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美文:由煩惱轉(zhuǎn)菩提的全過程心靈成長 生命覺醒 <p class="ql-block">推薦美文:由煩惱轉(zhuǎn)菩提的全過程</p><p class="ql-block"> 常謙整理</p> <p class="ql-block">問:如何在聽到別人煩惱時覺悟自己并與內(nèi)在連接轉(zhuǎn)念?</p> <p class="ql-block">1. 一切都與自己的認知相關(guān)</p><p class="ql-block">劉豐老師:首先建立一個前提,我們所見一切都是投影的像,而所有的投影都是來自于投影源的信息,投影源只在內(nèi)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佛法智慧里把認知叫做“業(yè)”,它投影到現(xiàn)實,就是所謂的業(yè)力現(xiàn)前。</p><p class="ql-block">我們在現(xiàn)實中所見一切都與自己的認知相關(guān)。當然,我們的認知構(gòu)成的現(xiàn)實讓我們覺察的強度是不一樣的,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覺受是很明顯的。</p> <p class="ql-block">所以很多修煉從自己的身體開始覺察,因為這是與我們直接關(guān)聯(lián)的。</p><p class="ql-block">當你知道生命每一個當下發(fā)生的一切,都跟自己內(nèi)在投影源里的信息有關(guān),跟自己的認知,內(nèi)在的業(yè)相關(guān)。那么,每一個煩惱,都有可能成為提升智慧的機緣,它是一個積極的邏輯體系。</p> <p class="ql-block">2. 這件事在告訴我什么</p><p class="ql-block">先在理上通,然后問自己,這件事在告訴我什么?它在挑戰(zhàn)我什么智慧?</p><p class="ql-block">在很多年以前,我的一位師父就跟我說:劉豐,你這輩子遇到的所有事情都是為你設(shè)計的。</p> <p class="ql-block">在所有事情面前,問你自己一個問題——這件事在告訴我什么?不是用世俗的邏輯去問,而是問它對你內(nèi)在的成長到底有什么意義。</p><p class="ql-block">這樣我們就隨時都能夠從當局者迷的狀態(tài)里跳出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你成為自己面對事情的旁觀者,就很容易從旁觀者的角度看到這個事件的內(nèi)在意義。</p> <p class="ql-block">3. 覺察的功夫</p><p class="ql-block">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一個人在高速公路上開車,對面發(fā)生了追尾。</p><p class="ql-block">對一般人來講,他覺得這件事跟自己沒有關(guān)系,不會關(guān)注這件事情,一下就過去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如果這次他沒有覺察,沒有關(guān)注這件事情的時候,這個內(nèi)在認知的信息,會以另外一種更強悍的方式投影到自己的現(xiàn)實中來。</p><p class="ql-block">也許下一次可能就是在自己的這條線上發(fā)生了追尾,你緊急剎車,差一點沒撞上。這時候有覺察的人在這個當量的事件面前會想為什么讓我遇到這樣的問題,而沒有覺察的人會想,前面的人怎么回事,我的技術(shù)不錯,我能夠控制,我的技術(shù)能夠讓我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緊急剎車。</p> <p class="ql-block">這樣這件事還是沒解,那么下一次,同樣一種特征的信息會更強烈的投影到現(xiàn)實,可能是直接就撞車了,如果撞死了,人就提前下課了,如果沒有撞死,給了他一個機會,他會真的開始覺察,注意跟車的距離,所以從此以后,他再也不會用過去的駕車習慣駕車了,這是一個例子。</p><p class="ql-block">那么,有覺察功夫的人在第一次看到這樣的事件發(fā)生時就會想,為什么讓我遇到這件事?這件事在告訴我什么?這個時候他的覺察會提醒他,注意自己駕車、跟車的距離,就避免了危險的發(fā)生。</p> <p class="ql-block">4. 煩惱即菩提</p><p class="ql-block">所以很多人在經(jīng)歷到生死這個點的時候,會猛醒過來,會突然回頭。有的人死過一次以后,就變得很有智慧,很有覺悟了,他看破了很多東西。</p><p class="ql-block">可是為什么非要“死一次”才能明白呢?這就是凡夫與羅漢、菩薩之間的巨大差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煩惱是得智慧的機緣。當我起一個煩惱的時候,實際是我的內(nèi)在認知投影出這個像,讓我對它產(chǎn)生了一種能量的關(guān)聯(lián),這種關(guān)聯(lián)讓我感覺不舒服,當煩惱升起的時候,實際是我們得智慧的機緣,是給了我們一個覺察的機會。</p> <p class="ql-block">其實只要我們心生煩惱那一瞬間,就來了得智慧的機緣了。煩惱是因為自己的認知障礙限制了意識的自由度,限制了我們能夠自如地去化解和駕馭任何一種能量的糾結(jié)。</p><p class="ql-block">所以這個時候我們知道要突破自己的認知,超越顛覆這個認知,而達到更自由的一種生命狀態(tài)。</p> <p class="ql-block">5. 覺有情</p><p class="ql-block">再拓展一步,我們再覺察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的人,親密關(guān)系,朋友身上出現(xiàn)的各種各樣的事件、問題。</p><p class="ql-block">從內(nèi)往外逐步擴展,就是我們在現(xiàn)實中遇到的所有事情。如果你真的覺察到?jīng)]有一件事情不跟自己的內(nèi)在認知相關(guān)的時候,你的覺察力會非常的敏銳,你會從周圍的一切去覺察它跟自己認知的關(guān)聯(lián),而不會在外部世界呈現(xiàn)的像中間去折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羅漢是一個把自己的煩惱全部轉(zhuǎn)化成智慧的人,他不會因自己而生任何煩惱,他是個覺者。菩薩是覺有情,自覺覺他。菩薩是把別人的煩惱也當自己的煩惱去解,所以他比羅漢多了無窮多倍的煩惱。</p><p class="ql-block">他把眾生的煩惱都當自己的煩惱去解,所以眾生的所有煩惱都是他得智慧的機緣。</p><p class="ql-block">他明白沒有一個煩惱是外面的,全是自己內(nèi)在的投影,他遇到的所有事情他都百分百負責,所以他最終一定會達到覺行圓滿。</p> <p class="ql-block">用這個邏輯去理解地藏菩薩說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句話,太科學了,因為他只要看到外面有一個鬼,就說明他內(nèi)在還有一個鬼,只要他內(nèi)在還有一個鬼,他就不是佛。</p><p class="ql-block">這個邏輯幫助我們理解萬事不外求,不需要抱怨,反求諸己,在內(nèi)在去找原因,找一切事物的原因,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啟迪,一個積極的指令,這樣的指令能夠讓我們隨時從外求的狀態(tài)中跳出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