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紅色家風:從延安精神走來的傳承——采訪天津市老紅軍后代姜建軍(組圖)——中紅網將軍55 
 <h3>??? <strong>寫在前面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 ?!?lt;/strong></h3></br>
 <h3> <p class="ql-block"> 受訪者的話:清明前后,我接到一個叫王春紅女記者的采訪電話,說今年是抗戰(zhàn)勝利80周年,經過布紋老師的介紹,想采訪寫篇關于這方面題材的專訪,由于我也是搞文字和宣傳這方面工作的,幾十年來跟媒體打交道輕車熟路,而且退休之后這十幾年我一直在整理和宣講關于“紅色資源”這方面的資料,所以稿子很順利的出來了,一個作者僅用一個半天的時間采訪,就寫出這樣一篇有血有肉有精神傳承的文章,足見筆者和被采訪者之間相得益彰配合的默契度和三觀的契合度,也見證了筆者的厚積薄發(fā)的功底和受訪者對于傳承好紅色基因的使命感與責任感,沒有這些因素的存在,絕對不會有讓人心動的可以撼動人們內心靈魂的好作品的問世。謝謝王春紅女士用心用情去傳播紅色基因,弘揚正能量,寫出令我滿意的好作品,讓我每每讀之,都感動不已,這輩子能做點有益于國家和社會的事情,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我特知足!</p> 
 <h3>老紅軍姜云清(姜建軍提供)</h3></br>
 <h3>??? 歲月洪流奔涌不息,老紅軍宛如一座不朽的豐碑,穩(wěn)穩(wěn)矗立,任時光沖刷,風采依舊。他們以熱血作墨、生命為筆,書寫下波瀾壯闊的英雄史詩,字里行間滿是對家國的深情眷戀,對人民的無私奉獻。值此抗戰(zhàn)勝利80周年之際,承蒙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布紋老師的推薦,我有幸與老紅軍姜云清的后代——姜建軍展開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走進那段波瀾壯闊的紅色歲月。</h3></br>
 <h3>??? 姜建軍,這位天津市“延安精神研究會”宣講團副團長、天津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從他開口講述的那一刻起,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故事徐徐拉開帷幕。</h3></br>
 <h3>??? “我生于1955年,1973年入伍……”姜建軍緩緩說道,他的聲音低沉而有力,帶著歲月沉淀的質感。在部隊擔任連隊指導員時榮立三等功的他,后來轉業(yè)到地方,開啟了人生新的旅程。退休后的他,并未停下腳步,而是全身心投入到整理父親遺留的日記和家書中,出版了《一個紅軍后代的情感路》,讓那些被歲月塵封的記憶重見天日。</h3></br>
 <h3>??? <strong>戰(zhàn)爭年代的父親</strong></h3></br>
 <h3>??? 說起父親姜云清,姜建軍的眼中滿是崇敬與懷念。思緒飄回到了過去,那是一段充滿艱辛與熱血的革命歷程。1916年7月,姜云清出生在湖南冷水江市中連鄉(xiāng)余元村,彼時的中國,正處于風雨飄搖之中,百姓在水深火熱里掙扎求生。1931年6月,年僅15歲的姜云清,在桑植加入了紅軍游擊隊,成為蕭克將軍紅六軍團的警衛(wèi)員,就此踏上了一條充滿荊棘與榮光的革命之路。</h3></br>
 <h3>??? 那時候的日子有多苦呢?姜建軍陷入回憶,聲音有些沉重:“父親小時候,家里窮得揭不開鍋,被迫給地主放牛,受盡了欺負。12歲就跟著爺爺去錫礦山背石頭,往英國輪船上運礦石,本以為能混口飯吃,結果半年不到,就因為爺爺年紀大,父親年紀小,被趕了出來。1931年,家里更是雪上加霜,哥哥餓死了,一家人吃了上頓沒下頓。直到紅軍來了,帶領窮人打土豪分田地,日子才有了盼頭?!闭菍εf社會的深惡痛絕,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讓姜云清毅然決然地投身革命。</h3></br>
