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碾碎的櫻桃與折斷的未來玄烜 <p class="ql-block"> 近日,一位向來敬重且信任我的晚輩,突然打電話給我,傾訴了一件令他憤慨之事。他8歲的兒子讓爺爺去買草莓,不巧水果店沒有草莓,爺爺便買了櫻桃。豈料,孫子見狀竟暴跳如雷,將櫻桃狠狠摔在地上,還用腳碾得粉碎。</p> <p class="ql-block"> 孩子為此遭爸爸“武力”懲罰,爺爺卻護著孫子,當著孫子的面與兒子大吵大鬧,不依不饒。聽聞此事,我脫口而出一句事后頗為后悔的話:“要是你沒父母,你能把孩子送孤兒院去嗎?”</p><p class="ql-block"> 掛斷電話后,我陷入久久沉思。這位爺爺如此嬌慣孫子,究竟是和兒子有多大冤仇??!于是,我敲擊鍵盤,奮筆疾書<b>!</b></p> <p class="ql-block"> 作為退休之人,自知身微言輕,我既無范仲淹“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精神氣概,也無魯迅“吶喊”中憂國憂民的情懷,更沒有喚醒“裝睡之人”的法力。然而,<b>“飯送饑人,話送知人”,</b>愿這篇文字能為那些在家庭教育中感到迷茫的父母和祖輩們提供一些啟示。</p><p class="ql-block"> 今日所談,<b>并非以偏概全,也非一概而論,只聚焦個別現(xiàn)象,</b>還望莫要斷章取義。古人云:“窮養(yǎng)兒,富養(yǎng)女?!蔽也幌朐u論這其中道理。但當今男女平等的社會,無論男孩女孩,基本都傾向于“富養(yǎng)”,即便條件有限,家長們也會想盡辦法創(chuàng)造條件去富養(yǎng)。</p> <p class="ql-block"> 年輕的父母們,當你決定迎接新生命時,做好充分準備了嗎?孩子誕生,<b>父母就是唯一法定監(jiān)護人,肩負教育撫養(yǎng)重任。</b>從法律角度講(特殊情況除外),祖輩(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并無監(jiān)護權(quán),也無需承擔教育責任和義務(wù)。(但嬌慣、溺愛孫輩,卻不違法。)</p><p class="ql-block"> 如今,不少年輕的父母因工作忙或圖輕松,生下孩子便當寵物般交與祖輩照看,忽視自身應(yīng)盡之責。祖輩們無怨無悔,“臨危受命”,<b>享受著浸泡在辛勞汗水中的天倫之樂。</b></p> <p class="ql-block"> 他們面對孫輩,溺愛嬌寵到極致,給予他們錦衣玉食,百般呵護,孩子要星星絕不摘月亮,毫無底線原則地百依百順。然而,他們往往忽視了給予孩子良好教養(yǎng),缺失了長輩言傳身教的榜樣作用。</p><p class="ql-block"> 結(jié)果,寵來寵去,得到的“獎賞”或是“溫室花朵,”或是“廢物一個”,或是“面壁鐵窗”,或是“打爹媽娘?!弊詈蟮玫降闹荒苁?,<b>失望!心傷!凄涼!悔腸!</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古往今來,<b>“岳母刺字”與“孟母三遷”</b>的故事廣為流傳。岳母刺字,塑造了一個精忠報國的民族英雄,孟母三遷,則培育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和教育家。這些經(jīng)典的教子故事,即便時代更迭,我想它們?nèi)蕴N含著值得汲取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反觀當下,有多少父母和長輩,別說像岳母那般忍痛在孩子身上刺字,哪怕孩子手指扎根小刺,他們都心疼得如同扎在自己心尖上。</p> <p class="ql-block"> 就如當年那位家喻戶曉的老明星,晚年換妻得子,視如珍寶,寵愛至極??勺罱K,卻把寶貝兒子寵進了監(jiān)獄。兒子也“不負眾望”,回報給他的是,<b>“毀了己,毀了家,毀了罪有應(yīng)得的爹和媽?!?lt;/b></p> <p class="ql-block"> 大家務(wù)必牢記,<b>“人之初,性本善。”</b>初生嬰兒恰似一張純凈白紙,父母長輩所施加的影響,無論積極或消極,都將深刻塑造孩子的品性。然而,如今部分父母,尤其是祖輩老人,對“寶貝們”<b>以嬌慣為己任,以縱容為樂趣。</b>他們只為追求自己所謂的快樂與幸福感覺,卻在“持之以恒”的“貽誤子弟”<b>。</b>我不禁要問:<b>這是何等狹隘胸懷?何等自私行徑?何等愚蠢做法?又該背負何等罪責?</b></p><p class="ql-block"> 記得很小的時候,聽媽媽講過一個古老的故事。一死刑犯,臨死前求見母親。母子相擁而泣,死囚道:“媽,兒不孝,再不能侍奉你。臨刑前,想吃口離娘奶?!?lt;/p> <p class="ql-block"> 母親應(yīng)允,解開懷送上乳頭。死囚卻一口咬下,惡狠狠道:“都因你的嬌慣,我才有此下場!當年我與伙伴偷鄰居兩只雞,<b>伙伴偷雞回家,被他母親暴揍,還責令還雞道歉,從此改邪歸正。而我偷雞回家,你不僅未打罵,反而夸贊,還殺雞犒賞,</b>讓我在犯罪路上越陷越深,直至傷人致死。</p><p class="ql-block"> 今日,我臨死咬掉你的乳頭,就是要你明白。這苦果我吃了,你也得嘗嘗!”刑場上,眾目睽睽之下,母親聽后,面紅耳赤,無地自容,捂著奶頭呻吟。</p> <p class="ql-block"> 這個故事,雖簡短卻深刻,它像一面鏡子,映照出嬌慣縱容的惡果。