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柏海迎親 文成公主開啟吐蕃生涯江涵秋影 <p class="ql-block"> 遇見“馬域安多”風情:</p><p class="ql-block"> 唐蕃古道D16~22:倒淌河、河卡鎮(zhèn)、溫泉鄉(xiāng)、花石峽至瑪多縣城。過了倒淌河鎮(zhèn)到共和縣,就進入到了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南州位于著名的青海湖之南,故名海南,是青藏高原的東門戶,素有"海藏通衢"之稱。海南藏族自治州屬于三大藏區(qū)的馬域安多藏區(qū)。</p><p class="ql-block"> 提到藏區(qū),多數(shù)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西藏,其實藏區(qū)是個大概念。藏族的主體是古代的吐蕃人,公元633年松贊干布在拉薩建立了吐蕃王朝,在其后不斷的征戰(zhàn)中融合了古羌集團中的蘇毗、羊同、白蘭、黨項、附國,和古鮮卑集團的吐谷渾以及部分漢族,形成了今天的藏族。藏區(qū)是泛指包括西藏、四川、青海、甘肅、云南五個省區(qū)在內(nèi)的藏族自治地方,即現(xiàn)今西藏自治區(qū);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及涼山州的木里藏族自治縣;青海省的果洛、玉樹、海北、黃南、海南藏族自治州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肅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武威市的天祝藏族自治縣;云南省的迪慶藏族自治州。還包括五省區(qū)內(nèi)自治州、縣以外地區(qū)的一些藏族自治鄉(xiāng)。藏區(qū)按方言劃分為衛(wèi)藏、康巴、安多三大藏區(qū),居住于各地域內(nèi)的藏族分別稱為衛(wèi)藏藏族、康巴藏族、安多藏族。藏區(qū)有典:“法域衛(wèi)藏、人域康巴、馬域安多”即“衛(wèi)藏的宗教、康巴的人、安多的馬”。</p><p class="ql-block"> 衛(wèi)藏藏區(qū):范圍大致相當于現(xiàn)今西藏自治區(qū)除去昌都地區(qū)以外的大部分地區(qū),以及不丹、錫金的部分鄰近地區(qū)。衛(wèi)藏,分前藏后藏,歷史上,前藏是達賴的地盤,后藏是班禪的地盤。居住于衛(wèi)藏地域內(nèi)的藏族統(tǒng)稱為衛(wèi)藏藏族。衛(wèi)藏地區(qū)是藏區(qū)政治、宗教、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大昭寺、小昭寺聞名全藏,是舉行盛大法會、高僧輩出的地方;另有后藏日喀則的扎什倫布拉薩的布達拉宮寺、前藏山南的桑耶寺等諸多主要寺廟,宗教興盛,因而被稱為“法域”。</p><p class="ql-block"> 康巴藏區(qū):范圍大致相當于現(xiàn)今西藏自治區(qū)的昌都地區(qū)、那曲地區(qū)東部(聶榮、巴青、索縣、比如、嘉黎五縣)、林芝市東部(察隅、波密、墨脫三縣);青海省的玉樹州(治多縣西部除外);云南省的迪慶州;四川省的甘孜州、阿壩州部分(小金、金川等)及涼山州的木里縣。康巴藏區(qū)即康區(qū),舊稱“朵甘思”地區(qū),最早是指衛(wèi)藏以東廣闊的地區(qū),后來這一地域又分為“康”和“安多”兩部分,康區(qū)現(xiàn)多指青藏高原東南部的橫斷山區(qū),居住于該地域內(nèi)的藏族統(tǒng)稱為康巴藏族。康巴最有名的是康巴人:康定的漢子、丹巴的女子。康巴男人恩怨分明,彪悍神勇,崇尚橫刀立馬;康巴女人們,卻是難以言狀的嫵媚。因而康巴被稱為“人域”。</p><p class="ql-block"> 安多藏區(qū):范圍大致相當于青海省的海北、海南、黃南、果洛及海西五州;四川省的阿壩州北部(若爾蓋、紅原和阿壩縣等);甘肅省的甘南州及武威市的天??h。安多歷史上稱為“朵思麻”,是從“朵甘思”(今康區(qū))分出來的。居住于該地域內(nèi)的藏族統(tǒng)稱為安多藏族。