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佳話——長生之殿(一)謝善驍 <h1> 當歷史翻到清代一頁,著名戲曲家洪昇和孔尚任相繼創(chuàng)作了兩大名劇《長生殿》和《桃花扇》,寫的都是真人真事,劇情也都是在宏大的歷史背景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事件中展開的。在這兩部同樣表現(xiàn)“愛情與政治”主題的戲劇中,都表現(xiàn)了作者對潛藏在當時那個特定時代及社會中潛藏的深層悲劇進行的思索。無論從廣泛深遠的社會影響看,還是從獨領風騷的藝術成就論,這兩部劇都堪稱清代戲曲發(fā)展史上的雙峰插云之佳作。<br> 清初劇作家洪昇的《長生殿》表現(xiàn)的是“帝妃之戀”,描寫唐玄宗寵幸貴妃楊玉環(huán),終日游樂,其兄和三個姐妹也因受封而雞犬升天。由于唐玄宗又寵幸其妹虢國夫人,引起楊玉環(huán)不快,但最終兩人歸于和好,于七夕之夜在長生殿對著牛郎織女星密誓永不分離。唐玄宗寵信楊國忠和安祿山,導致安祿山造反,皇室及官員逃離長安途中,在馬嵬坡軍士嘩變,唐玄宗不得已下令將楊玉環(huán)勒死。楊玉環(huán)死后深切痛悔,受到神仙的原諒。郭子儀帶兵擊潰安祿山,唐玄宗回到長安后,日夜思念楊玉環(huán),派方士去海外尋找蓬萊仙山,最終感動了天孫織女,兩人終于在月宮中團圓。<br> “長生”夢夢起何處?還得從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名篇《長恨歌》和元代著名的文學家、雜劇家白樸的雜劇《梧桐雨》說起。<br> 白居易在一生中留下了兩首被他稱為“感傷詩”的著名敘事長詩:《琵琶行》和《長恨歌》,這兩首獨辟蹊徑、異曲同工的名作,享有“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之譽,傳誦神州內外,唱徹千載詩廊?!堕L恨歌》以委婉的敘述和精煉的語言,展示了一場發(fā)生在安史之亂中唐明皇和楊貴妃之間生離死別的悲劇,一段凡人和仙女生死相戀、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白居易在詩中并沒有把唐明皇與楊貴妃作為真實的帝妃形象來描寫,只是利用了這一個題材,把兩個歷史人物變成了傳奇人物,在訴說一個重信守諾、忠于愛情卻被玩弄和犧牲的女性楊貴妃心中長恨的同時,又譴責了表面上同樣十分鐘情和懷著長恨的唐明皇。因為正是唐明皇的荒淫誤國,才導致了一場慘痛的政治悲劇和“此恨綿綿”的愛情悲?。?lt;br>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br>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h1> <h1> 白樸的《梧桐雨》又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直接取材于白居易的《長恨歌》?!堕L恨歌》中有“秋雨梧桐葉落時”之句,其飽含凄清幽怨的氛圍和意蘊,可能引起白樸靈感上的共鳴,萌生了創(chuàng)作《梧桐雨》的念頭。但《梧桐雨》在基本思想傾向和意境情調上卻與《長恨歌》大有不同,《長恨歌》以掩蓋楊玉環(huán)是唐明皇兒媳的特殊關系,來突顯帝妃之間生死不渝的愛情;而在《梧桐雨》中,白樸不僅交待了這層關系及唐明皇的奪媳伎倆,而且揭開身為貴妃的楊玉環(huán)與唐明皇的義子安祿山的男女私情。顯然《梧桐雨》的目的并不是為了歌頌帝妃的愛情,而是將這一愛情故事放到一種突變的歷史背景上來表現(xiàn),寫出人世滄桑之感。 <br> 規(guī)模巨大的傳奇劇《長生殿》,是洪昇對前人許多作品進行總結性的加工而寫成的,重新演繹了唐明皇楊貴妃的故事,其中寄寓了他對歷史和人生的見解和理想。劇本的最早依據(jù)是《長恨歌》,在內容上則是直接繼承了《梧桐雨》,作為全劇骨架的《密誓》、《驚變》、《埋玉》、《雨夢》都以《梧桐雨》為底子,其他如《權哄》、《合圍》、《獻飯》、《舞盤》、《哭像》等幾出也與《梧桐雨》有關。<br> 洪昇曾歷經(jīng)十余年三易其稿才完成《長生殿》的創(chuàng)作。