它不僅讓子女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更讓父母在無知與溺愛中背負沉重的罪責。當今社會,我們更應(yīng)以此為鑒,對待子女要<b>嚴慈相濟,既要有愛的溫暖,也要有規(guī)矩的約束。</b></p> <p class="ql-block"> 舉個常見例子,街道兩旁新栽的小樹,園林工人會用木棒<b>呈三角形支撐,以防其長歪。</b>這一做法實則是一種強制性手段。家庭教育諸多方法,與園林工人之舉異曲同工。父母長輩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和引路人,言傳身教恰似支撐小樹的木棒,時刻影響著孩子成長軌跡。若一味溺愛放縱孩子,如同撤去支撐木棒,任由小樹在風雨中肆意搖擺,最終只能長成<b>歪脖樹。</b>故而,家庭教育需適度引導與約束,方能助力孩子茁壯成長,成為社會棟梁。</p> <p class="ql-block"> 我生于50年代,成長于“棍棒底下出孝子”傳統(tǒng)教育理念盛行的時代。如今時代變遷,我雖不完全認同傳統(tǒng)教育方式,但作為家庭長輩,<b>我堅信適度強制約束在子女教育中不可或缺。同時,榜樣的力量不容小覷。</b>畢竟,成長中的孩子辨別是非能力尚不完善,任性之時,道理往往難以奏效。</p> <p class="ql-block"> 《西游記》里的孫悟空,生性頑劣,即便被五行山壓500年,劣性依舊。即便拜入唐僧門下,起初也不服管教。若沒有“緊箍咒”的強制約束,<b>他永遠只是個頑劣潑猴,又怎能修成正果?</b></p><p class="ql-block"> 綜上,家庭教育中,是否該施加“緊箍咒”式的強制約束,確實值得深思。孩子成長受遺傳基因、后天教育、成長環(huán)境及家庭成員等諸多因素影響,<b>對孩子的教育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伴隨其成長逐步推進的過程,自嬰兒出生便應(yīng)著手。</b></p> <p class="ql-block"> 因此,家長在施加“緊箍咒”式的強制約束時,需根據(jù)孩子的性格、年齡和成長階段,靈活調(diào)整教育方式。對于年齡尚小、缺乏自我約束能力的孩子,<b>適度的強制約束是必要的。</b>能夠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習慣。然而,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和認知能力的提升,家長應(yīng)逐漸減少強制約束,轉(zhuǎn)而通過言傳身教、引導,激勵等方式,培養(yǎng)孩子的自主性和責任感。</p> <p class="ql-block"> 此外,家庭教育中還需注重情感溝通和理解。家長應(yīng)尊重孩子的個性和需求,關(guān)注他們的情感變化,以平等、包容的心態(tài)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只有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礎(chǔ)上,才能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guān)系,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堅實的支撐。</p><p class="ql-block"> 總之,家庭教育中施加“緊箍咒”式的強制約束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需要根據(jù)孩子的實際情況和成長需求進行靈活調(diào)整。家長應(yīng)<b>以愛為出發(fā)點,以適度為原則,</b>通過科學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助力孩子茁壯成長,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p> <p class="ql-block"> 家教如同醫(yī)生救死扶傷,當面對慢性病患者時,會開具藥物并提醒相關(guān)注意事項。但是,面對<b>惡性</b>疾病患者,就必須<b>果斷</b>采取措施,切除病變組織,以確保生命安全。</p> <p class="ql-block"> 當前,未成年犯罪率呈現(xiàn)出逐年上升的趨勢。那么,在眾多影響因素中,我們是否可以認為家長的責任尤為關(guān)鍵呢?</p><p class="ql-block"> 玄烜曰:<b>“春不播,秋不收,子不教,早晚憂?!?lt;/b>您覺得這是危言聳聽,還是忠言逆耳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 下面的鏈接是80歲高齡的老教授“陂塘仙子”老師撰寫的關(guān)于育兒教子的文章。推薦大家閱讀。</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52010000.com.cn/4f70fjvy?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18701286" target="_blank">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