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洞山普利禪寺禪修文化的圣地 》光歌影像 <p class="ql-block"> 圖文 / 楊志光</p> <p class="ql-block"> 寺院,是一個神秘而又神圣的靜門凈地,不僅是信徒們朝圣的宗教場所,其文化作為承載信仰、哲學(xué)與人文精神的重要載體,具有獨特的精神價值和深厚的歷史價值積淀。</p><p class="ql-block"> 寺院一般情況下禁止眾生和游客隨意拍攝,尤其是入院深入地拍攝。一個難得的機緣,受邀參加一個四人攝制小組,來到江西宜春市宜豐縣的洞山普利禪寺,公益性地為寺院拍攝洞山首屆茶會視頻宣傳片。</p><p class="ql-block"> 入住寺院的10天拍攝,與僧人們同吃素、同拍攝、同交流,不僅完成了拍攝任務(wù),還以真切的感受刷新了對寺院、修行、僧人的原有認知,了解了洞山普利禪寺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寺院獨特的建筑顏值和其禪修文化內(nèi)涵氣質(zhì),可謂收獲頗豐,成為了我們生命中又一個難得的人生經(jīng)歷。</p><p class="ql-block"> 洞山普利禪寺,是位于江西宜春市宜豐縣一個知名度很高的寺院,是禪宗五家之一曹洞宗的祖庭以及文化發(fā)祥地。寺院始建于唐咸通中期,由曹洞宗開山祖師良價所創(chuàng),后幾經(jīng)興廢,2010年復(fù)建。 80年代初被宜豐縣列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被評為江西省重點寺院。</p><p class="ql-block"> 普利禪寺不僅是佛教信徒的朝圣之地,還經(jīng)常舉辦各種佛教文化活動。寺內(nèi)的禪修中心就是推廣佛教文化和禪修活動的專業(yè)場所,洞山普利禪寺已經(jīng)成為一個集佛教、文化、自然生態(tài)于一體的旅游勝地?,吸引著國內(nèi)外修行者和游客。</p><p class="ql-block"> 10天寺院的經(jīng)歷和感性的感悟,刷新了我對于宗教、寺院和禪修只是看破紅塵、放下欲念立地成佛的簡單的認知。</p><p class="ql-block"> 其實,宗教和哲學(xué)一樣,疑惑地面對世界,追問世界的本質(zhì),由疑惑而求覺悟,追問生命的意義。兩者的區(qū)別在于,宗教在一個確定的信仰中找到了歸宿,哲學(xué)則始終走在尋找信仰的途中。宗教提供情感寄托和道德實踐的框架,哲學(xué)則提供批判性反思的工具。</p><p class="ql-block"> 修行是生命覺醒的契機,是超越生命的局限,這種對生命的理解既批判了世俗的執(zhí)著,又賦予積極實踐的希望,成為世上許多人面對生命困境時的精神指引。對生命的敬畏和悲憫,始終是禪修的核心精神。</p><p class="ql-block"> 宗教將生命視為修行的道場,禪修的本質(zhì)不在于信神,而在于面對神秘的謙卑和面對神圣的敬畏。一個人如果在短暫的人生中求永恒,在人的精神世界中求向善,他其實便具有了一種宗教的意味和傾向了。</p><p class="ql-block"> 此次在拍攝《茶悅洞山》洞山首屆茶會視頻宣傳片的同時,也用相機全方位地拍攝了洞山寺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有特色的禪寺建筑、僧人的日常瞬間、專業(yè)的法事以及逢渠橋、木魚石、價祖塔、夜合山塔林、東方衛(wèi)視真人秀“影視木屋”等各個景點,百張圖片的精彩呈現(xiàn),可以使你對洞山普利禪寺有一個直觀感性的視覺了解和認知。</p> <p class="ql-block"> 寺院文化是一面鏡子,既映照出人類對永恒的追尋,也折射出各個時代的精神困境與突破。它的價值在于為現(xiàn)代人提供一種“向內(nèi)求”的路徑,從而在喧囂中安頓身心,在無常中尋找恒常,在物欲中回歸生命的本真。</p><p class="ql-block"> 洞山寺院里,有真正僧人的修行,有沒有出家的用心修行者,還有部分義工一邊做事一邊修行。其實,真正的修行可以不在深山古剎,而在于將寺院修行文化中沉淀的覺醒和智慧,轉(zhuǎn)化為日常生活中的覺知、向善、放下與慈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