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岳麓書院貓師傅2021 岳麓書院位于岳麓山腳下,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創(chuàng)建于北宋,歷元明清各代興學不輟,1903年改湖南高等學堂,1926年定名湖南大學,1937年改國立湖南大學。1986年,湖南大學完成修復岳麓書院,并正式對外開放。1988年,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正式恢復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成為湖南大學的歷史與哲學學院。從岳麓書院到湖南大學的歷史演變,綿延千年的教育、學術文化與研究傳統(tǒng)在此賡續(xù)。是中國高等教育從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的生動縮影。 岳麓書院正門位于湖南大學內,通常是游完岳麓山后,從后門進入。 岳麓書院古建筑群總體按中軸線布置,分為教學、藏書、祭祀、園林、紀念五大建筑格局。 進入后門只見一片翠竹林,是書院的八景之一“竹林冬翠”。 沿竹林小徑向前,山坡下是書院另一八景之一—“曲澗鳴泉”。 拾階而下。 御書樓,始建于宋咸平二年(999年),為書院藏書之所,原稱書樓、尊經閣。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巡撫丁思孔從朝廷請得十三經、二十一史等書籍,增建御書樓于今址。清代中后期,書樓已發(fā)展成我國民間一座較大型的圖書館,藏書14130卷。書樓的藏書理念為“書不貴藏,貴能讀”,對后人很有啟發(fā)意義。 御書樓旁的碑廊。岳麓書院辦學千年,留下了大量有價值的碑刻。碑廊中即嵌立歷代遺碑13方及新制的岳麓書院文獻史料碑刻27方。在這些碑刻中,朱熹手書的“道中庸”、“極高明”等碑,是書院的重要遺存。 御書樓前有一方形水池,左右各有一亭,分別為擬蘭亭和汲泉亭。 書院內綠樹成蔭,有著不少的名木古樹。 御書樓右側一院落內的六君子堂和崇道祠。 六君子堂,又名慕道祠,始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年),此后多次遷移,又屢有所毀。清嘉慶十七年(1812年)重建于今址。祠內供祀宋潭州知州朱洞、知州李允則、山長周式、安撫使劉珙、以及明通判陳鋼、同知楊茂元六位建院有功之臣。 祠內供祀宋潭州知州朱洞、知州李允則、山長周式、安撫使劉珙、以及明通判陳鋼、同知楊茂元六位建院有功之臣。 崇道祠又稱“朱張祠”,專祀朱熹、張栻。元延祐元年(1314年)建諸賢祠于講堂左側,合祀朱張及書院建設有功之臣。明弘治七年(1494年),始建于講堂后,后毀。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布政使覺羅敦福重建于今址?,F(xiàn)恢復古代祭祀,祠內懸”斯文正脈“匾,刻朱張二人像。 南宋乾道三年(1767)九月,著名理學家朱熹自福建抵長沙,與書院主教張栻同臺會講。論辯“中和”之學,“三日夜而不能合”,其影響盛況空前,來人之多,以致“一時輿馬之眾,飲池水立涸”。從此,“岳麓之為書院非前之岳麓矣!地以人而重也?!痹阂蛉酥?,人因院名,書院因之成“朱張過化之地”,而獲后世學者敬慕。<br>朱張會講,開創(chuàng)了書院不同學派“會講”的先河,體現(xiàn)了書院 “百家爭鳴”“自由講學”的特色,使書院在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yǎng)方面具備了強勁的動力。岳麓書院在此次會講之后,形成了綿延八百多年的朱張學統(tǒng),逐漸成為湖湘文化中心。<br> 同一院落內的船山祠,建于光緒元年(1875年),專祀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亦是書院的學生。 同一院落內的船山祠,建于光緒元年(1875年),專祀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亦是書院的學生。 慎齋祠,又羅山長祠,專祀岳麓書院山長羅典。