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印學(xué)史淺談南海龍之吟 <p class="ql-block">編輯/易石</p><p class="ql-block">主講/拙人</p> <p class="ql-block">一、中國印的淵源</p><p class="ql-block">中國印文化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最典型的是在郵件上加封封泥作為證信出現(xiàn)。中國印從古至今始終伴隨誠信而發(fā)展沿革。</p><p class="ql-block">中國印出現(xiàn)于最早春秋戰(zhàn)國時期。當(dāng)時蘇秦靠身佩六國相印,管理諸國??梢娪∈且环N授權(quán)、職責(zé)、約定、信任、承諾。</p> <p class="ql-block">二、中國印納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p><p class="ql-block">2009年9月30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在阿聯(lián)酋首都阿布扎比審議并批準(zhǔn)了世界各國列入《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中國篆刻”成功入選。</p><p class="ql-block">標(biāo)志著中國印這一古老的東方藝術(shù)瑰寶被世界主流文化價值認可</p> <p class="ql-block">二、中國印起源及材料</p><p class="ql-block">古代用印的材料從戰(zhàn)國至明清的官私印材料,以銅為主,其它有金、銀、玉、鐵、水晶、瑪瑙、象牙、犀角、磁、紫砂、黃楊、樹根、瓜蒂、果核、瓦印、石章等。</p><p class="ql-block">傳說元代王冕創(chuàng)始以花乳石(礦物學(xué)上屬葉臘石科,是屬青田石一類的印材)治印,由于石質(zhì)易于受刀便為人們競相取用,從此印章由文人的自篆自刻代替了以往文人篆印工匠奏刀的形式,形成了“篆刻”這一專門性的藝術(shù)。古代不是用顏色表現(xiàn),而是用凹凸封泥,主要流行于秦、漢。一捆奏章竹簡,上奏時要將竹簡捆好,糊上泥團、鈐銅?。ㄅc現(xiàn)代陰陽文文相反,然后放在火上燒烤,促其干硬定型。奏章呈送皇帝被親自驗密拆封。魏晉后,紙帛盛行,封泥廢止。</p><p class="ql-block">封泥在社會生活中也還用于封物。如把谷物等散碎食品放在罐中,為了防止別人擅自拆啟,或用泥巴器口填實,然后欽蓋上印?;蛴貌计骺谡肿。诠蘅谘叵掠美K扎緊蓋上璽印,基本都是為了證信與保密。</p><p class="ql-block">為什么印泥不叫印色呢?可能還是源于封泥。</p> <p class="ql-block">三、中國印的誠信價值定位</p><p class="ql-block">印章興于商代,伴隨著中國社會走過三千多年的歷程。最早的印章可追溯到山東濰坊“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草字雙印紅陶罍(lei)”頸部壓印的兩個同文印跡,證明夏代已有在陶器上使用印戳的先例。</p><p class="ql-block">三代以后,印章開始普遍使用?!坝≌撸乓病?,璽印已成為古代權(quán)力的象征與憑信。如《后漢書·祭祀志》中所載:“自五帝始有書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詐偽漸興,始有印璽,以檢奸萌?!庇≌伦鳛橐环N憑信,在漢代以前(包括漢代)更注重實用性,并不在意作者是誰。</p> <p class="ql-block">四、中國印名稱演變與皇權(quán)專治</p><p class="ql-block">中國印有諸多名稱,不同人使用,不同時期擁有有很大區(qū)別。</p><p class="ql-block">印章一旦屬于皇帝使用就稱為“古璽”,成為皇帝專用印章名稱變得神秘而尊貴。</p> <p class="ql-block">三、秦漢印歷史價值</p><p class="ql-block">秦漢印是中國篆刻集大成,無論從印制內(nèi)涵創(chuàng)意、戰(zhàn)時臨危信權(quán)及印材選用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p><p class="ql-block">其一、藝術(shù)價值</p><p class="ql-block">秦漢印在篆刻藝術(shù)上具有極高的成就。印面章法布局不拘一格,大開大合,文字與圖案的搭配疏密有致,線條剛?cè)嵯酀W?、隸、楷等字諸體皆入印,極大的豐富了印文。</p><p class="ql-block">形而上的宇宙觀,印外求印,以收盡奇峰打草稿,方寸之間,氣象萬千。</p><p class="ql-block">其二,歷史意義</p><p class="ql-block">戰(zhàn)國古璽到秦漢印的演變反映了時代風(fēng)貌。</p><p class="ql-block">秦漢時代兵荒馬亂,戰(zhàn)事頻繁,瞬息萬變,朝廷為臨時委任統(tǒng)軍將領(lǐng)選擇使用“急就章”,封官帶兵出征。如這方“莫連將軍章”就屬于急就章類。</p> <p class="ql-block">四、中國印歷史沿革</p><p class="ql-block">印文化起源于商周,所用印章都是大篆。