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慈影,搖曳在故鄉(xiāng)中堂的舊夢。張有德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觀音慈影,搖曳在故鄉(xiāng)中堂的舊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文/河湟煊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圖片/網(wǎng)絡(lu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5年4月23日有幸親切拜讀了北京一位美篇作者(陽光麗人)老師寫的關(guān)于《觀音普薩贊歌》的文章,很受啟發(fā)和溫暖。讀后忽然之間想起來一件事,三十年前我家里也供奉一幅觀音菩薩中堂。前年我同學(xué)李俊義新宅落成布置客廳向我問哪里有買的觀音菩薩中堂畫,我查閱相關(guān)資料給他介紹了二幅我認(rèn)為比較好的中堂,讓他選擇敬請供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此我腦海里浮現(xiàn)出了八九十年代老家中堂懸掛觀世音菩薩畫及兩幅對聯(lián)的往事。對聯(lián)是這樣寫的:楊柳枝頭甘露灑,蓮花座上慧風(fēng)生。這幅畫,就像是一位無聲的守護者,靜靜地陪伴著我們一家,見證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家這幅中堂畫我記得是1988年夏天從湟中縣新書店里買回家的,中間是一幅普薩畫像,兩邊是一幅對聯(lián)。在新華書店我便被這幅圖作深深的吸引。掛在家中畫中的觀世音菩薩慈眉善目,手持凈瓶,微微低垂的眼眸中透著無盡的慈悲與祥和。她的身姿輕盈飄逸,仿佛隨時都會從畫中走出,去拯救世間的苦難。在她的身后,是柔和的光暈,如同佛光普照,給人一種溫暖而安心的感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相關(guān)資料中記錄,從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來看,觀世音菩薩在佛教中具有極其崇高的地位,是大慈大悲的象征。她以救苦救難為己任,就像黑暗中的明燈,為迷茫的人們指引方向;又似溫暖的港灣,讓疲憊的心靈得以棲息。每當(dāng)我凝視這幅中堂畫,心中便會涌起一股敬意和親切感,仿佛菩薩就在身邊,默默地庇佑著我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日常生活中,這幅中堂畫也成為了家庭文化的一部分。它不僅僅是一幅簡單的畫作,更寄托了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過年時,家人會格外用心地擦拭畫框,讓菩薩的形象更加清晰明亮,仿佛是在迎接新一年的福氣和好運。長輩們也會借此機會,向晚輩講述觀世音菩薩的故事和教義,傳承著善良、慈悲和智慧的品質(zh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記得有一次,我在生活中遇到了挫折,心情低落至極?;氐郊抑?,我不自覺地站在了中堂畫前,靜靜地凝視著菩薩的面容。那一刻,仿佛有一股無形的力量注入我的內(nèi)心,讓我原本煩躁不安的情緒漸漸平靜下來。我開始反思自己的問題,調(diào)整心態(tài),重新鼓起勇氣去面對困難。從那以后,每當(dāng)我遇到困境,都會來到中堂畫前,尋求心靈的慰藉和力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然而,對于這幅中堂畫的意義,不同的家人有著不同的理解。爺爺認(rèn)為,它代表著家族的信仰和傳承,是我們家族精神的寄托;爸爸則覺得,它時刻提醒著我們要心懷善念,多做善事;而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位無聲的朋友,在我孤獨、迷茫的時候,給予我鼓勵和支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家的觀世音菩薩中堂畫,它不僅僅是一件裝飾品,更是我們家庭情感的紐帶,文化傳承的載體。它將繼續(xù)陪伴著我們,走過人生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見證我們家庭的成長和變遷。在未來的日子里,我相信它會一直守護著我們,讓我們的生活充滿愛與希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據(jù)歷史資料中介紹,觀世音菩薩的起源,觀世音菩薩,作為佛教中備受尊崇的菩薩之一,其起源故事和信仰內(nèi)涵在中國乃至東亞地區(qū)具有廣泛而深遠(yuǎn)的影響。起源傳說經(jīng)典中記載,觀世音菩薩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據(jù)《悲華經(jīng)》記載,觀世音菩薩在過去生中是轉(zhuǎn)輪圣王無諍念的長子不眴,他在寶藏佛前發(fā)愿,若眾生遭受種種苦惱恐怖,憶念他、稱念他的名號,即為其免除痛苦煩惱。寶藏佛為其授記并命名為觀世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民俗傳說中除了佛教經(jīng)典的記錄,觀世音菩薩的起源還伴隨著豐富的民俗傳說。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講述了觀世音菩薩原是一位國王的女兒妙英公主,她天資聰穎、極具慧根,從小便尊重佛法、孝順父母。由于她抵死不愿出嫁,最終被父親放逐,孤苦伶仃地浪跡天涯。這段經(jīng)歷使她對人間的各種煩惱有了深刻的理解,從而成為慈悲的化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觀世音菩薩的形象在歷史長河中經(jīng)歷了從男性到女性化的演變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觀音菩薩的形象逐漸女性化,并成為了最為人們所熟知的形象。女性化的觀音菩薩形象往往被描繪為一位溫柔慈悲、面容慈祥的中年婦女,身披華麗的衣袍,頭戴蓮花寶冠,手持蓮花或凈瓶,座于蓮花寶座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民間信眾對觀音菩薩的信仰內(nèi)涵主要體現(xiàn)在慈悲與智慧兩個方面。據(jù)《妙法蓮華經(jīng)》記載,只要眾生在痛苦中呼喚觀音菩薩的名號,她便會聞聲而來,伸出援手。這種慈悲精神不僅體現(xiàn)在對個體的救助上,更體現(xiàn)在對整個社會的關(guān)懷和救贖上。同時,觀音菩薩也具備無上的智慧,被賦予了多種化身和法門,以適應(yīng)不同眾生的需求和因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觀音菩薩的信仰在現(xiàn)代社會中仍然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和文化價值。在面臨困境和挑戰(zhàn)時,人們常常會向觀音菩薩祈求保佑和庇護,尋求心靈的慰藉和力量。此外,觀音菩薩的信仰還促進(jìn)了文化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以觀音菩薩為主題的文學(xué)、藝術(shù)、影視作品層出不窮,這些作品不僅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也傳承和弘揚了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優(yōu)秀元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綜上所述,觀世音菩薩的起源既包含了深厚的佛教經(jīng)典背景,也融入了豐富的民俗傳說,其形象和信仰內(nèi)涵在歷史長河中不斷演變和發(fā)展,至今仍對人們的生活產(chǎn)生著深遠(yuǎn)的影響。</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