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免费视频,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亚洲爆乳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精品动漫免费二区,被几个领导玩弄一晚上

2025牡丹文化專題展

孟令武

<p class="ql-block">我們會被漂亮的牡丹花吸引,會用相機手機去拍它靚麗的姿容,但對牡丹深層次的了解并不多。在洛陽中國國花園五月坊,新增了幾塊展版,手機拍下,回家學習,增加知識點,也推介給你。</p> <p class="ql-block">國家級河洛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前言</b></p><p class="ql-block">牡丹,原產中國的世界名花。她雍容華貴,富麗堂皇,自古被譽為國色天香,百花之王,她有著豐富的遺傳資源和廣泛的分布區(qū)域以及具有觀賞、藥用、油用等屬性,同時也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刻的象征意義,為我國各族人民所喜愛,也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歡迎。 </p><p class="ql-block">洛陽,中國牡丹的重要原生地和中原牡丹重要發(fā)祥地。唐宋600多年間,牡丹發(fā)展基本上與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同步,牡丹興衰與國家民族命運緊密相連,并在同時期的文學與文化中有著深刻反映。 </p><p class="ql-block"><u>牡丹故土碑</u></p><p class="ql-block">北宋起,洛陽牡丹已是“天下第一”。當歷史的車輪邁進二十-世紀時,洛陽牡丹正以更加靚麗的姿態(tài)和非凡的成就,歡迎來自國內國外,五洲四海的賓朋。作為千年帝都,洛陽有著輝煌的過去;作為牡丹花城,洛陽有著更加美好燦爛的現(xiàn)在與未來。 </p><p class="ql-block">為了使人們對中國牡丹與洛陽牡丹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和了解,也為了這一傳統(tǒng)名花更好的發(fā)展,我們要知其史、解其源、究其變,以記述方式舉辦本次牡丹文化專題展,希望在普及牡丹歷史文化與科技知識方面起到應有的作用。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中國牡丹裁培簡史</b></p><p class="ql-block"><b>牡丹的起源</b>,在秦以前的古文獻中,先民們未能將牡丹和芍藥區(qū)分開來,直到漢代《神農本草經(jīng)》才有記載:“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考古發(fā)現(xiàn),在東漢早期的醫(yī)簡中,記載有牡丹治療“血瘀病”的處方,東漢末醫(yī)圣張仲景《金匱要略》中有“大黃牡丹湯方”也證實了牡丹首先是作為一種藥用植物為人們所認識,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p><p class="ql-block"><b>牡丹之名的由來</b>,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述甚詳:“以色丹者為上,雖結子而根上生苗,故調之牡(指營養(yǎng)繁殖),其花紅色,故謂丹”。近代生物學家戴莓瑨(1998)認為: “因其花大、枝干較粗而有力,因此叫牡。 古代將紅色說成是丹、赤、朱,因此有牡丹的叫法?!碧扑螘r期,隨著洛陽牡丹的興盛,以及它與“富貴”的緊密聯(lián)系,牡丹又有了“百兩金”、“洛陽花”的稱謂。</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朵花帶火一座城</b></p><p class="ql-block">一座城,滋養(yǎng)一朵花;</p><p class="ql-block">一朵花,帶火一座城! </p><p class="ql-block">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洛陽舉全市之力持續(xù)傳承發(fā)展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jié)(洛陽牡丹花會),已形成涵蓋牡丹文化、牡丹習俗、牡丹傳說、牡丹相關技藝的非遺保護傳承體系。 </p><p class="ql-block">2024年第41屆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jié)成功舉辦,全市共接待人數(shù)1016.49萬人次,其相關33個網(wǎng)絡話題登上微博、抖音熱搜熱榜,全網(wǎng)總瀏覽量超35億人次,美團、大眾點評數(shù)據(jù)顯示,洛陽旅游消費預訂量(酒店民宿、景點門票、交通等)較去年增長約50%,上榜清明節(jié)熱門賞花踏青目的地TOP10,同時登上“抖音10大熱門賞花城市”榜首。 </p><p class="ql-block">牡丹畫繪就鄉(xiāng)村產業(yè),牡丹茶鎖定四季花香,目前全市牡丹種植面積超過36萬畝,牡丹相關企業(yè)240 多家,從業(yè)人員3.3萬人,圍繞一朵花形成的產業(yè)鏈在不斷增加.......隨著牡丹“入饌”“入飲”“入妝”,在黃河之濱、丘陵旱塬、南部山區(qū),牡丹扮靚了河洛鄉(xiāng)村,搞活了鄉(xiāng)村經(jīng)濟,也承載著城市新形象,成為助力青年友好城市的文化符號和活力源泉。 </p><p class="ql-block"><b>“一朵花”延伸出一條條產業(yè)鏈,推動著“美麗經(jīng)濟”欣欣向榮,幸福著新時代的河洛人。 </b></p><p class="ql-block"><b>牡丹花卉、鮮切花及衍生品展示交易、餐飲住宿娛樂為一體的洛陽牡丹產業(yè)社區(qū)</b></p><p class="ql-block"><b>在老城區(qū)牡丹大棚里直播銷售牡丹盆花</b></p><p class="ql-block"><b>打包已售牡丹盆花</b></p><p class="ql-block"><b>游客賞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洛陽牡丹文化節(jié)</b></p><p class="ql-block">1982年9月牡丹被定為洛陽市市花,并決定每年舉辦牡丹花會。1991年4月洛陽牡丹花會更名為河南省洛陽牡丹花會,形成洛陽搭臺、全省唱戲的新模式。2010年升格為國家級節(jié)會——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jié)。 </p><p class="ql-block">四十多年來牡丹花會形成了一個融賞花觀燈、旅游觀光、經(jīng)貿合作交流一體的大型綜合性經(jīng)濟文化活動。洛陽牡丹花會已經(jīng)成為全市人民政治、經(jīng)濟、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成為洛陽人民不可或缺的盛大節(jié)日,成為洛陽發(fā)展經(jīng)濟的平臺和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成為洛陽走向世界的橋梁和世界了解洛陽的名片。</p><p class="ql-block"><b>洛陽歷屆牡丹花會會徽及開幕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洛陽牡丹詩詞</b></p><p class="ql-block">牡丹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國色天香”,其詩詞創(chuàng)作貫穿了千年歷史,尤其以唐宋時期為鼎盛。以下通過具體數(shù)據(jù)展現(xiàn)牡丹詩詞的繁榮景象: </p><p class="ql-block"><b>1.朝代分布</b></p><p class="ql-block">唐代:牡丹詩詞創(chuàng)作達到巔峰。據(jù)統(tǒng)計,《全唐詩》中直接詠牡丹的詩作超過130首,涉及詩人60余位,包括李白、白居易、劉禹錫、李商隱等大家。 </p><p class="ql-block">宋代:牡丹題材繼續(xù)繁榮,《全宋詩》中詠牡丹詩約200首,宋詞中涉及牡丹的詞牌50余種,如歐陽修、蘇軾、陸游等均有名篇。 </p><p class="ql-block">元明清:延續(xù)牡丹詩詞傳統(tǒng),但數(shù)量減少。如《元詩選》中牡丹詩約40首,清代納蘭性德、袁枚等亦有佳作。 </p><p class="ql-block"><u>唐·李商隱 宋·蘇軾 清·納蘭性德</u></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2.詩人與名句</b></p><p class="ql-block">唐代詩人:白居易以10余首牡丹詩居首,名句如“絕代只西子,眾芳惟牡丹”(《牡丹》);劉禹錫“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成為千古絕唱。 </p><p class="ql-block">宋代詞人:辛棄疾、周邦彥等以牡丹喻情,歐陽修《洛陽牡丹記》記載牡丹品種90余種,并賦詩“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 </p><p class="ql-block">名句流傳:歷代詩詞中,牡丹相關經(jīng)典名句超50句,如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清平調》)。 </p><p class="ql-block"><u>唐·劉禹錫《賞牡丹》 </u></p><p class="ql-block"><u>唐·李白《清平調》</u></p><p class="ql-block"><b>3.文化影響力</b></p><p class="ql-block">題材延伸:牡丹詩詞衍生出繪畫(如徐熙《牡丹圖》)、瓷器紋樣等藝術形式,形成“詩畫一體”的文化現(xiàn)象。 </p><p class="ql-block">節(jié)日關聯(lián):唐代長安“牡丹花會”期間,賞花賦詩成為風尚,催生大量即興創(chuàng)作。 </p><p class="ql-block">國際傳播:日本、朝半島受中國影響,平安時代《源氏物語》中多次引用牡丹詩詞。 </p><p class="ql-block"><u>瓷器紋樣 徐熙《牡丹圖》</u></p><p class="ql-block"><u>日本《源氏物語》 日本《源氏物語續(xù)卷》</u></p><p class="ql-block">牡丹詩詞的盛況不僅體現(xiàn)在數(shù)量上,更在于其承載的文化象征:唐代的富貴氣象、宋代的文人雅趣、明清的世俗審美,皆通過牡丹這一意象得以傳遞。據(jù)統(tǒng)計,歷代牡丹詩詞總量超2000首,堪稱中國花卉文學之首,至今仍為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符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牡丹色系譜</b></p><p class="ql-block">按照現(xiàn)今牡丹的科學分類,洛陽牡丹目前有九個色系,即紅色系、黃色系、白色系、紫色系、粉色系、藍色系、綠色系、黑色系和復色系。在每個色系中,還存在著深、淺、濃、淡的不同。 </p><p class="ql-block"><b>荷包牡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牡丹花型譜</b></p><p class="ql-block">洛陽牡丹從花型上來分,可分為兩類十型。“兩類”即單花類和臺閣花類;“十型”為單瓣型、荷花型、菊花型、薔薇型、托桂型、金環(huán)型、皇冠型、繡球型、千層臺閣型、樓子臺閣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國牡丹品種群的分布</b></p><p class="ql-block"><b>一、中原牡丹品種群</b></p><p class="ql-block">主要分布于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包括河南、山東、河北、山西等省。分布中心在河南洛陽、山東菏澤和北京。 </p><p class="ql-block"><u>洛陽國家牡丹園</u></p><p class="ql-block"><b>二、西北牡丹品種群</b></p><p class="ql-block">分部于甘肅省渭河中、上游的天水、甘谷、武山、隴西及靜寧;大夏河中、下游的夏河、 臨夏、和政;洮河下游的臨洮、康樂,以及蘭州、榆中等地,隴東的平?jīng)鲆灿休^多栽培。此外青海西寧及其以東地區(qū),陜西西安及其以西地區(qū)和寧夏的固原地區(qū)也有分布。栽培中心在蘭州、臨夏、臨兆等地。 </p><p class="ql-block"><u>甘肅牡丹種植基地</u></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三、江南牡丹品種群</b></p><p class="ql-block">分布于安微、江蘇、浙江等省。銅陵、寧國、杭州、上海等地為栽培中心。主要栽培地有鹽城(江蘇)、樂昌(廣東),南昌(江西)等。 </p><p class="ql-block"><u>江蘇尚湖牡丹園</u></p><p class="ql-block"><b>四、西南牡丹品種群</b></p><p class="ql-block">分布于四川、云南、貴州、西藏等地。