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興齋的前世今生(原創(chuàng))萬事如意(萬士其的自由韻律) <p class="ql-block">清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一位滿族楊姓商人,在北京前門大柵欄東口路南開設(shè)了一家名為聚興齋的鼻煙鋪。店鋪雖小,卻生意興隆。鼻煙在當時屬于高檔消費品,優(yōu)質(zhì)的鼻煙價值堪比黃金,因此稱量鼻煙的工具絕非普通稱具可以勝任。聚興齋深知這一點,精心置辦了讓顧客信賴、自己放心的稱量工具。戥子稱自然成為了不可或缺的主角。那枚作為歷史文物的戥子稱銅權(quán),盡管歷經(jīng)一百五十余年的歲月洗禮,斑駁陸離,卻清晰地記錄著聚興齋于1873年(癸酉年)監(jiān)制了一把或多把戥子稱。這些稱由當時制稱名匠王克臣精心打造,專供聚興齋劉肇岐記使用。這把戥子稱無疑成為了聚興齋自1873年之后興衰起落的見證者。</p> <p class="ql-block"> 聚興齋坐落于大柵欄繁華之地,自制鼻煙香氣濃郁且獨具特色,吸引了眾多顧客,形成了穩(wěn)定的消費群體,生意日益興隆。大約在同治十年(1871年)前后,楊掌柜年事已高,精力漸衰,遂將店鋪交予兒子楊遠峰打理。楊遠峰自幼跟隨父親學習經(jīng)商之道,在聚興齋當學徒五六年,耳濡目染,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經(jīng)營理念。他接手聚興齋后,影響力不斷擴大,銷售區(qū)域日益擴展,營業(yè)額節(jié)節(jié)攀升。然而,天有不測風云,經(jīng)過十幾年繁榮發(fā)展的聚興齋,在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因八國聯(lián)軍入侵,義和團焚燒洋貨,北京大柵欄被大火吞噬,聚興齋鼻煙鋪亦未能幸免,化為灰燼。大火之后,楊遠峰不愿讓父親辛苦創(chuàng)立的家業(yè)毀于一旦,毅然在聚興齋原址投資重建新房,恢復了生意。他深思熟慮,認為聚興齋既然遭遇大火,就應(yīng)浴火重生,一切從頭開始,連字號也需煥然一新。于是,聚興齋鼻煙鋪更名為天蕙齋鼻煙鋪。</p> <p class="ql-block">天蕙齋鼻煙鋪在楊遠峰的精心經(jīng)營下,更加注重鼻煙的品質(zhì)。楊遠峰的師兄郝潤田專門負責鼻煙的熏制,他極為講究“好料、細制”。天蕙齋所選用的煙葉皆來自山東兗州滋陽縣(現(xiàn)濟寧市袞州區(qū))。滋陽所產(chǎn)煙葉葉細、味濃、柔和,最適宜熏制鼻煙。天蕙齋每年煙葉收獲季節(jié),都會派專人前往滋陽現(xiàn)場采購。煙葉運抵后,經(jīng)過精心挑選,將顏色佳、味濃、油性大的葉子制成細面,制成坯子,隨后將坯子運往福建進行頭遍熏制。為何要到福建熏頭遍呢?因為福建的茉莉花,香氣純正濃郁且持久,尤其是單片茉莉花更為芳香,人稱福建茉莉花為建花,用建花熏制的鼻煙,底味令人難忘。為天蕙齋熏煙的是福建長樂縣陳通記和陳宜記兄弟兩家鋪子。在他們那里熏制一個夏天,算是頭遍。頭遍熏制后仍為半成品,稱為建煙。建煙運回后,還需用北京右安門外黃土崗一帶專門培育的白花茉莉花進行熏制。天蕙齋每年四五月間,將從福建運回的坯子攤開曬干后,將花摻入坯子中,約熏七八個小時,再換上鮮花。優(yōu)質(zhì)的鼻煙需熏五六遍。據(jù)說,天蕙齋的上等鼻煙,花香濃郁,柔和,刺激性小,抹在鼻子上,先聞到的是花香,隨后才是煙的香味。