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光影生涯—(11)》室內(nèi)外景觀用光練習曾湘敏 ↑(1)當年在頤和園西堤拍攝的風景照。那時候似乎沒有西堤這一叫法,游人很少。有興趣的最多也就從界河橋往南,到玉帶橋就返回了。那時候出入頤和園只有東門,所以游人幾乎不會繞湖一圈的。<br><br> <b>我們的圖片攝影藝術課學了一年。外拍景觀也是從用光開始。一開始完成的作業(yè),也是要求拍攝側光、順光、逆光的練習。也學了前景的應用,背景的處理。線條透視和影調(diào)透視。我們的相機都是一個標準鏡頭,所以就是給我們講了不同焦距鏡頭的性能,那我們也沒有實踐機會。那時候的相機根本沒有調(diào)節(jié)色溫的功能,拍的基本上都是黑白片,所以在色溫方面也就是從理論上去認識了。也學了景深、膠片寬容度、拍攝角度、畫面各種景別的特點、濾色鏡的應用等等。盡管有些技藝只是在理論上認識或掌握,當然在以后工作采訪拍攝中都能用上,并進一步掌握逐漸完善。<br> 本篇我就根據(jù)我手頭還留有的當年學習時拍攝的作業(yè)來做一些介紹。這些圖片都是初學時的作品,雖然在取景、用光等方面還很初級,但我看著深有感情。有些畫面還能看到六十年前的京城面貌。為了說明各種光的作用,我也用一些工作采訪中和退休后拍的圖片。</b><div><b><br><br> 側光,顧名思義,光源在相機及被攝體的側面。在拍攝建筑、人像、花卉等題材時,我們經(jīng)常會用到側光。側光照明在我們?nèi)粘I钪凶畛R姷墓庹招Ч拔锏氖芄饷婵梢哉宫F(xiàn)出色彩、形態(tài)等細節(jié)特征,背光面可以與受光面產(chǎn)生明暗反差,從而增加畫面的空間立體效果,使畫面不顯平淡。以下都是用測光拍攝的圖片:</b><br></div> ↑(2)天安門 ↑(3)北海白塔 ↑(4)1965年我們到亦莊紅星人民公社參加三夏勞動,圖為收菜的農(nóng)民。 ↑(5)側光照明對拍攝石雕、金屬、玻璃器皿等景物,不僅能強化其立體感,更能表現(xiàn)出被攝體的質感。圖為北海公園九龍壁。 ↑(6)以下四張都是退休后拍攝的測光圖片。對于我們攝影者來說把側光照明在拍攝中用好,定能拍出佳作。圖為陶然亭仿?lián)P州瘦西湖“吹臺”。 ↑(7)測光照射,山體的立體感特別強烈。 ↑(8)側光照明對拍攝金屬等景物,不僅立體感強,還展示出被攝體的質感。圖為故宮琉璃瓦浮雕。 ↑(9)圖為故宮鎦金水缸。<br><br> <b>順光:也稱平光。光源、相機、被攝體三點基本成一線,光源在相機的后面,被攝體在相機的前面。由于光線的投射方向和拍攝方向一致,被攝主體面向鏡頭的一面被照亮,受光面不會產(chǎn)生陰影,畫面顯得平淡。但順光拍攝被攝主體的色彩以及形態(tài)等細節(jié)特征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表現(xiàn)。</b><br> ↑(10)順光的不足之處,讓我選擇拍攝景點費了很大勁,最后我在一個中午時分,在紀念碑南側,采用對稱構圖拍下此順光圖。從圖片可以看出,那時候紀念碑南側有一條道通往正陽門。 ↑(11)這是退休后拍攝的兩張順光圖片,還是采用對稱構圖。圖為首鋼大橋。 ↑(12)這一張為頤和園荇橋一側牌坊。 ↑(13)這一張順光,我是特意為學生拍攝的圖例。就是想說明順光拍攝,被攝體的色彩還原很好。<br><br> <b>逆光,由于光源從被攝體背面照射,景物都帶有一層輪廓光,使逆光下的景物分清楚層次。