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語春秋里的精神豐碑清風(fēng)細雨 <p class="ql-block">雨花臺的深秋記憶:石語春秋里的精神豐碑</p><p class="ql-block"> 王遵義</p> <p class="ql-block"> 雨花臺的深秋記憶:石語春秋里的精神豐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6年10月中旬的一天,南京的梧桐葉開始簌簌飄落,我們淄博二十七中八級的周象玦、張永勝、曹傳祿、薛可鑫、王遵義、王循華、周立會,七個懷揣著熾熱理想的少年,踩著滿地碎金般的落葉,向著雨花臺進發(fā)。彼時的我們尚不知,這次步行的朝圣之旅,將在歲月長河中沉淀為永不褪色的精神圖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遠遠望去,雨花臺莊嚴肅穆,那一抹抹蒼翠的松柏,仿佛是忠誠的衛(wèi)士,守護著這片英雄的土地。踏入雨花臺,仿佛踏入了一個時光的隧道,周遭的喧囂瞬間被隔絕,只剩下一片寧靜與莊嚴。我們放慢了腳步,小心翼翼地走著,生怕驚擾了沉睡在這里的英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們漫步在雨花臺的小徑上,看著路邊的石碑,上面鐫刻著英烈們的事跡。每一個名字背后,都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每一段文字,都飽含著對信仰的堅守和對祖國的熱愛。那時的我們,雖然還年輕,或許不能完全理解他們所經(jīng)歷的苦難與犧牲,但心中的敬意卻如潮水般翻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雨花臺的歷史可追溯至南朝時期,相傳高僧云光法師在此設(shè)壇講經(jīng),感動上蒼,落花如雨,故而得名。但真正賦予這片土地永恒生命力的,是近代以來無數(shù)革命先烈在此拋灑的熱血。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人和愛國志士最集中的殉難地,從1927年到1949年,約10萬革命先烈在此英勇就義。那些用信仰熔鑄的生命,讓雨花臺從佛國圣地蛻變?yōu)橐蛔醚庵|鑄就的精神豐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進烈士紀念館,泛黃的手稿、磨損的鐐銬、染血的家書無聲訴說著驚心動魄的過往。惲代英在獄中寫下"浪跡江湖憶舊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擯憂患尋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將生命最后時刻的慷慨悲歌鐫刻在歷史長卷;鄧中夏臨刑前高呼"就是燒成灰,我也是共產(chǎn)黨員",用生命詮釋了對信仰的絕對忠誠。有一位烈士的家書,讓我至今難以忘懷。信中,他向家人訴說著對革命事業(yè)的忠誠,對未來的希望,卻只字未提自己即將面臨的危險。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他們?yōu)榱死硐牒托拍?,甘愿舍棄一切的偉大情懷?l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些名字背后,是無數(shù)無名英雄共同構(gòu)筑的精神長城,他們用年輕的生命為新中國的黎明撕開了黑暗的帷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漫步雨花臺的石階,偶然在草叢中發(fā)現(xiàn)一枚枚晶瑩的雨花石,指尖觸碰的瞬間仿佛觸碰到了歷史的肌理。這些色彩斑斕的瑪瑙石,或紅如朝霞,或白若凝脂,或藍似深海,每一顆都像是先烈們未竟的理想凝結(jié)而成。傳說當(dāng)年烈士們的鮮血滲入地下,與石英、玉髓等礦物交融,才形成了這般瑰麗的寶石。撫摸著這些承載著血色記憶的石頭,忽然懂得它們不僅是地質(zhì)奇觀,更是凝固的精神密碼——溫潤的質(zhì)地里藏著堅韌,斑斕的紋路中蘊含著希望,恰似先烈們用生命譜寫的壯美華章。</p> <p class="ql-block"> 站在烈士紀念碑前,望著獵獵飄揚的紅旗,突然意識到雨花臺不僅是歷史的坐標,更是精神的燈塔。60年前我們在這里種下的理想種子,早已在歲月中生根發(fā)芽。如今每當(dāng)面對生活的風(fēng)浪,那些在雨花臺汲取的精神力量便會破土而出,化作抵御現(xiàn)實風(fēng)雨的鎧甲。這片土地教會我們:真正的英雄主義,不僅是面對死亡時的從容,更是在和平年代堅守信仰的執(zhí)著。</p><p class="ql-block"> 在雨花臺的廣場上,我們七個同學(xué)站成一排,默默地向烈士們鞠躬致敬。那一刻,風(fēng)似乎也停了,周圍的一切都靜止了,只有我們砰砰的心跳聲。我們在心中暗暗發(fā)誓,要繼承先烈們的遺志,努力學(xué)習(xí),為祖國的建設(shè)貢獻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時光荏苒,60年過去了。當(dāng)年的少年們早已兩鬢斑白,各自在人生的道路上經(jīng)歷了風(fēng)風(fēng)雨雨。但每當(dāng)回憶起那次雨花臺之行,心中依然會涌起一股溫暖而又堅定的力量。那些英烈們的精神,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們前行的道路,讓我們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始終保持著堅定的信念和不屈的勇氣。</p><p class="ql-block">60年時光流轉(zhuǎn),當(dāng)年的少年已成古稀老者,但雨花臺的松柏依舊蒼翠,雨花石的光芒依舊璀璨。如今的雨花臺,或許已發(fā)生了許多變化,但它所承載的歷史和精神,永遠不會改變。它將繼續(xù)屹立在那里,向一代又一代的人講述著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傳承著永不磨滅的英雄精神。而那段在雨花臺的深秋記憶,也將永遠銘刻在我們七個同學(xué)的心中,成為我們生命中最珍貴的寶藏。</p> <p class="ql-block">作者簡介:王遵義,中學(xué)高級教師、淄博市網(wǎng)絡(luò)作家協(xié)會會員、淄博市文學(xué)與語言研究會副會長、淄博市網(wǎng)絡(luò)藝術(shù)研究院副院長。在機關(guān)工作期間,曾參與編纂大型書籍19部,個人出版書籍《淄博上下五千年》一、二卷,《趙體書法集》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