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西寧宏覺寺,緣起漢藏民族一次“牽手”江涵秋影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4月13日,唐蕃古道D13天。早上7點半從民和縣城出發(fā),一路沿著109國道經樂都區(qū)、平安區(qū)于下午5點到西寧市火車站附近的滿薩薩品質酒店。騎行112km,總里程1137km。雖然路況很好,但全程基本上都是緩上坡,在樂都區(qū)午飯后開始遇上了逆風,緩上起伏加上逆風而行,一路無景,埋頭騎行,還真的是有點難受。不過,這次經過樂都、平安區(qū)與我2019年經過時,兩個區(qū)所的變化很大,高樓林立,寬闊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鄯州的戰(zhàn)略地位:今天經過唐時鄯州的治所,現(xiàn)在的樂都區(qū),青海省海東市治所所在地(海東是青海省除省會西寧之外唯一的地級市,其余六個都是州)。鄯州是從北魏到宋朝的一個地名。北魏至隋朝時期置鄯州,唐朝時期的鄯州,轄境范圍包括今天的青海樂都、西寧、湟中。是隴右道和隴右節(jié)度使的治所。隋煬帝大業(yè)年間和唐玄宗天寶年間一度改名西平郡。安史之亂后,地入吐蕃。大中五年,張議潮歸義后,再屬唐朝;唐朝滅亡后,為吐蕃、黨項部落占據(jù),宋神宗熙寧年間收復;北宋時期的鄯州,治所由今?樂都變更為青唐城。北宋崇寧三年,改鄯州為西寧州(即今西寧)。</p><p class="ql-block"> 鄯州有多重要?吐蕃和唐朝爭奪的重點區(qū)域在西域。吐蕃明白,唐朝之所以能控制西域,主要原因是唐朝控制著河西走廊。河西走廊的西端連接西域,東端連接唐朝統(tǒng)治核心區(qū)的關中盆地。河西走廊非常重要,但顯然,關中盆地才是唐朝的指揮中樞。而連接河西走廊和關中盆地的節(jié)點,正是以樂都為治所的鄯州。唐朝知道鄯州對他們來說意味著什么?唐初設涼州都督府,治今武威,其中就包括鄯州和蘭州。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涼州總管府改為涼州都督府,蘭州早已分出去,但鄯州還在管內。隨著隴西局勢的相對安定(此時吐蕃還未崛起),所以唐朝在武德八年把鄯州劃給了蘭州都督府。唐高宗繼位后,吐蕃在戰(zhàn)略上給唐朝的壓力日益明顯,所以在顯慶元年(公元656年),唐朝設置鄯州都督府,同時撤銷了蘭州都督府。之所以這么安排,也不難理解。蘭州非常重要,是河西走廊和關中盆地的必經之地。不過對唐朝的吐蕃戰(zhàn)略來說,蘭州有些靠后,前邊還頂著一個最前線的鄯州。有了鄯州都督府,唐朝可以牢牢控制西域,壓制吐蕃,即防止吐蕃東進,又捍衛(wèi)了關中、隴西和河西的戰(zhàn)略安全。安史之亂直接給大唐盛世送了終,讓吐蕃感覺到了春天般的溫暖,在唐朝無暇西顧的情況下,鄯州都督府轄區(qū)不斷被吐蕃蠶食。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吐蕃占據(jù)了鄯州,鄯州都督府也逐漸成了歷史。</p><p class="ql-block"> 據(jù)載,文成公主在樂都休整的時間比較長。在這里,她調整了前進隊伍的結構,使之更利于長途跋涉。文成公主還將很多隨行的宮女留在了樂都,估計是因為這些宮女并不適合長途跋涉。這些宮女都留在了樂都,所以樂都女子都比較好看。離開樂都以后,我相信文成公主的心情是比較復雜的,因為接下來的一段路將是她在祖國大唐的最后一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西寧市:</p><p class="ql-block"> 在樂都區(qū)午飯后繼續(xù)沿109國道60多公里到西寧市,明天在西寧市休整一天。</p><p class="ql-block"> 提起西北,很多人第一個會想到荒蕪大漠的敦煌,會想到色彩斑斕的七彩丹霞,會想到如仙境般的天空之境茶卡鹽湖。但有一個城市常常會被忽略,對于許多來到青海的人來說,不過是一個中轉站。它就是西北低調又內斂的“青藏高原第一大城市——西寧市。</p><p class="ql-block"> 西寧市,古稱青唐城、西平郡、鄯州,別名夏都,現(xiàn)青海省轄地級市、省會。西寧,取“西陲安寧”之意,是青藏高原的東方門戶,古“絲綢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經之地。西寧,是唐蕃古道中的一個站點,一般騎行古道都是從西寧開始的——許多人以為這里只是單純的藏區(qū),但其實這里有著漢、藏、回、蒙古、土、撒拉六大民族混居,對不同族群的包容,造就了這座城市瑰麗燦爛的宗教文化。從西寧才有了“異域”的風景,是眾多神祇的花園,他們鐘情于此,每天用不同的聲音和語言向35個民族的幾十萬信眾傳播著神諭。西寧地區(qū)佛教、伊斯蘭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各種宗教場所比比皆是,街巷兩旁隨處可見具有宗教標識的建筑。西寧的空氣中似乎都飄蕩著神秘的經文和咒語,婦女們黑色的頭巾、僧侶們紅色的袈裟,構成了西寧獨特的風景。