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哥閑聊敦煌之113詩哥閑聊敦煌(閆學(xué)詩) <p class="ql-block">詩哥閑聊敦煌之113</p><p class="ql-block"> 敦煌莫高窟藏經(jīng)洞出土的唐代《金剛力士像》高79.5厘米,寬29.24厘米,絹本設(shè)色,現(xiàn)被大英博物館收藏 。</p><p class="ql-block"> 《金剛力士像》中的金剛力士頭有火焰圓光,赤裸上身,腰圍戰(zhàn)裙,赤足而立,右手握奉上舉,左手下垂緊握金剛杵,一足前踩,一足后蹬,足指張開,披帛繞身,冠帶飄舉,強健的筋肉,躍動的姿勢,突出表現(xiàn)金剛力士魁梧的體格,展示其潛在的充沛能量和源源不斷的外射張力。怒髪沖冠,雙目圓睜,兩耳垂腮,面部肌肉凸顯,鼻梁挺拔,寬鼻厚唇,胡須飛揚,憤怒的面部表情,如虎嘯獅吼般憤怒的形象,手中執(zhí)金剛杵,以喻牢固、銳利、無堅不摧之意。身著珠鏈縵帶,腹部肌肉線條分明,充滿力量美感,整體勇猛彪悍,表現(xiàn)出壓倒一切的威勢和對守護佛法的不二忠心。給人以威嚴感,造成肅穆甚至令人畏懼的環(huán)境氣氛。通過線條的粗細和疏密,能夠表現(xiàn)出力士的力量和勇猛。</p><p class="ql-block"> 特別是在肌肉的描繪上,采用夸張的手法來強調(diào)其身體的線條,通過堅實的線條和銳利的輪廓,展現(xiàn)出力士身上的肌肉張力和生命力。硬朗結(jié)實的線條不僅表現(xiàn)肌肉的起伏,再以厚重的赭紅暈染,突出塊狀肌肉,表現(xiàn)了金剛的雄健和神力。傳達出力士的情緒和表情,通過眉宇之間的緊鎖和凸出的眼部銳利來表現(xiàn)其憤怒和威武的姿態(tài)。畫面雖有殘缺,但整體輪廓依然清晰生動,形象威猛剛健,提按頓挫精細傳神,體現(xiàn)了當時畫師高超的繪畫技法。是敦煌莫高窟藏在經(jīng)洞幡畫中的精品之一</p><p class="ql-block"> 金剛力士,是梵名 意譯。音譯婆闍羅波尼婆里卑。在佛教中,金剛則有“金中最剛”之意,成為牢固、不滅的象征,以其臂喻堅固、銳利,能摧毀一切。原來的古印度兵器金剛杵在佛教密宗中則用以表示堅利之智,為斷煩惱、伏惡魔的法器。</p><p class="ql-block"> 金剛力士源自古代印度神話,最初是作為夜叉和那羅延天的化身出現(xiàn)在佛教中。這些神祇原本是印度神話中的半神小精靈,如夜叉,居住在喜馬拉雅山,是北方毗沙門天王的隨從。那羅延天則是印度神話中的毗紐天大力神,具有大神力。</p><p class="ql-block"> 佛教建立后,以其“無所不包”的精神,夜叉與其他印度神話中的神眾被吸收進入了佛教世界, 列入護法的八部天眾之中。之后,夜叉的身份不斷分化,名稱也繁多。后來有的夜叉地位大有提升, 成為佛教的護衛(wèi)統(tǒng)領(lǐng)將軍。</p><p class="ql-block"> 據(jù)早期佛經(jīng)《起世經(jīng)》卷記載,最早夜叉的職責是護衛(wèi)閻浮提的須彌山界:須彌山下,別有三級......于下級中有夜叉住,名曰缽手。第二級中有夜叉住,名曰持鬘。于上級中有夜叉住,名曰常醉。</p><p class="ql-block"> 夜叉的職責開始主要是護衛(wèi)佛,后來佛將其職責范圍擴大為護衛(wèi)佛法以及佑護眾生。</p><p class="ql-block"> 后來在佛教發(fā)展中,夜叉的身份發(fā)生變化, 地位更有提升,出現(xiàn)了與佛的關(guān)系更為密切的具體人物,此即在佛的各種事跡中頻頻出現(xiàn)的密跡金剛( 或密跡力士) 。關(guān)于密跡力士的產(chǎn)生,在《大寶積經(jīng)》卷 9《密跡金剛力士會》有故事敘述。故事大意是過去曾有勇郡轉(zhuǎn)輪圣王,有一千個太子及法意和法念二王子。法意曾發(fā)誓言,若千位太子能成佛,就去充當金剛力士,并親近佛,聞佛秘要密跡之事。</p><p class="ql-block"> 《大寶積經(jīng)》所述的法意王子的故事,是密跡金剛力士又一個重要來源。以后緊隨佛身的密力士,就是由法意王子變化而來的。因此,密跡力士的形象也隨之發(fā)生巨大的變化。</p><p class="ql-block"> 按佛教經(jīng)典所載,力士來源于那羅延天。那羅延天梵語 意譯為堅固力士、金剛力士、鉤鎖力士、人中力士等。