清乾隆四十七年(1872年)聘為岳麓書院山長,主持岳麓書院共27年,對岳麓書院的人才培養(yǎng),基本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慎齋祠初建于咸豐年間,位于屈子祠之側。旋廢。現(xiàn)恢復于船山祠北側。 湘水校經堂,位于講堂左側。原名成德堂,亦為書院講堂。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湖南巡撫吳榮光與山長歐陽厚均仿學海堂例建湘水校經堂于今址,吳榮光親題門額。該堂以研習漢學為主,漢宋兼宗,并倡通經致用學風,著名學生有郭嵩燾、左宗棠等。 講堂位于書院中軸線上的中心位置,是書院的教學重地和舉行重大活動的場所,也是書院的核心部分。始建于宋代,現(xiàn)存建筑為清康熙年間重建,同治七年(1868年)大修。 檐前懸有“實事求是”匾,民國初期湖南工專校長賓步程撰。 大廳中央懸掛兩塊鎏金木匾:一為“學達性天”,為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御書。 二為“道南正脈”,由乾隆九年(1744年)御書。<div> 講堂屏壁正面刻有《岳麓書院記》,為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書院主教、理學家張栻所作,是岳麓書院培養(yǎng)人才的基本大綱,對書院教育有重大影響,該文由湖南大學校友、湖南省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周昭怡1983年書。<br></div> 堂內“忠孝廉節(jié)”四字碑,為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手書。 “整齊嚴肅”碑,為清代山長歐陽正煥書、歐陽厚均刊立。 百泉軒,位于講堂左側,創(chuàng)建于北宋,朱熹、張栻曾論學于此,建筑經歷代重修,為書院山長住所。 軒北有井名“文泉”,乾隆間重修書院時,有泉涌出,以為瑞兆,故名。 講堂兩旁有南北二齋,分別為教學齋和半學齋,均為昔日師生居舍,過去學生大量的活動時間就是在這里自修。書院建齋舍歷史悠久,自宋太祖開寶九年(976年)始建齋舍52間,現(xiàn)存建筑為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改學堂時改建,始定名教學齋、半學齋,以適應教學、辦公的需要。 半學齋現(xiàn)在是岳麓書院歷史陳列館。 北宋開寶九年(976年),潭州知州朱洞在唐末五代僧侶建屋辦學的基礎上,創(chuàng)建了岳麓書院。因辦學成就卓著,被譽為“瀟湘洙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宋真宗召見山長周式,賜“岳麓書院”匾額。岳麓書院逐漸成為“天下四大書院”之一。 南宋時期,張栻掌教岳麓書院,確定了“傳道濟民”的辦學宗旨,從學者眾,書院成為湖湘學派重鎮(zhèn)。乾道三年(1167),朱熹自武夷山來訪,與張栻論“中庸”之義,開中國書院史上不同學派會講之先河。岳麓書院由此形成學宗朱張的傳統(tǒng)。 元代,岳麓書院與白鹿洞書院成為天下書院的榜樣。明代,岳麓書院多次擴建,形成現(xiàn)存建筑的基本格局。元明時期,書院仍以朱張之學為正宗。王陽明訪院后,陽明心學也在此傳播。 牌匾。 清代岳麓書院被列為省會書院,辦學規(guī)模進一步擴大。教學內容以理學為主,道光年間增建湘水校經堂,岳麓書院成為經學重鎮(zhèn)。晚清維新思潮興起,書院課程隨之革新,1903年改制為湖南高等學堂。清中葉以來,岳麓書院英才輩出,對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 湖南大學。自1912年起,湖南有識之士以岳麓書院為基礎,三次籌建湖南大學。1926年,以岳麓書院為第一院組建省立湖南大學,1937年改為國立湖南大學。湖南大學“承朱張之緒,取歐美之長”,逐漸發(fā)展成一所文化底蘊深厚的現(xiàn)代名校。