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方峪古村知秋 <p class="ql-block"> 五一假期去哪里玩也成了一道難題。雖然高速免費,可是著名景點都人滿為患,到處人多車多,一不小心便會被堵的寸步難行。琢磨半天還是去長清區(qū)孝里街道溜達下吧。早就知道大峰山齊長城腳下西南不遠處隱藏著一座叫方峪“的石頭古村落。村里以方姓為主,始祖于明朝洪武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建村,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p> <p class="ql-block"> 方峪村人特別喜歡唱戲,過去不忙時還請河北梆子劇團來村里指導唱戲呢。如今鄉(xiāng)村大舞臺給村里那些多才多藝的票友們提供了展示才藝的機會,能把生活里的“生旦凈末丑”演繹的淋漓致盡。就像我們章丘石匣古村一樣,把章丘梆子和五音戲兩大劇種唱紅了天。</p> <p class="ql-block"> 村東頭有座清朝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重修五圣堂觀音廟石碑。據碑文記載,方峪村過去隸屬肥城縣管轄,名曰“王隅”,(隅峪同音)后來方姓居多而改為方峪村。村中以前還藏有宋代殘經幢一通,上有“皇宋治平元年(1064年)”的紀年,由此可見方峪村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人繁衍生息。說他是千年古村自然當之無愧。</p> <p class="ql-block"> 方峪古村有條一里多長東西大街保留完好。無論是街道、大門、房子、院落,全是石頭砌成的,而且一家挨一家。步入古街仿佛穿越到明清時期。</p> <p class="ql-block"> 自古以來都說“靠山吃山,靠海吃?!?。山里人就地取材用石頭砌墻可謂一絕。他們的“杰作”可謂整整齊齊,有棱有角,雖然石頭間不用石灰水泥,可是幾百年墻體都不會塌陷。方峪村石頭房型屬于魯中囤型,不同于歷城、章丘南部山區(qū)起脊的那種。據村里老人說,屋頂碗茶杯口粗木頭檁條壓在一根碗口粗木梁,上面鋪著一層黍秸或者葦箔,再鋪一層泥巴,頂部用四指厚碴灰錘治而成,抹成圓弧形就可以。這樣既省錢還省事,冬暖夏涼,不怕山口風硬,把屋檐刮起。</p> <p class="ql-block"> 大部分大門石頭都是精刻的而且配合的嚴絲合縫。二出頭大門上兩寸厚石板在圓弧形石頭上探出一尺多寬的雨檐,為大門增加了幾分秀氣。有的大門較高,雨檐上面一米多高處還留有一個木質帶窗欞的窗戶。不僅好看,透光,還減輕大門框上對棚石的壓力。甚至有的大門過道上方三面都開有窗戶,看來真是大戶人家。</p> <p class="ql-block"> 古村除了方姓人多就得說是李家、吳家和任家。吳家大院過去出過舉人,一個大門進去就是好幾進院落。一百多間房子就形成院子套院子,如同一個小村莊。吳家世代行醫(yī),都遵循著看病有錢隨便給,無錢不收費的原則,一直威望極高,是遠近聞名的大善人。行善人家必有余慶,更是家趁人值,有上千畝良田,算得上村里首富。</p> <p class="ql-block"> 從古至今土地一直是老百姓命根子,寸土不讓,四鄰間都以滴水檐為屆,雙鄰兩家有的留出來滴水檐形成一條隅領子。記得我家在1974年,爺爺給我們先典后買的三間西屋就是互走合伙巷的。房產土地證記錄的四至滴水檐相當詳細,買賣房產時還要先尊四鄰優(yōu)先原則,然后才對外交易。新房東過戶后還要請四鄰一起吃飯,一個是拉近鄰居關系,畢竟遠親不如近鄰。二是作證,就是為了避免鄰里間打官司。</p> <p class="ql-block"> 靠天吃飯的山里人飲水是大問題,一般都有地下水窖等雨季來臨儲存沉淀雨水供人畜使用??墒窃诜接遛D一大圈沒發(fā)現(xiàn)一個蓄水池。倒是古槐樹下一眼古井格外顯眼。鐵質水車下,一眼三孔井口,十幾米深處井水還能照出人影來。整塊條石摳出兩個同樣大井口,邊緣均被井繩摩擦出一道道不同深淺的溝槽來。剛開始爬山那年在我們章丘石斑鳩村就見到過比這還深繩痕的井口,說水是生命的源泉一點不假。一摟多粗的古槐看樣子也有幾百年樹齡,據說古槐早于古井200多年呢。</p> <p class="ql-block"> 一條“鐮刀胡同”如同數(shù)字“7”樣,走到盡頭原來還有一家住戶。房主是位九十三歲老太太,卻是耳不聾眼不花,石頭房子的院落分前院后院。他們住的前院有前出廈北臺屋,在大門上面還有個窗戶呢。東西廂房左右對稱,如果再加蓋個南屋,就是個不錯的四合院。</p> <p class="ql-block"> 西邊院子門楣上磚砌瓦當花磚壓的木質過木梁已下垂變形。