 <h3> 
 <h3>1945年姜云清在康??h當縣大隊長時的照片(姜建軍提供)</h3></br>
 <h3>??? 1932年,姜云清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此后,二萬五千里長征、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每一場重大戰(zhàn)役,他都沖鋒在前。雁門關、娘子關、平型關……上百次戰(zhàn)役的洗禮,讓他從一個懵懂少年成長為一名堅毅的革命戰(zhàn)士。</h3></br>
 <h3>??? 姜建軍清楚地記得母親講過的那些驚心動魄的故事。長征過草地時,18歲的父親主動擔任收容隊工作。有一天,敵人的騎兵突然來襲,馬蹄聲如雷,塵土漫天。父親和戰(zhàn)友們寡不敵眾,陷入了絕境?;靵y中,父親頭部被藏刀砍傷,倒在血泊中。為了躲過敵人的搜查,他只能屏住呼吸,裝成“假死”。等到敵人離開,他才從鬼門關撿回一條命?!澳菚r候,父親年輕,心里只有一個信念,就是跟著黨走,為了窮苦百姓能過上好日子。”姜建軍感慨地說。</h3></br>
 <h3>??? 解放張家口戰(zhàn)役同樣驚心動魄。戰(zhàn)場上,硝煙彌漫,槍炮聲震耳欲聾。姜云清沖鋒在前,毫不畏懼敵人的槍林彈雨。突然,敵人碉堡里的排子槍瘋狂掃射,他躲避不及,左肩胛被打出三個貫穿傷,鮮血瞬間染紅了軍裝。即便如此,他依然咬牙堅持戰(zhàn)斗,直到取得勝利。因為這些赫赫戰(zhàn)功,姜云清多次立功受獎,1988年被中央授予二級紅星勛章,離休前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6軍后勤部副部長,享受副軍職待遇。2006年,這位為國家和人民奉獻了一生的老紅軍,永遠地離開了他們,但他的精神卻永遠留在家人心中。</h3></br>
 <h3>??? 姜建軍的母親宋麗云,也是一位了不起的革命女性。1945年,她參加八路軍,成為康??h第一批共產黨員。在婦救會,她和婦女們一起宣傳抗日、動員群眾參軍,發(fā)動大家做軍鞋,為抗戰(zhàn)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后來,她與姜云清結為夫妻,攜手走過了許多風雨歲月。</h3></br>
 <h3>??? 姜家有一張珍貴的照片,現(xiàn)存于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那是1935年底,蕭克將軍率紅六軍團途經湖南新化縣時,與王震、夏曦等師團級別干部及警衛(wèi)員們在小照相館的合影。照片里,右數(shù)第四位是蕭克將軍,右數(shù)第三位便是姜云清。這張照片不僅見證了那段歷史,還成為了照相館業(yè)主被認定為對革命有功人員的關鍵證據(jù),新化縣也因此被列為革命老區(qū)和重點扶貧縣。</h3></br>
 <h3> 
 <h3>(由姜建軍提供)</h3></br>
 <h3>??? 姜建軍手中還有一份父親的自傳體總結報告,詳細記錄了姜云清在紅軍時期參加五次“反圍剿”、親歷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全過程,還有當時的證明人。他跟隨部隊走過11個省,爬雪山,過草地,強渡大渡河,突破烏江天險,歷經無數(shù)次戰(zhàn)斗,最終到達陜北根據(jù)地?!凹t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苯魄宓拈L征之路,正是對這句詩的生動詮釋。</h3></br>