以彭州和成都為栽培中心,主要栽培在大理、麗江、昭通、武定、貴陽、拉薩等地。 </p><p class="ql-block"><u>云南牡丹花基地</u></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興盛時期(隋唐五代時期) </b></p><p class="ql-block">根據(jù)現(xiàn)有資料,洛陽是中國牡丹最重要的發(fā)祥地之一。東晉大畫家顧愷之開牡丹入畫之先河,其傳世佳作《洛神賦圖》中出現(xiàn)了洛河邊盛開的牡丹花,可見牡丹的觀賞栽培至今已有1600年左右?!端鍩酆I接洝酚小氨俚囟倮餅槲髟贰钡挠浭?,這是牡丹由鄉(xiāng)間進入皇家宮苑的開端。書中記載了‘飛來紅'‘天外紅'‘延安黃'等十多個牡丹品種,這是我國最早收集牡丹品種資源的記載。國家牡丹園是國家林業(yè)局1992年7月批準建立的國家牡丹基因庫,現(xiàn)已收集牡丹品種資源1365份20余萬株。 </p><p class="ql-block"><u>西苑公園 國家牡丹基因庫</u></p><p class="ql-block"><u>顧愷之《洛神賦圖》局部</u></p><p class="ql-block"><b>初唐(618-712)</b>,武則天曾從家鄉(xiāng)文水(今山西文水縣)引種牡丹到京都,至開元年間,長安牡丹已經(jīng)小有規(guī)模。唐代洛陽是東都,武則天在洛陽登基, 武則天時期奠定了中國牡丹發(fā)展和牡丹文化興盛的堅實基礎,并且把牡丹推到了等同國花的地位上。 “自唐則天以后,洛陽牡丹始盛?!?宋·歐陽修《洛陽牡丹記》)。</p><p class="ql-block"><u>武皇賞花</u></p><p class="ql-block"><b>盛唐(713-765</b>),唐玄宗在興慶宮畔沉香亭舉辦賞牡丹盛會,與會者有當朝皇帝李隆基和貴妃楊玉環(huán),有詩壇圣手李白、歌壇名家李龜年等。李白的《清平調三首》極力贊譽“名花”牡丹和“傾國”楊貴妃,這一事件在中國牡丹史上產生了極為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在此時期,牡丹由皇官內苑流向達官顯貴的宅第,并遍及寺廟道觀和宗教建立起重要聯(lián)系,而后進入尋常百姓家。在這一時期,中國牡丹通過遣唐使傳往日本。 </p><p class="ql-block"><u>唐玄宗在沉香亭賞牡丹 沉香亭現(xiàn)狀</u></p><p class="ql-block"><u>李白醉寫清平調</u></p><p class="ql-block"><u>興慶賞花舞蹈直播洛陽牡丹舞</u></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甲天下時期(兩宋時期) </b></p><p class="ql-block">北宋是中國牡丹發(fā)展史上又一個輝煌時期。歐陽修《洛陽牡丹記》(1034)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牡丹專著,“洛陽牡丹甲天下”、“天下真花獨牡丹”均出自他的筆下。此后,又有周師厚撰《洛陽牡丹記》,對歐譜作了增補。隨后他還寫下《洛陽花木記》,列舉牡丹109種,芍藥41種。 </p><p class="ql-block">李格非《洛陽名園記》“洛中花甚多種,而獨名牡丹曰“花王’”。北宋時期由于掌握了牡丹繁殖方法,栽培技藝有很大提高,歐公驚呼“四十年間花百變”。 </p><p class="ql-block"><u>宋·歐陽修《洛陽牡丹記》 </u></p><p class="ql-block"><u>宋·邵雍《牡丹吟】》</u></p><p class="ql-block"><u>宋·李格非《洛陽名園記》</u></p><p class="ql-block">靖康之難(1126)后,宋室南渡,定都臨安(今杭州),史稱南宋。自此,宋人熱愛牡丹的風氣更在南國蔓延開來,首先是杭州及其臨近地區(qū),然后波及到長江中下游的天彭(今四川彭州市),并有陸游《天彭牡丹譜》以記牡丹之勝。 </p><p class="ql-block"><u>陸游 天彭牡丹譜</u></p><p class="ql-block"><b>宋代牡丹裁培及牡丹文化的發(fā)展特點: </b></p><p class="ql-block">一、牡丹在全國范圍內有了相當廣泛的推廣。首先,中原一帶以洛陽為中心,牡丹盛極一時;其次,從北宋到南宋,江南牡丹也相當繁盛,幾有與中原牡丹抗衡之勢。 </p><p class="ql-block">二、較之唐朝,宋代品種變異、演化相當豐富,奠定了中原品種發(fā)展的基本格局。據(jù)相關文獻統(tǒng)計,宋代約有品種220余個。 </p><p class="ql-block">三、除種花、賞花、詠花之風繼續(xù)唐代遺風之外,習(研究)花成為這一時期重要特征。 </p><p class="ql-block">諸多牡丹譜錄對品種來源、命名、分類、栽培、養(yǎng)護、管理及繁殖(特別是嫁接)等方面,已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代表著當時中國花卉園藝的世界水平。 </p><p class="ql-block">四、牡丹文化高度繁榮。宋代有1400余首詠牡丹詩詞,為歷代之最。在評價方面,宋代除繼承唐人“國色天香”、“百花之王”的稱謂外,又具體指出‘姚黃’為王,"魏紫”為后。 后來,又賦予牡丹“富貴花”的稱號。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曲折發(fā)展時期(遼金元時期) </b></p><p class="ql-block">五代以來,中國北部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迅速崛起。契丹人建立遼政權,女真族建立金政權,先后與北宋、南宋處于對峙狀態(tài)。然而政治上的對立并沒有割斷文化上的滲透與融合, 包括吸收從唐宋發(fā)展起來的牡丹文化。金人其他統(tǒng)治區(qū)如今甘肅臨夏、蘭州一帶出土墓葬的磚雕上,仍可看到金代牡丹文化的深刻影響。 </p><p class="ql-block">元朝是由蒙古族統(tǒng)治者建立的全國政權,雖然整個元代牡丹發(fā)展處于低潮,元大都皇官內仍有不少牡丹栽培,并常有飲宴賞花活動,不少宋代品種經(jīng)過元代仍然得以保存下來。 </p><p class="ql-block"><u>牡丹磚雕</u></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持續(xù)發(fā)展時期(明清時期) </b></p><p class="ql-block">明代牡丹發(fā)展是在其中葉以后。全國栽培中心在山東曹州、安徽亳州興起。到了清代,牡丹以曹州(今山東菏澤)為盛,但全國其他地區(qū),如西北、西南、江南一帶的牡丹也進一步繁盛起來。從康熙到咸豐的二百年間,是中國牡丹又一個昌盛時期。明朝可考的牡丹品種470 種,牡丹史志出版、牡丹戲曲登場。 </p><p class="ql-block"><u>明·湯顯祖</u></p><p class="ql-block"><b>明清牡丹栽培及牡丹文化的發(fā)展特點: </b></p><p class="ql-block">(1)中原牡丹品種數(shù)量繼續(xù)增多,新優(yōu)品種不斷涌現(xiàn)。中國牡丹四大品種群的基本格局形成; </p><p class="ql-block">(2)栽培技術日臻完善,牡丹南下催花已有相當基礎,相應,牡丹科技文化也較為繁榮,牡丹譜錄增多。 </p><p class="ql-block">(3)中國牡丹在東渡日本后,又西流歐美,奠定了在國外發(fā)展并成為國際名花的基礎; </p><p class="ql-block">(4)牡丹文化持續(xù)繁榮,在清代又有一個發(fā)展高潮,牡丹詩詞文賦、繪畫等被廣泛傳播??滴?、雍正、乾隆祖孫三人共賞牡丹是清代歷史上一段佳話;慈禧在頤和園內廣植牡丹,敕封牡丹為國花,并在頤和園修筑國花臺,親作牡丹畫,望富貴之花再造大清盛世。 </p><p class="ql-block"><u>慈禧 牡丹圖 頤和園國花臺</u></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發(fā)展</b></p><p class="ql-block">1949年新中國成立,牡丹步入了一個恢復和發(fā)展階段,洛陽各公園、廠礦擴大了牡丹種植規(guī)模。1959年10月,周恩來總理視察洛陽時說到:“牡丹是我國的國花,它雍容華貴, 富麗堂皇,是我們中華民族興旺發(fā)達、美好幸福的象征?!备母镩_放以來,全國不同地區(qū)出現(xiàn)過牡丹的推廣熱潮和國外牡丹的引種熱潮。 </p><p class="ql-block">中國是個歷史悠久、有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是世界“園林之母”,但一直沒有確定國花。1994年,根據(jù)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0440號《關于盡快評定我國國花的建議》議案,轉批農業(yè)部后交由中國花卉協(xié)會在全國組織開展評選國花活動?;顒託v時十個月,全國31個省、市、區(qū)上報評選結果,贊成一國一花(牡丹)的占58.06%,贊成一國四花(牡丹、 荷花、菊花、梅花)的占35.48%,提出其他花卉的占約6.45%。