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喉歌鴝(國二保,廣西弄崗)守護天神 <p class="ql-block"> 紅喉歌鴝是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是我國名貴鳥類生物,有著動聽的歌聲,在拍棕三趾鶉時偶遇了它,順利加新。</p> 紅喉歌鴝(英文名:Siberian Rubythroat,學名:Calliope calliope),是雀形目鹟科野鴝屬的鳥類。俗名: 紅脖、紅點頦、紅脖雀(雌)、白點頦(雄)、點頦、稿鳥、野鴝,直譯: 西伯利亞歌鴝。以其醒目的白色眉紋和頰紋,以及雄鳥鮮艷的紅色喉部為顯著特征。廣泛分布于亞洲,夏季在歐亞中部和東部繁殖,冬季遷至東南亞、臺灣和菲律賓等地。 紅喉歌鴝體型略大于歐洲知更鳥,長度約14至16厘米,體重16至29克。雄鳥成鳥上體橄欖褐色,具明顯的白色眉紋和亞口髭紋,黑色眼先和頰線,金屬光澤的淡紅寶石色下巴和喉部,邊緣為狹窄的黑線連接頰線。雌鳥面部圖案較模糊,喉部白色漸變?yōu)辄S褐色。幼鳥外觀與歐亞鴝或新疆歌鴝幼鳥相似。雄鳥的紅喉特征明顯,雌鳥喉部紅色面積較小。與同屬物種相比,紅喉歌鴝的鳴唱更為悅耳,且面部特征獨特。 紅喉歌鴝的鳴唱旋律優(yōu)美,包含多種音調(diào),如尖銳的、咯咯的、銀鈴般的、金屬質(zhì)感的、粗糙的和清澈的音符,常模仿其他聲音,如“chil chil chil-li chilli”。叫聲包括短促的、鼻音的‘ché’、‘tshuk’或‘chakh’,有時伴隨哀婉的哨聲。 紅喉歌鴝為地棲性鳥類,偏好棲息于混合針葉林帶灌木叢中,常見于溪流附近。它們以昆蟲為主要食物來源,如蒼蠅、螞蟻、黃蜂和甲蟲,也會攝取植物物質(zhì)。在遷徙季節(jié),它們會通過蒙古、中國、韓國和日本,到達東南亞的越冬地。 紅喉歌鴝繁殖期為4月至6月,巢筑于近地面,通常由雜草、枯葉、細根等構(gòu)成,內(nèi)部鋪以細草和纖維。每巢產(chǎn)卵4至5枚,卵殼呈淡藍綠色,可能帶有赤紅色斑點。 <p class="ql-block"> 紅喉歌鴝IUCN:LC(無危)。已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jīng)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即三有保護鳥類)。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新增,保護級別:Ⅱ級(2021.02.05)。</p> 以上文字主要摘自《懂鳥》和網(wǎng)絡,圖片為作者原創(chuàng),僅代表個人觀點。歡迎大家轉(zhuǎn)發(fā)分享、相互交流,但禁止將圖片下載另做他用、截圖轉(zhuǎn)載,如欲轉(zhuǎn)載,請一定注明出處,且禁止改變原創(chuàng)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