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小的城堡《團城》田祿廷 <p class="ql-block"> 到北京旅游,在市中心的北海公園南門外西側(cè),有一座皇家園林建筑,具有800多年歷史,它就是被譽為“世界上最小城堡”的《團城》。</p> <p class="ql-block">團城</p><p class="ql-block"> 原是太液池中的一個小島,金代為大寧宮一部分。元代稱圓坻,亦稱瀛洲。至元元年(1264年)在其上建儀天殿。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重建,改名承光殿,島四周砌圓形城墻。城高4.6米,面積約6176平方米,周長276米。</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承光殿毀于地震??滴醵拍辏?690年)重建。乾隆十一年(1746年)擴建,成此規(guī)模。團城上殿宇堂皇別致,松柏蒼勁挺拔。承光殿內(nèi)陳設(shè)有白玉佛,院中有玉甕亭,亭中有元代遺物玉甕— —“瀆山大玉?!?。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占北京時,團城橫遭洗劫,衍祥門門樓被擊毀,白玉佛左臂被擊傷,團城上的珍寶文物也被洗劫一空。</p><p class="ql-block"> 建國后,黨和政府對團城多次進行修繕,1961年國務(wù)院將團城及北海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團城古代盛境</p> <p class="ql-block"> 團城是北海園林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池三山”式中國古典皇家園林的重要組成要素之一,是仙山“瀛洲”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團城建于金代,歷朝經(jīng)營不輟,終成都中一勝。</p><p class="ql-block"> 乾隆皇帝大部分時間在暢春園處理朝事,在朝賀慶典或壇廟祭祀時則親自進城主持,而團城則成為了乾隆皇帝在往來禁城和西山御園途中更衣飲膳、賞景閑讀的臨時小憩之處。</p><p class="ql-block"> 光緒朝,尤其是甲午海戰(zhàn)之后,外國使臣覲見清帝的地點屢發(fā)爭執(zhí),光緒十七年至光緒二十年間,奧、德、意、日、英等外國使臣曾在承光殿呈遞國書,覲見清帝。</p><p class="ql-block"> 團城保持了清乾隆年間形成的殿堂華麗、古木扶疏的風(fēng)景,與瓊?cè)A島隔水相望,是觀賞太液池和瓊島勝景的最佳場所。</p> <p class="ql-block">玉甕亭</p> <p class="ql-block">玉甕</p><p class="ql-block"> 玉甕又稱“瀆山大玉?!保谱饔谥猎辏?265年)??诔蕶E圓形,通高70公分,重約1100公斤,周身浮雕海龍、海馬、海豬、海犀等出沒于波濤之中,栩栩如生。元世祖忽必烈曾將玉甕放置瓊?cè)A島廣寒殿中,傳說曾用以盛酒大宴群臣。明代廣寒殿倒塌,玉甕失落民間。清乾隆十年(1745年)發(fā)現(xiàn)后,乾隆皇帝“令以千金易之,置承光殿中”,乾隆十四年(1749年)建玉甕亭,將玉甕陳設(shè)于亭中配以漢白玉雕花石座,命翰林四十人,各賦詩一首,刻于亭柱之上。玉甕厚重古樸,氣勢雄渾。為元代難得的玉雕精品。</p> <p class="ql-block"> 瀆山大玉海是中國玉文化發(fā)展史上的里程碑,是迄今發(fā)現(xiàn)最大的一件古代傳世玉器,蒙元時期雕刻完成后陳設(shè)于廣寒殿前,用作盛酒酒器。明朝散失于民間,后經(jīng)乾隆安置于皇家御苑團城玉甕亭至今。然而,傳世700多年來史料記載甚少,流傳經(jīng)歷十分傳奇。它的名稱由來、材質(zhì)與玉料產(chǎn)地、原始紋飾與后期修琢痕跡辨識等,均給后人留下了諸多值得研究的問題。</p> <p class="ql-block">白袍將軍</p><p class="ql-block"> 此樹為白皮松,相傳植于金代。清乾隆皇帝曾封此樹為“白袍將軍”。白皮松為華北珍貴的觀賞樹。</p> <p class="ql-block">在團城上可遙望紫禁城角樓</p> <p class="ql-block">遮蔭侯</p><p class="ql-block"> 此樹為二針一束的油松,相傳為金代所植,至今已有八百多年,樹高20余米,枝葉蒼翠繁茂,蒼勁挺拔,頂圓如蓋。相傳,一年盛夏清乾隆皇帝來游團城,宮人擺案于樹下,清風(fēng)徐來,頓覺暑汗全消,乾隆皇帝十分高興,當即封此樹為“遮蔭侯”。</p> <p class="ql-block">承光殿</p><p class="ql-block"> 承光殿是團城的主要建筑,元代稱儀天殿。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重建,稱承光殿。大殿呈方形重檐歇山頂。四面各推出單檐卷棚式抱廈一間,建筑結(jié)構(gòu)別致精巧,是北京宮殿中少見的形式。</p><p class="ql-block"> 白玉佛(為釋迦牟尼佛)高1.5米,用一整塊白玉雕成,潔白無瑕,頭頂及衣褶鑲嵌有紅綠寶石。相傳這尊白玉佛是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明寬和尚從緬甸募化而來獻給慈禧太后,供奉在這里。玉佛左臂有一明顯刀痕,為1900年八國聯(lián)軍所砍傷。</p> <p class="ql-block">余清齋</p><p class="ql-block"> 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面闊三間,北出抱廈廡座,室內(nèi)西北處開小門,聯(lián)通沁香亭、鏡瀾亭。為乾隆皇帝往來禁城和西山御園途中,閑讀小憩之處。</p> <p class="ql-block">皇帝小憩的書房</p> <p class="ql-block"> 北京作為古都,歷史遺存很多,閑暇之余,細細品味,中華文明博大精深,令人嘆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