 <h3>??? 1940年4月,姜云清任晉察冀軍區(qū)挺進軍警衛(wèi)連政治指導員,跟隨蕭克將軍挺進敵后,在平西開辟敵后根據(jù)地。有一次,2000多鬼子在淶水地區(qū)包圍了挺進軍機關和地方政府。情況萬分危急,姜云清帶領戰(zhàn)士們頑強阻擊。子彈在耳邊呼嘯,死亡的氣息彌漫四周,但他們沒有絲毫退縮。最終,他們成功為機關和群眾轉移爭取了時間,姜云清也受到挺進軍司令部通令表彰。還有一次,他在淶水偵察敵情時,因邊區(qū)自制的手榴彈開膠爆炸,被炸昏在青紗帳里。幸運的是,一位老鄉(xiāng)發(fā)現(xiàn)了他,用毛驢把他送回部隊,他才得以死里逃生。1947年,傅作義部隊一個師向赤城進攻,姜云清受命帶一個營的地方武裝部夜襲敵團部。他們在夜色的掩護下,悄悄靠近敵人,出其不意地發(fā)動攻擊,成功遲滯了敵人的偷襲,立下大功。</h3></br>
 <h3>??? 姜云清一生都保持著記錄的習慣,他用破舊的筆記本密密麻麻地寫下許多回憶文章和思想筆記,大多是繁體字。筆記里,有戰(zhàn)爭年代的艱苦,蕭克將軍與警衛(wèi)員同睡一塊床板、共蓋一條被子;有蕭克將軍夜間查崗給崗哨披大衣的溫暖瞬間;也有警衛(wèi)連的豬拱了老百姓菜地,違反群眾紀律挨批的事情。他還自編了一些順口溜,生動地描繪出戰(zhàn)爭年代的人和事。這些筆記,是姜云清留給家人最珍貴的財富。</h3></br>
 <h3> 
 <h3>(姜建軍提供)</h3></br>
 <h3>??? <strong>和平年代的父親</strong></h3></br>
 <h3>??? 姜云清對子女的教育極為嚴格。姜建軍回憶起這樣一件事:當了天津警備區(qū)后勤部長的大哥說父親的二等乙級殘疾證是1955年評定的,現(xiàn)在按規(guī)定可以把殘疾等級調高一些,但父親堅決不同意?!拔覒{什么調這個級,死去的戰(zhàn)友那么多,誰給他們調去?”父親最反感向組織要榮譽、爭待遇,他常常叮囑子女千萬不能利用手中的權勢搞大吃大喝、講排場的事,更不能以權謀私。在父親的教導下,我們姐弟6人在各自崗位上默默耕耘,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h3></br>
 <h3>??? 在生活中,姜云清夫婦一直非常儉樸。他們從不因職權之便為家中添置物品,離休后也沒出過天津市旅游。回湖南探親的費用本可報銷,但他們從未用過。姜云清常說:“做人必須公私分明,占了公家的便宜就是昧了自己的良心,睡覺都不得踏實?!边^年過節(jié),他們也只是在家中炒幾個菜,一家人聚在一起,享受平凡的幸福。</h3></br>
 <h3>??? 姜建軍剛結婚時和父母住在一起。父親嫌他們睡晚燈常亮,浪費公家的電,不僅提醒,還特意安了分電表讓他們自己交電費。父親病危住院時,姜建軍提出改善住房條件,被嚴詞拒絕。父親說房子是公家的,想改善就得自己奮斗。父親去世后,他們遵遺囑搬出部隊大院。簡樸生活,是父親一生堅守的準則,也成為姜家代代相傳的精神財富。</h3></br>
 <h3>??? 對姜云清這樣的老革命來說,對黨忠誠、熱愛人民,忠于領袖毛主席,堅定共產主義信仰,早已融入血液。這也是姜家的教育理念。2014年、2016年,天津電視臺連續(xù)播放專題訪談《公私分明——老紅軍姜云清家風的故事》,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h3></br>
 <h3> 
 <h3>2014年,姜建軍在接受天津電視臺《家風采訪組》的采訪</h3></br>
 <h3>??? 姜建軍從小受家庭熏陶,理想信念的種子在心底生根發(fā)芽。小時候幫父親洗澡,看到父親后背的槍眼,他既心疼又敬畏。這些傷疤,是父親用生命鐫刻的紅色印記。在45年的工作生涯中,姜建軍堅持寫日記,不斷學習,樹立起傳承紅色基因的信仰與信念。他深知自己肩負著賡續(xù)“長征精神和延安精神”的責任,即便到了晚年,也要為黨和國家貢獻力量。</h3></br>
 <h3>??? 姜云清的遺物里,有勛章、紀念章,還有日記、照片、信件等。遺囑中,他多次強調不給組織添麻煩,要將遺體送回湖南老家與父母合葬,教育子女堅定信念跟黨走。姜建軍一直珍藏著父親寫給堂哥姜建國的親筆信,信中滿是對家鄉(xiāng)的牽掛、對鄉(xiāng)親的懷念和對后輩的期望。</h3></br>
