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到路窮處”,帶你邂逅漸被時光遺忘的小山村!牧歌 <p class="ql-block"> 《終南別業(yè)》 唐. 王維</p><p class="ql-block"> 中年頗好道,晚家南山陲。</p><p class="ql-block">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p><p class="ql-block">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p><p class="ql-block"> 偶然值村叟,談笑無還期。</p> <p class="ql-block"> 居住在太行山區(qū),就和大山有了種不解之緣,隔三差五,總想到更深的山里轉(zhuǎn)一轉(zhuǎn),走一走,總也不厭其煩。</p> <p class="ql-block"> 這天,閑來無事,幾個好友說走就走,驅(qū)車又一頭扎進(jìn)了深山里頭。</p> <p class="ql-block"> 域內(nèi)通往深山的幾條主要旅游線路早己去了數(shù)不清的次數(shù),今天去哪呢?臨開車,才確定了個大致路線,一條通往河南省的跨省公路,平整光滑的柏油路,雖然彎彎曲曲的卻并不難行,按照既定的路線,車行近四十公里,來到深山中一個叫窯頭村的地方,這是個較大的村子,原來是個鄉(xiāng)政府所在地,前些年機(jī)構(gòu)改革被撤銷了鄉(xiāng)建制,全鄉(xiāng)并入了另一個較大的鄉(xiāng)鎮(zhèn)。</p> <p class="ql-block"> 國家級自然保護(hù)區(qū)的界碑!</p> <p class="ql-block"> 窯頭村己處于太行山最南端,山高溝深,順著來路一直往前走,約二十公里便下了太行山,進(jìn)入河南省西部的平原地帶。</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山村的小徑,與野花一同感受大自然的溫柔。</p> <p class="ql-block"> 黃刺玫,薔薇科薔薇屬。本地花期在四、五月份,<span style="font-size:18px;">生長于向陽山坡的灌木叢中 ,其花有 理氣解郁、和血散瘀的醫(yī)藥價值。果實為珍珠大小的紅褐色漿果!</span></p><p class="ql-block"> 本地俗稱“馬戀花”,花辨采摘后和面粉調(diào)制成粥樣可攤成薄餅,食用時有花的芬芳味,十分可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人們常說,美景都在路上,這條穿行于南太行山深處的跨省公路沿途風(fēng)景很美,我們不知來來往往多少次了。這次,我們決定不走尋常路,拐上了和來路成90度的只有一車寬的窄窄的鄉(xiāng)村道路,得益于國家前些年的村村通工程,雖然山道彎彎,道路狹窄,水泥路面倒也平平整整。</p> <p class="ql-block"> 和往常一樣,沒有目的地,只要眼前的道路能夠行車,只管順路前行就是了。汽車在崎嶇的山道往上爬行,時而左行,時而右拐,時而爬山,時而下坡,比起正經(jīng)國道、省道,要難走多了。</p> <p class="ql-block"> 山道上好不容易碰上兩個老鄉(xiāng),打聽了一下這條道路沿線的情況,才知道前行途中有好幾個小山村,分別叫山泉村、索樹腰村,道路盡頭的小山莊叫黃瓜掌村。</p> <p class="ql-block"> 山里的村民一看就特別純樸實在,一五一十地向我們介紹著周圍的情況,再見了!</p> <p class="ql-block"> 登上山之巔,停下車,眺望山川,春天的群山剛剛蘇醒,尚在努力生長的草木呈現(xiàn)毛茸茸的綠意,不知名的山花肆意展示自己的美麗。不修邊幅的免費野山,比那精心裝扮的收費景區(qū),別有一番質(zhì)樸的野性之美,更加治愈和使人放松。</p> <p class="ql-block"> 地黃花,多年生草本植物 ,本地俗稱“炮仗花”,根莖肉質(zhì)鮮時呈黃色。地黃藥用價值高,藥用部位為地下根莖 ,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有記載 。