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們正在消失(147)消失的驛道涼亭張光友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內(nèi)容提要】涼亭的消逝不僅是建筑的坍毀,更是一段集體記憶的斷層。殘存的石柱與碑文,如耄耋老者絮語往昔,提醒后人莫忘古道上的汗水與溫情。或許,保護這些遺存,不僅為留存歷史,更是為在疾馳的現(xiàn)代社會中,尋回一份對“駐足”與“共濟”的珍視。涼亭雖逝,其魂猶在——那是一種扎根于鄉(xiāng)土、綿延于歲月的文明韌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消失的驛道涼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時光的長河中,許多事物如流星般劃過,留下短暫的輝煌后便悄然消逝。鄉(xiāng)村中的驛道及其上的涼亭,便是這樣一類在歷史風塵中逐漸淡出人們視野的文化遺跡。它們曾是古代交通網(wǎng)絡(luò)的重要組成部分,見證了無數(shù)旅人的行色匆匆與短暫休憩,如今卻大多已湮沒在歲月的塵埃之中。</p><p class="ql-block"> 舊時驛道多因軍事通信、商貿(mào)往來及行政文書傳遞需求而形成,其涼亭通常由官府主導(dǎo)修建或地方鄉(xiāng)紳、商賈捐資建造,每隔五至十里設(shè)置一處,既符合人力車馬歇腳補給的自然需求,也暗合古代"十里長亭"的送別傳統(tǒng)。偏遠山區(qū)的簡易涼亭則多為鄉(xiāng)民集資搭建的茅草棚,檐下常懸竹筒供往來者投錢維護,見證著古代交通體系中官民協(xié)作的獨特生態(tài)。</p><p class="ql-block"> 舊時驛道上的涼亭,形制雖簡樸,卻凝結(jié)著匠人的智慧。青石砌基、木梁架頂是常見形制,亭身多開圓洞門與通風窗,既遮風雨又納涼風。亭內(nèi)常設(shè)條石長凳,供行人倚坐;亭壁鐫刻楹聯(lián)、建亭紀事,或題寫游子墨跡,如“世路崎嶇聊駐足,前程遠大莫停車”等聯(lián)句,既有勸世之意,亦顯文風之盛?;洷蔽骶┕诺赖臎鐾じ謨深悾阂粸榇┬卸^的拱券式,形似隧道;一為路旁獨立的茶亭,三開間格局,檐角飛翹,青瓦覆頂,兼具實用與雅致。 </p><p class="ql-block"> 涼亭的建筑由來,可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園林建筑。最初的涼亭多為木結(jié)構(gòu),形式簡單,功能主要是遮陽避雨。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涼亭逐漸演變成為一種集建筑、雕刻、繪畫藝術(shù)于一體的綜合性藝術(shù)形式。在宋、元、明、清等朝代,涼亭的建造技藝達到了巔峰,不僅形式多樣,而且裝飾精美,成為了園林建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驛道上建造涼亭,則是出于一種更為實用的考慮。古人在驛道旁建造涼亭,是為了讓旅者們能夠暫時停下疲憊的腳步,在亭子里休息、補充體力,以便更好地繼續(xù)前行。這些涼亭的建造,往往由當?shù)氐泥l(xiāng)紳或善人發(fā)起,通過募捐等方式籌集資金,體現(xiàn)了古人對行人的關(guān)懷與幫助。</p><p class="ql-block"> 涼亭在古代社會中發(fā)揮著多重作用。首先,它是過往行人的休憩之所。無論是騎馬的官員、趕考的書生,還是挑鹽擔柴的群眾,在長途跋涉的旅途中,總能在涼亭中找到一片暫時的安寧。他們在這里歇腳打尖,分享著彼此的故事和見聞,歡聲笑語回蕩在亭內(nèi)。其次,涼亭還是文化的載體。許多文人墨客曾在涼亭中留下膾炙人口的詩篇,賦予了涼亭更為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此外,涼亭還承載著一種社會功能,它既是村民議事、休閑的場所,也是過往行人交流信息、結(jié)識朋友的平臺。</p><p class="ql-block"> 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和現(xiàn)代化進程的加速,驛道上的涼亭逐漸失去了往日的輝煌。公路和鐵路的修建,使得人們的出行變得更加便捷和高效,驛道及其上的涼亭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如今,只能在一些偏遠的鄉(xiāng)村或風景名勝區(qū),才能偶爾見到?jīng)鐾さ纳碛啊K鼈兓蚬陋毜卮A⒃诨囊爸?,或隱匿在時光的深處,成為了一道道令人感慨萬千的風景線。</p><p class="ql-block"> 涼亭的消逝不僅是建筑的坍毀,更是一段集體記憶的斷層。殘存的石柱與碑文,如耄耋老者絮語往昔,提醒后人莫忘古道上的汗水與溫情?;蛟S,保護這些遺存,不僅為留存歷史,更是為在疾馳的現(xiàn)代社會中,尋回一份對“駐足”與“共濟”的珍視。涼亭雖逝,其魂猶在——那是一種扎根于鄉(xiāng)土、綿延于歲月的文明韌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