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先生 王克舉張學祥(八公靜石) <p class="ql-block"> 近期,在好友裴志新老師的陪同下,拜會了中國知名的環(huán)保人士,國際鶴類研究與保護專家,曾在2018年榮獲由中華文化促進會、鳳凰衛(wèi)視聯合主辦的世界華人文化獎項“中華文化人物”的王克舉先生。</p><p class="ql-block"> 其大名鼎鼎,早有耳聞,今日相見,無生自熟。先生與鶴共舞二十多年,先后出版世界首部《丹頂鶴》生態(tài)攝影專著和7年追蹤野生丹頂鶴,用照片去揭示和講述與眾不同的擬人故事《與鶴共舞》。</p><p class="ql-block"> 我們常從《梁山伯與祝英臺》和《牛郎與織女》的傳說故事中去追求真愛永恒。然而,在王克舉老師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了丹頂鶴跌宕起伏,患難忠貞的愛情一幕。</p><p class="ql-block"> 夢鶴與云鶴感人至深的真愛,如同記錄者的心愿一樣,成為穿越蒼穹的不朽之作。</p> <p class="ql-block"> 《丹頂鶴》一書,出版于十四年前,由國際鶴類基金會副主席吉姆·哈里斯和中國鶴類聯合保護委員會原副主任,中國鶴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馬逸清分別作序。</p><p class="ql-block"> 書中精典收藏了王克舉老師二十多年來拍攝的鶴作品二百多幅。</p><p class="ql-block"> 作為丹頂鶴研學與保護專家,王克舉老師從世界的鶴類狀況,明清時期的丹頂鶴分布,現在國內野生丹頂鶴的生存環(huán)境以及人工繁殖,國家的重點保護措施等都做了詳細研究。</p><p class="ql-block"> 一名攝影藝術家,常年記錄丹頂鶴的生存環(huán)境、食性與繁殖;遷徒與保護,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p><p class="ql-block"> 黑龍江扎龍濕地是世界上最大的丹頂鶴繁殖基地,王克舉老師用二十多的心血去拍攝和保護丹頂鶴,其自辦的“夢鶴苑”鶴類攝影藝術主題公園是國內獨一無二的,也是世界少有的。</p> <p class="ql-block"> 《與鶴共舞》,作者守候夢鶴與云鶴長達七年之久,用鏡頭全程記錄了夢鶴與云鶴的從求愛到相愛,從相愛到育子女,從一家四口到子女成長,從真愛永恒到千古絕唱的畫面。</p><p class="ql-block"> 一部撼天動地的曠世絕戀,在作者的執(zhí)著與艱辛中,夢鶴與云鶴的愛情故事得到升華與傳頌。</p> <p class="ql-block"> 丹頂鶴,自古以來就是高潔,君子,長壽和忠貞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它們一旦結為夫妻,便終生夫唱婦隨,不離不棄。</p><p class="ql-block"> 王克舉老師用五章詳情的記錄了夢鶴與云鶴的愛情故事。</p><p class="ql-block"> 十一年前,王老師為了夢鶴與云鶴的故事構思了近十年,其攝影寫作苦心孤詣,在長期的觀察與相伴中,找到靈感,找到了生活中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 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p><p class="ql-block"> 王克舉老師與我同齡,短暫的交流,幾天的畫冊覽閱,我不敢與王老師站在一個平臺上,也不在一個平臺中。</p><p class="ql-block"> 二十多年的努力,王老師老矣,但精神依然飽滿,血氣依舊方剛。大千世界中他需要平臺,他有平臺,他需要把一生追求的事業(yè)去傳承下去。</p><p class="ql-block"> 向王克舉先生學習。</p> <p class="ql-block"> 從黑龍江的扎龍,到現在的藝術館所,王克舉老師沒有停下自己的腳步,他在宣傳野生動物,在不斷地開展鶴類的研學與保護,讓更多的人去了解鶴類,去關注和保護野生動物。</p> <p class="ql-block"> 王老師是鶴類拍攝的大家,幾十年的耕耘,累彎了腰,也消耗了畢生的精力,只要不傷透了心,路漫漫其修遠兮。</p> <p class="ql-block"> 每一幅,都有精典的故事,每一幅都流著汗水與淚水。。。。。。</p> <p class="ql-block"> 人間有大愛,他拍攝丹頂鶴,更關注鶴類基地的愛心女士徐秀娟,為她的生命付出大唱贊歌。</p> <p class="ql-block"> 沒有鶴類的基本常識,但愿傾聽王老師的細心敘說。</p> <p class="ql-block">洗耳恭聽,不懂就問。</p> <p class="ql-block">小小天地,藏龍臥虎,誰人不識君?</p> <p class="ql-block">鶴的雄姿。</p> <p class="ql-block">在天空中傲游。</p> <p class="ql-block"> 夢鶴與云鶴的愛情故事,成為鶴群中的千古絕唱,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 愛,不在乎春夏秋冬,在日常中,在平凡的生活里。</p> <p class="ql-block">為愛洗理。</p> <p class="ql-block">家庭小成員。</p> <p class="ql-block">溫暖的父愛與母愛。</p> <p class="ql-block">特別呵護。</p> <p class="ql-block">南飛北歸。</p> <p class="ql-block"> “翱翔一萬里,來去幾千年”。</p><p class="ql-block"> 唐代大師李嶠的《鶴》,今天依舊風聲鶴唳,群迎朝陽。</p> <p class="ql-block"> 本人一直生活在淮南,喝淮瀆水長大,聽古老的八公山傳說成長。</p><p class="ql-block"> 今生初識王克舉老師,我稱他為鶴先生,無論時間的長與短,我都用心去聽他述說,用他獨特的拍攝視角去圍觀。</p><p class="ql-block"> 《與鶴共舞》不僅僅是王老師一生的努力和追求,也是這個時代所賦予一位研學專家的責任。</p><p class="ql-block"> 向一位攝影藝術家,鶴類學研究專家學習,是我的榮幸。</p><p class="ql-block">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是八公山古戰(zhàn)場中的歷史典故。當然,這里也曾經是鶴類的故鄉(xiāng)。</p><p class="ql-block"> 用唐代大文學家劉禹錫的一首《寄楊入壽州》來印證八公山的鶴跡存在,來贊美克舉老師。</p><p class="ql-block"> 風獵紅旗入壽春,</p><p class="ql-block"> 滿城歌舞向朱輪。</p><p class="ql-block"> 八公山下清淮水,</p><p class="ql-block"> 千騎塵中白面人。</p><p class="ql-block"> 桂嶺雨馀多鶴跡,</p><p class="ql-block"> 次第應須舊諫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