> 當我們?nèi)她R刷刷出現(xiàn)在老隊長面前時,他伸出三根手指說,“今天要完成三塊語錄墻?!彼嗝聪褚幻麘?zhàn)地指揮官,他的聲音既有穿透力,又極富有磁性。我們?nèi)齻€互相看了看,誰也沒說話。洪曉良的褲腿卷得一邊高一邊低,洪金華的后腦勺上還翹著一撮頭發(fā),我的布鞋露出了大腳趾。</p><p class="ql-block"> 要知道,制作“語錄墻”,必須在這之前完成制作好長方形方框墻基,一樣的大小規(guī)格,力求整齊劃一,這是一項基礎性的工作。制作這樣的墻基,關鍵是要和好沙漿,這對于石匠師傅而言,恐怕也是大姑娘上轎一一頭一次。開始石匠師傅由于方法掌握不當,要么和的太稠滯刷,要么和的太稀粘不住?!吧碀{要三份河沙配一份水泥,水要慢慢加,像和面一樣?!崩详犻L態(tài)度謙和地說著,并用他那帶繭的手示范著畫圈的動作。陽光斜照在他黝黑的臉上,額頭皺紋下鑲嵌著的雙眸閃閃發(fā)亮。 等待墻基打好干了后,就是打底刷紅漆,等紅漆干了,再就用直尺和白粉筆打格子,然后用黃漆在格子上面寫上要宣傳的毛主席語錄。</p><p class="ql-block"> “我宣布,本生產(chǎn)隊制作語錄墻由洪曉良同學牽頭負責”,這是老隊長親口委任的負責人選。今天要完成三塊“語錄墻”,這是老隊長親自安排的制作任務。第一塊“語錄墻”是壩上的一戶張姓人家。俗話說,人怕上梁,字怕上墻。我們?nèi)齻€人是輪流作業(yè),輪到我寫字時,手抖得厲害。要寫那條語錄的內(nèi)容是“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一一摘自《愚公移山》”。當我下筆時,"下定決心"的"決"字,右半邊總寫不好。老隊長就站在我身后,溫熱的呼吸噴在我的后頸上。“這一撇要有力,”他低聲說,“像揮鐮刀一樣?!蔽疑钗豢跉?,手腕懸空,終于寫出了滿意的筆畫,這使在場的老隊長十分高興,當即伸出大拇指夸獎我說:“這字寫得有精神!”</p><p class="ql-block"> 中午歇息時,我們就近選擇一棵遮蔭效果好的楊樹坐下納涼。洪曉良從兜里掏出一把炒黃豆,我們分著吃,嘎嘣嘎嘣的聲音驚動了樹上的小鳥。洪金華突然問:“你們說,這些字能保存多少年?”沒人回答,只有知了在拼命地叫,仿佛要把整個夏天的熱情都喊出來。老隊長蹲在一旁磨鐮刀,砂石與鐵器摩擦的聲音刺耳卻又有種奇異的節(jié)奏。</p><p class="ql-block"> 下午要寫老三篇中的《紀念白求恩》做“五種人”(即做一個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的語錄時,我的汗珠子滴在了"人"字上,黃漆立刻暈開了一小片。洪曉良急中生智,用鉛筆刀刮掉暈染的部分,又用筆尖蘸著漆一點一點補上。老隊長看著我們在忙碌著,突然說:“延安時期,毛主席在窯洞里寫這篇文章時,用的還是煤油燈呢。”我們?nèi)祟D時覺得手里的制作工具似乎重了幾分,連呼吸都變得小心翼翼。心中豁然開朗,毋庸置疑,這也是在努力完成一項重要的任務。</p><p class="ql-block"> 第三塊“語錄墻”寫的內(nèi)容是,“我們的同志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成績,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們的勇氣”。這鼓舞士氣、激勵人心的話語,放在村頭路口處的一戶洪姓人家,這是本隊社員們出工時的匯聚點。實踐證明,“語錄墻”確實起到了很大的宣傳和促進作用。每到“雙搶”季節(jié),老隊長總是領著大家一起朗誦,成為一份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糧,滿滿的正能量。</p><p class="ql-block"> 連日陰雨后,我們迎來了新的一天,是制作隊長家門口的“語錄墻”,也是本生產(chǎn)隊最后的一塊“語錄墻”,必須有點針對性,要寫“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各級領導同志務必充分注意,萬萬不可粗心大意”。在即將完美收官之際,為了犒勞我們,老隊長說要拿來一壺燒酒,并搞上幾個小菜,讓我們小伙伴高興高興,當場被我們婉言謝絕了。我們站在架得很高的板凳上,一筆一劃書寫著金黃色的大字。盡管是悶熱的天氣,渾身上下全是汗?jié)n,但我們的心是平靜的,手是穩(wěn)的,感覺字寫得越來越漂亮。</p><p class="ql-block"> 很多年后,我回到洪碾村。那些“語錄墻”大多斑駁了,但有些墻上的字還依稀可辨。歲月匆匆,一切都在時空變化之中。記得第一次我從駐鄭雷達兵部隊回孔壟區(qū)鄉(xiāng)下探家時,一位發(fā)小告訴我,洪曉良去了鎮(zhèn)上的紅衛(wèi)機械廠,洪金華去了十堰第二汽車制造廠。人生就是這么短暫,到后來才知道,老隊長已經(jīng)不在了。睹物思情,往事如昨。眼前只有那棵老楊樹還在,風一吹,樹葉沙沙作響,仿佛在朗讀我們當年寫下的字句。我撫摸著那些褪色的字跡,粗糙的墻面硌著手指。突然明白,當年我們書寫的何止是語錄?那是三個少年郎用青春和熱情,在時代的墻面上刻下的印記。那些字會褪色,但記憶永遠都還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篇后記: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時間過得真快,轉(zhuǎn)眼之間,我們這些人都年逾古稀了,走在奔八的路上。時光不能倒流,往事只能回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資料卡</p><p class="ql-block"> 這是一個時代的印記。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農(nóng)村人民公社社員家門口的墻面上,寫上毛主席語錄,故名“語錄墻”。其基本形式為,第一排寫上“毛主席語錄”,中間部分為語錄內(nèi)容,未尾寫上“一一摘自毛主席著作名稱”,諸如“一一摘自《為人民服務》;或者是署名模仿草體“毛澤東”。其基本顏色為白底紅字,或紅底黃字,看上去引人注目,讀起來朗朗上口,成為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一道靚麗的風景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說明:因相隔的年代久遠,若敘述記憶中的人和事有疏漏之處,敬請諒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注:本文照片來源于網(wǎng)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