在這里,宗教就是生活本身,而“神”則是生活中光輝的榜樣和偉大的夢想。</p> <p class="ql-block"> 宏覺寺:</p><p class="ql-block"> 西寧作為擁有悠久黃河流域文化的高原古城,有著深厚的人文風情。在西寧市城中區(qū),有一條以寺命名的街——宏覺寺街。走進這條街,一座金頂紅墻的漢藏融合風格寺院映入眼簾,在高原陽光的照射下,寺院的金頂閃耀著光芒,小廣場上的五星紅旗隨風飄揚。寺院殿宇壯麗、林園幽靜,是鬧市中心的一方凈土。香爐內,桑煙裊裊,大殿內不時傳出海螺聲。方寸之間,巍巍九殿,滄桑過盡,法脈不息……這便是藏傳佛教名剎、歷代班禪駐錫地——宗喀大慈宏覺寺(以下簡稱宏覺寺)。千百年來,它在漢藏交通要道的重鎮(zhèn)上靜靜矗立,見證了唐蕃古道的恢宏繁盛,聆聽過絲綢之路的車馬轔轔,嗅聞過茶馬古道上的悠悠茶香,更鐫刻下漢、藏、蒙等民族千年交流的輝煌歷史和團結印記。</p><p class="ql-block"> 宏覺寺,是唐蕃古道上以青唐驛站為中心建造的古老寺院,全稱為“宗喀大慈宏覺寺”?!白诳Α痹诓匚幕刑刂镐宜庸鹊貐^(qū)。河湟地區(qū)的中心城市西寧市,是青藏高原的東方門戶,古絲綢之路南道和唐蕃古道的必經之地,自古就是西北交通要道和戰(zhàn)略要地,素有“海藏咽喉”之稱。宏覺寺,是漢藏各民族高僧大德共同創(chuàng)建的弘法道場,也是歷代中央政府與青藏地區(qū)聯(lián)系的橋梁紐帶。</p><p class="ql-block"> 宏覺寺為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其緣起可追溯到漢藏民族歷史上最廣為人知的那一次“牽手”。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641年,當時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和親,進藏路上,文成公主一行在青藏高原農牧區(qū)交界、也就是現(xiàn)在的西寧,停留了一個多月,適應高原氣候,準備各項物資。在這期間,修筑了一座土壇來供奉陪嫁的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隨后,公主帶著佛像來到雪域高原,留下這座土壇遺跡,開啟了一段新的傳奇。公元9世紀中葉(公元941年),在文成公主當年土壇遺址上創(chuàng)建了宏覺寺。北宋時期,唃廝啰地方政權筑成青唐城,將寺院供奉為家廟,因此也有“先有宏覺寺,后有青唐城”之說。該寺在明代前期頗受朝廷重視。清乾隆年間,六世班禪應乾隆皇帝邀請東行,駐青海塔爾寺和宏覺寺長達5個月之久。從此,宏覺寺成為歷代班禪大師在青海的駐錫地。1951年4月,十世班禪從宏覺寺出發(fā),進京參加關于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條協(xié)議”的簽訂儀式。同年5月,“十七條協(xié)議”成功簽訂之后,十世班禪從北京返回宏覺寺,當年12月,十世班禪一行從西寧宏覺寺起程返藏,歷經4個多月長途跋涉到達拉薩,并于1952年6月返回扎什倫布寺,登上了歷代班禪大師的寶座,舉行了盛大坐床儀式。十世班禪回到西藏以后,始終不渝地為維護祖國統(tǒng)一、增強民族團結,為促進西藏內部的團結,進行了堅持不懈的努力,作出了重大貢獻。</p><p class="ql-block"> 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自古就是多民族互助共生、和諧相融的熱土。作為全國少數(shù)民族人口占比最高的省,人與自然的交響,文明的碰撞與融合,各民族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從未在青海這片土地上停歇。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青海各民族守望相助、和睦共存,形成“各美其美、美美與共”、誰也離不開誰的命運共同體。民族團結是深入骨髓的精神基因,是各族人民倍加珍惜的生命線。 </p><p class="ql-block"> 金碧輝煌的寺院周圍環(huán)繞著高低不一的居民樓,與寺院連接的宏覺寺街上車輛川流不息…宏覺寺與附近的社區(qū)相互交融、渾然一體,續(xù)寫著高原地區(qū)各族群眾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團結一心、共同奮斗的故事。回望宏覺寺的千年歷史和法脈,不難看出,它是“金色”的,更是“紅色”的;不僅是一處莊嚴的朝佛圣地,更是愛國愛教、促進民族團結的愛國主義教育傳承基地。</p> <p class="ql-block"> 無奈的選擇:214國道在2022年朋友就相約騎行,今年好不容易作好了計劃騎行,而且還提前一個月從家里出發(fā)進行適應性騎行,以增強體質能量,結果,還是不能適應青藏高原高海拔的環(huán)境,而無奈的選擇放棄。好在還有4位騎友繼續(xù)堅持騎行,我身雖然沒有與他們同行,但心始終與他們在一起,并按照他們每天的騎行情況續(xù)寫關于唐蕃古道途中關于文成公主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