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縣的雙龍橋與天緣橋老牛 <p class="ql-block">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縣城西5公里處西莊鎮(zhèn)白家營村的雙龍橋,南北橫跨瀘江與塌沖河交匯處。兩河蜿蜒如雙龍,故得名“雙龍橋”,俗稱“十七孔橋”。 雙龍龍始建于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初建三孔石橋。道光十九年(1839年),因塌沖河改道導(dǎo)致河面拓寬,續(xù)建十四孔,形成十七孔連拱橋。 全長148米,寬8.6米,由青石砌筑,橋墩采用尖形分水設(shè)計,以應(yīng)對洪水沖擊,橋身呈“雁齒蟬聯(lián)”的連貫形態(tài)。 橋上曾建有三座樓閣,毀于咸豐年間的戰(zhàn)火。光緒24年(1898年)重建。北閣再毀于護國戰(zhàn)爭期間。現(xiàn)存兩閣。中閣為方形三層歇山琉璃瓦頂,長20米,寬15米,高20米。頂層建小樓一楹三間,呈“山”的形排列,中為與橋順向的歇山琉璃頂,二三層拱衛(wèi)中頂形成4個橫向小歇山頂。整座樓閣樓中有樓,檐外有檐,架層疊梁,飛檐交錯,新穎別致。雕梁畫棟,雕琢精美,兼具實用性與觀賞性。 橋南端小閣為重檐攢尖琉璃頂亭閣,小巧精致。<span style="font-size:18px;"> 橋上的閣樓與倒影形成“長虹臥波”之景,成為文人墨客吟詠的對象,承載著當?shù)厝说泥l(xiāng)愁記憶。</span>橋梁專家茅以升將其列為“全國最著名的10余座古橋代表”,并稱其為中國連拱橋的珍貴杰作。2006年,雙龍橋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建水古城旅游的核心景點之一。 </p><p class="ql-block">無獨有偶。在建水縣東北5公里的瀘江之上也有一座風雨石拱橋:天緣橋。天緣橋南北橫跨瀘江,連接馬軍村與東山寨村,是清代滇南交通要道。橋始建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歷時兩年竣工。嘉慶四年(1799年)重修,因建造過程被認為“得天之助”,故命名“天緣橋”。 天緣橋全長121米,橋面寬7.83米,中有三孔。南北引橋長36米,分別向東西彎曲,既縮短跨度又減少占地面積,是中國古橋中罕見的曲線形設(shè)計。 橋上建重檐四方八角攢尖頂亭閣,內(nèi)有神龕與嵌碑,裝飾有石雕圖案。藻井繪有太極八卦及幾何、文字圖案。兼具遮風避雨功能與宗教象征意義,被譽為云南風雨橋的獨特類型。橋面留有傳說中的“仙人腳印”,又俗稱“仙人橋”。南北橋頭原有一對石獅與石象鎮(zhèn)守,現(xiàn)僅存一尊殘獅。南引橋邊上建有碑亭,橋亭內(nèi)也還有兩通碑,8通石碑記載建橋始末及環(huán)保鄉(xiāng)約,是研究清代社會的重要文獻。 </p><p class="ql-block">雙龍橋與天緣橋雖風格迥異,卻共同書寫了建水的歷史。兩座橋不僅是交通設(shè)施,更是信仰與集體記憶的載體,見證了建水從邊疆小城到文化名城的蛻變。如今,雙橋靜臥于瀘江河畔,成為游客探尋滇南古韻的必訪之地。它們以斑駁的石痕與雋永的傳說,訴說著“橋如歷史,歷史如橋”的永恒主題。 </p><p class="ql-block">下面請欣賞圖片:</p><p class="ql-block">下為雙龍橋介紹:</p> <p class="ql-block">雙龍橋:</p> <p class="ql-block">南橋閣:</p> <p class="ql-block">中橋閣:</p> <p class="ql-block">橋閣內(nèi)可休息:</p> <p class="ql-block">神龕:</p> <p class="ql-block">二三層南北兩側(cè)四個小頂:</p> <p class="ql-block">北望中閣:</p> <p class="ql-block">天緣橋標牌:</p> <p class="ql-block">天緣橋:</p> <p class="ql-block">橋閣:</p> <p class="ql-block">南引橋上碑亭:</p> <p class="ql-block">橋閣內(nèi)景:</p> <p class="ql-block">天花板:</p> <p class="ql-block">兩側(cè)碑與隔龕:</p> <p class="ql-block">神龕與香臺:</p> <p class="ql-block">神龕四邊石雕:</p> <p class="ql-block">橋銘碑:</p> <p class="ql-block">橋閣地面的“仙人坐騎腳印”:</p> <p class="ql-block">“仙人腳印”:</p> <p class="ql-block">北引橋右僅存殘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