秦之后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命宰相李斯統(tǒng)一為小篆,所以漢之前印文是大篆,秦后多是小篆。</p><p class="ql-block">中國篆刻有3000年歷史,但篆刻作為藝術(shù)卻只有5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唐宋以后紙的廣泛運用,印章開始用色(紅黃墨等色),后來王冕等不滿足把印章從純粹的封泥加封分離出來,開始把印章作為藝術(shù)對待,<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為獨立藝術(shù)而存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代文徵明有個長子叫文彭,是他發(fā)現(xiàn)青田石磨成印章作為印材開始使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彭是篆刻藝術(shù)的鼻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是從藝術(shù)欣賞性高于實用性,不同于現(xiàn)代各級機關(guān)公司都在塑料圓形印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2009年中國書法篆刻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收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我即興湊了一首詩:</p><p class="ql-block">秦漢瑰珍貫古今,鐵筆龍飛舞乾坤。帝王御璽將軍章,商賈黎庶印為信。不知有漢開新篇,馳騁方寸演匠心,西冷聲名播五洲,舉世盡尊中國印。印章稱呼沿革變化:</p><p class="ql-block">一是官用印:古代帝王用印為“璽”?,F(xiàn)代黨政機構(gòu)使用的圓形印章,代表官方權(quán)力和職責(zé),只是材質(zhì)發(fā)生變化。<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代將軍持印為“章”,通稱將軍章。</span></p><p class="ql-block">二是私用印:商賈黎民百姓個人使用印章,通稱為“印”。包括后來書畫家姓名印、字號印等。</p><p class="ql-block">需要說明的是首次在畫作欽印證明作品的人是宋朝的范寬。五是收藏?。河糜谑詹仄飞系挠?lt;/p><p class="ql-block">章,以期證明藏品的所有權(quán)和傳承。我們看到的古代留下幾乎所有法帖都欽有歷代上至皇帝下至社會名流收藏印鑒。</p> <p class="ql-block">五、西泠印社</p><p class="ql-block">西冷印社是中國篆刻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團體,對中國印發(fā)展功不可沒。</p><p class="ql-block">最有代表是西冷八大家</p><p class="ql-block">西冷印社坐落于杭州西湖孤山,最初由浙派篆刻家丁仁、王禔、吳隱、葉銘等金石玩家及文人墨客召集同人發(fā)起創(chuàng)建。1913年,近代藝壇巨擘吳昌碩出任首任社長。播下中國篆刻傳承的種子。1961年,印社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認定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國務(wù)院命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吳昌碩</p><p class="ql-block">晚清民國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p><p class="ql-block">吳昌碩(1844年8月1日-1927年11月29日),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又署倉石、蒼石,別號有倉碩、老蒼等,浙江省孝豐縣鄣吳村人,晚清民國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p> <p class="ql-block">齊白石</p><p class="ql-block">中國近代畫家</p><p class="ql-block">齊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原名純芝,字渭青,號蘭亭,后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餓叟、借山吟館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祖籍安徽宿州碭山[1],生于湖南長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近現(xiàn)代中國繪畫大師,世界文化名人,歷任中央美術(shù)學(xué)院名譽教授、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主席等職務(w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