安多地區(qū)受蒙古族和漢族影響極大,所以在習俗和體形特征等方面,也有這兩個民族的明顯特點。安多一帶是遼闊的草原,牛羊成群,是藏地的最主要牧區(qū),多出良馬,因而被稱為“馬域”。</p><p class="ql-block"> “瑪域”,藏語意為黃河流域。青藏地域雖廣,大多數(shù)卻是高海拔不毛地帶或犬牙交錯的山巒峽谷。唯有北部的安多地區(qū)(包括青海省的果洛、玉樹、海北、黃南、海南藏族自治州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是較為平坦且水草豐美的草原。這片廣袤的土地上,被當?shù)啬寥朔Q為“瑪域”(藏語意為黃河流域)草原。千年前,強盛的吐蕃王朝在這里把戰(zhàn)馬養(yǎng)得膘肥體壯,增強了軍事實力,打敗了吐谷渾,成功將勢力向北推進。</p><p class="ql-block"> 在草原上縱橫馳騁,耳邊響起“噗啦噗啦”的西北烈風,在通透光影中望著柔美的山巒線條,登高看見黃河在這里流出巨龍的樣子,掠過千年古城、古寺……天地波瀾壯闊。據(jù)說,文成公主抵達吐谷渾國以后,就將自己的隊伍“改車為馬”,將前段作為交通工具的馬車全部改成了馬匹,大大提高了行進速度。</p><p class="ql-block"> 我們在“瑪域”草原上騎行,看著沿路的風光,也許是踏上瑪域草原的緣故吧,似乎能聆聽到關(guān)于格薩爾的美麗傳說,因為這里正是格薩爾英雄傳奇誕生的故鄉(xiāng)。瑪多之旅不僅是對神山圣水的覽勝之旅,也是對偉大母親河黃河的朝圣之旅,只有通過與草原風光和草原民族的一次近距離的親密接觸、探訪和游歷,才能對藏族文化和民俗風情有個了解,才能不虛此行并收獲一次完美而快樂的旅行記憶。</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吐谷渾弘化公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從倒趟河鎮(zhèn)40公里到吐谷渾國(現(xiàn)在的共和縣城),從吐谷渾的國都(現(xiàn)在的恰卜恰鎮(zhèn))啟程前往吐蕃,文成公主將馬車全改為馬匹,提高行進速度。這一段艱苦的行程,海拔從2850米陡然上升到4600多米,即便是路況很好的現(xiàn)代,也讓人吃不消。</p><p class="ql-block"> 共和,秦漢為羌族游牧區(qū),公元412~663年建第一個封建王國。民國元年(1912年)歸西寧、湟源2縣,1929年由湟源縣、西寧縣析置共和縣,取五族共和、共同和睦之意。五族共和:指漢滿蒙回藏五大民族,泛指全民族,五族共和,實際上不是指的五大族群,而是指傳統(tǒng)的勢力范圍,漢(內(nèi)地十八?。?、滿(滿洲)、蒙(內(nèi)外蒙古)、回(回疆)、藏(青藏)。另據(jù)《中國地名由來詞典》:始設(shè)縣時,因當時資產(chǎn)階級希望在我國建立共和制,故名。共和縣是海南州人口較多、地域遼闊、畜牧業(yè)經(jīng)濟比重較大的一個縣,在青海西藏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布局中處于重要地位,總面積1.73萬平方公里,總?cè)丝跒?3.4萬余人,有藏、漢、回、撒拉、蒙古族等22個少數(shù)民族,其中少數(shù)民族占全縣總?cè)丝诘?0%。恰卜恰鎮(zhèn)是共和縣府、海南州府所在地,全州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p><p class="ql-block"> 說到共和縣(歷史上叫吐谷渾),就要提到當年文成公主到這里時,早她一年外嫁吐谷渾的弘化公主。弘化公主聽說文成公主將途經(jīng)吐谷渾,遠嫁吐蕃,于是早早來到邊境,迎接這位與她身世相近的妹妹。</p><p class="ql-block"> 中國歷史上,有不少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西域、蕃邦國王和親的事例,元封年間(公元前108年),漢武帝以漢室細君公主遠嫁于烏孫昆莫(王)獵驕靡,堪稱漢代和親的先驅(qū)。