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多彩貴州歷史文化展第一、二、三部分原天申 <p class="ql-block"> 二零二五年四月二十六日,和淑蓉一起到貴州省博物館參觀了“人文山水 時光峰巒——多彩貴州歷史文化展”。</p><p class="ql-block"> 這個展覽,是貴州省博物館經過兩年多的精心策劃和籌備而成的。展覽占地近6000平方米,展線長達2公里,展出文物多達3500余件(套)。它詳細描繪了貴州從舊石器時代到辛亥革命時期的歷史長卷,讓觀眾在時光的穿梭中,通過文物與文字的交織,深刻感受到多彩貴州的厚重歷史與深邃文化。</p><p class="ql-block"> 展覽以時間為經,文物為緯,結合多種展陳手法,為觀眾構建了一個立體的歷史敘事空間。漫步其中,仿佛能穿越時空,親身體驗貴州的古老與神奇,感受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與貴州文化的綿延不絕。</p><p class="ql-block"> 除序廳和尾廳外,展覽共分6個部分,按時間順序,分別是:“洞天歲月星光閃耀——史前時期”“青銅之光華夏一脈——先秦時期”“郡國并治多族共融——秦漢至魏晉南北朝”“兼容并包因俗而治——隋唐宋元”“國之戰(zhàn)略設省而治——明代貴州”和“黔境定格社會開新——清代貴州”。</p><p class="ql-block"> 貴州省博物館首次將多年的考古成果與豐厚的歷史文獻相融通,詮釋貴州通史。賡續(xù)文脈,謳歌時代精神,用文物講好中國故事,是貴州省博物館不懈的追求。抓住改陳的契機,建館71年的貴州省博物館,正煥發(fā)出青春活力。</p><p class="ql-block"> 限于篇幅,這里介紹的是展覽的第一、第二和第三部分。</p> 序廳 <p class="ql-block"> 多彩貴州歷史文化展的序廳有前言和一副浮雕山水畫《盤江圖》。</p><p class="ql-block"> 展覽序廳中,一幅明末清初畫家黃向堅的浮雕山水畫——《盤江圖》引人注目。畫中左下角,一位勇者手執(zhí)傘柄,迎風而上,攀登高峰,象征著貴州人民在新的文化征程上砥礪前行。</p><p class="ql-block"> 黃向堅(公元1609年—1673年),字端木,號存庵、萬里歸人。江蘇蘇州人。擅畫山水。 此圖以水墨寫盤江形勢。題:“盤江波濤洶涌拔壑陡峙,鐵索架橋,險阨甚于天塹,入滇要害處也。昔伏波征騎至此,城隅銅柱尚自卓立,渡此,憑不禁望洋而嘆,若疊嶂層巒深林古跡未可殫述,又豈筆墨所能圖其萬一哉。”署“黃向堅并識”鈐白文“黃向堅印”及朱文“端木”印,引首鈐“萬里歸人”。此件系黃氏入滇尋親途經盤江所作。</p> <p class="ql-block">盤江圖</p> 第一部分 ?洞天歲月星光閃耀——史前時期 <p class="ql-block"> 距今30萬年左右,已有古人類活動在貴州這片熱土。他們謀求生存,探求未知,在適應與挑戰(zhàn)中創(chuàng)造了別具一格的舊石器時代文化。距今1萬年左右,古人類的生產技術革新,磨制石器,發(fā)明陶器等,在交流與互鑒中形成異彩紛呈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黔山貴水為石器時代的人類棲居提供了優(yōu)良的環(huán)境。</p><p class="ql-block"> 考古資料大大延伸了時代的長度。黔西觀音洞遺址是貴州首個發(fā)現(xiàn)并試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由此揭開了貴州史前考古的序幕。迄今已發(fā)現(xiàn)史前遺址近500處,數(shù)量之多,居全國前列。觀音洞遺址下層堆積年代可上溯至距今20萬年左右,與距今30萬年左右的盤縣大洞遺址同屬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存。</p><p class="ql-block"> 這一部分展示了貴州喀斯特地貌中近500處史前洞穴遺址的考古成果,如盤縣大洞、貴安牛坡洞等“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通過石器、陶器等文物揭示人類從4.5萬年前的生存智慧到新石器時代的審美意識。