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與師齊 減師半德 ?金華老古書友會第318期開心豆 <p class="ql-block"> 《論語別裁》是關于《論語》的講演錄,是臺灣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以淵博的學識,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而撰成的。書中對《論語》二十篇的每一段原文,都作了詳細而又生動的講述。不僅有篇章結(jié)構、段落聯(lián)結(jié)上的提示,而且有原文義旨以及所涉人文掌故的闡發(fā)。尤為新穎的是,作者將對原文的串講撮編為一個個歷史故事,蘊意深邃而妙趣橫生,這在眾多的《論語》章疏中是別具一格的。 </p> <p class="ql-block">堅持不懈,終生學習,</p><p class="ql-block">努力奮斗,才會成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敘述孔子的行誼:</p><p class="ql-block"> 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p><p class="ql-block"> 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p><p class="ql-block">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歡迎大家來一貫三讀書,</span></p><p class="ql-block">提升自己的學問和修養(yǎng)!</p><p class="ql-block"> 梁啟超說:“求仁得仁又何怨,老死何妨死路旁?!?lt;/p><p class="ql-block"> 壽終正寢,好死善終。</p> <p class="ql-block"> 一貫三讀書幽雅環(huán)境</p><p class="ql-block"> 熱愛學習的人都有個共同點,就是由內(nèi)而外散發(fā)的情緒美,比任何美顏都強大。</p><p class="ql-block"> 孔子作人處世的態(tài)度:</p><p class="ql-block"> 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于臣之手也,無寧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p><p class="ql-block">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p> <p class="ql-block"> 循循善誘,因勢利導。</p><p class="ql-block"> 不斷學習,共同進步。</p><p class="ql-block"> 誨人不倦,學而不厭。</p><p class="ql-block"> 不恥下問,勇于創(chuàng)新</p><p class="ql-block"> 子曰:禹,吾無閒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閒然矣!</p> <p class="ql-block">每朵花都會盛開</p><p class="ql-block">每個人都能讀好</p><p class="ql-block">每一天都要學習</p><p class="ql-block">長江后浪推前浪,</p><p class="ql-block">一代更比一代強。</p> <p class="ql-block"> 讀書會優(yōu)雅清凈讀書場所</p><p class="ql-block">? 