二十九歲那年,洪昇和朋友偶然談起唐代開元、天寶間的事情,李白的被唐明皇賞識,唐明皇的愛才,使洪昇大為感慨,于是萌生了借李白的遭遇來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慨。他在《長生殿·例言》中自述說:第一稿是有感于李白的身世,遂以李白遇唐明皇應詔在沉香亭填寫《清平調》三章為主要關目,取名《沉香亭》,大致與明末戲劇家屠隆的《彩毫記》相類似,唐明皇楊貴妃的情緣當然不是這本戲中的主題。朋友毛玉斯批評《沉香亭》劇本的排場過于熟套,洪昇就刪去了李白的情節(jié),增加了李泌輔助肅宗中興的內容,遂成第二稿《舞霓裳》。在這一稿中,洪昇把對這段歷史的認識不復停留在個人身世感懷上,而上升為對國家命運和歷史興亡的思索。這一年,洪昇已是三十五歲,距離完成《沉香亭》傳奇已有七個年頭了。<br> 最后定本的第三稿,是在洪昇深為白居易《長恨歌》和白樸《梧桐雨》中唐明皇楊貴妃愛情故事所打動后,對劇本再一次大加改動。他在原來題材上去掉了李泌輔佐肅宗中興的情節(jié),根據(jù)傳說和史料,給李楊的愛情故事作了新的渲染和發(fā)展,生動地塑造了李隆基、楊玉環(huán)、安祿山、楊國忠等一批中國戲曲歷史畫廊上的經(jīng)典人物形象,同時又把他自己對歷史和人生的見解和理想寄寓在李楊的愛情故事之中。新的劇本極大地增加了當時的社會和政治方面的內容,改造和充實了愛情故事,洪昇吸取唐代“玉妃歸蓬萊仙院、明皇游月宮之說,因合用之,專寫釵合情緣,以《長生殿》題名”?!堕L生殿》與前兩稿《沉香亭》、《舞霓裳》比較, 歷史興亡感并沒有被李楊情緣所取代或弱化,而是沉潛于作品的深層情感結構并得到強化。<br> 在《長生殿》的“例言”中,洪昇曾引用時人梁清標的評價,認為《長生殿》是“一部鬧熱《牡丹亭》”,這個評價雖然受到古今很多人的贊同,其實《長生殿》的情與《牡丹亭》的情卻是有區(qū)別的?!赌档ねぁ肥侨伺c鬼在沉醉和夢幻的“情”中復生、重圓,外部平靜但里面熱烈;《長生殿》表現(xiàn)的卻是帝與妃在赤誠、熾烈的“情”中覆滅,升天,外部很熱鬧但背后卻蘊涵著寂寞和孤獨。</h1> <h1> 清代初年,滿族統(tǒng)治者為了窒息思想,鞏固統(tǒng)治,又向知識分子舉起屠刀,頻頻制造驚天地、駭鬼神的“文字獄”。不知有多少漢族文士僅僅是因為一篇戲談人生之文,幾句賞花吟月之詞,有意或無意地踏入了這一禁區(qū),其結果不僅使自己命喪黃泉,而且還使大批無辜的親友受到株連。生于書香世家、長輩多為舊朝士大夫的洪昇,像許多漢族文人一樣,雖然也不得不屈服于統(tǒng)治者的淫威,但埋藏于內心深處的懷戀故明之情卻是揮之不去,每思念或談及亡明便唏噓淚下。在康熙二十年春寫的《京東雜感(其二)》一詩中,洪昇以前朝遺老“指點十三陵”的情景,來抒發(fā)他自己內心的緬懷明室、寄寓感慨之意:<br> 霧隱前山燒,林開小市燈。<br> 軟沙平受月,春水細流冰。<br> 遠望窮高下,孤懷感廢興。<br> 白頭遺老在,指點十三陵。<br> 這種對舊朝的興亡之嘆,對個人前程的幻滅之感,是不可能在嚴酷的文字獄樊籠中直白和抒發(fā)的,于是他選擇李楊的愛情與帝妃身分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為題,來寄托其感喟舊朝三百年基業(yè)終至“潦倒泥腐”的時代感傷。有感于“國殤與家難”,他在第三十八出《彈詞》“南呂一枝花”中,借樂師李龜年所唱的“不提防余年值亂離”、“唱不盡興亡夢幻”,來抒發(fā)自己的感嘆。 <br> 楊玉環(huán)死后先化為鬼魂,依依不舍地追隨著唐明皇的蹤跡(“冥追”),通過目睹虢國夫人和楊國忠因罪孽深重而下地獄的情景,對自己生前的罪孽深感愧疚。她雖然對著星月懺悔:“只想我在生所為,那一樁不是罪案。況且弟兄姊妹,夾勢弄權,罪惡滔天,總皆由我,如何懺悔得盡!”但卻不悔對唐明皇的一片癡情,并說:“天呵,只是奴家您般孽重,敢仍望做蓬萊座的仙班,只愿還楊玉環(huán)舊日的匹聘!”又說:“只有一點那癡情,愛河沉未醒。說到此悔不來,惟天表證??v冷骨不重生,拼向九泉待等。”(“情悔”)這使楊玉環(huán)對李隆基生死不渝的純凈愛情,在她身后得到了升華,然后再讓她“復歸仙位”,成為月宮中的蓬萊仙子(“尸解”)。