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饒第一名街 --- 櫧溪老街王家祥(祥子) 櫧溪老街坐落于通往上饒靈山景區(qū)的必經之路上,老街鑲嵌在青山綠水之間,西依四季蔥蘢的靈山山脈,北伴終年如藍的櫧溪河畔,依山傍水,生態(tài)資源豐富。櫧溪老街以原汁原味的千年徽派古建筑為平臺、以“工匠文化”為靈魂規(guī)劃古街,吸引了大批知名手工藝人,將石雕、根雕、瓷器、紙藝、竹藝等傳統(tǒng)工藝活態(tài)化。老街將很多瀕臨毀壞的古建又恢復了新生,復建了百余棟徽派建筑,這里的每棟建筑全是馬頭墻、小青瓦、白粉墻;磚木結構的鋪面,精巧玲瓏的樓閣、鏤刻精美的花紋圖案,加上小門、大堂、天井、屋與屋之間的深窄小巷,錯落別致,熱鬧繁華,顯示了徽派建筑格局的古樸典雅,別有趣味。 我們來到櫧溪老街牌樓時,老街還在修繕中,但已盡顯規(guī)模和大氣。于是就饒有興致的進去游覽。 牌樓門楣上的精美雕刻,突顯了當地木雕技藝的高超。 我們先來到老街的主體部分之一的五鳳樓廣場,門口立拴馬樁,象征著富足安穩(wěn),財源滾滾。整個景觀廣場,匠心造景,打造上風上水的福氣寶地。 宅子中的取材不僅甄選了眾多江南知名匠人的石雕、木雕之作,其圖案融合人物、山水、花卉、瑞獸等極具傳統(tǒng)文化底蘊和對生活的美好祝福,同時使用了從別處老宅拆下的老部件,以使宅子更為精致,甚至還使用了年代更為久遠的元代石柱、雕刻等,珍貴至極。 站在四平八穩(wěn)、聚氣生財的方臺上,可以看到五鳳樓的門樓非常有特色,門樓上的輪廓不是直線,而是像鳥翼般展開的曲線,建筑上稱為翼角。五鳳樓共有十個翼角,成五對展翅,如同鳳凰般飛入藍天,這樣既增加門庭威儀,又寄寓家族人才輩出,五鳳樓的叫法也因此而來。 門楣上巨大的木匾上刻有“大夫第”三個大字。 二側立有石獅,威嚴守候門庭,見證了這里的輝煌歷史和無數動人的故事。 更吸引我們目光的是門梁上的鏤刻精美木雕,層層疊疊的花紋圖案,顯示了徽派建筑的古樸典雅、高貴氣派。 古戲臺原屬櫧溪老街核心建筑百年五鳳樓重要組成部分,加之古戲臺組成稱之為——七進院,從而形成江南第一高官府院——五鳳樓。原來的戲臺設在老宅的后,屬于整個五鳳樓的內宅,為了讓游客更方便的體驗古宅演出,老街將五鳳樓中一分為二,相街而坐。 據介紹:五鳳樓原主人是清代重臣、徽州休寧人汪由敦,由儀門過廳、天井、書院、戲臺及居室等單元組成。整棟建筑為磚、木、石結構,木材之間全以榫卯相連合,靠徽州老匠人的工匠技藝,鉚合雕琢。 整個宅子中的取材不僅甄選了眾多江南知名匠人的石雕、木雕之作,其圖案融合人物、山水、花卉、瑞獸等極具傳統(tǒng)文化底蘊和對生活的美好祝福,同時使用了從別處老宅拆下的老部件,以使宅子更為精致,甚至還使用了年代更為久遠的元代石柱、雕刻等,珍貴至極。 漫步在櫧溪老街,仿佛穿越了時空,回到了千年前的徽州。這里不僅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更有原汁原味的徽派古建筑風格。 這里匯聚了百余棟徽派建筑,每棟都獨具特色。馬頭墻、小青瓦、白粉墻和磚木結構,都體現(xiàn)了徽派建筑的古樸典雅與別具一格。 <p class="ql-block"> 馬頭墻是徽派建筑的標志性元素,兼具實用功能與藝術價值 。馬頭墻墻頭高出屋頂,呈階梯式跌落(一階至五階不等),脊檐長度隨房屋進深變化,常見三階、四階(稱“三疊式”“四疊式”),大型民居可達五疊,俗稱“五岳朝天”。馬頭墻起著防火隔離、防風防潮、氣候調節(jié)等作用。</p> <br><br> 馬頭造型象征“步步高升”;馬頭還有文武之分(文馬頭厚重典雅,武馬頭張揚有力),反映徽州人對文化教育與事業(yè)成就的雙重追求。 沿著二旁徽派建筑的街道往里走,可以看到不遠處的仙巖塔了,我不由的加快了腳步。 仙巖塔是外三內五的傳統(tǒng)塔式建筑,仙巖塔建筑外圍更是采用了彩色燈帶做裝飾,將櫧溪的夜晚點綴的更加炫彩奪目,塔的兩側建有中式花園,是老街的水系源頭。 這面白墻上畫滿了抽象的徽派建筑和遠山,就像一幅巨大的山水畫,很有特色。 <p class="ql-block"> 櫧溪老街,這條承載著歷史與文化的街道,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每一位到訪者。在這里,我們不僅能感受到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悠久的歷史文化,更能放慢腳步,細細品味每一處風景,感受生活的美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