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谷授訣改命了凡立訓傳心孝感天地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第590篇文章</b></p> <p class="ql-block">二十年前,《了凡四訓》如一盞明燈照亮我與傳統(tǒng)文化的初遇之路。作為叩開國學大門的第一本書,書中“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箴言深深觸動了我。此后,我將這本書反復(fù)研讀,不僅逐字逐句精讀原文,還聆聽了無數(shù)次名家解讀,讓書中的智慧深植于心。我更將書中“功過格”的實踐方法視為改變命運的鑰匙——特意前往打印店定制功過記錄冊,開始逐日記下生活中的善惡言行。</p> <p class="ql-block">起初,本子上滿是負面記錄:急躁的脾氣、沖動的言語、敷衍的態(tài)度……這些刺眼的標記讓我直面自身不足。但隨著每日自省與刻意修正,負面記錄逐漸減少,善意之舉開始增多。從耐心傾聽他人訴求,到主動幫扶鄰里,每一次為善都讓我體會到內(nèi)心的充實與安寧。曾經(jīng)暴躁易怒的性子,也在持續(xù)的自我覺察與修正中日漸平和。</p> <p class="ql-block">如今回望,正是這份持續(xù)的自省與踐行,讓我的生命發(fā)生了深刻轉(zhuǎn)變。工作中,沉穩(wěn)平和的心態(tài)助我從容應(yīng)對挑戰(zhàn);家庭里,包容理解的態(tài)度讓親情愈發(fā)醇厚;身體狀態(tài)也因心境的豁達而愈加康健。二十年前,我常將自己與《了凡四訓》的故事分享給身邊的人,從朋友聚會到社區(qū)交流,希望用親身經(jīng)歷傳遞改變的力量;也多次購置書籍,將這本飽含智慧的經(jīng)典贈予他人,期待更多人能從中汲取能量,找到屬于自己的人生答案。《了凡四訓》教會我的不僅是記錄功過的方法,更是通過知行合一重塑命運的智慧。這份源自傳統(tǒng)文化的力量,早已內(nèi)化為我生命中最堅實的底色。</p> <p class="ql-block">在浩如煙海的古典著作中,有這樣一部奇書,它用一個人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道破了命運的奧秘,指引無數(shù)人找到了改變?nèi)松姆较颉@就是《了凡四訓》。明代袁了凡早年被算命先生斷言一生軌跡,消極認命多年,直至受云谷禪師點化,以“功過格”記錄善惡,通過“恥心、畏心、勇心”改過,從“事、理、心”三個層面根除過錯;踐行與人為善、成人之美等十種積善之法,明辨真假、端曲等善惡標準;秉持謙德,終使命運發(fā)生逆轉(zhuǎn)。書中通過“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部分,系統(tǒng)闡述了通過修身養(yǎng)性、積善改過改變命運的方法,成為勸人向善、追求自我提升的經(jīng)典之作,激勵后世無數(shù)人擺脫宿命束縛,積極創(chuàng)造人生價值。</p> <p class="ql-block">明朝嘉靖年間,江南水鄉(xiāng)嘉善縣的街巷里,彌漫著淡淡的書卷氣息。在一處青磚黛瓦的小院中,年幼的袁黃正伏在斑駁的木桌前,借著搖曳的燭光苦讀。少年眉清目秀,眼神里透著與年齡不符的沉穩(wěn)。自從父親早逝后,家中生計的重擔便全落在母親一人肩頭。母親每日織布紡紗,只為能供他讀書識字。袁黃深知母親的不易,心中暗暗發(fā)誓,定要通過讀書考取功名,改變這貧苦的命運,讓母親過上好日子。</p> <p class="ql-block">一日,袁黃路過慈云寺,見寺中香火鼎盛,便信步踏入,想要尋一處清凈之地暫時休憩。在寺中回廊處,他偶遇一位鶴發(fā)童顏的孔姓算命先生。這位先生目光深邃,上下打量袁黃一番后,竟將他過往的經(jīng)歷一一道出,分毫不差。袁黃又驚又疑,對孔先生的本事心生敬畏。孔先生捻著胡須,接著預(yù)言道,袁黃此生只能考中秀才,最高做到地方小吏,且命中無子,壽命止于五十三歲。</p> <p class="ql-block">此后數(shù)年,孔先生的預(yù)言如同精準的刻度,丈量著袁黃的人生軌跡。他先是在縣試中順利中了秀才,后來參加鄉(xiāng)試、會試,卻屢屢碰壁,仕途也正如孔先生所言,坎坷不順,始終徘徊在低級官職之間。更令人絕望的是,他與妻子成婚多年,卻一直未能有子嗣。至此,袁黃徹底相信了命運早已注定,對生活不再抱有任何希望,每日渾渾噩噩,消極度日,做任何事都提不起精神,仿佛被無形的枷鎖束縛,失去了對未來的憧憬與追求。</p> <p class="ql-block">命運的轉(zhuǎn)機出現(xiàn)在袁黃前往南京棲霞寺之時。那日,他懷著煩悶的心情踏入這座千年古剎,想要尋求一絲心靈的慰藉。云谷禪師慈眉善目,見袁黃氣質(zhì)不凡,似有心事,便邀他至禪房對坐。二人相對而坐,靜默無語,三日三夜,袁黃竟無一絲雜念,神色平靜如水,仿若超然物外。</p> <p class="ql-block">云谷禪師甚為詫異,詢問緣由。