<div> 從岳麓書院到湖南大學,經世致用、實事求是、開放自由、兼容并蓄的治學精神代代流傳,先后涌現(xiàn)出王夫之、陶澍、魏源、賀長齡、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譚嗣同、黃興、蔡鍔、楊昌濟、毛澤東、何叔衡、蔡和森、鄧中夏、李達等深刻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風云人物。<br></div> 1917至1919年,毛澤東曾兩度寓居岳麓書院半學齋湖南大學籌備處。在此其間,與蔡和森等共同組建了新民學會,組織了赴法儉學活動。1919年,毛澤東在湖南商業(yè)專門學校主編《湘江評論》,后轉移到湖南大學籌備處。上世紀五十年代,毛澤東為湖南大學親自題寫校名。 二門,宋元時為禮殿所在。明代嘉靖元年(1527年)擴建文廟于院左,始改建為二門。五間單檐懸山,中三間開三門,花崗石門框,左右各辟過道通南北二齋??谷諔?zhàn)爭期間被日本侵略者炸毀,1984年重建。門額正上方懸有“名山壇席”匾,撰者無考。原為清同治七年(1868年)所置,抗日戰(zhàn)爭期間被炸毀?,F(xiàn)匾為1984年復制,集清代著名湘籍書法家何紹基字而成。兩旁有對聯(lián)“納于大麓;藏之名山”,上聯(lián)出自《尚書?舜典》,下聯(lián)出自《史記?太史公自序》,意為岳麓書院被浩瀚的林木所掩映,藏在地闊物博的岳麓山中。撰聯(lián)人為清末(湖南高等學堂)監(jiān)督程頌萬。二門過廳兩邊有清代山長羅典所撰的對聯(lián):“地接衡湘,大澤深山龍虎氣;學宗鄒魯,禮門義路圣賢心”。 二門內。 二門背面有“瀟湘槐市”匾。原為清代學監(jiān)程頌萬撰書,毀于抗戰(zhàn),之后由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盟中央主席楚圖南補書新匾。“瀟湘””泛指湖南,“瀟湘槐市”是說岳麓書院是湖南文人、學者聚集的場所,引申為岳麓書院人才之盛,有如漢代長安太學槐市之盛。 大門,宋代曾名“中門”,因江岸建有石坊,名為“黌門”?,F(xiàn)存大門系清同治七年(1868年)重建,采用南方將軍門式結構,建于十二級臺階之上,五間硬山,出三山屏墻,前立方形柱一對,白墻青瓦,置琉璃溝頭滴水及空花屋脊,枋梁繪游龍戲太極,間雜卷草云紋,整體風格威儀大方。 門額“岳麓書院”為宋真宗字跡。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宋真宗以岳麓書院辦學成功,特別召見以德行著稱的周式,拜為國子監(jiān)主簿,請他留在京城講學做官。但周式心系岳麓,仍請歸院,皇帝便親賜“岳麓書院”、御匾懸掛于大門正上方,并賜經書等物,岳麓書院從此名聞天下,前來求學者絡繹不絕,成為北宋四大書院之一。<div> 大門兩旁懸掛有對聯(lián)“惟楚有材,于斯為盛”,上聯(lián)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下聯(lián)出自《論語?泰伯》,源出經典,聯(lián)意關切,道出了岳麓書院英材輩出的歷史事實。<div><br></div></div> 赫曦臺,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張栻登岳麓觀日,建臺于山頂,,朱熹題額“赫曦”,有觀日之意,后毀。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山長羅典建前亭于今址;道光元年(1821年),山長歐陽厚均改前臺名為“赫曦臺”,意在緬懷朱、張。在臺的左右內壁上有丈余高的“?!薄ⅰ皦邸倍?,臺的頂部雕飾有八卦圖、蝙蝠、壽字圖案。 文廟位于書院左側,自成院落。由照壁、門樓、大成門、大成殿、兩廡、崇圣祠、明倫堂等部分組成,岳麓書院祀孔子始于書院初創(chuàng)時期,北宋時期曾建禮殿于講堂前,內塑先師十哲像,畫七十二賢。南宋乾道元年(1167年)改為宣圣殿,“置先圣像于殿中,列繪七十子”。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改名大成殿。明正德二年(1507年)遷于院左今址。明天啟四年(1624年)重修,正式稱為文廟。其規(guī)格與各郡縣文廟相當。 由前門離開書院,就進入了湖南大學校園。 正門口偉大領袖的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