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西江苗寨——踏春黔行(4)藍夜星空 <p class="ql-block"> 貴州是我國西南少數(shù)民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那遙遠邊寨的神秘風情,西南山川綺麗秀美的自然風光,對酷愛旅游的人們有著高度的誘惑。被譽為“中國苗都”的西江千戶苗寨亦成為許多初來貴州游客的必游地。</p> <p class="ql-block"> 千戶苗寨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西江鎮(zhèn)雷公山麓,由十余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而成,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歷史上苗族人經(jīng)歷了三次大遷徙,西江千戶苗寨是第三次大遷徙的主要聚集地。截至2024年,全寨共有1468戶,6000余人,其中原住居民的99.5%都是苗族。“千戶”苗寨,名副其實。現(xiàn)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 從黔東南首府凱里市打車去往西江千戶苗寨,一路之上所見植被茂密,山道彎彎,兩邊山坡和溝谷散落著苗家的吊腳樓,有老式木結(jié)構的,更多的是新式磚木結(jié)構的 。</p><p class="ql-block"> 司機是一位苗族小哥,車開的很溜,也愛聊天,一路之上為我們講了很多苗族的歷史和傳說,不到一小時就到達山寨前的游客接待中心。</p> <p class="ql-block"> 時隔八年故地重游,雖然已經(jīng)沒有了初時的神秘感,但仍為再次感受濃郁的苗疆風情而欣然。</p> <p class="ql-block"> 游客中心前的大廣場在旅游旺季每天都有民俗儀式和歌舞表演,身穿民族服飾的青年男女和游客們熱情互動,場面壯觀,歡快熱烈。</p> <p class="ql-block"> 村寨隆重的迎客儀式著實讓人有點小沖動,同伴們爭先加入,只是游客太多,而儀式時間有限,能享受到苗家小妹敬酒者廖廖,我有幸爭得了一次“殊榮”。</p> <p class="ql-block"> 看不到碗里有多少酒,只覺得耳邊不停的倒酒聲,估計得灌進去三兩多,好在度數(shù)不高,不然真就得晃著膀子走路了。</p> <p class="ql-block"> 歡快的蘆笙舞,原生態(tài)的苗族飛歌,點燃了游客們的熱情,紛紛加入到了廣場上起舞的人群,苗家兒女和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們手拉手肩并肩,在春風里舞動著民族和諧共生的情誼,放飛著縱情山寨田園風光的愉悅。</p> <p class="ql-block"> 從游客中心廣場乘坐一段景區(qū)交通車才真正到了千戶苗寨的寨門。</p> <p class="ql-block"> 進入寨子眼睛立刻被面前異域風情的建筑和景色吸引.寨子所處地形為典型河流谷地,綠翡翠般的白水河穿寨而過,苗寨的主體位于河流東北側(cè)的河谷坡地上,鱗次櫛比的吊腳樓依山就勢,從山腳下的河邊一直排列到山頂,幾座山頭蒼松翠竹間房屋密布,戶戶相連,氣勢壯觀,宛如一座巨大的城堡。</p> <p class="ql-block"> 西江苗族吊腳樓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欄式建筑,以木質(zhì)的吊腳樓為主,分平地吊腳樓和斜坡吊腳樓兩大類,一般為三層,也有更多層的。底層用于存放生產(chǎn)工具、關養(yǎng)家禽與牲畜、儲存肥料或用作廁所。第二層用作客廳、堂屋、臥室和廚房,堂屋外側(cè)建有獨特的"美人靠",主要用于乘涼、刺繡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第三層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飼料等生產(chǎn)、生活物資。</p> <p class="ql-block"> 吊腳樓與周圍的青山綠水和田園風光融為一體,和諧美感十足。</p> <p class="ql-block"> 寨內(nèi)的風雨橋是傳統(tǒng)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具有交通功能,又為村民和游人提供了休閑和社交的場所。?</p> <p class="ql-block"> 沿著一條漫坡的山路走到山上的觀景臺,從這里可以俯瞰寨子的全貌。</p> <p class="ql-block"> 《登千戶苗寨觀景臺》</p><p class="ql-block"> 層巒疊翠隱千戶,吊腳樓群接云霞。</p><p class="ql-block">風過竹林涌碧浪,炊煙漫處是苗家。