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系列之十四: 哈達鋪 從工區(qū)、道班到養(yǎng)管站的歷史變遷鄧琮 <p class="ql-block"> 哈達鋪,這個位于甘肅南部的小鎮(zhèn),自古以來就是交通要道上的重要節(jié)點。蘭渝鐵路、蘭海高速、212國道(即本文將提到的甘川公路)穿境而過,對地方經濟發(fā)展和人民生活帶來極大便利。哈達鋪也是我的故鄉(xiāng),我對哈達鋪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在歲月的長河中,哈達鋪這片土地見證了無數(shù)的變遷,其中公路養(yǎng)護機構從無到有,再從流動養(yǎng)護、成立工區(qū)、道班到養(yǎng)管站的演變,不僅是名稱的更迭,更是一部鮮活的公路交通發(fā)展史詩,深刻反映了時代的進步與變革。</p> <p class="ql-block"> 要說哈達鋪設立公路養(yǎng)護機構,還得從甘川公路的修建說起。</p><p class="ql-block"> 一、甘川公路修建的艱難過程</p><p class="ql-block"> 據(jù)史料記載:民國23年(公元1934年),國民黨政府電令甘肅省政府從速修建甘川公路。民國25年(公元1936年)2月25日,甘肅省政府385次會議研究,決定從三個路線走向方案中選用從蘭州經臨洮、岷縣、宕昌、武都、南路嶺到昭化的路線。甘川公路從民國24年(公元1935年)4月開始突擊趕建,到民國25年(公元1936年)1月,修通至臨洮、會川,計長140公里,民國28年(公元1939年)1月,繼續(xù)開工修建,至年底,蘭州至宕昌縣通北口一段基本修通,計長364公里,民國29年(公元1940年)1月,甘川公路第五工務所在武都成立,負責通北口至南路嶺段的修建,計長264.36公里。民國30年(公元1941年)后,因款源無著而停工。民國34年至36年(公元1945年至1947年),國民黨政府連續(xù)撥款12 900萬元(舊法幣),主要用于開鑿石方,修建橋梁、涵洞等工程。土方工程依靠征集沿線群眾義務勞動來完成。于民國34年(公元1945年)3月復工后,以修復改善會川至通北口路段為主,因改善工程比較大,新修路段的工程量更大,施工條件非常差,所以,甘川公路于民國35年(公元1946年)1月通車武都后,再次停工。民國37年(公元1948年)9月,重測武都至姚渡路段,并組織施工,但因時修時停,進展緩慢。新中國成立后,著手開工修建武都至文縣段,1956年2月動工,至當年12月初竣工,歷時8個月。文縣至四川白水一段公路,于1963年9月修通,至此甘川公路歷經兩朝28年的艱難里程終于修通,武都地區(qū)與區(qū)外火車站-蘭州、隴西、天水、略陽、昭化的五條相連接的通道全部修通。</p> <p class="ql-block"> 二、養(yǎng)護機構的變遷,省交通廳、公路局忽略不計,近幾年市級公路管理機構多次更名也不計,僅從2005年以前的地(市)、縣說起。</p><p class="ql-block"> 據(jù)史料記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武都地區(qū)的公路管理機構是岷縣工務總段,受國民黨政府交通部第七區(qū)公路工程管理局領導。管轄臨洮、岷縣、臨潭、武都4個公務段及岷縣管理站,分別負責甘川、岷夏兩條公路的管理養(yǎng)護及監(jiān)管理工作。</p><p class="ql-block">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機構不健全,1950年4月甘肅省交通廳成立后尚未設立公路專管機構,全省只設6個工務段,武都地區(qū)設岷縣工務段一處,負責管養(yǎng)甘川公路。其它公路末設立養(yǎng)護機構,由地方政府負責發(fā)動群眾養(yǎng)護。1954年,公路養(yǎng)護日漸引起重視,養(yǎng)護機構設置逐漸增多,隨撤銷岷縣工務段,設立岷縣養(yǎng)路段及武都養(yǎng)路段,受省交通廳和當?shù)卣p重領導,以省交通廳領導為主。不久,又進行機構調整,將岷縣養(yǎng)路段改為中心養(yǎng)路段,下轄武都、舊城(屬甘南)兩個養(yǎng)路段和宕昌、岷縣管理站。至1955年3月,又恢復為岷縣養(yǎng)路段和武都養(yǎng)路段,1957年9月,又改為甘肅省武都公路段,由省交通廳直接領導,下轄武都、岷縣分段。</p> <p class="ql-block"> 1961 年 6 月 26 日,省交通廳作出調整地方交通管理體制的安排意見,并經省人民委員會批轉各地執(zhí)行。決定地方公路的人權、產權、財權上交,由省交通廳直接管理。