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0年前新開的《新開門》laogao(拒私聊) <p class="ql-block">據(jù)《舊唐書-玄宗紀(jì)上》載,"開元二十年六月,遣范安及於長安廣萬花樓,筑夾城至芙蓉園。"</p> <p class="ql-block">唐玄宗為方便偕楊貴妃出游曲江芙蓉園,下令修建了御用的,從興慶宮暗中潛行,直通曲江芙蓉園的夾城。夾城沿長安城東郭城墻南段外側(cè)修建,南起曲江芙蓉園,北至興慶宮,與郭城平行。夾城南頭的長安城城墻上,新增了一個便門出口,是為"新開門",至今己近1300年。</p> <p class="ql-block">夾城修建采用了特殊的設(shè)計手法,在城墻外加筑平行復(fù)墻,中間形成約寬23米的封閉通道,僅限帝王使用。南北向通過城門時,則需上下通過兩側(cè)的蹬步馬道跨越,既能保證通行效率,又能避免行人滋擾窺探。美其名曰:不打擾百姓生活秩序,實則是為了確保自身安全所需。</p> <p class="ql-block">全部夾城通道分南北兩段,北段(大明宮至興慶宮),可能建于開元十四年(726年),南段(興慶宮至芙蓉園)則有舊唐書記載,明確建于開元二十年(732年)。</p> <p class="ql-block">夾城通道不僅滿足了皇家出行時的私密要求,且兼具軍事及安全防衛(wèi)功能。夾城通道高于內(nèi)側(cè)城地面一米,形成"快速通道",同時使用復(fù)壁結(jié)構(gòu)(即兩道墻中間夾一通道),可以快速封閉,緊急情況下也可以成為保命逃生的屏障。</p> <p class="ql-block">杜牧在《長安雜題長句》中"十里飄香入夾城"的詩句,正是對帝妃通過夾城南下游幸曲江芙蓉園的生動描述。</p> <p class="ql-block">修建御用夾城,在夾城南端新開一門_"新開門",這一名稱沿襲了約1300年。</p><p class="ql-block">坐落于原新開門遺址之上的"新開門村",至大約十五、六年前才整體拆遷,安置新建的居民區(qū)還沿襲舊名,稱為"新開門小區(qū)"。</p> <p class="ql-block">新開門在唐代因為重要用途己非常有名。隨著唐王朝的衰落與戰(zhàn)亂,新開門及長安城墻也逐漸傾圮損毀了。</p><p class="ql-block">至唐末時,節(jié)度使韓建為鞏固防御,放棄了外郭城而僅保留了皇城,依附于外郭城的夾道及新開門失去了功能而被廢棄,作為重要交通節(jié)點(diǎn)的作用也宣告終結(jié)。</p> <p class="ql-block">天祐元年(904年),朱溫脅迫唐昭宗遷都洛陽,長安城作為唐王朝首都的使命也不復(fù)存在。為清除長安舊都的影響,下令"毀長安宮室,百司,廟宇及民間屋舍,浮渭而下"。新開門作為夾城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己完全廢棄而遭徹底拆除,建筑材料及結(jié)構(gòu)被完全破壞殆盡。</p> <p class="ql-block">自唐末至五代時期,長安城戰(zhàn)亂頻發(fā),外郭城墻及夾城逐漸坍塌。至北宋時期,新開門僅存地名,遺跡己完全湮滅于荒草之中。</p><p class="ql-block">新開門修建到損毀的過程,完整的反映了唐代長安城從鼎盛到衰落的軌跡,新開門從車輦輿蓋盈道到湮于荒草,也成了長安城及唐王朝從勃興到滅亡的縮影。</p><p class="ql-block">2011復(fù)建的新的"新開門",立于原遺址之上,作為新的文化地標(biāo),吸引著各方游客前往尋幽探勝,也向世人訴說著千年前大唐的榮耀輝煌。</p> <p class="ql-block">本文中所有圖片均為本人所拍</p>