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風華LYH珊瑚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是國內(nèi)首座以運河文化為主題的大型專題博物館,位于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qū)東昌西路88號,東臨京杭大運河,西依東昌湖,地理位置優(yōu)越,交通便利。以“運河推動歷史,運河改變生活”為主題,通過400余件文物和多媒體展項,全方位展示大運河的歷史變遷、水工科技、漕運制度及沿岸風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七令·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源遠,瀾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通南北,歷兵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漕糧轉(zhuǎn)運,商舶穿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水工凝智慧,史跡刻巖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會館舊風宛在,樓船往事堪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聊城館內(nèi)藏今古,千年文脈匯星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晨,我漫步在運河文化博物館前,這座建筑以其現(xiàn)代簡約的外觀吸引著我的目光。頂部獨特的裝飾與整齊排列的臺階,仿佛在訴說著運河文化的深厚底蘊。陽光灑在建筑上,讓整個場景顯得格外莊重而寧靜。走進博物館,迎面而來的是一艘大型木質(zhì)船模型,懸掛在中央大廳頂部,周圍藍色透明簾幕輕輕搖曳,仿佛在講述著運河的悠長歷史。背景墻上的標志牌和文字介紹,讓我對徐有貞治河及水工科技創(chuàng)新有了更深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在一面墻上,我駐足良久,上面刻著關(guān)于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的重要指示文字。這些文字提醒著我們,大運河不僅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chǎn),更是流動的文化,需要我們用心去保護、傳承和利用。</p> <p class="ql-block">入口處的標示讓我對即將開始的展覽充滿期待。展廳內(nèi),一位參觀者正在觀看前方屏幕播放的內(nèi)容,多件展品陳列在一旁,等待著觀眾的觀賞與學習。我仿佛能感受到每一位參觀者心中的那份對運河文化的敬畏與熱愛。</p> <p class="ql-block">在一塊展板前,我仔細閱讀著明朝官員徐有貞治理黃河的歷史事跡。旁邊的文獻資料和石雕藝術(shù)品,讓我對古代水利工程有了更直觀的認識。這些歷史的痕跡,讓我深刻體會到水工科技的創(chuàng)新對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意義。</p> <p class="ql-block">展板上的文字讓我了解到“治黃與過黃工程”的重要性。古代積累的豐富水工科技經(jīng)驗,以及新中國成立后實施的南水北調(diào)等現(xiàn)代化技術(shù)的應(yīng)用與發(fā)展,讓我對水利事業(yè)的進步充滿信心。</p> <p class="ql-block">明代前期引黃濟運示意圖讓我對當時的水利工程有了更清晰的認識。運河沿線的重要節(jié)點城市位置分布,展現(xiàn)了古人利用黃河水源補給京杭大運河的具體措施,讓我對古代水利智慧贊嘆不已。</p> <p class="ql-block">蓄水與泄水工程的介紹讓我明白了控制流量以保障交通的重要性。通過借水黃漳等方式穩(wěn)定河道水量的具體措施,讓我對運河水源穩(wěn)定性的保障有了更深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三河交匯展板讓我了解到臨清作為南北水運樞紐的地位及其發(fā)展變遷。歷史地圖和舊照片上的標注,讓我仿佛穿越時空,看到了那個時代的繁華與輝煌。</p> <p class="ql-block">關(guān)于“臨清樞紐”的簡介文檔讓我對這一工程的重要性及其功能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這些文字解說,讓我對臨清在運河歷史中的地位有了更清晰的認識。</p> <p class="ql-block">京杭運河縱剖面圖讓我對工程控制水位、堤壩高程及河底高程有了更直觀的了解。梯級船閘的科學治理與操作方式,以及聊城樞紐作為典型代表之一的特點及其重要性,讓我對運河的科學管理有了更深的認識。</p> <p class="ql-block">展廳入口處的標示讓我對即將開始的展覽充滿期待。內(nèi)部裝飾以紅色為主色調(diào),展示了古代建筑模型與文字介紹。一位參觀者正在觀看展覽,讓我感受到大家對運河文化的熱愛與關(guān)注。</p> <p class="ql-block">地圖上標注的大運河沿岸城市和地區(qū),讓我對大運河的全貌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北京、天津等主要港口以及山東、河南等地的重要水系交匯點,展現(xiàn)了大運河的廣闊與復(fù)雜。</p> <p class="ql-block">元明清時期對南北水系的貫通與優(yōu)化改造的內(nèi)容讓我對運河歷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這些詳細說明,讓我對古代水利事業(yè)的進步充滿敬意。</p> <p class="ql-block">在“大運風華 制度管理”展廳,我了解到漕運制度體系在中國古代水道運輸中的重要性及其管理措施的核心內(nèi)容。這些文字解讀,讓我對漕運制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p> <p class="ql-block">在中國大運河管理制度體系發(fā)展演變的歷史展覽板塊,我了解到自秦漢至清代不同歷史階段對管理河道官員的不同設(shè)置情況和發(fā)展歷程。明清駐扎總督府院落布局示意圖紙,讓我對當時機構(gòu)規(guī)模結(jié)構(gòu)有了更直觀的認識。</p> <p class="ql-block">這一天的參觀,讓我對大運河的歷史與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運河不僅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chǎn),更是流動的文化,需要我們用心去保護、傳承和利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