經(jīng)全國國花評選領導小組討論,最終決定推選牡丹為我國國花,蘭花、荷花、菊花、梅花為四季名花。 </p><p class="ql-block">——載自李嘉玨《中國牡丹種質資源研究與利用》(《牡丹評選國花》2024) </p><p class="ql-block"><b>牡丹的綜合開發(fā)</b></p><p class="ql-block">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探索,牡丹產業(yè)的發(fā)展思路逐漸清晰起來:一是要從各地實際出發(fā), 因地制宜,實現(xiàn)觀賞牡丹、藥用牡丹與油用牡丹發(fā)展的有機結合;二是在產業(yè)結構上,種植業(yè)、加工業(yè)和服務業(yè),即第一、二、三產業(yè)要協(xié)調發(fā)展走綜合開發(fā)之路。 </p><p class="ql-block"><b>(1)種植業(yè)的發(fā)展:</b>聚焦牡丹豐產栽培與標準化管理,建設牡丹規(guī)?;藴驶瘍?yōu)質種苗繁育、種植、切花以及加工示范基地,提高杜丹高產高效就培生產及市場供應能力: </p><p class="ql-block"><b>(2)加工業(yè)的興起:</b>聚焦牡丹功能成分開發(fā)與食品加工,深入開發(fā)牡丹籽油、精油、花色素及其他活性物質成分,提高食用類和功能類牡丹產品的附加值和技術含量,提升牡丹衍生品的產品品質。 </p><p class="ql-block"><b>(3)旅游業(yè)的成就:</b>聚焦牡丹文化與旅游產業(yè),推動牡丹產業(yè)培育與特色小鎮(zhèn)、園林景觀、 文化展示、牡丹文化旅游線路培育相融合,發(fā)展高山杜丹,形成次第花開、風格各異的牡丹觀賞區(qū)。</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迅速發(fā)展階段(1978-2011) </b></p><p class="ql-block"><b>洛陽牡丹的發(fā)展</b></p><p class="ql-block">1982年,洛陽市人大常委會通過決議,確定牡丹為洛陽市花,并決定舉辦牡丹花會。 2011年洛陽牡丹花會升格為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jié),由文化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主辦,成為國家級重要節(jié)會。在花會活動的推動下,洛陽建設了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大中型牡丹園。 </p><p class="ql-block"><u>首屆洛陽牡丹花會</u></p><p class="ql-block"><u>2011年第29屆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jié)在北京召開新聞發(fā)布會</u></p><p class="ql-block"><u>國家牡丹園景觀石</u></p><p class="ql-block">1992年7月,經(jīng)國家林業(yè)部批準,在原洛陽市郊區(qū)苗圃基礎上建立國家牡丹基因庫;2003年3月,經(jīng)國家林業(yè)局批準,建立中國洛陽國家牡丹園,這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個以國家名義命名的牡丹專類園;2016年10月,經(jīng)國家林業(yè)局批準,在此設立牡丹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庫。 </p><p class="ql-block">另外還有王城公園、西苑公園、牡丹公園、中國國花園、 隋唐城遺址植物園牡丹園、國際牡丹園及神州牡丹園等近20個牡丹觀賞園。 2012年,中國花卉協(xié)會命名洛陽為“牡丹花都”。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全面發(fā)展階段(2011至今) </b></p><p class="ql-block"><b>油用牡丹的發(fā)展高潮</b></p><p class="ql-block">2004年,經(jīng)研究發(fā)現(xiàn)牡丹種子含油率高達22%~24%,牡丹籽油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在90%以上,其中a-亞麻酸在40%以上,是一種高級保健食用油。