總之,用花熏的遍數(shù)越多,鼻煙品質(zhì)越好。</p> <p class="ql-block"> 天蕙齋根據(jù)品質(zhì)將所制鼻煙分為十級??箲?zhàn)前夕,其等級與售價分別為:一級名為高萬馨露,每兩(當時十六兩為一斤)售價2.56元;二級名為萬馨露,每兩1.28元;三級名為萬鮮露,每兩0.64元;四級名為萬蕊露,每兩0.48元;五級名為高萬花露,每兩0.32元;六級名為萬花露,每兩0.24元;七級名為御制露,每兩0.192元;八級名為茉莉露,每兩0.16元;九級名為雙花熏煙,每兩0.128元;十級即為坯子,每兩0.08元。</p> <p class="ql-block"> 天蕙齋鼻煙鋪的顧客群體廣泛,涵蓋達官貴人及中低階層,包括漢、滿、蒙、藏各族人群,其中有官僚、商人、京劇界人士和普通勞動群眾。值得一提的是京劇界人士,絕大部分京劇男演員都是天蕙齋的老顧客,天蕙齋被他們譽為“香妙心清”之地。像當時的名角譚鑫培、楊月樓、俞振庭、楊小樓、余叔巖、高慶奎、馬連良、譚小培、譚富英、王瑤卿、金少山、侯喜瑞、李多奎、李洪春、丁永利、李萬春等,都經(jīng)常光顧天蕙齋鼻煙鋪。李洪春、丁永利等人更是??汀?jù)說李洪春幼年跟隨譚派文武老生劉春喜學藝時,就經(jīng)常去天蕙齋為老師購買鼻煙,他出師后,只要沒有演出,多半時間都待在鼻煙鋪,他和丁永利經(jīng)常在此指點學生。天蕙齋鼻煙鋪成為了京劇界的匯聚之地。某位演員若在別處找不到,到天蕙齋來找,定能找到;若找不到,天蕙齋的人也能告知其下落。</p> <p class="ql-block"> 天蕙齋的鼻煙不僅在北京城暢銷,還遠銷內(nèi)蒙古、西安、東北、河南、上海等地,尤其在冀東各縣銷量較大。為方便北城的顧客,天蕙齋曾特別委托西四牌樓的西文美齋和東四牌樓的東文美齋兩個糕點鋪作為代銷店。</p> <p class="ql-block"> 抗日戰(zhàn)爭之前,楊遠峰的兒子楊慶壽接手經(jīng)營天蕙齋鼻煙鋪。這前后,北京相繼出現(xiàn)了幾家鼻煙鋪,如打磨廠的德和(專作內(nèi)蒙的買賣)、太平街的合豐、崇外巾帽胡同的公利和、公義和等。他們雖也經(jīng)營一些零星買賣,卻無法與天蕙齋相提并論。</p> <p class="ql-block"> 1937年七七事變后,由于戰(zhàn)亂,交通中斷,天蕙齋鼻煙鋪與福建陳記兩家失去了聯(lián)系,無法再在福建熏頭遍,鼻煙的品質(zhì)大幅下降。此時,生意雖能勉強維持,但已遠不及往昔。</p> <p class="ql-block"> 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尤其是解放后,聞鼻煙的人逐漸減少,天蕙齋的生意更加蕭條。1956年公私合營后,亦未見起色,最終于1960年并入大柵欄聚慶齋糕點鋪,1970年撤點停業(yè)。</p> <p class="ql-block"> 猶如世間萬物,有生有長亦有生命終結(jié)之時,聚興齋的前世今生至此成為歷史煙云。</p> <p class="ql-block"> 然而令人欣慰的是,2024年12月12日,擁有百余年歷史的老店天蕙齋在西城區(qū)西磚胡同26號南重新開業(yè)。店內(nèi)設(shè)有“鼻煙文化”“天蕙齋傳承”“鼻煙壺歷史”三大展區(qū),“天蕙齋鼻煙文化博物館”的牌匾上書“體驗國家級非遺技術(shù) 感受傳統(tǒng)文化之美”。鼻煙雖已成為歷史煙云,但作為歷史的記憶與天蕙齋的技藝遺產(chǎn)與文化,我們不能丟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