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二十多年前岐山縣城的物資交流會?岐人豬哥靚?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最近這幾天,在抖音和快手上,刷到了老家的縣城里(岐山縣)正在舉辦物資交流會的很多視頻。記憶中的交流會畫面,又一次在我的腦海里翻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岐山縣城讀完高中后,我便離開了家鄉(xiāng)去外地繼續(xù)求學(xué),直至后來進入到社會大熔爐中為了自己的美好人生而打拼。這二十多將近三十年來,每年除過春節(jié)時能回家大半個月時間,還有偶爾家中有事時來去匆匆的回家?guī)滋欤溆鄷r間都是客居在他鄉(xiāng),也就再未曾身臨其境的體驗岐山縣城的物資交流會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為一個戀家情結(jié)很深沉、快要奔五的中年人,對我十五六歲以前岐山縣城舉辦交流會的那些畫面,我一直還是念念不忘的(指的是從我開始能記事起,至九十年代初的交流會)。因為在我童年、少年時期的記憶里,去縣城趕交流會是件很開心的事情,也是全岐山人的一宗盛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地處陜西關(guān)中平原西部的岐山縣城,每年有冬春兩次物資交流會。一次是春季的物資交流會,由于每年固定在農(nóng)歷三月初十至二十舉辦,因此被本縣老百姓稱之“三月會”。另一次是固定在每年農(nóng)歷十月初十至二十舉辦,被稱之“十月會”。兩次交流會,絕對是岐山人的“狂歡節(jié)”。尤其是三月會,因為是和周公廟一年一度的廟會疊加和交織在一起同時舉辦的,整個岐山縣城和周公廟景區(qū)更是人多的能把娃娃蛋踏破、熱鬧的簡直要戳破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岐山是周禮之鄉(xiāng),歷史和文化底蘊特別深厚??h城里每年的三月會、十月會,是一次視覺和聽覺的盛宴,也是一次購物和交流的絕佳機會。不僅促成了物資交流和商品流通,還融合了民間藝術(shù)和文化娛樂,更是對岐山縣的社會經(jīng)濟的繁榮、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文化生活的豐富以及消費潛能的釋放,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個時候,岐山縣城還沒有擴展到如今規(guī)模,更是沒有一個超過六層的高大建筑物。整個縣城的范圍,東至縣交警大隊和民政局,西至縣公路管理站大門外的南溪溝橋頭,南至老汽車站對面的寶雞電機廠,北至馮家山水庫配套工程北干渠邊,只是三橫(鳳鳴路、朝陽路、老干路)五縱(天柱路、三民路、太平路、北大街至南大街那條主路、岐青路)總共八條街的路網(wǎng)布局。如今,當(dāng)我走過了全國很多巨無霸型縣城后,感覺那時的岐山縣城確實特別的簡樸,很袖珍,很精致,抽完一支煙的功夫,差不多都能從西關(guān)走到東關(guā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時候每年過交流會,在縣交警大隊西南的一塊空地內(nèi),就會自發(fā)的形成一個牲畜交易市場。由于那塊地轄屬于杏園村,因此被岐山的百姓稱之為“杏園豬娃集”。交易的對象,一般是以耕田的秦川黃牛和小豬崽為主。騾子和驢,還有羊,交易場上也是有,但數(shù)量并不多。對于體型相對較大的牛騾驢,買賣雙方談價錢,都是由“經(jīng)紀(jì)”從中撮合。經(jīng)紀(jì)相當(dāng)于專業(yè)性的中間人,若能撮合成功,一般會向賣方討要一點辛苦費。經(jīng)紀(jì)用一般人搞不懂的“手語”,在草帽底下和兩方捏過來捏過去,力爭最終談妥。這種手語,是流傳在陜西關(guān)中地區(qū)西府一帶的一大特色,屬于一種獨特的交易習(xí)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時候每次交流會期間,岐山縣城的主城區(qū),都是一派熙熙攘攘、水泄不通的景象。叫賣聲、呼喊聲、吆喝聲、談?wù)撀?、吵鬧聲,還有音響、電器、機器、車輛等發(fā)出的聲音,充斥著每個趕會者的耳間。耍猴討要錢財?shù)摹[象棋殘局的、用氣功給人治病的、賣牛皮膏藥的、看人手紋觀人面像占卜算卦的、街頭擔(dān)子客剃頭刮臉的、吹拉彈唱進行串演的,......,這些以各種江湖行當(dāng)為謀生職業(yè)的人,都會前來交流會上趕場。商賈、小販、各種手藝人及一些廠家派來的產(chǎn)品宣傳員、傾銷員,帶來五花八門的各種銷貨,云集于交流會的會場。農(nóng)業(yè)器具、農(nóng)副產(chǎn)品、五金電器、鍋碗瓢盆、土特產(chǎn)、日用品、時鮮果蔬、衣帽鞋襪、箱包皮具、床上用品......,沿街一字?jǐn)[開,琳瑯滿目。連制作棺槨的材板,還有成品棺材,都會擺在會場上最顯眼處售賣??傊?,可以說是交流會上各種器物應(yīng)有盡有,令人眼花繚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時候,縣政府門前那條東西向的主街道和老體育場里,是每次交流會的主會場,簡直是人山人海。從四面八方前來縣城趕會的老百姓們,在這條主街道上摩著肩接著踵,在潮涌一般的人流中艱難行進。那些個頭矮小、體質(zhì)單薄的成年人士,還有年幼的孩童及年齡偏大的老者,常被前后左右各個方向涌來的一股股人流推來搡去,站都無法站穩(wěn),腳尖有時連地都著不了。