書友們準時參加學習活動</p><p class="ql-block"> 一個人要修養(yǎng)到家,先能夠不受外界物質(zhì)環(huán)境的誘惑,進一步擺脫了虛榮的惑亂,乃至于皇帝送上來給你當,先得看清楚應不應該當。有了這個修養(yǎng),才可以看到孔子學問修養(yǎng)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人生的大樂,自己有自己的樂趣,并不需要靠物質(zhì),不需要虛偽的榮耀。不合理的,非法的,不擇手段地做到了又富又貴是非常可恥的事。</p> <p class="ql-block">金華老古書友會</p><p class="ql-block">第??三百一十八期??讀書會</p><p class="ql-block">地點: 一貫三國學館</p><p class="ql-block">時間:5月7日 18:30--20:20</p><p class="ql-block">參與接龍:</p><p class="ql-block">1. 蔣偉東</p><p class="ql-block">2. 黃福源</p><p class="ql-block">3. 錢蓮紅</p><p class="ql-block">4. 王人渭</p><p class="ql-block">5. 于玉宵</p><p class="ql-block">6. 簡愛</p><p class="ql-block">7. 傅愛萍</p><p class="ql-block">8. 黃媛青</p><p class="ql-block">9. 項紫益</p><p class="ql-block">10. 張淑萍</p><p class="ql-block">11. 王琴</p><p class="ql-block">12. 黃銀根</p><p class="ql-block">13. 傅愛君</p><p class="ql-block">歡迎書友們參與討論讀書心得</p> <p class="ql-block"> 今天每位書友都很好的分享了自己學以致用的案例,大家探討熱烈,都提到,發(fā)自內(nèi)心的包容,體諒!讓家庭變得越來越和睦!帶著覺知的寬容的心態(tài),解決問題時所必須的??梢娒课粫讯荚谶M步!為自己鼓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書不盡言,言不盡意。</p><p class="ql-block">自覺聖智,完成人格,</p> <p class="ql-block">《寶王三昧論》</p> <p class="ql-block"> 學無止境</p><p class="ql-block"> 大家都有幾十年的人生經(jīng)驗,過分小心的朋友,往往都犯了這個小器的毛病,小器的結(jié)果,問題就多了。所以孔子主張,何必三思而后行,再思就可以了。</p> <p class="ql-block">六項精進</p> <p class="ql-block">幫助別人 快樂自己</p><p class="ql-block">與人為善 成人之美</p> <p class="ql-block"> 行為心理學</p><p class="ql-block"> 下面再敘述孔子的行誼:</p><p class="ql-block"> 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p><p class="ql-block"> 這幾件事,從文學上看起來很平常,許多人都可以做到??鬃佑钟惺裁刺貏e之處呢?我們深入研究,就覺得不同。這節(jié)所記載的,是孔子作人態(tài)度的誠敬。尤其對這三種人,他是特別嚴肅的。“冕衣裳”,“冕”是頭上戴的帽子,古代代表執(zhí)政的人,所謂貴人,掌政權的。