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五塔寺夢生 <p class="ql-block"> 五塔寺原名真覺寺,始建于明永樂年間,是明清兩代的皇家寺院。相傳尼泊爾高僧室利沙向明成祖進獻五尊金佛像和菩提伽耶大塔圖紙,明成祖遂下詔建寺造塔。清乾隆年間曾兩次重修,改名為“正覺寺”,乾隆二十六年改名大正覺寺。清末和民國時期,寺廟逐漸殘破,眾多建筑毀于大火或被拆賣,僅存金剛寶座塔。1987年,把真覺寺舊址改名為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五塔寺的核心建筑金剛寶座塔,是我國現存同類型塔中建造年代較早、保存最完整、歷史和藝術價值最高的一座。整座塔為內磚外石結構,分為下部的寶座和其上的五座小塔。金剛寶座周身布滿雕刻,裝飾內容融合了大量中國元素,如仿木結構的檐船斗拱、瓦當滴水等,雕刻采用中國傳統(tǒng)的剔地起突、減地平钑技法。</p> <p class="ql-block"> 金剛寶座塔的塔身被挑出的仿木石檐分隔為五層,每層一排佛龕,每個佛龕內刻佛坐像一尊,連同五座小塔上的佛像,整個金剛寶座共有1561尊坐佛,被譽為“千佛之塔”。</p> <p class="ql-block"> 除了金剛寶座塔,五塔寺內還收藏了諸多珍貴的石刻文物,其中清顯親王富壽石享堂極具代表性。它于上世紀70年代從朝陽區(qū)架松村肅王墳出土,為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所制,是清初八大鐵帽子王和碩肅武親王愛新覺羅·豪格第三子顯愨親王富綬的墓葬石刻 ,也是清早期火葬的最好例證。</p> <p class="ql-block"> 這座石享堂為漢白玉石仿木結構,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每面每間雙隔扇門對開,每間以盤龍柱相隔,計有12根盤龍柱、18扇仿木石門,須彌座式臺基,仰覆蓮、束腰處刻有云龍紋,最下部飾圭角云紋。斗栱以多層間錯角方形式表現,12根立柱上均雕刻著精美的盤龍及如意云朵、火焰珠子等,每組柱子間兩扇石門,上部雕刻三交六蔓菱花窗,下部裙板部分雕飾寶相花,合計共24扇石門。門上額枋即石柱柱頭,或飾龍紋,或飾花紋,十分精美。再向上的石斗栱造型抽象,看上去像一串串成熟的葡萄,每一組斗栱之間各有三顆火焰珠子,增添了層次感 。</p> <p class="ql-block"> 寺院內的文冠果樹,是中國特有的珍稀木本植物,屬于無患子科文冠果屬。其獨特的花色漸變、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多元的實用價值,使其成為兼具生態(tài)、經濟與觀賞價值的“國寶級”樹種。</p> <p class="ql-block"> 文冠果樹被佛教界視其為神樹,其種子油用于點長明燈,果肉可食用。現存山西三圣寺、內蒙古北大廟等地的百年古樹,印證了其與宗教文化的淵源。</p> <p class="ql-block"> 文冠花的花色漸變(白→綠→紅→紫)與唐宋文官官袍顏色等級(從低到高)一致,被視為“金榜題名”的象征。古代學子常于庭院種植,寓意“步步高升”,民間流傳“摸到文冠果,升官在眼前”的說法。</p> <p class="ql-block"> 唐代學士院曾栽培文冠花,宋代《笤奚漁隱叢》記載其花色變化,明清時期更被賦予“文官當庭”的吉祥寓意。</p> <p class="ql-block">寺內陳列的皇家祭祀典禮的畫卷。</p> <p class="ql-block"> 這些石刻藝術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古代工匠技藝與智慧的結晶,吸引著無數游客與學者前來觀賞、研究,感受歲月沉淀下來的藝術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