唐宗時期,大唐公主的外嫁,絕大多數(shù)人只知道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其實,據(jù)《新唐書》《舊唐書》等資料,唐朝一共嫁出16位公主,這位弘化公主,就是 16 位大唐外嫁公主里最幸運的一位——她出嫁的這個吐谷渾國離大唐并不算很遠。當年的弘化公主與文成公主,年紀相仿、經(jīng)歷相似的她們定是格外投緣。據(jù)說,這姐妹倆相處得很好,在吐谷渾的王城,也就是今天的共和縣恰卜恰鎮(zhèn),文成公主一住就是一個月。</p><p class="ql-block"> 弘化公主是唐代重要的和親公主之一,她的生平與唐朝邊疆政策、吐谷渾歷史緊密相關(guān)。弘化公主(約623—698年),本姓李,名不詳,為唐太宗李世民族弟淮陽王李道民之女,屬宗室遠支。貞觀十三年(639年),唐太宗為拉攏吐谷渾,冊封她為“弘化公主”,次年(640年)正式出嫁。</p><p class="ql-block"> 和親吐谷渾政治背景:吐谷渾政權(quán)位于今青海、甘肅一帶,由鮮卑慕容部建立,扼守絲綢之路要道,是唐與吐蕃間的緩沖地帶。吐谷渾曾與唐交戰(zhàn),后臣服。唐太宗為牽制吐蕃,鞏固西北,選擇聯(lián)姻。吐谷渾可汗慕容諾曷缽(亦作“慕容順光”),為親唐派首領(lǐng)。弘化公主出嫁時,諾曷缽年僅17歲,兩人年齡相仿。弘化公主婚后協(xié)助諾曷缽推行親唐政策,促進漢文化傳播,加強與中原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吐谷渾向唐稱臣納貢,成為唐朝抵御吐蕃的屏障。</p><p class="ql-block"> 吐蕃威脅:松贊干布統(tǒng)治下的吐蕃崛起,不斷侵擾吐谷渾。顯慶五年(660年),吐蕃大舉進攻,吐谷渾潰敗。唐高宗曾派大將蘇定方支援,但未能扭轉(zhuǎn)局勢。龍朔三年(663年),吐谷渾亡國,諾曷缽攜弘化公主率殘部逃至涼州(今甘肅武威)。唐朝將吐谷渾殘部安置于靈州(今寧夏靈武),設(shè)“安樂州”,諾曷缽任刺史,弘化公主隨行。此后二十余年,夫婦二人致力于安撫部眾,維持吐谷渾流亡政權(quán)。諾曷缽逝世后,弘化公主繼續(xù)管理部族。武則天時期,她曾回長安朝見,受厚待。698年病逝于靈州,享年約75歲。</p><p class="ql-block"> 歷史意義:一是邊疆戰(zhàn)略;弘化公主的和親延緩了吐蕃東擴,為唐朝爭取了戰(zhàn)略時間,但其后吐谷渾的滅亡也暴露了唐對西北控制的局限性;二是文化紐帶。她推動了中原與吐谷渾的交流,促進漢文化、佛教在青海地區(qū)的傳播;三是女性角色。作為政治聯(lián)姻的執(zhí)行者,她展現(xiàn)了唐代宗室女性在邊疆治理中的能動性,不同于被動“犧牲品”的傳統(tǒng)形象。</p><p class="ql-block"> 弘化公主早文成公主一年出嫁(文成于641年入藏),但后者因吐蕃影響力更大而更廣為人知。弘化公主的和親雖未能挽救吐谷渾,但其堅韌與政治智慧仍被后世稱道,墓志銘譽其“功著邊陲,德流閨壺”。</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瑪多縣,果洛草原上的璀璨明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從倒淌河經(jīng)柳梢溝埡口(3578m)經(jīng)共和縣城到興海縣河卡鎮(zhèn)(3250m);河卡鎮(zhèn)翻河卡山(3900m)、鄂拉山口(4489)到溫泉鄉(xiāng)(3946),過姜路嶺埡口(4466m)進入到素有“黃河源頭第一鎮(zhèn)”、“青南門戶”之稱的瑪多縣花石峽鎮(zhèn)(海拔4230米)。繼續(xù)翻越長石頭山埡口(4524m)到達三江之源(三江指黃河、長江、瀾滄江)的瑪多縣城(海拔4300米)。</p><p class="ql-block"> 瑪多縣,有著“黃河源頭第一縣”、“全國海拔最高縣城”美譽,海拔4300米?,敹嗫h這顆鑲嵌在果洛草原上的璀璨明珠,是青海、甘肅、四川三省的交界地帶和安多、康巴文化的交匯點,既是古絲綢南路和唐蕃古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格薩爾文化的發(fā)祥地。