在2011年、2013年山東菏澤、河南洛陽分別申報的牡丹籽油和牡丹花茶獲得國家衛(wèi)生部新資源認證,這對牡丹產業(yè)的發(fā)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成為中國牡丹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p><p class="ql-block">2014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關于加快木本油料產業(yè)發(fā)展的意見》、將油用牡丹與核桃、油茶一起列為木本油料重點發(fā)展對象,極大的促進了油用牡丹的快速發(fā)展,同時也帶動了觀賞牡丹的發(fā)展高潮。 </p><p class="ql-block">牡丹產業(yè)的發(fā)展離不開科技與文化的支撐。20多年來,牡丹科技與牡丹文化的發(fā)展也有了長足的進步。人才培養(yǎng)與科技研發(fā)能力不斷提升,育種目標不斷突破,中國與日美歐等國家和地區(qū)在遠緣雜交上的差距大大縮小,新品種培育和盆栽牡丹的應用異彩紛量,實現(xiàn)了花開遂人意,四季栽牡丹的愿景。牡丹文化旅游促進了各地經(jīng)濟的發(fā)展,國際、 國內高規(guī)格展會和重大活動中,牡丹元素不可或缺。 </p><p class="ql-block"><u>洛陽牡丹產業(yè)</u></p> <p class="ql-block">牡丹不僅是中國的傳統(tǒng)名花,也是世界著名花卉,在國際上有著廣泛影響?,F(xiàn)代牡丹品種分類,已知牡丹野生種有9個,全部原產于中國,分別為:卵葉生牡丹、矮牡丹、楊山牡丹、紫斑牡丹、四川牡丹、大花黃牡丹、黃牡丹、紫牡丹和狹葉牡丹。世界各地的牡丹都是直接或間接從中國引去的。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國牡丹在日本的傳播與發(fā)展</b></p><p class="ql-block">據(jù)史料記載,中國牡丹最早是在公元8世紀的唐代,即日本奈良時代(710-794)由日本“遣唐使”空海大師乘船經(jīng)由朝鮮半島帶回。到我國的元代(1206-1368),中國牡丹繪畫也傳到了目本,至明代,中國牡丹再次出口日本。 </p><p class="ql-block">隨著牡丹栽培范圍的擴大,以及中國牡丹文化的影響,日本進行了品種改良工作。他們搜集了中國牡丹的9個野生種和近百個中原品種,從雜交后代中選育出一批新品種,逐步形成了特征鮮明的日本牡丹品種群。其主要特點是植株高大、花色艷麗、多以菊花型為主、花期較晚,群體觀賞效果好。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國牡丹在歐洲的傳播與發(fā)展</b></p><p class="ql-block">約1786年,英國邱園開始在廣州收集牡丹,這是最早引到歐洲大陸的中國中原牡丹。隨著“植物獵人”不斷將牡丹引進,并在英國擴散,以后又迅速傳入法、德、意等國,從而在19世紀初的歐洲掀起了一股“牡丹熱”。 </p><p class="ql-block">19世紀末歐洲形成了一個適應當?shù)仫L土條件的品種群——歐洲牡丹品種群,培育的牡丹幾乎都是高度重瓣,花朵下垂,有葉里藏花現(xiàn)象,保留了中國牡丹的主要性狀特征,但它又能很好地適應歐洲的氣候環(huán)境。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國牡丹在美國的傳播與發(fā)展</b></p><p class="ql-block">美國引種牡丹的時間較晚,約1820年前后從英國傳入。到30年代,美國又從日本、歐洲大量進口牡丹。由于引進品種大多只分花色而無名稱,加之進口商隨意命名現(xiàn)象嚴重,導致品種名稱十分混亂,促成了美國牡丹芍藥協(xié)會的成立。在美國牡丹芍藥協(xié)會引導下和育種家的努力推動下,美國牡丹呈現(xiàn)出強勁的發(fā)展勢頭,從而對世界牡丹的發(fā)展產了重要的影響。 </p><p class="ql-block"><b>1000多年來</b>,中國作為重要的牡丹種質資源輸出國,對世界牡丹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世界備國對中國牡丹的發(fā)展也有著重要的啟示與借鑒作用。就如同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牡丹歷史文化傳承既承載著中國對建設美好世界的不懈追求,也反映了各國人民對世界大同的美好期待!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