袁黃長嘆一聲,將孔先生算命之事和盤托出,苦笑道:“既然命數(shù)已定,再掙扎也是徒勞,又何須妄念。”云谷禪師聞言,撫掌大笑:“我原以為你是豪杰,不料竟是凡夫俗子。凡夫被陰陽之氣束縛,無法超脫,故而有定數(shù)。但極善之人,命運拘他不得;極惡之人,命運亦無法束縛。你被孔先生算定二十年,未曾有絲毫改變,不正是凡夫之態(tài)?”</p> <p class="ql-block">袁黃如遭雷擊,心中震動,眼神中重新燃起希望的火花,忙問:“難道命數(shù)可改?”云谷禪師目光堅定,緩緩道:“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佛教經(jīng)典有言,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只要向內(nèi)心求,內(nèi)心有所感,外在自然有所應(yīng),道德仁義與功名富貴皆可兼得?!闭f罷,禪師授予袁黃“功過格”,教導他每日詳細記錄自己的善惡行為,通過不斷積累善行、改正過錯,來改變命運。同時,禪師還叮囑他要勤勉修身,以平和之心靜待命運轉(zhuǎn)變,切不可急于求成。</p> <p class="ql-block">袁黃如獲至寶,回到家中,立即準備一本精美的空白冊子,鄭重地命名為《治心篇》。每日清晨起床后,他便將冊子端端正正地置于案頭,時刻提醒自己要謹言慎行。起初,冊上黑圈密密麻麻,紅圈寥寥無幾。袁黃看著這些黑圈,內(nèi)心羞愧難當,但他并未氣餒,反而將此視為改變的契機。</p> <p class="ql-block">他開始從點滴小事做起,主動幫鄰里解決糾紛。有一次,兩家因為宅基地的問題爭吵不休,甚至大打出手。袁黃得知后,不顧旁人的勸阻,主動上門調(diào)解。他耐心傾聽雙方的訴求,依據(jù)情理和法律,提出了公平合理的解決方案,最終讓兩家握手言和。他還將自己節(jié)省下來的錢財接濟貧苦人家,每逢災(zāi)年,便主動施粥贈衣,幫助那些饑寒交迫的百姓。同時,他還耐心教導鄰家孩童讀書識字,將自己所學傾囊相授,希望能為他們打開知識的大門。</p> <p class="ql-block">隨著時間推移,袁黃的心態(tài)也悄然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曾經(jīng)的他,面對不公只會默默忍受,逆來順受;如今卻敢于挺身而出,為正義發(fā)聲,幫助弱者。曾經(jīng)對生活充滿抱怨,滿心皆是苦澀;如今卻心懷感恩,珍惜每一個當下,從生活的細微之處發(fā)現(xiàn)美好。他的善舉漸漸感染了身邊的人,家人、朋友紛紛效仿,鄰里之間變得更加和睦,整個村落都洋溢著溫暖與善意。</p> <p class="ql-block">十年光陰,如白駒過隙,轉(zhuǎn)瞬即逝。袁黃終于完成了三千善事。奇跡也在此時悄然降臨,命運的齒輪開始轉(zhuǎn)動,與孔先生的預(yù)言大相徑庭。在接下來的科舉考試中,他文思泉涌,筆下如有神助,一路過關(guān)斬將,順利考取功名。步入仕途后,他憑借著自己的才能和品德,深受百姓愛戴和上司賞識,仕途一帆風順,不斷得到升遷。不僅如此,他與妻子多年未育的遺憾,竟在此時得以圓滿,喜得貴子,一家人其樂融融。</p> <p class="ql-block">袁黃深知,這一切翻天覆地的改變皆源于云谷禪師的諄諄教誨與自己多年來的堅持。為了將這份珍貴的人生感悟傳遞給更多人,讓他們也能擺脫命運的束縛,袁黃耗費心血,寫下了《了凡四訓》。</p> <p class="ql-block">在書中,他以自身跌宕起伏的經(jīng)歷為引,詳細闡述“立命之學”,用自己的親身故事告訴世人,命運并非不可改變,只要敢于與命運抗爭,積極進取,命運就掌握在自己手中;“改過之法”,他毫無保留地分享自己改過自新的經(jīng)驗,教導人們?nèi)绾紊羁陶J識自己的過錯,并掌握切實可行的方法去改正;“積善之方”,他結(jié)合自己的實踐,列舉了種種行善之道,讓人們明白善有善報,鼓勵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多行善事;“謙德之效”,他著重強調(diào)謙虛的重要性,指出謙虛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獲得福報、走向成功的關(guān)鍵因素。</p> <p class="ql-block">歲月悠悠,時光流轉(zhuǎn),《了凡四訓》歷經(jīng)數(shù)百年的傳承,至今仍散發(fā)著耀眼的智慧光芒。它跨越時空的界限,告訴一代又一代的世人,人生并非被命運完全掌控,只要心懷善念,勇于改變,不斷修身養(yǎng)性,便能書寫屬于自己的精彩篇章。書中蘊含的哲理,也將繼續(xù)滋養(yǎng)著無數(shù)渴望改變命運、追尋人生真諦的人們,指引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堅定前行,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的輝煌人生。