在藏語里,“瑪”指“瑪曲”,意思是黃河;“多”為源頭,合起來就是黃河源頭。其實,從科考文獻中得知,真正的黃河源頭離這里還很遠很遠,遠在巴彥卡拉山麻多鄉(xiāng)5000多米海拔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瑪多縣地處三江源自然保護區(qū)核心地帶,既是三江源自然保護區(qū)所轄17個縣之一,也是黃河流經(jīng)的第一縣,更是觀賞黃河源頭自然風光的最佳之處?,敹嗫h是離天最近的地方,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氣候?qū)俑吆菰瓪夂?,無明顯的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之別,通常把冷暖兩季分別稱為冬季和夏季?,敹嗫h素有“黃河之源、千湖之縣、中華水塔”的美譽,有大小湖泊5849個,其中著名的湖泊有扎陵湖、鄂陵湖、卓讓湖、哈姜鹽湖、南木措、隆熱措、阿涌貢瑪措(又稱上星星海)、阿涌哇瑪措(又稱中星星海)、阿涌尕瑪措(又稱下星星海)、江措、熱措、尕拉拉措、汪倉因措、那龍措埂、崗納格瑪措、日格措岔瑪、冬格措納湖(黑海)、苦海等等。</p><p class="ql-block"> 瑪多是果洛州轄(瑪沁、瑪多、甘德、達日、班瑪、久治)縣,瑪域果洛是格薩爾王的故鄉(xiāng),也是格薩爾賽馬稱王的地方。在廣闊的果洛草原上留下了許多格薩爾的神跡,人們到處都傳唱著《格薩爾王傳》的英雄史詩。這是一部藏族人創(chuàng)作的偉大史詩,通過對藏族英雄格薩爾一生不畏強暴、不怕艱難險阻,以驚人的毅力和神奇的力量,征戰(zhàn)四方、降妖伏魔、除暴安良、造福人民的英雄業(yè)績的描繪,熱情謳歌了正義戰(zhàn)勝邪惡、光明戰(zhàn)勝黑暗的偉大斗爭。這部史詩在廣闊的背景下,以恢弘的氣勢,高超的藝術(shù)技巧,反映了古代藏族發(fā)展的重大歷史階段及其社會的基本結(jié)構(gòu)形態(tài);表達了人民群眾的美好愿望和崇高理想;描述了紛繁復雜的民族關(guān)系及其逐漸走向統(tǒng)一的過程;揭示出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也反映了古代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和道德觀念,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陡袼_爾王傳》結(jié)構(gòu)宏偉,內(nèi)容豐富,卷帙浩繁,在長期的流傳演變過程中,不斷得到充實和發(fā)展。在《格薩爾王傳》里,凝聚著藏族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偉大創(chuàng)造力,是他們智慧的結(jié)晶、知識的寶庫。它代表著古代藏族文學的最高成就。</p><p class="ql-block"> 瑪多縣的扎陵湖、鄂陵湖是黃河的源頭。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fā)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屬世界長河之一,中國第二長河流。黃河,發(fā)源于巴顏喀拉山北麓各姿各雅山下的卡日曲河谷和約古宗列盆地,南北兩源至源頭出發(fā)后接納大大小小的眾多支流,在巴顏禾欠山會合,形成黃河源頭最初的河道-瑪曲?,斍酉驏|進入光彩奪目的星宿海,在星宿海完成星宿下凡的驚人之作后,繼續(xù)東流進入一條寬闊而廣袤的平川,并在這里形成了兩座巨大的湖泊--扎陵湖和鄂陵湖。黃河,從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盆地,自西向東分別流經(jīng)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nèi)蒙古、山西、陜西、河南及山東9個?。ㄗ灾螀^(qū)),最后流入渤海,全長約5464公里,其流域面積,《人民網(wǎng)》載:約75.2萬平方公里,水利部網(wǎng)站《黃河網(wǎng)》則記為:流域總面積79.5萬平方公里(含內(nèi)流區(qū)面積4.2萬平方公里)。