與此同時,在“聞鈴”、“哭像”、“雨夢”等戲中,淋漓盡致地寫出了李隆基對楊玉環(huán)的思念。在歷盡劫難后,愛的力量終于使這對有情人經(jīng)受住了生和死的考驗,真情感動了牛郎織女星,撮合了他們“笑騎雙飛鳳,瀟灑到天宮”(重圓))。<br> 經(jīng)歷一場亙古罕見的愛情悲劇,皇帝和貴妃在“補過”、“補恨”和“情悔”中得到超生,最終在仙界實現(xiàn)了他們“在天愿為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的誓言,結為永世夫妻,使“此恨綿綿無絕期”轉化為“此情綿綿無絕期”。這種令人欣慰的大團圓結尾,與男女主人公因誤會而雙雙殉情的《羅密歐與朱麗葉》表現(xiàn)得不一樣,但又給人們留下深思,為什么美滿的愿望和結局只能在虛幻中實現(xiàn)呢?</h1> <h1> 一炮震撼朝野,一劇演遍南北,然而誰能想到,以《長生殿》蜚聲文壇、風光一時的偉大劇作家洪昇,卻是一生坎坷多故,經(jīng)歷了不少事變。洪昇(1645~1704年)字昉思,號稗畦,錢塘(今杭州市)人。他生于世代官宦而中落的縉紳之家,家里藏書很多,有“學?!敝Q。他的父親很愛讀書,也很健談,母親是大學者黃機的女兒。洪昇小的時候常和自己的表妹、黃機的孫女黃蕙一同游戲,黃蕙也通詞曲。兩人青梅竹馬,親上做親,結成夫妻。他所作的《四蟬娟》雜劇,四折分別寫晉代謝道韞、衛(wèi)夫人、宋代李清照、元代管仲姬四才女的故事,寄托著他的美滿婚姻的情懷。 <br> 二十四歲時,洪昇到北京國子監(jiān)學習,想以此求取功名。呆了一年,卻并沒有得到任何進身的機會。感慨之余,他常常懷念家鄉(xiāng)的朋友,想念自己的母親。由于早年老師陸繁弨影響所及,洪昇力圖努力做一個孝子,但當他回到杭州以后,竟和父母的關系日益惡化,最后不得不帶著妻子與父母分開另過。矛盾繼續(xù)發(fā)展,父母的憤怒有增無減,洪昇只好離開杭州,又一次來到北京,懷著痛苦的心情,一住就是十七年。在客居京城的日子里,洪昇并不想放棄對功名的渴望和追求,而他的狂傲性格卻又難為世俗所接受,在屢屢的失意中,艱難地走著自己的人生之路。處于窮困潦倒境遇中的洪昇,甚至不得不靠賣文為生,從其詩句“移家失策寓長安,若問生涯爾便難”(《稗畦集·贈徐靈昭》)、“八口總為衣食累,半生空溷利名場”(《省覲南歸留簡長安故人》)中可見一斑。<br> 盡管洪昇無辜地為父母斥逐,但他仍竭心盡力地做著孝子??滴跏四旰闀N三十五歲那年冬天,其父被誣遣戍,母親也被責令同行,從而導致家境敗落。他聽說后奔走呼號,向王公大人求情,并且晝夜兼程趕回杭州,奉侍父母北行。在后來遇赦得免時,洪昇已經(jīng)形容枯槁,心力交瘁。通過這次家庭變遷,他也因此把注意力投向民間疾苦,在《京東雜感》十首中寫下了:<br> 昨歲京東郡,災傷劇可嗟。<br> 草枯連赤地,城壞折黃沙。<br> 巢燕無全樹,流民只數(shù)家。<br> 十年生聚后,可得盛桑麻?<br> 從小受到良好的文學教育,對洪昇的戲曲創(chuàng)作起了很好的作用,他的老師陸繁弨是位駢文作家,而知名文人毛先舒是對他很有影響的另一位老師。到北京后,盡管洪昇不曾有過一官半職,但交往的卻都是當時鴻儒。著名詩人王士禛、施閏章是他的老師,朱彝尊、毛奇齡、吳儀一、查慎行、李式玉、陳維崧、趙執(zhí)信等也都是他的詩文之交。才華橫溢的洪昇在與這些文學界優(yōu)秀人物的交游中,天賦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對他的戲曲創(chuàng)作深有裨益。<br> 洪昇的詩在當時有一定名氣,內容多是紀游、贈人和感懷之作,現(xiàn)存的有《詩騷韻注》(殘缺),詩集《稗畦集》、《稗畦續(xù)集》、《嘯月樓集》。而他畢生致力和對中國文學的最大貢獻還是戲劇創(chuàng)作,除雜劇《四嬋娟》、傳奇《長生殿》外,其他戲劇作品《沉香亭》、《舞霓裳》、《回文錦》、《回龍記》、《鬧高唐》、《錦繡圖》、《長虹橋》、《天涯淚》、《節(jié)孝坊》等均已失傳。他的《長生殿》代表著昆曲藝術的最高峰。</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