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顯和《佛國記》簡介(5)常真 <p class="ql-block">(上圖是法顯留學(xué)印度路線示意圖)</p> <p class="ql-block">(續(xù)前)</p><p class="ql-block"> 法顯西行求法的過程共用時間14年,行程約為15000里,共經(jīng)歷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從印度帶回了佛經(jīng)11部,分別是: 《摩訶僧袛律》《大般泥洹經(jīng)》《方等泥洹經(jīng)》《僧袛比丘戒本》《雜阿毗曇心》《雜藏經(jīng)》《曇無德律》《長阿含經(jīng)》《雜阿含經(jīng)》《彌沙塞律》《薩婆多部十誦律》。其中自己或者和別人合作翻譯了《摩訶僧袛律》《大般泥洹經(jīng)》《方等泥洹經(jīng)》《僧袛比丘戒本》《雜阿毗曇心》《雜藏經(jīng)》等六部佛經(jīng),其余五部沒有來得及譯出。</p> <p class="ql-block"> 法顯西行的主要目的是尋找佛教的戒律。當(dāng)時印度流行的戒律共有五部,分別是: 《摩訶僧袛律》《彌沙塞律》《薩婆多部十誦律》《曇無德律》和《迦葉維律》。其中《薩婆多部十誦律》已經(jīng)有人帶回并譯出,而《迦葉維律》沒有找到,后來也一直沒有傳到中國。即法顯一人帶回了五部戒律中的三部,對漢地戒律的流傳貢獻(xiàn)很大。</p> <p class="ql-block"> 法顯在建康撰寫的《佛國記》共有13980字,真實(shí)地記錄了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等國和中國新疆地區(qū)在公元5世紀(jì)初的歷史、地理、宗教等方面的情況,包括里程、山川、氣候、人口、語言、風(fēng)俗、物產(chǎn)、政治、宗教等,特別是佛教的寺廟、遺跡、僧尼數(shù)目、所習(xí)佛經(jīng)、佛教傳說等,是記載公元5世紀(jì)初的中亞、南亞、東南亞和中國新疆地區(qū)的重要文獻(xiàn),也是中國關(guān)于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記錄。法顯也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同時經(jīng)歷過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第一人。</p> <p class="ql-block"> 法顯從長安到印度出發(fā)時已經(jīng)62歲,回到國內(nèi)時已經(jīng)76歲。他于公元416年重回建康(今南京)寫作《佛國記》和翻譯佛經(jīng)到公元418年,此時已經(jīng)81歲高齡。法顯這年停止了譯書,從建康到了湖北省荊州市的辛寺,兩年后在辛寺圓寂,享年83歲。</p> <p class="ql-block">(下圖是法顯撰寫的《佛國記》封面)</p> <p class="ql-block">(下圖是圖書《法顯傳》封面)</p> <p class="ql-block">注: 本文參考了《法顯傳》(南京: 鳳凰出版社(原江蘇古籍出版社)2022年6月第1版)、《絲綢之路全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年7月第1版)等著作。</p><p class="ql-block">(全文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