老太太都不記得房子的歷史,估計也得幾百年了。最出奇的是房頂探出兩條半米長石頭“水簸箕”,就像古城墻上排水管道??梢钥闯龇孔赢斈晟w的相當講究,的確是山村不多見的精品房。</p> <p class="ql-block"> 一家保存完好而又修復一新的吳家大院簡直就是一座花園式庭院。滿院栽種很多花卉,不僅綠樹成蔭,還生機勃勃。按照農村東南門西南圈布局,主房北邊臺屋東邊還有座二層小石頭樓房蓋的非常別致,讓大院錦上添花。</p> <p class="ql-block"> 后院東邊還有座十幾平方全部用石頭碹成拱形橋洞樣的地下室,用來窖藏酒類、蔬菜,水果類或者避難用。普通人家有個地窨子就不錯了,只是上來下去極不方便,還通風不好還容易發(fā)生危險。而人家地下室卻十分排場堅固,看來也是標配。</p> <p class="ql-block"> 糧食是寶中寶,以前農村家家戶戶都有儲存糧食習俗,預防災年,以備不時之需。等到來年新糧食下來才能把陳糧食糶了。年年新接陳,陳接新,這樣循環(huán)起來才能“手有余糧心不慌”。那時儲存糧食大部分用糧囤居多,一般是用荊條或者柳條編制而直徑一米多,高兩米來高的圓形容器,用幾十年不成問題。我還是第一次見到了大戶人家糧倉。這是個像窗口般大小的門,留在一人多高的小屋中部。里面一堵十公分薄墻把糧倉一分為二。用手臂粗木棍一層層隔離開,上下、左右間距一米左右,就像我們今天搭建的水泥隔層一樣。最下面留有通風口,防止糧食受潮或者老鼠偷吃用??磥砟苁浊Ы锛Z食,頂兩三個糧囤大。</p> <p class="ql-block"> 東廂房做倉庫用,里面北山墻堆滿十幾個壇壇罐罐,缸、甕。南山墻擺放著木鍬、木叉、鋤頭、閘刀、木滑輪,大輪自行車等閑置的農具,簡直“十八般兵刃樣樣俱全”,就像一個老物件展覽廳,主人家的殷實可見一斑。</p> <p class="ql-block"> 大街上的兄弟房為清代建筑,是兩座一模一樣緊挨的門樓,他們共用房頂屋檐,共用中間一堵墻,就像一對偎依在一起的孿生弟兄一樣??磥磉@是分家立戶后哥倆另起爐灶一人一座院落,成為大街上一道靚麗風景線。</p> <p class="ql-block"> 村中街巷多了就會形成丁字路口,于是泰山石敢當或者關帝廟便派上用場。在沖著街巷的人家墻上有的砌進墻體泰山石敢當,有的是供奉關帝神像的佛龕,有的還有刻著“令”符咒的神像圖案。都是為了化解路沖帶來的煞氣,這也是傳統(tǒng)文化一部分,因為曲則生情則吉,直則生煞則兇。</p> <p class="ql-block"> 用劃鏈鎖門的就是一個”T”型鐵,在”T”型頭部有個孔和鐵鏈穿在一起,把鎖鏈口鎖在門框鐵質鼻孔里。用“T”字那倆邊卡住兩扇大門上部。大門下面有石頭或者木質門擋共同形成防盜措施。也有大門中間兩側有四個鐵質門鼻子,用一根一頭壓扁,一頭是圓孔的圓鐵棍穿一起鎖門的。當然再高級的鎖都是防君子不防不防小人的,但是不能沒有。</p> <p class="ql-block"> 整個方峪村住戶很少,都是老年人居多,年輕的都外出打工或者都去城里定居。大部分老宅子都是人去屋空,當然這也是大趨勢。不過好多院落都已坍塌,沒有維修價值。好點的房子也沒有了人氣。由于方峪村地處平陰、肥城、長清三方搭接處邊遠山溝,交通不便,游客極少,開發(fā)價值不大,不如我們章丘朱家峪古村熱鬧,很是遺憾……</p> <p class="ql-block"> 作者宋斌,筆名知秋,出生于1970年9月,祖籍章丘區(qū)繡惠街道東北隅村。愛好戶外爬山、寫作,是濟南市作協(xié)會員,鐵路貨車檢修工程師,美篇生活領域優(yōu)質作者,齊魯壹點情報員,微頭條首發(fā)創(chuàng)作者。從2016年開始寫美篇1327篇,加精834篇。在章丘人論壇發(fā)帖加精123篇。被推送《章丘往事》43篇。齊魯壹點發(fā)布文章727篇,今日頭條發(fā)布797篇文章。2018年寫的《再看四關四隅》兩篇文章載入《2018年章丘大記事3》?!督鹫虑鸸懦且弧C惠鎮(zhèn)的前世今生》發(fā)表在《海右文學》2022年第6期上 。發(fā)表在齊魯壹點文章《小時候打過的刀》閱讀量達到50萬,《我的小姑奶奶》達到47萬,《母親學車的故事》達到30萬。2023年6月《又是一年父親節(jié)》達到108萬閱讀量,并獲得6月份優(yōu)秀個人壹點號及獎勵。自2023年11月開始連續(xù)17個月獲得《美篇精選創(chuàng)作者》榮譽證書,2024年1月獲得齊魯晚報·齊魯壹點《2023年度影響力創(chuàng)作個人》榮譽證書,8、9月連續(xù)兩次獲得優(yōu)秀個人壹點號及獎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