在逆光下形成的剪影效果恰恰更能將被攝主體的形態(tài)輪廓特征在畫面中充分體現(xiàn)。<br> 如果光源在被攝體后面稍偏一些照射被攝體,在攝影上稱之為側逆光。側逆光照明的被攝體大部分處在陰影之中,被攝體被照明的一側往往有一條亮輪廓,能較好的表現(xiàn)景物的輪廓形式和立體感。</b><br> ↑(14)此圖當年是在頤和園昆明湖北岸拍攝。這個角度和構圖,幾十年后我也曾多次拍攝過。 ↑(15)1964年的西直門公交車總站之晨?,F(xiàn)在的總站已建成大廈。 ↑(16)1965年夏,亦莊紅星人民公社麥收場院。 ↑(17)1964年石景山鋼鐵廠,逆光下高爐和其他建筑都成了剪影。 ↑(18)日出和日落景觀,均屬于逆光照射。圖為太平湖晚落。 ↑(19)紀念碑日出。 ↑(20)北海落日。 ↑(21)側逆光拍攝的人像。 ↑(22)以下幾幅為退休后拍攝。圖為日出暖光下的頤和園長廊逆光光影。 ↑(23)壩上草原羊群。逆光形成的輪廓,把一只只羊明顯地分開。 ↑(24)由于側逆光照射,這一排樹干,一株株均有光條隔開,層次分明。 ↑(25)圖為香山秋色。側逆光的照射,樹葉表現(xiàn)出秋韻,樹干立體感強。<br><br> <b>頂光,是指從被攝主體的頂部向被攝主體照射的光線。一般在夏日中午拍攝時,光源基本上在被攝體的頂部。這種光線在拍攝中國古建筑題材時,除了屋頂被照亮,其他都處于陰影中。頂光照明下的拍攝,不適合表現(xiàn)被攝體的形態(tài)和色彩還原,一般能避開還是要避開。</b><br> ↑(26)這一張就是頂光照射下拍攝的古建筑。由于屋頂大,屋頂下的建筑都處在陰影之下,沒有層次。 ↑(27)晨光或黃昏時光照角度較低,適合拍攝大屋頂古建。屋頂下的彩繪,色彩還原真實,豐富。<br><br> <b>室內(nèi)自然光的光源,主要是靠門、窗射入室內(nèi)的光亮。室內(nèi)自然光晴天和陰天有很大的不同。晴天時,陽光有可能直射到室內(nèi)來,因而使室內(nèi)的光比較大;而陰天或背陽的室內(nèi),光比就相對要小些:不同的則是,室內(nèi)和室外的光亮度相差很大。再有就是近窗和遠窗的的光亮也相差很大。</b><br> ↑(28)當年我們外拍練習室內(nèi)自然光,主要是北京站和歷史博物館。有時候也能聯(lián)系到別處。在北京站拍攝時老師要求我們把車站的“高、大、亮”表現(xiàn)出來。在當年入站口的通道口,往里拍攝拱形屋頂,線條透視感很強。等在課堂里評說時,老是因為使用廣角鏡頭拍攝的透視感更突出??晌覀兊南鄼C都是標準鏡頭,沒法。圖為北京站的餐廳,現(xiàn)在早已改為候車室了。 ↑(29)北京展覽館大廳。 ↑(30)北京清河毛紡廠拍攝的室內(nèi)人物活動照。那時候我們的鏡頭最大光圈F:3.5,膠卷的感光度又低,室內(nèi)光照亮度不高,一般都是用1/25秒快門速度拍攝。 ↑(31)我到畫報社工作開始是在經(jīng)濟采編室,經(jīng)常在工廠室內(nèi)拍攝。圖為上海金山石化廠化纖車間。 ↑(32)首鋼煉鋼車間。 ↑(33)廣東南華寺大雄寶殿。 ↑(34)退休后在國家大劇院二樓大廳拍攝。不難看出,以上圖片的光照,均為門窗射入的。<br><br> <b>夜景練習。拍夜景需要長時間曝光,相機用三腳架支著??晌覀兡菚r候沒這些條件。以下幾幅均為光圈F:3.5,快門速度1/25秒拍攝。</b><br> ↑(35)1964年拍攝的電報大樓夜景。大樓時為建國十周年而建的北京十大建筑之一。 ↑(36)1964年國慶晚上在天安門廣場聯(lián)歡時拍攝。 ↑(37)同上。那時候,天安門亮燈,只有屋頂上有裝飾燈,城樓墻體沒有打亮。 ↑(38)以下三張都市退休后用數(shù)碼相機拍攝的夜景。圖為利用華燈初上時分,天空尚未全黑的情況下拍攝的“天津海河夜景”。此時天光下的景物也有一定的亮度,拍出的圖片天空、景物的層次豐富。 ↑(39)利用慢門曝光拍攝,可記錄下車軌。圖為首鋼大橋夜景車軌。 ↑(40)當年我們拍攝時,相機快門只能用B門(按住快門即打開,松開手就關閉),或T門(即按第一下即打開,按第二下才關閉)這樣長時間的曝光。用帽子來擋住鏡頭,有車來了移開帽子,車過去了再擋住鏡頭,這樣要移開、擋住多次,才能在馬路上劃出車軌。 現(xiàn)在車多了,用數(shù)碼機拍車軌,各位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相機功能,使用快門的A、S、M三個檔任何一檔,一次感光就可以完成拍攝。圖為銀河大廈夜景車軌。<br><br> <b>趕上1964年冬天下了雪,有機會練習拍攝雪景。雪后大都遇上陰天。此時,太陽被云層擋住,不能直射,而是通過漫反射產(chǎn)生的光亮。在散射光的環(huán)境中,沒有明顯的主光源,即光線沒有方向性,照片中明暗反差較弱,缺乏光影效果。拍攝時構圖盡量少取天空,不取天空,有利于景物的色彩還原。</b><br> ↑(41)雪后北海公園。 ↑(42)雪后北海船碼頭一角。 ↑(43)雪后中山公園一角。 ↑(44)以下四張均為退休后拍攝,都是采取了陰天、雪后拍攝盡量少取天空,不取天空,景物的色彩還原都不錯。圖為雪后頤和園蘇州街。 ↑(45)頤和園六大關之一的寅輝城關。 ↑(46)陰天拍攝紫竹院蓮橋秋色。 ↑(47)陰天拍攝地壇雙亭之秋。<br><br> <b>利用前景是攝影師常用的手法。前景的應用,能在一個二維平面的圖片上,展現(xiàn)出三維空間。恰當?shù)剡\用前景可以增強作品的表現(xiàn)力,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意境。前景,在畫面中具有陪襯、烘托主體,能起到突出主體和平衡構圖、裝飾環(huán)境、美化畫面的作用。</b><br> ↑(48)此圖是我根據(jù)當年我在紫竹院蓮島游船碼頭拍的圖片畫的。那時候的紫竹院就是一個京城西郊的小公園。每到能劃船的季節(jié),公園就會在蓮島今“八寶茶舍”處,用毛竹葦席搭一個棚子作臨時碼頭。那天落日時分,我利用棚子作前景拍下此圖。結果在上課時老師講此圖的前景沒有起到美化主題的反面教材來介紹。 ↑(49)當年我們的學校就在新街口外小西天。所以附近的太平湖、護城河、積水潭常常成為我們練習作業(yè)點。圖為積水潭日出。 ↑(50)利用金水橋作前景,拍攝歷史博物館,以加大圖片的三維空間感。 ↑(51)利用西堤上的樹枝作前景,起到美化畫面的作用。 ↑(52)利用橋亭作前景,進行框式結構的畫面構圖。 ↑(53)當年,我還有一張圖片,被老師作為反面教材。那是我在紀念碑上拍攝人大會堂,當時我用紀念碑的漢白玉欄桿作前景。由于光照比較順光,欄桿被照得很亮(如圖拍攝的北海瓊島)。老師批評說:在畫面中明亮的物體是最奪眼球的,用亮的物體作前景,不但起不到突出主體的作用了,反而破壞了畫面的統(tǒng)一。<br><br><b> 在攝影創(chuàng)作中,不同的光線照射主體,會影響到被攝主體的造型,并獲得不同的畫面效果。拍攝時不要片面追求前景的裝飾美,切記不可濫用??捎锌蔁o時,寧可不用,以求畫面的簡潔。</b><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