在全省按片區(qū)成立公路總段,專管公路養(yǎng)護管理工作。臨洮至武都一片,于同年 10 月 25 日成立岷縣公路總段,轄臨洮、隴西、岷縣、武都、文縣 5 個公路段,接收管養(yǎng)主干線公路 10 條共長 1071.5 公里,縣鄉(xiāng)公路 22 條共長 530.3 公里,確定編制職工 916 人。</p><p class="ql-block"> 1962 年底,撤銷岷縣公路總段,成立武都公路總段??偠螜C關于 1963 年初由岷縣遷駐武都。成立初期,轄公路段及管養(yǎng)路線仍同岷縣總段時一樣。1964 年 2 月 18 日,甘肅省交通廳發(fā)出《關于調整公路養(yǎng)護機構的通知》后,臨洮、隴西兩公路段劃歸定西公路總段領導,并批準成立平洛公路段,管養(yǎng)泥陽至望子關江武公路、白河溝至望子關略武公路。至此公路管養(yǎng)機構的設置及養(yǎng)護路線幾經變化調整之后,基本上趨向與行政區(qū)劃建制相吻合的新階段。</p><p class="ql-block"> 1970年,地區(qū)公路、運輸、郵政三大系統(tǒng)合并,成立交通郵政局,各縣也成立了相應機構,各縣公路養(yǎng)護工作由交郵局管理。</p><p class="ql-block"> 1972年12月,恢復武都公路總段,下放各縣領導的公路段、道班收歸總段。武都公路總段亦工亦農養(yǎng)護隊員549名,轉為固定道工,恢復專業(yè)道班。</p> <p class="ql-block"> 公路養(yǎng)護的基層單位是道班。1950年在岷縣工務段下設有臨洮、岷縣、武都3個道班,每班工人12名,岷縣道班由工務段直接指揮,其余兩班各設監(jiān)工一人,負責管理道班工作。1951年,省交通廳在第一屆交通會議上提出:甘川公路依據(jù)群眾養(yǎng)護、道班協(xié)助的辦法,在人口稠密地方盡量發(fā)動群眾組織養(yǎng)路隊;人煙稀少并又荒僻地方,則分配道班養(yǎng)護。道班按20公里一個設置,每班設工目一人,道工16 - 20人。</p><p class="ql-block"> 根據(jù)這一方案的要求,先在甘川公路從木寨嶺起至武都止的216公里上,設置馬場、岷縣、哈達鋪、臨江河、化馬、白草壩、黃家壩等7個道班,未能完全按照方案要求設置。說明哈達鋪道班是1951年設立的‘宕昌縣最早的三個道班之一。道工人數(shù)配備也不齊,如武都段內3個道班配備40人,平均每人養(yǎng)護公路1.95公里。</p><p class="ql-block"> 1956年,省交通廳設立公路養(yǎng)護管理處,在武都地區(qū)轄有岷縣及武都兩個公路段,基層養(yǎng)護單位改名為工區(qū),工區(qū)依據(jù)路線設置。其中岷縣公路段轄甘川公路227公里,設9個工區(qū),道工91人;哈達鋪道班也順理成章成為甘川公路上9個工區(qū)之一,也就是宕昌縣唯一的養(yǎng)路工區(qū)。哈達鋪工區(qū)第一任工長應該是王廣林(山東人,后定居老樹川)后任工長楊武岷(岷縣人,定居何家堡)</p><p class="ql-block"> 1957年冬天,工區(qū)再次改為道班。岷縣公路段在甘川公路上增設梅川、大堡子兩個道班,武都公路段也在甘川公路上增設了沙灣、文縣兩個道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工地安全員</span></p><p class="ql-block"> 1972年宕昌、成縣公路段成立,1973年9月宕昌段成立工會委員會,請來曾參于修建甘川公路的退休老職工張川增(河南人,綽號張大匹、人稱張老板,定居臨江鋪)和鄒玉昌(定居官亭)來對職工進行憶苦思甜教育,講了甘川公路艱難的修建過程,重點講了解放前無公路養(yǎng)護機構,實行流動養(yǎng)護,養(yǎng)路工挑著扁擔,擔著行李、工具及生活用品,走到那里住那里,由于匪患嚴重,老百姓對操著外地囗音的養(yǎng)路工不信任。他們多數(shù)住破廟,生活非常艱苦。</p><p class="ql-block"> 我的老班長郭文亭閑聊時也經常講到他們挑著扁擔流動養(yǎng)路的情景。那時管流動養(yǎng)護帶工者稱為“老板",所謂“張老板"就是由此而來,帶工的“老板"相當于以后的道班班長。1951年設立哈達鋪、臨江河、化馬三個道班,1956年道班改為養(yǎng)路工區(qū),一個工區(qū)管養(yǎng)幾十公里不等,人稱王廣林為“王工長"、郭文亭為“郭工長"、楊全德、楊武岷為“楊工長"就是由此而來。</p><p class="ql-block"> 隨著時間的推移,公路交通的重要性日益凸顯,1957年道班取代工區(qū)成為公路養(yǎng)護的基層組織。道班的設立,讓公路養(yǎng)護工作更加細化和專業(yè)化。