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胸山鷓鴣(國二保,廣西弄崗)守護天神 <p class="ql-block"> 褐胸山鷓鴣是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山鷓鴣類的鳥兒最不好拍,特別膽小,一般只在早晚出現(xiàn),運氣好守候到下午4點過褐胸山鷓鴣出來了,順利加新。</p> 褐胸山鷓鴣(英文名:Bar-backed Partridge,學名:Arborophila brunneopectus),是雞形目雉科山鷓鴣屬的鳥類。主要分布在西南中國和東南亞,包括柬埔寨、中國、老撾、緬甸、泰國和越南。棲息于低山常綠闊葉林中,偶爾出現(xiàn)在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竹林與灌叢,偏好常綠森林環(huán)境。 褐胸山鷓鴣總長約280毫米,雄鳥平均翼展144毫米,雌鳥約134毫米,尾巴長度約6-7厘米,喙長20-21毫米。雄鳥和雌鳥的外觀相似,以褐色為主色調(diào),黑色從喙部延伸至眼周和喉嚨,黑冠和背部的羽毛尖端帶有黑色。紅眼圈和白黑相間的翼羽,尾部附近呈棕色。雌鳥比雄鳥略小且色彩較淡。幼鳥腿部呈粉紅色至橙色,胸部可能有斷續(xù)的黑色條紋。 褐胸山鷓鴣其叫聲為單調(diào)的喉音,發(fā)展為一高一低的雙哨音'ti-hu, ti-hu, ti-hu...',音量和頻率保持不變。配偶對唱時會加上'kew, kew, kew...'的叫聲。 褐胸山鷓鴣通常以4-9只的小群體活動,由兩只成鳥和它們的后代組成,有時為兩個家庭群。它們在森林地面的落葉中尋找種子、小殼類和昆蟲為食。受到干擾時,會迅速躲入灌木叢中。在繁殖季節(jié),雄鳥通過展示喉部的紅色羽毛和鳴叫吸引配偶。 褐胸山鷓鴣繁殖期一般在5月至6月間,營巢于森林或竹林中的地面凹坑內(nèi)。已知的卵大小為36.8×28.4mm至37.6×28.5mm,每窩產(chǎn)卵數(shù)約為4枚。 褐胸山鷓鴣主要分布于東南亞的低山地區(qū),包括中國西南部、老撾、緬甸、泰國和越南。中國大陸主要見于西南部的云南省。 <p class="ql-block"> 褐胸山鷓鴣IUCN:LC(無危)。在中國,褐胸山鷓鴣自2021年2月5日起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盡管分布廣泛,但由于棲息地喪失和獵殺,褐胸山鷓鴣的種群數(shù)量正在緩慢下降。</p><p class="ql-block"><br></p> 以上文字主要摘自《懂鳥》和網(wǎng)絡(luò),圖片為作者原創(chuàng),僅代表個人觀點。歡迎大家轉(zhuǎn)發(fā)分享、相互交流,但禁止將圖片下載另做他用、截圖轉(zhuǎn)載,如欲轉(zhuǎn)載,請一定注明出處,且禁止改變原創(chuàng)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