</p> <p class="ql-block">“改過之法”則詳細論述了改過的重要性和具體方法。袁黃認為,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但關(guān)鍵在于能否認識到自己的過錯,并及時改正。他提出了改過的“三心”,即恥心、畏心和勇心。恥心是改過的前提,只有知道羞恥,才能對自己的過錯感到愧疚和自責,從而產(chǎn)生改正的動力;畏心是改過的保障,讓人敬畏天地鬼神,不敢輕易犯錯;勇心則是改過的關(guān)鍵,它能讓人克服內(nèi)心的恐懼和猶豫,勇敢地面對自己的過錯,并付諸行動加以改正。同時,袁黃還介紹了從事實、道理和心念三個層面改過的方法,強調(diào)要從根本上消除內(nèi)心的妄念,才能真正做到改過自新。</p> <p class="ql-block">“積善之方”著重闡述了積善的意義和具體途徑。袁黃列舉了十個因積善而獲得好報的真實故事,告訴人們善惡并非簡單的行為表現(xiàn),而是需要從真假、端曲、陰陽、是非、偏正、半滿、大小、難易八個方面進行分辨。只有真正理解了善的內(nèi)涵,才能做到正確地積善。他還提出了十種行善的方法,包括與人為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危急、興建大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等,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善舉提供了具體的指導。</p> <p class="ql-block">最后,“謙德之效”強調(diào)了謙虛的重要性。袁黃指出,自滿會導致?lián)p害,自謙則會帶來益處。一個謙虛的人,能夠接納他人的意見和建議,不斷完善自己;能夠尊重他人,與他人和諧相處;能夠在成功面前保持清醒的頭腦,不驕傲自滿,從而獲得更多的福報和成功的機會。他通過講述自己和身邊人的經(jīng)歷,充分證明了謙虛的力量和價值。</p> <p class="ql-block">《了凡四訓》成書后,很快在社會上廣泛流傳開來,受到了人們的高度贊譽和推崇。它不僅對當時的社會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還對后世的道德倫理思想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被譽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善書”和“東方勵志奇書”。無數(shù)人從這本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改變了自己的命運,走向了更加美好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時光流轉(zhuǎn),400年匆匆而過,《了凡四訓》所蘊含的人生智慧依然熠熠生輝,對現(xiàn)代社會的人們有著重要的啟示與借鑒意義。在當下這個快節(jié)奏、高壓力的時代,人們常感迷茫與焦慮,對未來充滿不確定。而《了凡四訓》的作者袁了凡,以自身經(jīng)歷告訴我們,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p> <p class="ql-block">袁了凡本名袁黃,浙江嘉善人,生于嘉靖癸巳年(1533年) ,卒于萬歷二十四年丙午(1606),享年74歲。他一生的經(jīng)歷堪稱傳奇,早年被算命先生算定壽命止于53歲,且命中無子,仕途最高僅能做到地方小吏。但在云谷禪師的點化下,他以“功過格”自省積善,徹底改寫了命運——不僅打破壽命的限制,還喜得獨子袁天啟。在仕途上,袁了凡曾任寶坻知縣、兵部職方司主事等職,隨軍赴朝鮮討倭,屢建功績,明熹宗時追贈為尚寶司少卿。</p> <p class="ql-block">《了凡四訓》告訴我們,無論生活中遭遇多大的困難與挑戰(zhàn),都不應(yīng)放棄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應(yīng)被命運束縛。我們要相信自己的力量,通過修身養(yǎng)性、積善改過、保持謙虛等方式,不斷提升自身品德與修養(yǎng),積極面對生活,勇敢追求夢想。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堅定、自信,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p> <p class="ql-block">作者:黃勇哲</p> <p class="ql-block">時間:2025年5月6日(星期二)</p> <p class="ql-block">作品創(chuàng)作地點:中國南寧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