每個道班負責一定路段的養(yǎng)護任務,公路部門對道工進行“以養(yǎng)路為業(yè),以道班為家"的思想教育,養(yǎng)路職工長期駐扎在公路沿線。他們不僅要修復路面的坑槽、槎板、清理疏通橋涵邊溝等排水系統(tǒng),還要應對各種突發(fā)的路況。哈達鋪道班管養(yǎng)甘川公路296k-312k16公里。道班的工作環(huán)境雖比工區(qū)有所改善,但依舊充滿挑戰(zhàn)。尤其是住房問題。夏日,他們在烈日下?lián)]汗如雨;冬日,他們在寒風中除雪防滑,工作非常辛苦。</p> <p class="ql-block"> 1970年公路養(yǎng)護體制改革,公路養(yǎng)護交由地方政府,1970年,宕昌縣成立交通郵政局,由雷步云(本縣人,工農干部,粗識字)任革委會主任,伊國清(河南人,原武運司岷縣三隊革委會主任,后調省交通廳史志辦)任副主任分管交通,任鴻超任副主任分管郵政,技術員王天福(河南人,原平洛公路段段長,文革中受到沖擊,按“‘走資派"被打倒),甘川公路沿線12個公社各成立“公路養(yǎng)護隊",由縣交郵局派一名懂業(yè)務的老職工負責養(yǎng)護業(yè)務技術,稱為“交通員",由公社從養(yǎng)護隊員中任命一名“隊長",哈達鋪養(yǎng)護隊首任交通員是郭文亭,隊長是王二娃,我任統(tǒng)計員。</p><p class="ql-block"> “交通員"實際上是負責養(yǎng)護隊人員管理、技術指導及與公社、交郵局的協(xié)調工作。養(yǎng)護隊除養(yǎng)路外,還要為公社承擔送信、拉水、幫灶、劈柴等打雜任務,結果是由于養(yǎng)護隊員“不務正業(yè)",管的事越來越多,工作越來越忙,路越養(yǎng)越差。根據(jù)《武都地區(qū)公路交通史》記載,公社養(yǎng)護其間,“阿塢養(yǎng)護隊管養(yǎng)路段一個大坑用解放翻斗車拉了七車砂料還沒填滿"。這是實情,填耙石下面那個大坑我和伊國清主任也參與了,是張寶榮開的翻斗車。各養(yǎng)護隊養(yǎng)護材料由“民工建勤"儲備,每年路況實在太差時公社會把全公社所有的“五類分子"(即戴有地、富、反、壞、右帽子的人員)交給我們搞突擊養(yǎng)護,每次三四天,由我考勤開據(jù)證明,生產隊記工分。</p><p class="ql-block"> 隨著亦工亦農改革試點的失敗,1972年12月,宕昌公路段成立,全區(qū)549名養(yǎng)護隊員轉為國家正式職工。公路養(yǎng)護機構仍恢復道班建制,體制收歸公路總段。改制后的哈達鋪道班首任班長是劉治欽,以后又由李廷彥、李月林、韓永忠、陳俊平等多人擔任。這樣持續(xù)了十多年,根據(jù)公路交通事業(yè)的發(fā)展和專業(yè)化、機械化的形勢要求,原有的小道班管理模式已不適應機械化養(yǎng)護的需要,因此,1999年宕昌段根據(jù)總段統(tǒng)一部署,將原有的十一個道班合并為四個公路養(yǎng)護管理站,簡稱養(yǎng)管站。哈達鋪養(yǎng)管站由原來的阿塢、哈達鋪、寺卜寨三個道班合并而成。管養(yǎng)212國道288k-319k31公里,孫勇是哈達鋪養(yǎng)管站首任站長,陳俊平任副站長(主持工作)。隨著公路養(yǎng)護體制和機構的變化,基層養(yǎng)護單位負責人也由老板、工長、班長、交通員、隊長、再到班長,轉變?yōu)楝F(xiàn)在的養(yǎng)管站站長。</p> <p class="ql-block"> 三、我所看到的哈達鋪養(yǎng)管站的變化。</p><p class="ql-block">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哈達鋪公路養(yǎng)管站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是公路等級由大車道、等外路變?yōu)樯綆X重丘區(qū)三級公路標準,以后經過會(川)宕(昌)段改造達到山嶺重丘區(qū)二級公路標準;二是路面由“晴天大坑能臥驢,雨天路面能養(yǎng)魚"的砂土路過渡到砂土封盡,再到渣油表面處治,直到現(xiàn)在的瀝青路面;三是將晴通雨阻的阿塢、耙石、玉崗、寺卜寨四個過水路面修了大橋,在耙石、路固兩個易發(fā)生泥石流的山水囗修了渡槽,保障了公路暢通;四是傳統(tǒng)的鐵锨、洋鎬、掃把等養(yǎng)護工具已由裝載機、銑刨機、掃路車、壓路機等機械取代,修補油路挖油皮已實現(xiàn)了機械化不用人工、路面清掃由清掃車代替;人工篩砂備料已由大型碎石機代替;人路路拌已由場拌機鋪代替,降低了道工的勞動強度;五是交通和運輸工具已由最早的扁擔、人力車、毛驢車、手扶拖拉機黃翻斗、小四輪、農用車更新為客貨兩用意維柯、翻斗車、灑水車取代;六是道班房進行了翻新改造四次,雖經歷一次上訪和一場官司,但經過多年的努力,已變成了堅固的鋼筋混凝土樓房,屋內的設施也逐漸齊全,實行了公寓化管理。