原為印度神話中的毗紐天大力神。唐朝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卷 6“那羅延”條稱欲界中天名也。一名毗紐天,欲求多力者,承事供養(yǎng), 若精誠祈禱, 多獲神力也。</p><p class="ql-block"> 由那羅延天演化的金剛力士與夜叉和法意王子衍化的密跡力士共同組成了佛的近侍護衛(wèi)者。</p><p class="ql-block">兩位金剛力士在后來的佛教里有“二王尊”之稱。</p><p class="ql-block"> 金剛力士的形象演變,緊隨佛教的傳播途徑發(fā)生改變。在早期的印度佛教中,佛教沒有造像傳播,是沒有佛陀形象的,而是用一些象征符號來代表佛陀的存在,比如:一棵菩提樹,一座臺座,一雙足跡,一朵蓮花等等。</p><p class="ql-block"> 公元1世紀以后,受到希臘藝術(shù)的影響,在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羅地區(qū)佛教徒們開始模仿希臘造型來創(chuàng)作理想的佛教造像。這些希臘化的佛教造像被稱為犍陀羅風(fēng)格:高目深鼻,體型結(jié)實健壯,更像健美的希臘美男子。</p><p class="ql-block"> 據(jù)希臘神話記載:赫拉克勒斯是主神宙斯與阿爾克墨涅之子。他神勇無比、力大無窮,英明一世,卻最終遭赫拉迫害,死后升入奧林匹斯圣山,成為大力神。他懲惡揚善,敢于斗爭,在今天的西方世界,赫拉克勒斯一詞已經(jīng)成為了大力士和壯漢的同義詞。</p><p class="ql-block"> 對于赫拉克勒斯這樣一個明智而勇武的大力神,佛教自然而然將其形象借用來表現(xiàn)忠誠勇猛的護法金剛。</p><p class="ql-block"> 隨著佛教的發(fā)展,金剛力士的形象首先傳入西域諸國,佛教東傳的過程中,當金剛力士傳到新疆的克孜爾石窟時,金剛力士的形象發(fā)生了較大的改變。一種是頭戴寶冠,一手拿金剛杵,一手拿拂塵,體態(tài)圓潤,神態(tài)愉悅的天人模樣;一種是身穿鎧甲的武士模樣。尤其是在龜茲石窟壁畫里留下不少作品。雖然形象上已經(jīng)西域化,但是在金剛法器和裝飾上仍然可以很清晰的看出犍陀羅甚至是希臘化的影子。金剛的地位越來越重要。</p><p class="ql-block"> 在新疆克孜爾石窟的金剛力士主要有兩種:一類是那羅延天的金剛力士;一類是夜叉王的密跡力士。他們被分別刻畫在佛陀兩側(cè),稱為“左輔密跡”“右弼金剛”,相當于佛陀的貼身侍衛(wèi)。</p><p class="ql-block"> 敦煌莫高窟的金剛力士跟新疆克孜爾的金剛力士一脈相承,也有這么兩種形象:一種像天人,一種像武士。</p><p class="ql-block"> 在中原的佛教藝術(shù)形象中,金剛力士造像有一條明晰的發(fā)展興衰軌跡,即出現(xiàn)于北魏,興盛于隋唐,而在宋代以后佛教石窟造像日趨衰落,成對的門神式金剛力士造像基本消退。</p><p class="ql-block"> 五世紀后半葉到六世紀前半葉,金剛力士從犍陀羅傳到西域再到中原漢地,其樣貌發(fā)生了劃時代的變化。廣大的藝術(shù)實踐者在不斷地進行著把本民族文化藝術(shù)與外來文化藝術(shù)融合各種嘗試和變革。中國古代藝術(shù)家創(chuàng)造的金剛力士乃至諸多的佛教造像或其他造像,都是通過其細微的生活觀察、提煉總結(jié),以及不斷的吸收外來文化的精髓,融合成自身文化的積淀。</p><p class="ql-block"> 北魏皇家在首都平城西郊開鑿云岡石窟,首次出現(xiàn)了成對的金剛力士組合,應(yīng)該是受到了中國門神形式的影響,至于后來佛經(jīng)將其解釋為密集金剛和那羅延是很晚的事情了。這時候的金剛力士還是受到了西域龜茲石窟中武士形象的影響,頭戴波斯羽冠,手持武器金剛杵。這是標志性的新發(fā)明,從此以后,漢地的金剛力士組合形式確定。但是從龍門石窟開始,金剛力士竟然又開始采用犍陀羅赤裸身體的硬漢形象,渾身肌肉、面目猙獰、怒目而視的基本造型成為此后數(shù)百年的定型。</p><p class="ql-block"> 與此同時,起到連接西域和內(nèi)地的橋梁作用的敦煌,巧妙的融合了龜茲與中原的傳統(tǒng)。在北魏前期的敦煌壁畫里,還是西域菩薩裝束的持金剛,最早的例子254窟壁畫與龜茲77窟有很強的關(guān)聯(lián)性,都是波斯羽冠、金剛杵和自在坐姿。