古代中國的衣服是上下裝,“衣”是上裝,“裳”是下裝,像裙子一樣,男女都是穿裙子一樣的下裝,后世才演變?yōu)檠澴?。我們所看到的古代衣冠,如孔子的塑像,長袍只到膝下,再下還有一截露出來的就是裳。“冕衣裳”就是官方的禮服,代表貴官執(zhí)政的人。“瞽者”是瞎子。孔子看到這三種人,“雖少必作”。這個“少”字就是年輕。過去講儒家思想的人,說這個“少”是印錯了,應該是“坐”,孔子雖然坐在那里,也必定要站起來。這在朱熹注的四書上也有這樣的解釋,說孔子如果看見這三種人,即使坐在那里,也要很嚴肅地站起來。其實并不需要改這個字,少就是少,意思是說孔子看見這三種人,不問他年齡的大小,他必“作”?!白鳌本褪亲兞四樕簿褪菓B(tài)度嚴肅起來。看“齊衰”的人,是一種同情;看到執(zhí)政的人,等于我們現(xiàn)在看到國旗,必定要致敬;對于瞎子,是憐憫??鬃訉τ谶@些人都是非常肅敬,不問他們多大年紀,“過之必趨”,如果要經(jīng)過他們前面,一定很快的走過去。</p> <p class="ql-block"> 字面是這樣解釋的,深一層看他的意義,為什么孔子看到這三種人神態(tài)都會變,而且還特別記載下來,指出這是孔子了不起的地方呢?仔細研究,與心理的觀念、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有關?,F(xiàn)代有一門新的學問,所謂“行為科學”,或者叫做“行為心理學”,如果以這一種新的科學觀點,來分析一個人的個性,和他作人做事的思想才具都有關系。由此研究,就可以看出一個道理來了。</p><p class="ql-block"> 平時我們在街上看到出殯的行列,不倫不類,沒有禮儀,亂七八糟,以致一般人對喪儀都無誠敬之心,所以一般人對死者也沒有什么同情之感,有時候還覺得很討厭。這并不是對死者不憐憫,也不是對喪家遭遇的變故不同情,實際上是社會風氣把禮儀弄壞了。以前??匆娙思议T前貼了“當大事”、“制中”、“嚴制”、“慈制”等白紙條——現(xiàn)在恐怕有許多人對這些字條都看不懂了。中國的禮儀,重視人生哲理,素來認為生死是一件大事,從出生到死亡,在人生過程中,實在是一件大事。所以家中有人死了,便稱“當大事”?!爸浦小本褪潜硎驹诜袉适庐斨?。平日稱父為“嚴”,稱母為“慈”?!皣乐啤本褪欠赣H的喪制,“慈制”就是服母親的喪制。過去的教育里,我們對這種家庭,非常誠敬,到了他們的門口,都不敢喧嘩。這個態(tài)度有兩種意義:一種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這方面素來誠敬;其次是表示自己的同情心,同情這個家庭發(fā)生了變故。從前在大陸的農(nóng)村里,如有人家辦喪事,鄰居親友都會自動去幫忙。因為孝子心情太悲痛了,所以由大家?guī)兔Γ蛔屗苁隆,F(xiàn)在變成好玩的了。</p><p class="ql-block"> 還有,過去我們讀書,就受過這樣的教育,即使自己的地位很高,官做得很大,回到家鄉(xiāng),如果經(jīng)過祖墳或祠堂的時候,在相距一百步以外的地方,騎馬的要下馬,坐轎的要下轎,然后走路步行經(jīng)過,乘船的要在船上站起來。直到離開了一百步以外,才能再騎馬或上轎,絕不可以騎馬坐轎經(jīng)過祖墳或祠堂的。否則要被人罵,被人看不起。我們從小在家里,看見父母長輩從自己的面前經(jīng)過,都一定要站起來,兩手還要拱一拱。我個人的經(jīng)驗,幾十歲了,回到家鄉(xiāng)還是如此。就是現(xiàn)在想起父親,心里還是一種敬畏之心。只是幾十年來,學制改了,改成了所謂洋學堂,把這些禮儀都廢了。所以現(xiàn)在我們的國民禮儀,變得很可笑,中國禮儀沒有了,洋禮節(jié)也不懂。</p><p class="ql-block"> 這里就說到孔子對禮儀的重視。他看到有喪事的人,心里發(fā)生一種同情心,態(tài)度也隨之肅然。至于對第二點冕衣裳,穿制服的人,執(zhí)政的人為什么這樣呢?