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江樓上江風勁 靜海寺中警鐘懸 一一兩岸同胞回顧歷史期盼和統(tǒng)竹風月影 <p class="ql-block">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八十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八十周年,更是臺灣光復八十周年。在這意義非凡的年份,4月17日,作為黃埔后人,我有幸受邀出席了在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靜海寺)舉辦的“鑒往知來·復興中華——《馬關條約》史料展”開幕式及座談交流活動。與來自臺灣的嘉賓以及南京的部分黃埔后代齊聚一堂,回顧歷史,鑒古觀今,共議復興之路。</p> <p class="ql-block">著名二戰(zhàn)史專家、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龐紹堂教授在會上作了主旨發(fā)言《從屈辱到復興》。他以深邃的歷史眼光和敏銳的洞察力,剖析了中華民族從屈辱走向復興的艱難歷程,激勵我們銘記歷史,砥礪前行,共同肩負起民族復興的重任。</p> <p class="ql-block">在寧臺青、南京云錦博物館館長簡名偉在發(fā)言中表示,《從歷史傷痕到心靈契合:我們的責任》。他強調(diào),歷史的傷痕雖深,但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更為重要。我們要以史為鑒,共同肩負起民族復興的責任,攜手開創(chuàng)美好的未來。</p> <p class="ql-block">在活動現(xiàn)場,我有幸與蔣校長的曾孫蔣友松先生合影留念。這一瞬間,不僅記錄了兩岸同胞的深厚情誼,更象征著我們共同期盼和平統(tǒng)一的美好愿景,展現(xiàn)了兩岸同胞攜手共進的決心。</p> <p class="ql-block">好詩!</p> <p class="ql-block">兩岸嘉賓共同參與了共植丹桂樹的特別環(huán)節(jié)。桂花樹象征著團結與和平,它將在南京的土地上茁壯成長,見證兩岸同胞攜手共進的歷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新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1895年簽訂的《馬關條約》,是中日甲午戰(zhàn)爭后清朝被迫簽署的割地賠款條約。這一紙條約,不僅割讓了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附屬島嶼(包括釣魚島)、澎湖列島等領土,更讓中華民族蒙受了巨大的屈辱,成為歷史的沉痛教訓。</p> <p class="ql-block">賠款總額達2億兩白銀,清政府為支付賠款大舉外債,利滾利總額達本金的3倍以上(最終實付超7億兩)。這一沉重的負擔,導致海關、鹽稅等主權相繼抵押給外國銀行團,使國家主權進一步喪失,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更加艱難。</p> <p class="ql-block">在下午的座談會上,與會嘉賓圍繞主題先后作了重要發(fā)言。大家一致認為,回顧歷史是為了更好地面向未來,兩岸同胞應攜手并肩,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共同書寫輝煌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活動最后,與會嘉賓共同登上閱江樓,遠眺大好江山,共祝祖國前程似錦,更加輝煌。閱江樓上江風勁,靜海寺中警鐘懸,兩岸同胞回顧歷史,期盼和統(tǒng),共同書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