按炮制方法分為鮮地黃、生地黃和熟地黃 ,功效各有不同 ,如鮮地黃能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等 。</p> <p class="ql-block"> 一個小山村,半隱半掩在不遠(yuǎn)的山林后面,就像一個藏在大山褶皺里的秘密,由不得你不想前去窺探。村里房子都是用石頭壘就,特別原始古樸,沒有看到人,安靜得有點過分,偶爾聽到幾聲雞叫和狗吠,顯示這里還有人在居住。</p> <p class="ql-block"> 索樹腰村,進(jìn)去沒看見有人。</p> <p class="ql-block"> 看見石屋前的情景,應(yīng)該是還有人居住生活在此的。</p> <p class="ql-block"> 圖中蘭色方形塑料桶是噴霧器,稍遠(yuǎn)些擺放著一個白色圓形衛(wèi)星接受天線,看來,遠(yuǎn)在深山,也和大千世界聯(lián)系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門敞開著,門簾掛在一邊,猜想應(yīng)該是出去忙農(nóng)事了,山里人出去是不關(guān)門的。</p> <p class="ql-block"> 站在石屋門口,<span style="font-size:18px;">濃濃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span>屋內(nèi)<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應(yīng)生活用品隨意放置各處:</span>小飯桌上放有新鮮綠萊、碗筷,好像主人剛吃過飯,椅子上放著不銹鋼鍋,旁邊掛著購物紙袋,屋子中間的長桌上放置著小香爐,墻壁上貼著舊報紙,不見其人也<span style="font-size:18px;">可感覺到有溫度的生活狀態(tài)。</span></p> <p class="ql-block"> 梯田地已經(jīng)打理的平平整整,只等合適時間就可下種了。</p> <p class="ql-block"> 屋子旁邊的小塊土地上種的小蔥和菠菜已是油綠油綠的,看著就招人喜歡。</p> <p class="ql-block"> 大多數(shù)人肯定沒有見過的這樣的蜂巢,山里人幾乎家家都養(yǎng)有這種土蜜蜂,蜜蜂采集四季野花粉釀蜜于一巢,一年才割蜜一次,因此營養(yǎng)成分很高,比那些單季的蜂蜜如:油菜花蜜、槐花蜜品質(zhì)要好上很多,因產(chǎn)量低,輕易也買不到。</p> <p class="ql-block">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p> <p class="ql-block"> 山泉村,較大的一個山村,曾經(jīng)有過幾百戶人家,現(xiàn)在村中只很少人仍在居住。</p> <p class="ql-block"> 拱門有圓有方!</p> <p class="ql-block"> 邂逅山中寧靜古樸的小山村,城市人尤其是大城市的人一定從未見過這是怎樣的一種和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狀態(tài)。</p> <p class="ql-block"> 村中的老廟宇是個較大的四合院,坐南朝北的戲臺尚在,傳統(tǒng)的木構(gòu)建筑十分精美,舞臺正中的裝飾依然保持著原始風(fēng)格,估計很早之前就己廢棄,下層成了放置雜物的地方,停放著幾臺手扶拖拉機(jī)。</p> <p class="ql-block"> 廟內(nèi)正殿已經(jīng)倒塌,旁邊的石碑是“重修碑記”, 主要記載著重修的功德和捐款人的姓名以及捐款數(shù)量,單位是“文”,可見當(dāng)時使用的還是銅錢,捐款人總數(shù)大約有幾百人,估計當(dāng)時全村人都捐了款。</p><p class="ql-block"> 既然是重修,說明這個廟更早時間就存在了。</p><p class="ql-block"> 重修碑文落款為“民國拾玖年 ??次庚午小陽月 穀旦山泉社仝泐石”。</p><p class="ql-block"> 民國十九年應(yīng)該是1930年,到今年這通碑已有95年歷史了。</p> <p class="ql-block"> 正殿前的廊柱,有四米多高,由整塊石頭雕制而成,工藝還很精細(xì)。