人們胡亂推擠、街道擁堵不堪的情形,就如有句很夸張的玩笑話說的:“把誰誰誰的半截褲(內(nèi)褲)快要擠掉了,把某某某的卵卵(睪丸)差點給擠碎了”。有些人,毫無顧忌的削尖了腦袋硬往里面擠,哪怕是擠的頭破血流,也要擠到一些攤位前,采購到所需的器物回家。被擠的腳上沒有了鞋、頭上的帽子飛了、女人們耳朵上的耳環(huán)掉了,一家人走散,丟失了孩子,是那時交流會上經(jīng)常會發(fā)生的現(xiàn)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時候的社會治安狀況比較差,在交流會上扒竊老百姓口袋的綹(liǔ )娃子多的很,他們借助亂哄哄之勢混雜在人群中,伺機就會下手。趕會者稍有不注意,衣服口袋就被刀片劃破了,口袋里的錢就會莫名其妙的不翼而飛。那些綹娃子,特別的猖獗,有時候竟然是在眾目睽睽之下,明目張膽的下手。大多數(shù)看到者,都覺得事不關(guān)己,也是害怕遭受報復(fù),所以基本都不敢當(dāng)場制止,也不敢當(dāng)場聲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至今忘不了那時候每年兩次的交流會上,西關(guān)老體育場里(位置在現(xiàn)如今的佳慶花園)的人氣乃縣城最旺處、熱鬧非凡的畫面。只要有交流會,體育場里就有面皮、豆花等吃食攤位的出現(xiàn);只要有交流會,體育場里就有氣槍打氣球、彈珠、圓圈套物等憑運氣可得獎勵的游戲攤位的出現(xiàn);只要有交流會,體育場的戲樓上,就有秦腔劇團的演員們扯破嗓子在表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而那時體育場里最為惹人注目、最能吸引人們駐足一探究竟的,莫過于用帆布搭起的酷似“蒙古包”的一個個帳篷。在那每一個相當(dāng)大的帳篷里,有馬戲團、雜技團、歌舞團在表演。只要掏錢買張票進去,就能欣賞到老虎、大象、駱駝、鴕鳥、騎獨輪車、飛車走壁、鉆火圈、走鋼絲......等動物和絕技。帳篷外邊的音箱或大分貝的擴音喇叭里,時而發(fā)出響徹整個體育場的節(jié)目表演道白聲,時而發(fā)出聲嘶力竭的演員吼叫聲。通常會有舉止輕浮、打扮極其妖嬈的幾位女子,時不時的從帳篷里溜出來,在入口處手揮足蹈、擺腰扭臀,跳起煽情的艷舞,吸引人們買票后入內(nèi)觀看。每次物資交流會期間,體育場里必有這種“蒙古包”內(nèi)的有償商演,而且至少有兩個以上不同的演藝團。他們基本都來自于外省,屬于到處游演的草臺班子性質(zh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時的人們,雖普遍都很清貧,但大多數(shù)人卻很樂觀。每次過交流會,我們這些小孩子們,主要是為了過嘴癮和眼癮。母親會給我兩元錢,這對于我來說已經(jīng)是一大筆錢,完全可以很富足的、美美的逛一遍交流會整個會場。我至今都記得體育場里面,一元錢買一張福利彩票的抓獎場景。有的人運氣很好,只花了一元錢,就能抓走一臺彩電、一輛摩托車。當(dāng)然,有的人非常走運,抓了十多塊甚至上百塊錢,啥也沒抓到。而我會把母親給我的這兩元錢做好安排,首先要滿足我的味蕾,去解解饞,通常是吃一盤搟面皮外加兩個蜂蜜粽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很清晰的記得,1992年的時候,一盤搟面皮賣價只有兩毛錢,一個蜂蜜粽子只要一毛錢。從大什字往北那條大街的兩側(cè),栽植有一顆顆很茂盛的法國泡桐。路左側(cè)的糧油公司樓前是飲食市場,泡桐樹下有一長串吃食攤位,有八畝溝面皮、蜂蜜粽子、醪糟、炒涼粉、酒芙、甑糕、醋糟粉、蕎面饸饹、豆花、熱油糕......,讓人看一眼就垂涎欲滴。我會用解完嘴饞后余下的錢,到大什字東北側(cè)的新華書店里買連環(huán)畫、小人書,那是我兒時記憶中最幸福的一段時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這些年,岐山縣城依然保留著每年要舉辦“三月會”和“十月會”的老傳統(tǒng),但聽說都是固定在縣城東關(guān)一帶舉辦。具體是從哪一年開始移步至東關(guān)一帶的,我沒有作深入了解,不太清楚。由于記憶中的杏園村牲畜交易集市、南大街的汽車站、大門朝南的老岐山高中、西關(guān)的老體育場、東街中學(xué)對面的電影院和老劇院、從南關(guān)村口拐個彎斜向東北的岐青路......都已經(jīng)消失,過會期間的城區(qū)主干街道,也不允許擺攤設(shè)點、占道兜售。因此而言,如今過交流會期間的場面,已沒有記憶中昔日那般熱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網(wǎng)購時代的到來,電商服務(wù)平臺越來越繁榮,對實體經(jīng)濟和現(xiàn)場實物交易造成較大沖擊。如今足不出戶,就可以隨心所欲的買到想要的東西。昔日岐山物資交流會上采購商品的一些舊畫面,已再也看不到。社會在變,經(jīng)濟模式在變,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發(fā)生著與時俱進的改變。岐山縣城的容貌,更是一年一個樣,發(fā)生著今非昔比的大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切都在變,但唯一不變的是—出門在外的游子們對家鄉(xiāng)的眷戀之情,還有我對岐山縣城物資交流會的懷念。</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2025年4月13日寫于廣東佛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