 <h3>??? 這些信件寫于不同時期。80年代初的信中,姜云清感慨:“咱們祖宗幾代都生活在吃人的舊社會,受窮受苦。你蓋了新房,要是祖父母還活著該多好。但你要記住,不能忘記前輩的苦?!?985年正月初九的信里寫道:“一個人的人生就像流水,轉瞬即逝。我離開故鄉(xiāng)54年了,前22年在戰(zhàn)爭中度過,無數(shù)革命同志為創(chuàng)建新中國獻出生命?,F(xiàn)在老了,新的一代要接過接力棒,這是黨和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保障?!?993年6月16日的信中他叮囑:“要好好教育子女,建設好家鄉(xiāng),不要只想著當兵當官,要為百姓做事,搞好生產?!?994年12月14日他在信中說要給父母立碑,完成心愿,報答養(yǎng)育之恩。1995年1月3日的信里,他特別強調:“我們是共產黨員,又是革命家庭,立碑不要搞迷信,不要亂花錢,辦好后把發(fā)票和墳頭照片寄來?!?lt;/h3></br>
 <h3> 
 <h3>老紅軍姜云清的家書(姜建軍提供)</h3></br>
 <h3>??? 這些家書是姜家的珍寶。父親去世后,姜建軍從堂哥手里要回信件,整理成《父親的家書》發(fā)表在博客和美篇上,讓更多人感受到這份紅色傳承。</h3></br>
 <h3>??? <strong>紅色家風</strong></h3></br>
 <h3>??? 姜家的家風仿若春日暖陽悄無聲息地滋潤著一代又一代。姜建軍的女兒姜小溪,自幼深受滋養(yǎng)和熏陶,從朝氣蓬勃的少先隊員、到積極向上的共青團員,再成長為一名信念堅定的共產黨員,每一步都走得堅實有力。在同學和老師眼中她始終是品學兼優(yōu)的典范。2023年8月,在天津市精神文明辦開展的“學雷鋒做雷鋒”千名宣講員評選活動中,姜小溪憑借出色的表現(xiàn)和對志愿服務的熱忱,榮獲優(yōu)秀志愿宣講員榮譽稱號,這一喜訊讓姜建軍滿心欣慰,眼中滿是自豪。姜家收藏著《將帥回憶錄》等書籍,如今他已年逾七旬,孩子們也忙于生計無暇翻閱。好在今年春節(jié)家中迎來了外孫女,姜建軍滿心期待,希望她將來熱愛讀書,傳承紅色精神。</h3></br>
 <h3> 
 <h3>被采訪人姜建軍</h3></br>
 <h3>??? 作為老紅軍的后代,姜建軍從工作之余宣講紅色故事,到擔任市延安精神研究會宣講團負責人,始終牢記使命?!盀槊褡逯\福祉,為人民謀幸?!?,這是他的初心,也是無數(shù)革命先烈的追求。1949年10月1日,社會主義新中國成立,是2000多萬共產黨員用生命換來的。像姜云清這樣的老紅軍,從十幾歲參軍,一生追隨共產黨,用生命捍衛(wèi)信仰,就是因為他們心中有堅定的信念。</h3></br>
 <h3> 
 <h3>(姜建軍提供)</h3></br>
 <h3>??? 采訪持續(xù)了一個多小時,姜建軍始終情緒飽滿,語調激昂。夕陽的余暉灑在落地窗上,宛如跳動的火焰。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天安門城樓上飄揚的五星紅旗,看到了用鮮血筑就的萬里長城,看到了無數(shù)革命先烈在硝煙中前仆后繼的身影。他們的犧牲與奉獻,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而我們,也必將在他們的精神指引下,繼續(xù)前行,讓延安精神代代相傳。、</h3></br>
 <h3> 
 <h3>被采訪人 姜建軍近照</h3></br><br></br>
 <a href="http://www.crt.com.cn/news2007/News/jryw/2025/4/25422152429G4ACHDA85K82D9AA00GH.html" >查看原文</a> 原文轉載自www.crt.com.cn,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