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經(jīng)中國黃土高原地區(qū),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黃河每年都會攜帶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游,形成沖積平原,有利于種植。黃河流域是中國開發(fā)最早的地區(qū),在世界各地大都還處在蒙昧狀態(tài)的時候,我們勤勞勇敢的祖先就在這塊廣闊的土地上斬荊棘、辟草萊,勞動生息,創(chuàng)造了燦爛奪目的古代文化。</p> <p class="ql-block"> 松贊干布柏海迎親:</p><p class="ql-block"> 柏海,是一古地名,即現(xiàn)在距瑪多縣城80多公里黃河源頭的扎陵湖、鄂陵湖,是我國古代游牧民族繁衍生息之地。據(jù)文獻記載,早在秦漢之際,羌人就在這一帶游牧。到了唐代,這里又成為了唐蕃古道的重要通道和兵家必爭之地。據(jù)《新唐書.吐谷渾傳》記載:唐太宗貞觀九年(公元 635年),侯君集、李道宗(文成公主父親)等出征吐谷渾,曾到達柏海。真正使柏海名聲大振的原因,則是藏族的祖先吐蕃一次規(guī)模空前絕后的婚禮,這就是著名的“柏海迎親”。</p><p class="ql-block"> 松贊干布(棄宗弄贊)是藏族歷史上的英雄,崛起于藏河(今雅魯藏布江)中游的雅隆河谷地區(qū)。他統(tǒng)一西藏,成為贊普,建立了吐蕃王朝。據(jù)說他仰慕唐朝美女,想娶皇帝女兒做老婆,唐王不同意,松贊干布發(fā)兵來討,結(jié)果大敗。硬的不成就來軟的,他幾次派遣大相噶爾東贊(即祿東贊)為請婚使者,赴長安請婚,終獲唐王恩準。當唐太宗為松贊干布的誠意感動,決定和親時,苦于沒有適齡女兒出嫁,幾經(jīng)遴選,看中伶俐活潑、聰穎過人的宗室李道宗之女李雪雁,冊封為“文成公主”下嫁吐蕃松贊干布,并詔令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為主婚使,持節(jié)護送文成公主入蕃。松贊干布率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今青?,敹嗫h境內(nèi)扎陵湖、鄂陵湖)迎接文成公主,謁見李道宗,行子婿之禮。與文成公主同返邏些(今拉薩),并在拉薩為文成公主修建宮室。</p><p class="ql-block"> 鄂陵湖邊靜悄悄,往事如風。那場1300多年前的迎親場面,化于風中、沉于湖中,靜靜流淌,流于大河之中沿河而去,流成千年傳說與佳話。數(shù)日后,道宗與文成相別,一個南去,一個北回,父女淚別,竟無語凝噎,淚溢鄂陵湖、扎陵湖,那是華夏民族的一雙淚眼啊?!杜f唐書·吐蕃傳》記下這場迎親盛筵:“貞觀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禮部尚書、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節(jié)送公主于吐蕃。弄贊率其部兵次柏海,親迎于河源。見道宗,執(zhí)子婿之禮甚恭。既而嘆大國服飾禮儀之美,俯仰有愧沮之色。及與公主歸國,謂所親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國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為幸實多。當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熘且?,立棟宇以居處焉?!?lt;/p><p class="ql-block"> 自此,唐蕃言和,漢藏攜手,中國歷史揭開了唐蕃友好的新篇章,血濃于水的親情之歌從此唱響,一條民族團結(jié)之路從此鋪開—唐蕃往來不斷,唐蕃古道從此形成,柏海也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此段美麗的故事成了唐蕃古道上的一顆耀眼明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