因為執(zhí)政者的制服代表了國家的體制,就等于我們現(xiàn)在看到國旗,自然肅敬。對于瞽者,就是對可憐的人,范圍擴大包括了殘廢的人,看到這種人,心里自然肅然起來。</p><p class="ql-block"> 表面上看,這是一個小動作,沒有什么要緊,但是從這上面可以看出一個人學問的修養(yǎng)、作人的修養(yǎng)到達什么程度。拿行為科學來說,一個人看見別人遭遇痛苦的事情,而毫無同情心,甚至于像小孩子看到燒死老鼠一樣,在旁拍手歡呼。試問這是一種什么心理?孔子看到不但肅然起立,且“過之必趨”,一定走快幾步,不敢多看,這就顯示他心理上的修養(yǎng)。</p> <p class="ql-block"> 不見頂相</p><p class="ql-block"> 下面引用了顏回對孔子的贊嘆:</p><p class="ql-block">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p><p class="ql-block">這是顏回對孔子崇敬的評論。</p><p class="ql-block"> “喟然嘆曰”的“喟”字,是嘆氣的意思。距今兩百多年前的一位才子金圣嘆,許多人都知道他的。他對《三國演義》、《西廂記》等有特別見解的評論。他的名字就叫“金喟”,又名“圣嘆”。據(jù)說他姓張,并不姓金。他為什么取這個名字呢?因為金圣嘆出生時,他的祖父焦急地在廳中等待,當時廳上掛了一幅孔子的像,突然聽見畫中的孔子喟然嘆了一口氣,這時丫環(huán)從里面出來報喜,說生了一個孫少爺。他祖父心里很難過,孫子生出來,孔子在嘆氣,覺得這個孫子將來會有問題,所以取名金喟,又名圣嘆,這是一個傳說,在此當閑話一提。</p> <p class="ql-block"> 顏回贊嘆孔子“仰之彌高”,就是抬頭一看,越看越高。后來印度傳過來的佛教文化,對釋迦牟尼也有類似的形容詞。佛經(jīng)上說釋迦牟尼有三十二種特殊的相,與眾不同,其中有一種相名為“不見頂相”。佛教徒們研究佛經(jīng)很好玩的,起初研究,有些人奇怪,為什么看不見頭頂,后來多讀了書才明白。所以有人來問我,為什么釋迦牟尼會看不見頭頂?我說如果看不見他的頭頂,那不是佛,是妖怪,應該打倒。實際上所謂“不見頂相”,就是“仰之彌高”的意思,太崇高了。有些佛教徒或研究佛學的人,把這句話當成真的了,說釋迦牟尼沒有天靈蓋,殊不知這是崇高偉大、沒有止境的意思。“鉆之彌堅”,是贊嘆孔子人格與學問造就的深厚,越鉆研越厚實?!罢爸谇?,忽焉在后?!比绻@兩句話照字面講,孔子有隱身法了,以武俠小說來看,功夫很高,抓不住了??匆娝谇懊?,追過去追不到,他突然又到了后面,好像太極拳、八卦拳,內(nèi)功到了家似的。實際上四句話連起來,可用一句土話解釋,就是“這個人摸不透”。他的學問到底有多深,人格到底多么崇高,無法估計,所以用這四句話的文學境界來形容,益見孔子的偉大。這是顏回跟從孔子,對孔子所加贊嘆的結(jié)論。對于一個哲學家,一個民族文化偉大的圣人,譬如西方人尊重耶穌,以后都變成宗教性的“神格化”,替他穿上宗教的外衣,而犯了“高推圣境”的毛病,把圣人的境界推崇得太高了,好像摸不到頂,事實上是否這樣呢?這點我們要注意。事實上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最平凡。我們反過來,隨便找一個鄉(xiāng)下很土的種田人,一個老實人,對他研究研究看,就可發(fā)現(xiàn)一個平凡的人,也就是一個偉人。所以說學問真正好的人,最后是最平凡。如感覺到不凡,那是犯了“自命不凡”的毛病,有了這種心理,就可見這個人有限。真正了不起的人,看起來是最平凡的,所以在哲學的觀點上,就有“大智若愚”的說法。