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進社區(qū)林志華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4月27日,煙臺市萊山區(qū)天成社區(qū)廣場鑼鼓喧天,2025年煙臺市社區(qū)“網(wǎng)格化”文化志愿服務項目啟動儀式暨第一期社區(qū)文化輔導員、文化志愿者培訓班結(jié)業(yè)匯報在此舉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海陽大秧歌是一種古老的傳統(tǒng)民間舞蹈,屬于山東三大秧歌之一,是民間社火中的舞蹈部分,流行于山東半島南翼、黃海之濱的海陽市一帶。海陽秧歌據(jù)《海陽縣志》記載有560年的歷史,它以粗獷奔放、熱烈歡快,質(zhì)樸坦率,風趣幽默的表演風格著稱于世。海陽大秧歌是一種集歌、舞、戲于一體的民間藝術形式,它遍布海陽的十余處鄉(xiāng)鎮(zhèn),并輻射至周邊地區(qū)。海陽大秧歌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有著廣泛的群眾性和多種民間技藝的綜合表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陽光明媚的日子里,社區(qū)廣場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色彩斑斕的服飾與道具交相輝映,恰似一幅絢麗多姿的民俗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每個人臉上洋溢的燦爛笑容,傳遞著對生活的熱愛,也讓這場文化活動充滿了蓬勃生機與活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海陽大秧歌的舞蹈動作豐富多樣,變化無窮。舞者們時而圍成一個大圓圈,如同盛開的花朵,每個人都在這個圓圈中盡情展示自己的舞姿;時而又兩兩相對,形成一組組默契的搭檔,通過眼神交流和動作配合,演繹出一段段生動的故事。他們的腳步如同被賦予了魔力,快速而整齊地移動,踢腿、轉(zhuǎn)身、跳躍等動作一氣呵成,充滿了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隊伍中,各種角色更是為大秧歌增添了豐富的趣味和文化內(nèi)涵。瞧那憨態(tài)可掬的“丑角”,頭戴滑稽的帽子,臉上畫著夸張的妝容,他們的動作詼諧幽默,一會兒模仿著老人蹣跚的步伐,一會兒又做出各種搞怪的姿勢,引得觀眾笑聲連連。還有那手持折扇的“公子”,風度翩翩,舉止優(yōu)雅,扇面開合之間,盡顯文人雅士的風范。而“貨郎”則挑著擔子,一邊走一邊吆喝,擔子上的各種小物件叮當作響,為秧歌隊伍增添了一份濃濃的生活氣息。</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