435窟是敦煌成對金剛的最早形象,是北魏后期受到中原影響的結(jié)果。</p><p class="ql-block"> 隋唐時期,金剛力士基本都是北魏晚期定型的成對怒目金剛形象,出現(xiàn)的相當頻繁。隋唐以后,金剛力士拋棄了繁縟的裝飾和天衣寶冠,轉(zhuǎn)而強調(diào)其勇猛的護衛(wèi)者身份。赫拉克里斯式的力士造型又被重新加以應(yīng)用。且進行了中國化的改造。</p><p class="ql-block"> 初唐時期,佛堂上的金剛力士很可能是按當時的武士的形態(tài)做的。金剛力士的動作不是收縮二頭肌展現(xiàn)肌肉,而是一個明顯的絞筋骨的動作。金剛力士的斜方肌極其發(fā)達,呈“燕頷虎頸”狀,渾身有明顯的虬筋,特別是手臂筋努骨突,筋槽十分清晰。盡管肌肉發(fā)達,但金剛力士的腹部不是六塊腹肌,而是凸起的將軍肚,與武術(shù)訓(xùn)練的形態(tài)不謀而合。在歷史遺跡中,我們也能看到武術(shù)在千百年發(fā)展中留下的不可磨滅的印記。</p><p class="ql-block"> 盛唐時期是中國文化思想發(fā)展的黃金時代,也是文化藝術(shù)真正完成民族文化融合的鼎盛時代。</p><p class="ql-block">金剛力士作為佛教的護法神,其核心職能是保衛(wèi)佛教,驅(qū)除一切異教或邪惡勢力的侵擾。為了彰顯其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特質(zhì),金剛力士的形象被賦予了特別的要素。其中,威猛是其主要特征之一,這一特點不僅體現(xiàn)在其整體造型上,更細化至其面部五官的塑造。金剛力士的面部五官通常被塑造得極具張力,充滿力量感,這種塑造方式直觀地傳遞出他的威嚴和勇猛,使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他作為護法神所具備的堅定信念和強大力量。細看金剛力士造型,面部飽滿,骨骼和肌肉已近獸化,力士頭部骨骼自顴骨以上成獅虎等猛獸骨骼形態(tài),眉弓突起、外眼角后移、眼睛呈平行四邊形、額骨上凸,這些都是獅虎類猛獸的形象特征。顯示出力士的兇猛、可怖。</p><p class="ql-block"> 有關(guān)學(xué)者研究指出,古代藝術(shù)家是通過將獅虎類的猛獸形象特征移植到力士形象的塑造中,從而強化力士所特有的威猛屬性。這些特征都是由生活原型中提煉,尋求最能滿足力士性格特征和形象特征結(jié)構(gòu)和造型。在塑造過程中嫁接和轉(zhuǎn)換,使其合理地銜接,既符合形體結(jié)構(gòu)的需要,又不受任何解剖結(jié)構(gòu)的限制,把多種元素基于真實的夸張和重組以營造出“人獸合一”的力量感與象征性。這里包含著對秦漢以來造像理念和方式上的傳承,也承載著對佛教造像這一外來文化的融合與轉(zhuǎn)換。</p><p class="ql-block"> 另外,隨著佛經(jīng)的發(fā)展,金剛的定義更加廣泛,地位更加崇高,并且隨著密宗的出現(xiàn)而幻化出了更多形象,擁有了豐富的宗教解釋?!洞髮毞e經(jīng)·密跡金剛力士會》卷二“……當作金剛力士常親近佛,在外威儀,有諸如來,一切秘要,常委依托,普聞一切諸佛秘要。金剛力士,名曰密跡,住世尊右,手執(zhí)金剛……?!庇捎谒殖纸饎傝?,稱為執(zhí)金剛神,又因為其身口意速疾、隱秘難知,因此又名密跡金剛。唐代密教興起,將金剛持奉為傳教祖師,所以單獨形象的金剛薩埵形象一直在密宗中流行,其宗教意義已和金剛力士不同。</p><p class="ql-block"> 宋代以后,佛教石窟造像日趨衰落,佛寺格局改變,遼宋少量的成對金剛力士造像成為歷史絕唱,慢慢退出了歷史舞臺。不過金剛力士按照不斷演變的教意,在佛教藝術(shù)中繼續(xù)存在著,只是不再是那個人們熟悉的形式了。明代成書的《封神演義》,將金剛力士演化為哼哈二將,在民間形成了世俗化的影響。</p><p class="ql-block"> 如果說當初印度佛教把印度的民間神王變成了佛教的金剛力士,那么,當它們傳入中國后,又被中國佛教改造,最終變?yōu)橹袊耖g信仰的對象,跟中國古代流行的門神具有一樣的功能。</p><p class="ql-block">(圖片為《金剛力士像》,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