如果真有學問的人,學問到了家,自己又變成很平凡、很普通,不“自命不凡”,那就是顏回所講孔子這四句話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見與師齊 減師半德</p><p class="ql-block">下面跟著說孔子教育人的態(tài)度:“夫子循循然善誘人”。注意“循循”這兩個字,“循”是跟著走。不但是教育如此,作人處世也是如此,講理論容易,做起來很難。在學校里教學生,就常會感到非常討厭,有時候心里會想:“你還沒有懂?真蠢!”當我們有了這個心理的時候,馬上感覺自己到底不是孔子。顏回這里說孔子,對學生不會發(fā)這種脾氣。“循循然善誘人”,教育是誘導的,東方和西方都是一樣。什么是誘導?這是好聽的名詞,說穿了只是“騙人”而已,善意的“騙”。好像小孩子玩火柴,這是多危險的事,你如說不準玩,他非玩不可,就要趕快拿另外一件玩具騙他,要誘導他,使他覺得別的玩具更好玩,把火柴丟了,來拿其他的玩具。這就是“循循善誘”,就是這樣“騙”人。</p><p class="ql-block">教育如此,推而廣之,諸位出去做領導的人,從事政治,都要做到“循循然善誘人”?!把弧本褪茄囊庵?,循他的個性,循他的道理,把他帶一個圈子,還是把他帶上正路。人性就必須這樣處理。所以從孔門思想的推演,到了孟子講到人性,就主張堵不得的。你說:“不可以!不行!”他就非做不可。尤其是對一個小孩的教育,你說不準,他非反抗不可,至少在心理上反抗,表面上你是父母、是老師,聽你的,但心里非常反感,從心理學來看,就只這一點反感,慢慢積累起來,到最后他對一切事物都有了反抗性的習慣了。越是受壓制的孩子,反抗越大,所以要想辦法,循循然善誘。當然有時候有例外,像軍人帶兵,老實說沒有那么多理由,命令就是命令,教你如何就如何,沒有理由,因為戰(zhàn)場上必須這樣,也就是孔子說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平常的教育則還是要“循循然善誘人。”像對年輕人有一件事就感覺得到,有些書越禁止,他越偷偷的看。所以循循善誘是一個原則。方法怎樣運用,則和用兵一樣,運用之妙,存乎一心。</p> <p class="ql-block"> 孔子的教育是依受教者的思想、品格而施教,不勉強人,不壓制人,不擋住人,把門打開給他看,誘導他進去。但用什么誘導他呢?用什么“騙”他呢?“博我以文,約我以禮?!彼^人文的學問,就是這兩句話。什么是“博我以文?”就是知識要淵博。我時常感覺到,現(xiàn)在的教育,從五四運動白話文流行以后,有一大功勞,知識普及了,現(xiàn)在的青年知識淵博了,這就是“博我以文”。尤其現(xiàn)在加上傳播事業(yè)發(fā)達,每個家庭有電視,在社會上有電影、報紙、刊物、廣播,各種傳播知識的工具,以致現(xiàn)在十幾歲的青年,對于常識,比我們當年二三十歲時還知道的更多。當年我們書是讀得多,對于普通知識還是傻傻的。鄉(xiāng)下出來,看到飛機、輪船,還叫“飛輪機”、“火輪船”。現(xiàn)在七八歲的孩子都知道太空了??墒侵R越淵博,學問越?jīng)]有了,缺乏了下面“約我以禮”的涵養(yǎng)。我們要了解,“博我以文”的“文”并不限于文字,而包括了一切知識。知識要淵博。但知識越淵博的人,思想越?jīng)]有中心。所以中國政治,在過去領導上有一個秘密。當然,這在歷史上不會寫出來,任何一個皇帝成功了,都不會傳給徒弟的。這秘密是什么呢?他盡管采用知識多的人,淵博的人,而真守成的干部是找老實而學識不多的人,他穩(wěn)得住。凡是知識越淵博的人越靠不住,因為他沒有中心思想。對于這種人,給予的官位、頭銜非常大,而真正行政的權力,并不交給他。知識多了的人,好的可以說成壞的,壞的可以說成好的。像現(xiàn)在的人好講邏輯,把西方的一種思想方法,也當哲學來講。例如說到法理學的話,如果我們抓到小偷,送官署是對的。但是打了他一下,他可以要求驗傷,告你傷害。他說他做小偷是犯了法,但你打他是侵犯人權,至少在判決確定前,他還只是一名嫌疑犯,你打他,侵犯了人權,人權第一,你犯了傷害罪。講法律邏輯,這是對的。