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魯迅博物館傅 毓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北京帶孫子,跟兒子說好了,周六周日是我的自由時間。琢磨著去妙應寺(俗稱白塔寺)游覽,到了門囗才知正在大修,不對外開放。沿阜成門內(nèi)大街人行道漫無目標往西走,沒走多遠,一個北指的廣告牌讓我眼前一亮:魯迅博物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早接觸魯迅,是從一副“對聯(lián)”開始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那時小,根本不明白啥意思。聽大人們說,魯迅是一位一生用手中的筆向惡勢力和反動派進行不屈斗爭的戰(zhàn)士。他似乎離我很遙遠,那么英勇、高大,還有幾分神秘。后來知道這“對聯(lián)”出自他的一首《自嘲》,對寫這首詩的背景有了更多的了解,而魯迅鮮明的個性也呼之欲出: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管他冬夏與春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讀魯迅的第一篇文章是《一件小事》,它不吝筆墨褒揚底層民眾的善良和擔當,也毫不留情反省自己的冷漠與傲慢。魯迅,不只有錚錚鐵骨,也飽含脈脈柔情,他是可敬的,可近的。中學語文課,學習《紀念劉和珍君(節(jié)選)》,已不是一般的紀念、悼念文章,更是控訴反動當局殘暴的檄文,是投向惡勢力的一把匕首。我悲憤交加,熱血沸騰。文章字里行間充滿了魯迅特有的戰(zhàn)斗性。到了高中,讀完《祝?!罚矍鐫駶?。作品深刻揭露舊禮教對中國廣大勞動婦女精神和肉體的雙重壓迫,對故事主人的悲慘遭遇予以了深切同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整個博物館由兩部分組成,魯迅生平事跡陳列和故居。博物館不大,參觀的人不多,腳步很輕,很安靜,這也讓我能盡可能的走近魯迅??粗鞣N新舊版本、各種譯本的魯迅著作,《吶喊》、《彷徨》、《且介亭雜文》、《華蓋集》、《南腔北調(diào)集》、《墳》……這些單行本的書名熟悉又親切,一種說不清的感覺涌上心頭。經(jīng)歷過一個除《毛選》就幾乎只能讀魯迅的年代,這些書是父親的最愛,而我只讀過其中屈指可數(shù)的幾篇。當年,我在的那個小城,不可能有魯迅全集,如果有,孤寂苦悶的父親也能從中找到更多的心靈慰藉吧。如今,他買的那些書一本不存(瞧我這兒子當?shù)模?,在我的書櫥里倒是靜靜立著一套四本裝的《魯迅全集》,讀,還是不讀?不讀,不知自己的淺薄,讀了,在知道自己的淺薄之后甚或有更大的苦惱也未可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展廳里,給我觸動最大的是用各種材料、形式制做的展示牌,一段段文字那么鮮活,似乎在提醒我們,魯迅,沒有走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國人的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來,而自以為是正路。在這路上就證明著國民性的怯弱,懶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滿足著,即一天一天墮落著,但又覺得日見其光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的死掉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什么是路,就是從沒有路的地方踐踏出來的,從只有荊棘的地方開辟出來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看得我臉有些發(fā)燙,百年過去了,我們的國民性進步了嗎?著名詩人臧克家在一首紀念魯迅的詩中寫到:“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魯迅,屬于后者。他的著作如果用色彩來形容,是暗灰色的,給人以壓抑,甚至喘不過氣來,但他從未絕望。再艱難,也要披荊斬棘去探索,去追逐光明和希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按展館布置順序走到展廳最后,一副玻璃框鑲嵌著一面巨大的白底緞面的旗幟懸掛于展廳內(nèi),上繡三個黑色大字:民族魂。它曾覆蓋在魯迅離世后的遺體上。魯迅的一生憂國憂民,為喚醒民眾殫精竭慮,還有什么能比這三個字更好更準確的概括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出展廳,來到旁邊的文創(chuàng)商店,里面售賣和魯迅相關的書和紀念品,買了一本《朝花夕拾》和一套書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那間既是書房又是起居室、面積不足十平方米、被魯迅揶揄為“老虎尾巴”的小屋里,他完成了《華蓋集》、《華蓋集續(xù)編》、《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墳》、《朝花夕拾》中的部分篇章。魯迅生前還先后在北京其它三個地方居住和生活,完成了他一生的許多重要著作,《狂人日記》、《孔乙己》、《藥》、《阿Q正傳》、《祝福》等等等等。他處心積慮、伏案疾書,思想的火花不斷從一間間小屋迸發(fā)和綻放。一篇篇奇文,如一道道閃電,劃破天空,照亮黑暗的大地,喚醒麻木、沉睡的同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魯迅,一個理想主義者,一片赤子之心。對國民,他雖有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憤懣和無奈,但更多的是滲透到骨髓里的凝重、深沉的愛。他棄醫(yī)從文,不畏一生的孤獨與跋涉,以一己的探索、思考和擔當,希冀著通過文學,通過他講述的故事,通過他所塑造的人物,從傳統(tǒng)、文化、心理等方面揭露舊禮教、愚昧習俗對百姓的欺騙和戕害,引入現(xiàn)代文明理念,開啟民智,改造國民性,開出醫(yī)治國民的“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書簽是魯迅的書法及詩詞。除前述的《自嘲》,還有兩枚也很喜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自題小像》: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想起“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譚嗣同,想起“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的秋瑾。為實現(xiàn)民族復興,偉大的先行者以他們的青春和生命踐行了“我以我血薦軒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無題》:萬家墨面沒蒿萊,敢有歌吟動地哀。心事浩茫連廣宇,于無聲處聽驚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世紀70年代,“四人幫”覆滅,世界的東方響起一聲驚雷!上海話劇院以這一事件為背景,創(chuàng)作并首演了話劇《于無聲處》,它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和億萬民眾的心聲,演出盛況空前,獲得巨大成功。蒼茫遼闊的中國,即將掀開她震驚世界的嶄新一頁。編導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一定是受到這首詩的啟發(fā)和激勵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博物館院落的西側,有一尊不大的裴多菲半身銅像,魯迅在《為了忘卻的記念》中引用了他那首著名的小詩: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同國度,不同時代,兩個有共同價值追求的思想者的心走在了一起。魯迅,也為思想的自由奮斗了一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朋友,關于博物館,關于魯迅,您又有哪些感受和認知呢?請與美友們分享吧。</span></p> 魯迅華蓋展廳國民性一生博物館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博物館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