七是人員素質和文化水平提高,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個道班選不出一個會畫考勤、會做會議記錄的識字人的文盲行業(yè),達到了年輕化、知識化、專業(yè)化。道班有了大學生養(yǎng)路工。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到公路養(yǎng)護隊伍中來,為養(yǎng)管站注入了新的活力;八是管理現(xiàn)代化,養(yǎng)管站建立了信息化管理系統(tǒng),通過監(jiān)控攝像頭、傳感器等設備,實時掌握道路的路況信息,及時發(fā)現(xiàn)和處理道路病害。原來我們落實每項工作都要騎自行車或開車下去親力親為,現(xiàn)在上傳下達通過手機和網絡就能解決問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解放前的流動養(yǎng)路,用扁擔挑著工具和行李。(圖來來自網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五十年代初期養(yǎng)路工的運輸工具也是扁擔。沒有固定的住所,步行走到哪住到唧,住民房或廟宇。(圖片來自網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五十年代后期有了毛驢車,用以拉工具運砂。(圖片僅為款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六、七十年代,岷縣公路段有兩套三匹馬拉的膠輪車,分別由一個老職工周師和年輕人“尕胡"駕駛,不定期派往道班突擊拉料,宕昌段成立時也分來一輛,由祁世威駕駛。這輛車在宕昌段時間不長,以后是淘汰了還是調走了不詳。(圖片僅為示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六十年代還是毛驢車,哈達鋪道班吆驢車的李英現(xiàn)在還健在,定居哈達鋪下街。(圖片僅為示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七十年代初期,交通郵政局有了一臺手扶拖拉機兩臺蘭州筑路機械廠產的風冷小四輪,輪流為養(yǎng)護隊、道班轉運砂料。</span></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給道班逐步配備了蘭州筑路機械廠產的黃翻斗,沒有馬達,手搖啟動,第一臺是省廳給官亭道班獎勵的,沒有駕駛篷,要求駕駛員必須政治可靠,是黨団員,以后每年配備一至二臺。八十年代產的有了駕駛篷和馬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給道班逐步配備了寶雞、天水產的小四輪,前面產的不帶翻斗,最后產的有了翻斗,黃翻斗逐漸淘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99年,哈達鋪養(yǎng)管站在處理翻漿拌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人工挖除油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油路修補前人工挖油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000著人工配合裝載挖油皮處理翻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運輸工具就遇人力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人工清理舊油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人工處理油路翻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開挖排水邊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七十年代鋪油路人工用灑壺灑舖,八十年代用瀝青酒佈機,油石比不好控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人工路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九十年代鋪油路人工路拌,勞動強度大,但質量比灑鋪有所提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土法碾壓 (圖片由賞瑋霞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清理邊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000年試用除草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近年來公路養(yǎng)護實現(xiàn)了機械化,圖為道路灑水車在進行滅塵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機械化施工養(yǎng)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油路病害處理切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機械化油路修補碾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油路攤鋪機夜間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現(xiàn)代化機械化油路修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搶修公路水毀,保障道路暢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機械除雪代替了鐵锨掃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渡槽頂部清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南臘路養(yǎng)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機械化油路修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瀝青攤鋪機代替了人工路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養(yǎng)管站配備了裝載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裝載機清理路面泥石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路面清掃車取代了人工掃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雨季前人工疏通涵洞、邊溝等排水系統(tǒng)。</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刷新公路里程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清理排水系統(tǒng)。</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夜間救援社會車輛</span></p> <p class="ql-block"> 我十八歲參加工作、六十歲退休后繼續(xù)關注著公路段的變化和發(fā)展,從參加工作到現(xiàn)在的這56年里,我不僅見證了哈達鋪公路養(yǎng)管站的變化,也見證了哈達鋪鎮(zhèn)的發(fā)展。哈達鋪作為紅軍長征的“加油站”,紅色文化底蘊深厚。過去,由于交通不便,這里的經濟發(fā)展相對滯后。如今,隨著公路交通的日益發(fā)達,哈達鋪鎮(zhèn)依托紅色旅游資源和中藥材產業(yè),經濟發(fā)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公路的暢通,不僅方便了人們的出行,也帶動了當?shù)芈糜螛I(yè)、商貿業(yè)的繁榮。</p> <p class="ql-block"> 回顧過去,我感慨萬千。哈達鋪公路養(yǎng)管站的發(fā)展,是中國公路事業(yè)發(fā)展的一個縮影。它凝聚著幾代養(yǎng)路工人的辛勤汗水和無私奉獻,也見證了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fā)展。作為一名老職工,我為自己能夠參與其中感到無比自豪。展望未來,我相信哈達鋪公路養(yǎng)管站在全體職工的共同努力下,一定會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為地方經濟發(fā)展和人民出行做出新的貢獻。</p><p class="ql-block"> (本文部分近年配圖由馬曉明、黃金榮提供,沒有一一注明,感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