但從另一面講,善就是善,惡就是惡,壞人就該打,可以不跟他講這一套。像我們現(xiàn)在講人權,而有些人卻把人權、自由、平等當成了他的武器。這就是說死守邏輯的壞處,也就是說僅僅是“博我以文”的流弊。以下面這句“約我以禮”來救這個流弊就對了。知識要淵博,思想要有原則,走一個專精的道路,作人做事要保持文化思想的中心精神。這是顏回第二點說到孔子教育他的方法,也可以說是他的心得。</p><p class="ql-block"> 第三點他說自己受孔子教育,大有“欲罷不能”之感,他說有時候自己想想算了,不再研究了,可是卻像談戀愛一樣,藕斷絲連,總擺不下來?!凹冉呶岵?,如有所立卓爾?!鳖伝卣f他自己,盡所有的才能、力量跟他學,然后感覺到很不錯、很成功,好像自己建立了一個東西,自己覺得“卓爾”站起來了,可以不靠孔子,不依賴老師了,好像行了,結(jié)果冷靜下來一反省,還是不行。</p> <p class="ql-block"> “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彪m然跟著他的道路走,跟著他的精神那么做,但茫無頭緒,不曉得怎么走,簡直一點苗頭都找不到。這是顏回口中所描寫出來的孔子,就是這樣一個人,講他的作人,崇高、偉大、平實,而摸不透。第二點講到孔子教育人家,是那么善于誘導,而且那么注重多方面的知識,知識淵博了以后,同時注意中心思想的建立。第三點說明自己努力的結(jié)果,不論怎么,老是跟不上孔子。</p><p class="ql-block"> 講到這里,我們聯(lián)想到禪宗百丈大師的幾句話:“見與師齊,減師半德,見過于師,方堪傳授?!闭f夠得上作一個禪宗大師的徒弟,要有一個條件——比老師還高明。他說如果學生的學問見解和老師一樣,已經(jīng)是矮了半截了。為什么?因為老師已經(jīng)走了幾十年了,這個學生還是在幾十年以前的程度,在后面跟著老師走。教育的目的希望后一代比前一代好,要年輕一代的學問見解,超過了老師,才可以作徒弟。所以我經(jīng)常有個感想,我們年紀大一點的朋友們,領導青年們,所期望于后一輩青年的,就要效法這幾句話,希望后面的青年比我們行。因為這幾十年中,國家民族的時代遭遇太悲慘了。有一次演講,談到命運的問題,我說我們這一代,不包括現(xiàn)在的青年,不必算命,如果要算八字,我對大家——也包括我自己在內(nèi),已經(jīng)批斷好了八個字:“生于憂患,死于憂患?!蔽覀冞@一代是命中注定墊墻基的。但是不要自認悲哀,這是神圣的,一個建筑物基礎不穩(wěn)固就不好。所以我們這一代要認清楚,是未來一代的基礎,自己要建立得穩(wěn)固,同時希望后一代,要勝過于我們,見解學識都超過我們,這是我們國家民族所最值得欣慶的事。如果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不及我們,這有什么用?要現(xiàn)在超過了我們。如孟子說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边@種“見過于師”的青年就是英才,但是這種人才,始終很難得。</p> <p class="ql-block">大丈夫當如是乎?</p><p class="ql-block">下面繼續(xù)說孔子作人處世的態(tài)度:</p><p class="ql-block">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于臣之手也,無寧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p><p class="ql-block">這是說孔子的修養(yǎng)。由這一段話看出兩點,第一可見當時學生們,尤其子路、子貢這些人,對孔子的尊敬。