</p> <p class="ql-block"> 山中大都是這種用石頭壘就的房子,房子依山而建,一般為四合院形制,都是兩層樓房,木制門窗,通上二樓的樓梯在戶外,二樓是木制柵樓桿,青瓦屋頂。各家的房子朝向不一,大同小異。村內(nèi)石板鋪路,曲徑通幽,<span style="font-size:18px;">頗具藝術(shù)感,足見當(dāng)?shù)叵让竦纳嬷腔?,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房子經(jīng)過歲月的洗禮斑駁陸離的樣子,估計也有上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了。</span></p> <p class="ql-block"> 小院門口整潔干凈,進(jìn)去看看!</p> <p class="ql-block"> 在院子里喊了一聲有人嗎?南屋內(nèi)傳出應(yīng)答聲,經(jīng)過同意,進(jìn)到屋子里,看見一位慈眉善目的中老年女人獨自在家,經(jīng)過交談,知道這里是山泉村,曾經(jīng)在附近山里也是幾百人的大村子。</p> <p class="ql-block"> 屋內(nèi)正中安放著幾十年前叫五斗柜的家具,柜子正下方有“上?!倍郑?dāng)時,上海就是時髦時尚的代名詞。</p> <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村子里年輕人都進(jìn)了城安家置業(yè),一部分老年人也跟著子女進(jìn)城了,只剩下少數(shù)上年紀(jì)的人,守著這老房子和幾畝薄田,不愿離開。這是一個時代的更替,年輕人奔向繁華城市,無可厚非,留下這些老房子和老人,仍過一如既往的農(nóng)家生活,守著離去的歲月和時代的印記。</p> <p class="ql-block"> 村里到處看見家家戶戶都有柴火堆。</p> <p class="ql-block"> 山里天氣冷,屋里還生著煤炭火,居住、做飯取暖都在一屋,但女主人告訴我們,明天就去室外做飯了,用的是柴火,山里不缺柴,再說柴火做飯也好吃。</p><p class="ql-block"> 村子里現(xiàn)如今用的也是自來水,是一位本村在外工作有身份的人促成建好的,村民沒有投建設(shè)款,平時也不用掏用水費。</p> <p class="ql-block"> 時間己到午時,一處院子里,院中五、六個中年男人正在用餐,好像是給村中某人打工的集體用餐。白米飯炒菜,一陣飯菜香味襲來,嗅著味道還不錯!</p> <p class="ql-block"> 車行到了水泥道路的盡頭,路旁<span style="font-size:18px;">幾座石頭房,一個叫黃瓜掌的小山莊,</span>村口的柵欄圈養(yǎng)著幾十只山羊,羊圈外幾只狗,看見有生人走近,來回跑動著使勁狂吠!</p><p class="ql-block"> 前面就是土路了。</p><p class="ql-block"> “ <span style="font-size:18px;">行到水窮處……,談笑無還期”。</span></p> <p class="ql-block"> 羊圈中的山羊,三三兩兩散在各處,悠閑自在的休息,有羊朝這邊觀望,眼神中透著你從哪里來的疑問!</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這寧靜的小山村,</span>沒有塵世的喧囂,有的是略顯幾分荒涼和簡陋,在很多城里人的想象中,幾不可能存儲這樣的場景。</p><p class="ql-block"> 但對仍居住在這里的村民,祖輩把這樣的生活傳到他們這一輩,是為他們留下的安身立命之所,輕易也不能丟棄的。同樣,城里的燈紅酒綠,于他們壓根就不存在,沒有誘惑,沒有圍城,有的只是安靜純粹的內(nèi)心世界。</p><p class="ql-block"> 我們來在這里只是出于偶然和好奇,是匆匆過客,但并不久遠(yuǎn)的過去,許多人也都是從大致相似的生活中走入現(xiàn)代的。在荒野的大山深處,透<span style="font-size:18px;">過斑駁的光影,貌似停留的</span>時光恰恰印證了時代的進(jìn)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