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laogao(拒私聊) <p class="ql-block"> 蘇州拙政園內西北角,太湖石疊砌的假山群中,座落著一幢頗為奇特的小軒,青瓦飛檐勾勒出的流暢弧線,仿佛是被山風輕輕掀起的一把折扇,又似懸于山水之間的一彎新月,這就是中國古典園林中最具詩意的建筑空間_《與誰同坐軒》。</p> <p class="ql-block">《與誰同坐軒》建于清光緒二年(1876年),清末吳縣富商張履謙,買下了拙政園西園,將其改名為"補園",同時開始建造多座園林建筑,《與誰同坐軒》即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與誰同坐軒》建筑平面呈扇形,屋面,窗洞及軒內石桌,包括軒內天花板上的"藻井"等等均成扇面狀,線條流暢優(yōu)美,觀之有一種靈動、輕盈之態(tài)。這種獨特的曲線造型打破了傳統(tǒng)建筑方正對稱的格局,展現出了別樣新穎的活潑與俏麗,體現了中國古典園林建筑追求自然變化的美學理念。</p> <p class="ql-block">扇形的設計巧妙的順應了周邊的地形和景觀的走勢,一把被風吹開的折扇,輕盈的置于水面之上。所處的位置正對遠處的山巒,扇形的形態(tài)與自然山水呼應,建筑與環(huán)境渾然一體,暗合了中國古典園林中所要體現和追求的"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至高至美的藝術境界。</p> <p class="ql-block">《與誰同坐軒》體量小巧,通過精心的布局和設計,營造出一種深遠的空間感。軒內并不顯局促,透過軒窗外望,園內的湖光山色可盡收眼底。軒外的回廊、曲橋進一步延伸了空間層次,可在有限的空間內感受到無限的悠遠意境。軒內與軒外,實體建筑與遠景之間的對比和呼應。使人在欣賞景觀的過程中,既感受到了建筑的實體之美,又可領略自然景觀的空靈之美。</p> <p class="ql-block">《與誰同坐軒》名字取自蘇軾《點絳唇》中的"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賦予了此軒以深刻的文化內涵,置身軒中,似乎也能與古人產生共鳴,在欣賞自然美景之時,也可設身處地的感受古人的情懷和意境。這種將文學藝術思維在園林建筑景觀中具象化的方式,使得此軒己不僅僅只是一座建筑,更是使其成為了一個文化的載體。</p> <p class="ql-block">周邊的環(huán)境和景觀則進一步渲染了其獨特的情感氛圍,軒前波光粼粼,倒映著四周景色,給人以寧靜祥和的感受;軒后的竹林隨風搖曳,沙沙作響,更是增添了一份清幽雅致。這樣的氛圍中,容易使人產生一種超凡脫塵,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情感體驗,從而達到心靈的寧靜和放松。</p> <p class="ql-block">"閑倚胡床,庾公樓外峰千朵。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表達了蘇軾在月夜獨自賞景時,無人相伴的孤獨心境。</p><p class="ql-block">《與誰同坐軒》借此典故,反映了園主人現實生活中也面臨著知音難覓的感慨。文人雅士雖有高雅的情趣和精神追求,然而要找到直正能夠理解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卻并非易事,借軒名以抒發(fā)內心深處對知音同道的渴望,和知音難覓的孤獨寂寞的心情。</p> <p class="ql-block">《與誰同坐軒》軒內裝飾簡潔雅致,四周開敞,視野開闊,坐于軒內,園內的湖光山色可盡收眼底。這種刻意的設計體現了園主人對自然山水的熱愛和親近之情。中國傳統(tǒng)文人思想中,自然山水被視為精神的寄托和歸宿?!杜c誰同坐軒》恰恰讓主人能夠隨時與清風明月、山水花木為伴,置身于自然之中,了然忘卻塵世的煩擾喧囂,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完美的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寄情于山水之間,既反映了失意文人追求閑適避世的生活態(tài)度,也體現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隱逸生活的推崇。</p> <p class="ql-block">《與誰同坐軒》既有豐富的人文思想,即對自我內心世界的關照;也有對知音難覓的感慨,能與我同坐在這軒中的是誰呢?傳達出一種孤寂清幽,又帶有哲學意味的情緒。</p><p class="ql-block">既有對自然山水的熱愛與親近之情;也有追求閑適隱逸的生活態(tài)度。用建筑與山水林園營造出一種靜謐、超脫塵世的理想氛圍,置身此軒中,己經可以與自然山水、明月清風對話相伴。</p> <p class="ql-block">如此清新高雅、超凡脫俗的《與誰同坐軒》,誰不愿意置身其中,也嘗試作一個高人雅士,體會一回清風明月和我的詩情畫意呢?</p><p class="ql-block">幾年前與友同游拙政園時,曾從《與誰同坐軒》中數次折返穿軒而過,流連輾轉不忍離去,心中也遙想若能與古人的精神聯(lián)通,能駐足與明月清風相伴同坐,該是一種多么美好的體驗?</p> <p class="ql-block">圖片來自網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