以另一個觀點來研究,我個人經(jīng)常認為——這里特別提醒大家注意,我個人見解不一定對,只是提供大家作一個參考——孔子了不起的地方,除了他的學問、道德、修養(yǎng)以外,我以前說過,他在當時的確可以推翻任何一個國家的政權,取而代之,但他絕不這樣做。</p><p class="ql-block">說到取而代之,我們講一點題外話。讀《史記》,劉邦和項羽兩個人,分別看到秦始皇出巡的那種威風與排場。項羽看后,對朋友說“彼可取而代之。”用白話說是“老子可以把他拿下來,我來干!”劉邦看后則說“大丈夫當如是也?!庇冒自拋碚f:“一個大丈夫,應該做到這樣,才夠味道?!备鶕?jù)行為心理,同樣一個觀念,但兩個人表達的氣度,就完全不同。一個是非常粗獷的,好比你坐在椅子上,一個人走進來,把你拉下來:“你下來!我要坐?!倍硗庖粋€人說:“這個位子,可讓我坐坐吧?”然后坐下來。氣量就不同。所以我們讀歷史,這些文字上的要點,應該特別注意。</p><p class="ql-block">我們回頭再說正題:孔子當時那么多門弟子,而在那么少人口對比下,等于現(xiàn)在一個非常大的黨組織。尤其在孔子那個時期,春秋戰(zhàn)國的變亂已經(jīng)那么久了,他又有三千弟子,都是各國的優(yōu)秀分子,政治、經(jīng)濟、軍事各方面人才都有。只要稍微動一動,任何一國的政權,他都可以取而代之,但孔子始終不干這種事情。為什么呢?他認為這樣,影響并不久,不是千秋萬代的事業(yè),要影響得悠久而博大,不在于權力,而在于文化與教育。在這節(jié)書里可以看到,這些弟子們對他,簡直捧成一個大黨魁。所以后來儒家稱譽孔子為“素王”,這是真正的王。所謂“素王”,是沒有土地、沒有人民,只要人類歷史文化存在,他的王位的權勢就永遠存在。稱孔子為“素王”,等于佛教中稱釋迦牟尼為“空王”是同樣的道理。不需要人民,不需要權力,而他的聲望、權威和宇宙并存。第二點看到孔子本身,始終是一副救人救世的心腸,并沒有把富貴、權位當一件事情。這里說,孔子有一段時間生病,子路就把同學組織起來。把孔子視同一個皇帝或社會組織的領袖,而叫同學們?yōu)槌?,好像是層層?jié)制的部屬。這里的“臣”是階級的觀念,儼然顯示出政府組織的味道。</p><p class="ql-block">后來孔子病好了一點,知道了這件事,就感嘆:“久矣哉!”他說我病了這樣久,在這段期間“由之行詐也?!彼土R子路,你怎么光做些欺騙的事情,自己欺騙了良心,違背了道德?!盁o臣而為有臣”,我本來是個平民老百姓,又不是帝王,為什么把同學們組織成這樣?把我變成這樣?“吾誰欺?欺天乎?”你騙人,這個罪過可是我背了,我本來是老百姓,你硬把我變成這樣,這不是騙人嗎?騙自己?還是騙天呢?</p><p class="ql-block">看到這里,我們有個感想,這感想要從經(jīng)驗來。我們發(fā)現(xiàn),有時候當一個領導人,往往會被部下捧壞了。根據(jù)過去的經(jīng)驗,我們自己并不想這樣,下面的人會把我們捧成這樣。尤其是年輕的朋友們要注意,假使將來有那樣的地位,要留心被別人捧,到了那樣地位,別人都說你的話說得對,都對你說“是的”。這時你要考慮,不要給人捧壞了。歷史上有很多人,到了某一階段會昏了頭,就是被下面捧壞的。還有,當一個領導人,自己要想下臺下不了,下面的人不讓你下來,像有位工商界的朋友,不想做。我勸他說,你做做好事,你現(xiàn)在關門是舒服了,可是你要想到你下面一萬多員工,加上他們的家屬,有好幾萬人靠你吃飯,你不能說不干。我勸他不要以工商的觀點,而以社會事業(yè)的觀點繼續(xù)做,這樣就偉大,所以人到某個時候,自己想下臺,有下不了臺的痛苦。</p> <p class="ql-block"> 解脫生死</p><p class="ql-block"> 回頭說到正題,孔子說“吾誰欺?欺天乎?”用土話來說,就是“你為什么替我擺這個臭架子?反而替我丟了人!”的意思。從這些地方,可以看出孔子的態(tài)度,子路對他恭敬,而他責備子路,當然沒有像我們那樣用土話痛快地罵子路一頓,他反而是“引咎自責”的態(tài)度,覺得自己沒有把子路教育好,所以說“吾誰欺?