</p> <p class="ql-block"> 寨子里的民宿很多,大多很時尚,觀景臺附近的的幾處民宿就很有情調(diào),憑欄遠眺,山寨風光盡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我們在寨子里隨意漫步,不知東西,不問南北,悠閑瀏覽著身邊的景致,感受著千百年來沿襲的苗家風情 ,這座世界最大的苗族村寨如今已是一座全方位的苗族歷史風情展示園。連綿起伏鱗次櫛比的吊腳樓,獨具風情的廊橋,擦肩而過的苗族村民,人行其中,如走在一幅無邊的動態(tài)風情畫廊中。</p> <p class="ql-block">寨子里常見的街邊建筑。</p> <p class="ql-block"> 路過也東寨門,有幾位同伴腿腳不給力,大家也就打消了進入的念頭。西江千戶苗寨里一共有十幾個村寨,也東寨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銅鼓是西南很多少數(shù)民族的圖騰崇拜物。</p> <p class="ql-block">蘆笙廣場四周回廊下是游人小憩之處。</p> <p class="ql-block"> 銀飾品是苗族女人的最愛,送我們來的苗族司機師傅是如此解釋的:古時候苗族的男人們經(jīng)常在外征戰(zhàn),家里只有女人,值錢的財物放在家里不安全,就全都換成銀子打制成各種配飾帶在身上,所以佩戴銀飾就成了千百年來傳承的習俗。沒有去考究這個說法是否真實,不過覺得有一定的道理吧,寨子里這座碩大的銀頸環(huán)造型也許是個佐證。</p> <p class="ql-block">濱城資深美女,定格苗寨時光。</p> <p class="ql-block"> 在古色古香的苗族風情展覽館的天井,留住午后陽光。</p> <p class="ql-block"> 整座寨子是依山而建,在坡度較大的山路上運送物資其它交通工具都不方便,馬匹在這里便成為重要運輸工具。</p> <p class="ql-block"> 資料顯示,據(jù)考證,苗族先民遠古時期曾居住在長江黃河中下游一帶,后因戰(zhàn)爭逐漸遷徙至西南山區(qū)。在漢文典籍文獻中,西江苗族被稱為“黑苗”。因歷史上包括西江苗族在內(nèi)的整個環(huán)雷公山地區(qū)無土司管轄,屬于化外之地,又被稱為“生苗”。雷公山區(qū)域苗族內(nèi)部的自我劃分有“長裙苗”“中裙苗”和“短裙苗”之分,按照這一分類,西江苗族屬“長裙苗”。 又因為西江苗族過去穿長袍,包頭巾頭帕,顏色都是黑色的,亦稱"黑苗" </p><p class="ql-block"> 我們看到寨中的女人基本都是穿著苗族服飾,年輕些的女人穿著的要艷麗些。</p> <p class="ql-block"> 與衣著民族服飾的苗族同胞拍合影,是許多游客的關注點,樂此不疲。</p> <p class="ql-block"> 由于旅游業(yè)的大力開發(fā),千戶苗寨的知名度越來越高,也加速了這里商業(yè)化進程,寨子里的路兩邊,看到的大多是店鋪,給人感覺整座寨子人都是在做生意,而農(nóng)耕文化的蹤跡則越來越少。如果不看寨子里的建筑和衣著苗族服飾的村民,整座寨子倒像似一座處內(nèi)地集鎮(zhèn)。</p> <p class="ql-block">行走在商業(yè)街上。</p> <p class="ql-block">這段路正在改造,顯得有些凌亂。</p> <p class="ql-block">定格苗寨瞬間,留住記憶永恒。</p> <p class="ql-block">擺攤賣貨的村民。</p> <p class="ql-block">街邊小店里常見的食品。</p> <p class="ql-block"> 游客多了,生意也好做了,同伴來了興致也客串一把商販。</p> <p class="ql-block">親切的路邊交流,真摯的同胞情誼。</p> <p class="ql-block"> 用了多半天時間,走馬觀花地游覽了這座舉世聞名的苗族大寨,感受著苗族山寨的獨特風情,尋覓著歷史發(fā)展在這座山寨留下的足跡。</p><p class="ql-block"> 新中國成立以后,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時代的進步,苗族人民逐漸告別了刀耕火種的原始農(nóng)耕生活狀態(tài),特別是改革開放后的幾十年里,地域的偏遠、交通的落后、信息的閉塞這些阻礙經(jīng)濟發(fā)展的桎梏已被打碎,伴隨著國家的富強和發(fā)展政策向邊遠地區(qū)傾斜,這里人們的衣食住行,行為觀念,發(fā)展意識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與主流社會融合的速度越來越快,正在與全國的發(fā)展同步。與此同時,愿這里的人們依然能繼續(xù)保留和傳承那些承載民族記憶的優(yōu)秀歷史文化,讓中華大地的五十六朵民族之花,朵朵艷麗,各放異彩。</p> <p class="ql-block"> 西江苗寨里矗立著一塊石碑,上面是余秋雨為西江千戶苗寨的題字——“以美麗回答一切”。這是贊美,也是期待,愿西江千戶苗寨不負眾望,和諧發(fā)展,成為苗族人民更加理想的家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