</p> 第二部分 青銅之光 華夏一脈——先秦時期 <p class="ql-block"> 本部分聚焦青銅器與文化交流,展出清水江流域東周青銅器及越文化影響的羽人競渡紋銅鉞等,反映貴州與滇、巴蜀、吳越等地的文化互動。</p><p class="ql-block"> 距今3000年左右,貴州高原出現(xiàn)了青銅冶鑄技術,畢節(jié)青場遺址發(fā)現(xiàn)了石范,威寧中水雞公山遺址出土了精美的銅錛。</p><p class="ql-block"> 展出的不對稱形銅鉞,反映了貴州與越南東山文化關系密切。其呈扁圓銎,弧形刃,鉞身不對稱。銎上有一方框,內飾卷云紋。鉞身一面飾四人,其中二人作擊鼓狀,另二人作抬物狀。下飾回紋條帶。另一面則光素無紋。</p><p class="ql-block"> 鉞,既是兵器,也是禮器?!墩f文解字》中稱:“大者為鉞, 小者為斧”。作為兵器,其與斧類似,使用方式以劈砍為主。在商周時代開始逐步演變?yōu)橄笳髦鴻嗔屯赖亩Y器。</p> 第三部分 ?郡國并治多族共融——秦漢至魏晉南北朝 <p class="ql-block"> 本部分重點呈現(xiàn)漢代郡縣設置、夜郎文化及銅車馬等文物。首次聯(lián)袂展出的興義萬屯與興仁交樂東漢銅車馬(輜車與軺車),再現(xiàn)漢代貴州交通繁盛景象。</p><p class="ql-block"> 距今2000年左右,夜郎崛起,將土著文化推向高峰。隨著秦漢王朝經營西南夷,也加快了貴州地域融入華夏的歷史步伐。</p><p class="ql-block"> 東漢銅車馬是國家一級文物,被譽為貴州的“青銅之冠”,全國罕見的漢代車馬實物。由約3000個零件組成,采用分鑄組裝工藝,馬作奔騰狀,車結構精細,通高0.88米,長1.12米。出土于1975年興義東漢墓,反映東漢盤江流域的社會經濟與夜郎文化交融。是研究漢代車馬制度、青銅工藝及夜郎與中原文化交流的關鍵實物。</p><p class="ql-block"> ?夜郎王印是揭開古夜郎國神秘面紗的核心證據(jù)。是鎏金青銅印章,印面篆刻“夜郎王印”,印證《史記》中“夜郎自大”的典故。夜郎王印為夜郎國歷史研究提供了直接物證,填補了西南邊疆史的空白。</p><p class="ql-block"> ?立虎辮索紋耳銅釜?是西漢時期青銅器,國家一級文物。其特點?是肩部對稱裝飾圓雕立虎,腹部配辮索紋耳,器身煙炱痕跡顯示實用功能。出土時置于墓主頭部,可能與夜郎祭祀習俗相關。其反映夜郎國社會生活與青銅鑄造水平。</p><p class="ql-block"> 東漢青陶罐,全稱東漢永元十六年青釉硬陶罐,1965年出土于貴州平壩縣馬場鎮(zhèn),一級文物,現(xiàn)藏于貴州省博物館,是貴州境內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有“自我銘文”的酒壇。環(huán)繞在罐腹部有33字隸書銘文:“永元十六年正月廿五日為古沈,四耳,袌面,小口,中可都酒,行賀吉祠。古沈直金廿五?!贝蟾乓馑季褪牵骸霸谟涝辏?04年)正月二十五日,做了這個有四個耳朵、表面施釉、小口的罐子,可以裝酒,在重要節(jié)日上祭祀用,價值二十五錢。”</p><p class="ql-block"> 1956年平壩馬場萬人墳出土的東晉青瓷蓮花罐,口徑14.4厘米,腹徑22.2厘米,通高20.5厘米,底徑15厘米,造型優(yōu)美,塑工精湛生動。隨著佛教的傳入,作為佛教文化中的重要文化象征的蓮花,以紋飾形式出現(xiàn)在我國瓷器上面,則首見于六朝青瓷。此件蓮花罐系耳下為凸弦紋二道,弦紋下緊接為堆塑雙層倒垂蓮花瓣,每層十一瓣,花瓣直垂腹下,蓮瓣邊緣凸起,蓮瓣尖端略微上卷。堆塑蓮花瓣紋與器形巧妙地融為一體,既美觀又適用。</p> <p class="ql-block">東漢銅車馬</p> <p class="ql-block">夜郎王?。ňW絡照片)</p> <p class="ql-block">?立虎辮索紋耳銅釜?</p> <p class="ql-block">東漢青陶罐,全稱東漢永元十六年青釉硬陶罐</p> <p class="ql-block">青瓷蓮花罐(網絡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