欺天乎?”</p><p class="ql-block"> 下面又申述理由:“且予與其死于臣之手也,無寧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他說我與其以君臣的關系,死在臣子的手邊,還不如以師生的關系,死于你們學生的手邊更好些。這個話假如沒有到那個位置去體會,是不知道的。我們在歷史上看到過,有些帝王死了好可憐,曾有好幾個帝王死了以后,尸體發(fā)臭,生蟲沒人管,幾個兒子,去爭著當皇帝,真還不如一個老百姓。明朝的崇禎皇帝,最后亡國自盡的時候,拿起寶劍要殺公主,公主年紀小,跪下來問自己有什么罪,皇帝說你沒有罪,錯在作了皇帝的女兒。這便同南北朝時劉宋順帝所說:“愿后身世世勿生帝王家?!笔且粋€道理。所以一個人死得光明磊落、痛痛快快很難。我有些朋友,其中學佛、學道,或打坐的來問我修道的工夫,我總是勸他們不要搞這一套,是有這種方法,但做不到,也不要想成佛成仙,一個人健康快樂的活著,死的時候干脆利落,不牽累別人、不拖累自己,就是第一等人。這個話也是經(jīng)驗中得來的。因為我的老朋友太多,而有許多老朋友真可憐,死得不干脆利落,拖累了別人,也苦了自己。所以不要拖累別人,不要拖累自己。如何安排自己將來的死,最好找一個洞,先進去睡好,自己差不多了,搬塊石頭把洞門一堵,好了。否則拖累別人很痛苦。不過,這也不夠解脫,倒不如梁啟超說的:“求仁得仁又何怨,老死何妨死路旁?!?lt;/p> <p class="ql-block"> 說到這里想起了兩位老朋友與殯儀館的故事。一位是上將軍某公,有一次,他說真想在殯儀館附近,最好隔壁找一幢房子。我問他什么意思。他說有兩點理由。第一,老朋友一個個凋零,經(jīng)常要跑殯儀館,方便些。第二,有一天自己要去的時候,就走過去了,也方便。第二個朋友也是一位將軍,十多年前一個春節(jié),碰到我說,今年真倒楣。我向他為什么?他說剛過年,大正月坐三輪車去吊一個朋友的喪,到了門口付了車錢,那個三輪車夫問道:“先生你還回去不回去?”可真把他氣得不得了,大罵車夫:“你才不回去!”不料幾個月后,這位朋友真到那里不再回去了。就是這樣巧的事情。這是兩個故事,也是兩種絕對不同的觀念。</p><p class="ql-block"> 由這一段,看到孔子思想的通達,他意思說,為什么死還要擺這種排場。第三點,他告訴子路,你怕我死后不得大葬——就是國葬、公葬——得不到你們認為死后的光彩。我們經(jīng)??吹健吧鷺s死哀”四個字,生的時候享盡了榮華,死后的榮耀,就是大家都會哀痛。可是我們現(xiàn)在到殯儀館吊喪,有許多人在那里已經(jīng)沒有哀痛之情了。</p> <p class="ql-block"> 孔子這里是說,我雖然不得大葬,沒有生榮死哀,“予死于道路乎?”我也沒有慘死,總是壽終正寢。我們常??吹接囄纳嫌小皦劢K正寢”這四個字,但現(xiàn)代往往與事實不符,因為現(xiàn)在的人都是死在醫(yī)院,有幾個壽終正寢的?古代說壽終正寢,是指死在自己的房間里,斷氣以后,才抬到正門的大廳上,所以是壽終正寢?,F(xiàn)在都死在醫(yī)院,送到太平間,哪來的正寢?還有現(xiàn)在殯儀館中,有許多太太挽丈夫,兒子挽父母的挽聯(lián),都不合理的。因為照古禮,自己是當事人,沒有心情在文學境界上作詩作聯(lián),所以親人是沒有挽聯(lián)的。若是自己不會寫,由別人代寫,更是莫名其妙。挽聯(lián)要與死者有感情才挽得出來,與之毫無感情,怎么代寫?有感情的自己寫,很簡單。白話的:“你死了,我也快來了!”或:“你先走一步,我會跟來的,你安心的去吧!”不很好嗎?所以講到中國文化,目前許多地方都是問題??墒俏覀冊谶@里,看到孔子對于他自己的生死,卻看得非常平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